天子不体面,百官也不体面。
非要说有谁体面,恐怕也就只有董卓体面了。
如今他已经自拜相国,“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何会不体面呢。
正式出兵会盟之前,总是免不了要搞一场宴会先安定统一一下内部的。
不知道袁绍是怎么想的,他宴请自己手下一众文武的同时,也没有落下陆离。
按来说,这种宴会上,你但凡不是跟对方持有相反意见,万万没有摆脸色的道。
但是看到陆离端庄坐在那里,面上隐隐带着悲色,大家却都可以解。
要真的对方喜笑颜开的跟他们一起宴饮,他们怕是才要怀疑对方是不是失心疯了。
哪怕你不愿意解,却也绝对不能出声说什么,非忍不住说了,绝对一说一个政治不正确。
还想不想要名声了,还想不想要混下去了?
想就闭嘴!
如此简单粗暴通俗易懂的道,大家还是都明白的。
而且说真的,大家都不是一个赛道上的,那真的是嫉妒都嫉妒不来。
当初陆离风光的时候,在场许多人连个见他的机会都不存在,县官去嫉妒权比丞相的存在,那真的是有点心比天高了。
宴会结束后,面对袁绍抵足而眠的邀请,陆离一愣后到底还是选择了拒绝。
他……其实也没有那么喜欢跟别人抵足而眠。
坐在袁绍给他安排的住处中,陆离看着眼前闪烁的火光,很难说到底在想什么。
想前世?
还真的想不到什么值得惦念的人。
想今生?
是想那喊着你“多鱼”,说着让你“学点好”,然后自己说死就死的父亲。
还是你压根没有见过一面,却用自己的死亡成就了你的仕途的祖父。
又或者,是那个与自己约定年年岁岁却失约于人的君主……
别想了,陆离告诉自己。
别总是回头看,这种事情等你要死的时候再做也不迟。
现在将一切想清楚了,临终前要想什么呢。
若是死前连可以想的东西都不存在,那未免也太可悲了些。
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得失死时再算也不。
他以前从来不为难自己,总不能越活越倒退。成功活到60未必可以拯救世界,但现在就将自己郁闷死肯定也不能。
陆离倾身灭了油灯。
安,大汉。
第58章 性情中人
今年本是中平六年,但因为帝位的更迭,今年同样还是光熹元年、昭宁元年,如今刘协登基,变为永汉元年。
永汉元年十月,各路响应讨伐董卓的义兵首领纷纷起兵向着洛阳出发。
《三国演义》中,将反董势力归为十七路,而如果加上刘备的话,能算是十八路。
可实际上,冀州牧韩馥在后方提供粮草支撑,最开始到来参与会盟的仅仅只是渤海太守袁绍、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济北相鲍信、北平太守公孙瓒以及长沙太守孙坚。
加上后面提供粮草的,也不过是十路人马,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曹操不曾出现。
更加准确的说,对方刚招募完义兵正在赶来的路上,还有不少未曾出现的人也是如此。
陆离提前了一切发生的时间,许多细节不可避免的也会发生变动。
没过几天,在正式会盟开始时,曹操、陶谦、张扬等人陆续赶到。
虽然是从渤海发出的檄文,但袁绍不可能让大家都跑去渤海会盟,不说那里距离洛阳不够近,对于很多人而言也不够方便不说,在军事意义上还不存在任何特殊价值。
会盟的地点选在了河内郡,当然了,大家虽然人来了,但有些人的兵马却分别驻扎在不同的地方,有利于多方位对敌人包抄,也是防止被一锅端。
是在防备敌人,却也是在防备自己人。
有些事情真的都不用往远处看,看看眼前就似乎已经看到了败局已定的未来。
人虽然还没有来齐,但军队数量加起来差不多有十五万,这里面还是存在一些虚报情况的,而且这十五万里面绝大多数不是州郡府兵、家族私兵,就是招募的新兵,战斗力到底有多少真的不好说。
虽然通过刘宏的设置州牧,甚至更早的黄巾之乱,大汉强干弱枝的军事部署已然被打破,但就这群兵去跟洛阳那群碰,真的有点够呛。
在这场会盟中,没有任何意外的,袁绍被推为盟主。
这种事情是一种必然,任发诏之人是谁都不会轻易改变的。
这里有谁比袁绍更合适呢?
陆离别管之前如何,到底是孤家寡人一个,人脉方面跟四世三公的袁氏比不了一点点。
河内郡太守自袁绍一来,就自动让出了近乎三分之二的权限。
而同是袁氏出身的袁术,则是缺了些许名声与威望。
在这场会盟中,陆离需要负责的是出面说将檄文内容再次诉说一遍,无非就是先帝临终嘱托,陛下如今蒙难,董卓暴行难恕,大汉天怒人怨,所以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忠君爱国,顺天应民的义举啊。
为大家搞好了大义名分,陆离就退了下来。
底下来的一群人里面有不少是陆离曾经见过的,甚至还有自己熟识的,比如说曹操。
但还有一种,是没有见过但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熟识的,比如说刘关张。
《三国演义》的三英战吕布谁没听说过呢,反正陆离是听说过的。
就算完全没听说过,你有没有拜过关公像呢,陆离前世住处不远处的一家饭店里面,一进去就能看到供着的关公像。
但凡陆离认真研究过正史,就会从这三个人的出现上猜出一些东西来。
他前世所在世界的正史中,是不存在三英战吕布这种事情的,这三个人甚至压根就没有参与过讨伐董卓的这场会盟。
有的时候知晓的不够多是一种坏处,对于很多变化难以敏锐察觉到其中的问题。
可换一个角度,这样的情况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不用处处对比变化,将自己个人都给框进去。
反正在这个世界,他们三个不仅来参与讨伐董卓的会盟,还私下里主动前来拜访陆离。
虽然陆离给自己初步选择的是曹操阵营,但是听到这三人来拜访自己,也半点没有拒绝的打算。
这路都是要越走越宽,越走越多才好,毕竟计划赶不上变化快,他选择了曹操,可万一事有变故,也不是不能改变阵营的。
买家市场与卖家市场随时都是在变化着的,让自己看起来非你不可,这在买东西的时候最容易被宰,在求职的时候则最容易被轻待。
陆离听到通报后主动出去迎了迎,不曾因为他们如今只是公孙瓒的部下而怠慢。
而等到众人都入营坐下,听说对方汉室宗亲的身份后,陆离也不曾因此有什么特殊的亲近。
别看陆离现在是众所公认的大汉忠臣,但是汉室宗亲的身份在他这里却从来不是什么加分项。
别忘了当初刘焉站出来建议设州牧的时候,陆离可是当着朝中众人的面直接说过“同室尚有操戈之事”,现在新帝年幼,汉室宗亲反而是要被陆离防备一下的。
毕竟先帝当年也是由宗亲之身,小宗入继大宗,进而登上帝位的。
当然了,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不看未来成就,只目前来说倒是没什么值得忌惮的地方。
对方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而中山靖王那是景帝的后代,虽然光武皇帝的祖先长沙定王刘发同样是景帝后代,但这么多代传下来,刘备跟如今的大宗那真的是八十杆子都不一定打得着,别人是一表三千里,他这一堂都不止三千里了。
便是先帝两位皇子都死干净了,从宗室里面选人承继大统,他都排不上前一百名的。
陆离以礼相待,刘备三人自然也还之以礼。
有一说一,陆离对这三人的来意还挺好奇的。
如果说是招揽,不看对方未来的成就,就现在他们的情况,哪怕对方是代公孙瓒前来招揽,都颇有几分异想天开、白日做梦的架势。
如果不是招揽,是投奔。
虽然陆离的情况属于他们绝对招揽不到的存在,但他现在一个白身,手下没兵没将没粮没地的,谁这么想不开来投奔他。
而如果两者都不是,还有那种单纯仰慕名声前来交友的,莫不是他们三个是这一类?
如果是这样,还挺符合这个时代的特色的——广交名士。
袁绍跟陆离的另一个朋友杨琦就是因此出名的,说起杨琦,也不知道他如今在洛阳如何了。
当着别人的面走神可不是什么好习惯,陆离迅速收回自己有些发散的思维,将他们当成第三种招待起来。
有一说一,陆离现在这么搞,给人的感觉是真的颇有几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意味在。
毕竟以前能够享受到这种待遇的,最高的是皇帝,最低的那也得是京官。
现在这么搞,让大家感叹陆侍中礼贤下士、待人接物不因出身而异视的同时,见识过对方风光无限时的人也不免要叹息一声。
至于他们在叹息什么,恐怕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刘备看出了陆离的误会,立马对此进行了解释,他这次来不仅是单纯的慕名而来,还因为他们之间其实存在着阴差阳错下的拔擢之恩。
当初陆离将手伸向监察与官制的时候,其中有两条就包括监察各地是否有不法之官吏,是否有遗漏之贤才。
考虑到陆离的家庭情况,大家“上有所好,下必效焉”的着重排查了一下于黄巾之乱有功的在野贤才。
正是因为这个,让鞭打督邮后弃官的刘备再次得以任职,虽然后面因为一些原因来到了公孙瓒身边,但不能因此否认这份恩情。
陆离听到这个原因不由愣住了,当时他做这些的时候想的是什么呢,是趁着刘宏死前做点事情,换取名声,如果能够对百姓产生益处就更好了。
却不曾想竟然阴差阳错的,对一个著名历史人物产生了影响。
虽然后面好像又回到了正轨,但到底产生过影响不是吗,你看,这看似坚固的历史线其实也没有那么坚固,刘宏纵然不是天命之子,却也能够影响什么。
若是对方活着……
他没有应承刘备口中的恩情,真正的恩情从来不在于施恩者,而在于受益人。
对方觉得有恩,你否认也不会改变,同样的,对方不认可这份恩情,你便是乞求报偿也求不来半分。
但陆离此刻的不应是真心的:“此皆先帝之恩德,若无先帝,离当时不过一侍中,何能惠及于地方之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