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伯安更想要听到一个怎样的答案呢?”
对方问他怎么想,他也问对方怎么想、
陆离:“有人曾与我言虚假美丽,真实反而丑陋,我不喜欢前者的美丽,也不觉得后者丑陋,非要说,我此时此刻更想要看到后者。”
所以明公,我现在更想要听真话。
这个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的心意相通呢,要么是曲意逢迎的谄媚讨好,要么是别有所求的注视解读,还有自以为是的我懂得,偶尔的,会有极少数的真切解,可更多时候一个人的心到底是怎么想的,到底还是只有本人知道。
就好像此刻,曹操以为陆离是想起了先帝,他以为这场话题更多是基于这份想起而展开的,可事实上陆离此刻近乎专注的在想着曹操。
陆离是真的想要从曹操这里得到一个答案吗,一个自己早有预料实际上压根没有那么在意的答案,一个历史与如今的现状几乎已经书写好了的答案?
不,他只是想要听实话,他想要诱导对方为自己费心,他想要立住自己的人设,他想要让自己成为不会被轻易放弃、处、厌恶的那个。
陆离不太愿意过度相信有什么天然的、绝对的正面关系,就算有,那一般也不会出现在他这种倒霉蛋身上,所以要算计,要演戏,要竭尽所能抓住自己需要的、想要的东西。
诶,这比喻与说明听起来似乎都有些暧昧了,但是君臣之间嘛,跟情人也差不多了。
有的情人让人喜欢,有的情人让人只想要抛到一边,这就是各自手段的不同了。
说起来也是有趣,陆离前世加今生单身了六十多年,在这方面却近乎无师自通,反观有些人,明明妻妾成群,却一点都不妨碍他们在这方面的不开窍呢。
陆离看着曹操,等待着对方给出的答案。
如果依旧是过去的想法,曹操不会有任何的迟疑,可他此刻却在思索,这似乎本身就已经代表一种答案了。
而曹操没有用这种答案来敷衍陆离,他很是认真的望着陆离,却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1】
这回答实在是充满了两面性,你可以解读为对方是大汉的忠臣,天下都是大汉的领土,他这个管一方领土的人自然也是大汉的臣子。
可换个角度的话,拥有了这么多土地的他是不是也称得上是王了呢,那些属于他的谋士们正在管的土地不都是属于他的吗,他们是他们的臣子,所以他是王,他的谋士们是王臣。
曹操想要表达的到底是前者还是后者呢,陆离没有猜测,没有解读,只是继续看着他,好像在等待对方的未尽之语。
可是曹操没有继续说,那么陆离索性自己开口继续问道道:“维清缉熙,文王之典?”【2】
明公你是想要效仿文王吗?
陆离隐约记得,历史上的曹操曾经说过:“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到底是正史还是野史,陆离已经记不清楚了,对方有没有真切说过这句话,其实也不重要,毕竟原定历史上的曹操在这个年纪可没有如今的版图。
人要学会变通,所以陆离按照对方原本可能说的话问了。
这问题不是问对方想不想当文王,问的是对方有没有“以周代商”的想法。
明明他是以一个以他们之间的交流来说,可以称得上是非常直白的询问来进行的开场,但是话题进行着进行着,怎么就有点像是你画我猜的蜿蜒曲折了呢。
猜猜猜,到底有什么好猜的!
陆离心里忍不住有些暴躁,但是稳重的成年人就是不管内心多么暴躁,表面也得维持一个体面。
体面的陆离突然就一把撕掉了自己的体面,他难得的对着曹操露出了一份不耐:“我近日常闻有关司空之事,耳中多听劝进之语,想来司空所闻必然比我更甚,却不知司空对此作何想?”
陆离觉得问题还是出在了不够直白上,那就索性更加直白一点好了。
而陆离更加直白起来,那真的是不要命一般的直白。
被这般近乎咄咄逼人的质问,曹操本该生气的,再好的朋友也会生气,更何况他们在朋友之外还有一层上下分明的关系。
之前陆离一直都很有边界感,虽然不乏亲近,但依旧保持了一个特别的距离,那并不令人感到排斥,反而让人觉得非常舒心,但凡体会过,就不会对先帝为什么那么喜欢陆侍中有任何质疑。
但此刻最懂得保持距离的人突然失去了那份维持距离的从容,曹操并未生气,不是因为他对陆离的宽容,而是因为某人明明在咄咄逼人的逼问别人,自己却表现的好似在被谁逼问一般。
他为什么要问呢,此刻是谁在问呢,是陆伯安,陆卫尉,还是陆侍中呢?
陆侍中,这曾经是许多人心中的梦想,可美好的东西一旦破碎起来,便会格外的不堪。
陆离是真的想要一个答案嘛,还是世人认为陆侍中应该在这件事情上追寻一个答案呢?
曹操好像突然就明白了,或许陆离今日并不真的需要一个答案,或许自己拒绝回答才是让一切不会难堪的最好办法。
因为答案不管是什么,都不会让对方完全的开心甚至接纳,人有的时候就是会自讨苦吃般的跟自己较真。
陆离或许并不介意吃苦,但是他绝对不会想要跟自己闹翻。
曹操不知道自己的解读是否正确,但他确实不想说了:“夜深了,今日伯安想来也是累了,可要留下休息?”
原本是准备秉烛夜谈的,但现在曹操只想让大家各自回屋睡觉吧。
逃避或许不能解决问题,但它确实有用。
陆离:“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明公今日推脱了我,来日难道可以推脱天下人吗?”
这话是对着曹操说的,可说的又何尝不是陆离自己。
他们都是需要有个交代的,这个交代或许是对着天下,或许是对着彼此,又或许只是对自己,他们是某种程度上的共犯,谁也别想逃,谁也逃不掉。
曹操这句话中听到了一份决然,决然背后又好像带着些对自己拒绝的放松。
曹操:“确实逃不了一世,待孙刘之后,我必给伯安一个交代。”
陆离没有应下来,这种事情真的要应下来的话,今日言行便真的是在质问了。
陆离只说:“无所谓交代,明公心中有数便好,说不说与我听,并不要紧。”
这是一场没有得到任何确切答案的讨论,但两个人却又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
曹操必须得承认,陆离说得真的一点错误都没有。
所谓的劝进之语,他是有听过的,还没少听,并且在与陆离谈完之后立刻又听到了。
说话的人姓吕、名布、字奉先,是他的亲家。
按照他们之间如今的关系来说,谈论这种话题反而显现出了几分亲近来。
但是……
算了,这个跟吕奉先。
曹操实名怀疑对方这话也对陆离提起过,甚至陆离会来找自己询问的诱因之一便是对方的话。
陆离没有点出对方来,甚至没有用“我有一个朋友”,“有人”来进行形容,只说耳边多听。
吕布可倒好,就差告诉全世界,没错,那个说劝进之语的人就是我。
对于有些人的直白,曹操选择婉转曲折的你猜我猜,比如说陆离。
但对于有些人的直白,那是要直白回应的,比如说眼前的吕布。
虽然没有少听劝进之语,毕竟都走到这一步了,心怀汉室的有,想要图一个从龙之功的同样不少。
但是其他人不是拿卦象与某些祥瑞来说事,就是用就王朝兴衰来举例,吕布直白的真的就差直接问要不要帮忙将天子等人干掉了。
曹操没有跟吕布说这事绝对不可能,他的说法跟对着陆离说的类似,都是孙刘之后再说,不过态度表现的显然要更加直白一些的。
不直白不行,吕布这人一上头的话,他真的是什么乱子都能够闹出来。
吕布对于曹操的直白答案显然很满意,但凡没有亲家这层关系在,这份满意怕是不会令曹操多么满意的。
但我们确确实实是亲家,所以,算了。
第242章 新的职位
大汉十三州,如今幽州、并州、冀州、青州、兖州、司隶、豫州、徐州、荆州以及扬州小部分尽入曹操手中。
所余不过凉州、益州、交州以及大部分扬州而已。
数一数,胜利似乎已经近在眼前。
但事情显然没有那么简单,凉州与交州暂且不说,益州与扬州只面积来说一个州抵得上好几个州加起来那般大了。
而且刘璋如何暂且不提,孙权那就不是一个会因为你明显强势便干脆认命投降的人。
还有一个向着益州流窜的刘备,那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
甚至曹操本身拥有的这些地盘,也不敢说绝对的安稳。
乍一看形势大好,仔细一瞅边边角角都是问题。
看起来好像都是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但小问题汇聚起来就会变成大毛病,更不用说曹操这边本身就还有一个大毛病,只是还没有爆发出来而已。
在曹操南征北战的时候,大汉天子也没有闲着,成功几年抱三,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好几个孩子的父亲了。
当然了,这件事情的重点不是天子有了几个孩子,老刘家添丁进口,而是说如今曹操得到的一切是打着天子的招牌,以汉臣的名义得到的。
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这只是一块大家你懂我懂的遮羞布,半点不介意曹操将印绶一扔,拿起玉玺表示我不做臣了。
但也不乏有人压根离不开这层遮羞布,有遮羞布在,哪怕曹操桀骜难驯,跋扈不臣,大家都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且压着天子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表示权臣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模样,陛下你忍着点吧。
但你要是撕掉遮羞布,这事情瞬间就变成改朝换代,乱臣贼子了,那意义可就不一样了。
我们为你打工,与我们家族未来都要为你家族打工,这绝对是两码事。
而且该说不说的,士人中也真的不缺死倔死倔生是大汉人,死为大汉魂的存在。
本来这种人是曹操应该头疼的存在,可架不住他们自己这样做的同时,还觉得别人就该这么做,而这个别人中,陆离被视作最应该这般做的人。
该怎么说呢,若以夫妻论君臣,就待遇而言,绝大多数人在刘宏手底下待遇也就是个宫女级别的,但陆离这绝对妥妥夫人甚至皇后级别,宫女都守节了,你怎么好意思改嫁?
可若真要这般算的话,你不过是一个小宫女,你少来管皇后的事情。
陆离真的死烦这种事情,无奈有些事情不是你烦就会消失的。
还能怎么办呢,就这样吧,还能将人都杀了嘛?!
荆州未到手之前,陆离在襄阳帮忙统筹后发、支持前线,荆州到手之后,陆离被安排着暂代荆州牧一职。
对于这个安排,当曹操对陆离提起的时候,其实是有些出乎陆离的预料,他本以为会是程昱呢。
不过之前在襄阳帮着处后勤,也算是很有经验,取荆州的时候就是曹操在前面打,陆离在后面处杂事,现在接手倒也没有任何陌生的地方。
嗯,没有任何陌生的地方,所以这就是交给自己的原因吗?
陆离没有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在曹操安排人事任命时,他这个荆州牧是第一个被打招呼提前通知的,对方这般做明显就是这事是有商量余地的,但这种事情没有必要商量,陆离又不是做不了,所以完全没有问题,我接受了。
不就是未来要注意防范着东、西、南三边的邻居吗,话说明公你准备安排什么武将来与我一起进行防守呢?
之前曹操在外面打仗,襄阳内部的骚动过程中陆离记得小本本,他也没有忘记将其递给曹操。
事实上小本本递的甚至比曹操的任命要早上不少,也不知道有没有在这场任命中起到某种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