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当事人自己不觉得,但郭嘉看的很清楚,陆离有的时候是真的很善于神来一笔的。
对方总觉得自己对于人心的解读不如他远矣,可实际上让郭嘉说的话,应该说他们对于人心解读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跟自己比起来,陆离更侧重于日常交际中对于一段关系塑造的把握。
说来也是奇怪,按照对方的经历来看,好多年都是在山野之中守孝,少与人存在交际,偏偏表现出了在交际过程中的那种信手拈来。
也不知道这是跟谁学的?
郭嘉心中隐隐划过一个答案,却又觉得不止如此。
有些东西不需要过度追根究底,别管对方怎么拥有的这份技能,有就比没有好。
就比如说这次,陆离来了封让曹操意想不到的信,成功获得了回诗两首,日后说不定也能算是一桩美谈。
可若是陆离没有来上这么一封信,故事可能就要变成事故了。
一时之间许是看不出来,但来日若是有点什么,今日的欠缺便会成为攻击的缺口。
很多时候,防御的攻破并不会在眼前,而是早在很久之前,便开始凿出裂缝。
在这方面,陆离做的一直很好,就算偶有疏漏,也大都能够自己及时查漏补缺。
相比较起来,有些人便大大不如了,比如说曹操都已经打完荆州、益州了,还在拿着当年官渡说事的许攸,再比如说恃才放旷的一、二、三……
这种情况放在内部有不少,放在外部也大有可为之处。
这次得到益州,曹操也顺带着得到了不少益州贤才。
有的时候真的挺让人感慨的,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多放着良才美玉不用,随手抛掷在角落中生尘的存在呢。
曹操对于新得到的美玉良才多有珍惜,主打一个绝不浪费。
有的时候只闻新人笑,不闻旧人哭的事情,颇有几分在所难免,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不然怎么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呢。
陆离没有特意来哭,但确实实打实刷了一把存在感,但有些人就不免让人担忧了。
想到自己某位从来都非常靠谱的好友,郭嘉忍不住怀疑自己来曹操这里不是当谋士的,而是帮着对方调解交往问题的 。
这一个两个的,真是没有一个能够让人放心的。
他们两个在外人看来各有各的靠谱,但偶尔确实会掉链子,反倒是会被人参“不治行检”的郭嘉,在这方面却从没有掉过链子。
所以说靠谱这种事情啊,怎么能够只看表面呢,要透过外在看内里才对。
郭嘉准备在其中帮忙推上一把,却也没有准备大咧咧的玩什么有话直说,真诚或许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必杀技,但有些时候还是需要存在委婉与暗示的。
郭嘉与曹操说起了孙权阵营,说起“少主与老臣”之间关于战与降之间的纷争。
事实上在出现这个问题之前,孙权与张昭也算是一对年少统业与尽心辅佐的典型代表了。
可是在出现这个问题之后,双方明显出现了分歧,目前看起来分歧还没有完全解决。
郭嘉明着在说江东,曹操却听出了对方的意有所指。
他隐约似乎猜到了对方想要说什么,却也不戳破,只问道:“奉孝有话不妨直言,你我之间难道也要这般拐弯抹角不成?”
郭嘉:“司空明见万里,嘉如何不算明言?”
对上曹操的目光,郭嘉也只是回以一笑。
有些话人家让人直说,不代表你真的可以直说,再好的感情、再多的信任,那也不是拿来挥霍的。
再说了,有些话真的说出来,那就容易变成无可转圜的事故了,他又不是来帮倒忙的。
明公,也未必真的想要听到直言。
郭嘉没有继续说,曹操也没有继续追问,有些事情本也不需要问,隐晦的说一句就足够了。
第258章 两心如一
有关曹操上进的可能,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
荀彧以为自己会是不同的那个,不是看法上的不同,而是他的存在对于曹操的不同。
从某种角度来说,抛开那些曹操的的自家人,他是在曹操弱小的时候最先毫不犹豫进行选择的那个人,若以夫妻相比,他应该算是妥妥的原配正妻吧,还是对方未曾彻底发迹时选择下嫁的那种。
他一直都清楚自己是不同的,所以他可以慷慨大方的帮忙纳妾(划掉)介绍拉拢其他贤才过来。
他会有这份自信自然不是自己在这里瞎自信,除了他本身的能力与贡献,曹操对待他的态度也是让他拥有这份自信的重要因素。
可是随着曹操的逐渐强大,随着那种可能越发逼近真实,他们之间的距离仿佛也在无形扩大。
真奇怪,明明按来说,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在曹操与陆离之间才对,可偏偏那俩人之间完全没有问题,反倒是他与曹操之间出现了这种毛病。
荀彧不是猜不到原因,他也不是不知道怎么解决,可心里忍不住堵着一口气,不愿意去做,好似先做了就代表着某种东西的破碎。
有些人视性命、权势为最至高无上的存在,愿意为此抛弃所有,但荀彧不是这样的人,在他心中,有些东西远比这些还要重要。
他有自己的坚守,有自己的骄傲,有自己的不愿妥协。
下位者对着上位者怄气,是一种非常愚蠢的做法,荀彧非常清楚这一点,但他还是毫不犹豫的这般做了。
因为他跟曹操之间,从来不只是上下分明的关系。
若当真上下分明,所有的、一切的认知都算是什么呢,算他自作多情吗?
荀彧不觉得自己一直以来是在自作多情,但曹操始终保持的沉默却好似在佐证这个他不愿意相信的答案。
双方都在沉默着,若是放任这种沉默继续,或许事情最后会演变成一个大家都不想要见到的地步。
幸而他们有一位共同的友人,聪明、智慧、善解人意、非常靠谱,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的友人——来自某友人自我评价。
真可惜伯安不在这里,不然绝对会给我捧场的,按照对方语言表达能力,说不定还要多夸上几句呢,伯安夸人可好听了,搭配上好看的脸与真诚的态度,格外让人心情愉悦,某位友人在自我评价的时候,有些遗憾缺少了捧场的好朋友。
而在他的推动下见面的两个人,也并非一上来就将事情直接了当的说开了的。
再聪明的人,有的时候也会有种笨拙的执拗在。又或者说,越是聪明的人,执拗起来就越是难解。
荀彧都做好了曹操会沉默到最后的准备了,说不定对方都准备登基了,他还被蒙在鼓里当汉臣呢。
当然了,按照他的智商来说,这种事情肯定是瞒不住他的,但或许某人会保持沉默到最后呢。
他以为他们之间可以无话不谈,可惜对方不是这般想的。
荀彧拱手道:“司空。”
别管心里是怎么想的,荀彧面上没有展现出任何多余的情绪,就好似对于所有的一切他都可以如同以往面对杂事一般,轻描淡写的处明白。
曹操上前握住对方的手,一并止住了对方的行礼:“文若。”
他仔细看着对方,好似两人已经很久没有见过面了,可明明早上议事的时候他们刚见过。
曹操:“这些日子诸事繁琐,文若清减了。”
荀彧微微一笑,倒是没有挣开对方:“明公何尝不是。”
这看起来像是个心照不宣的笑容,但话题要是真的在这里打住了,那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两人在书房落座之后,沉默了好一段时间,好像都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
陆离与荀彧,甚至是个荀氏绝大多数人的不合拍,在聪明人眼中从来不是秘密。
但是此刻,曹操打破沉寂的话题却恰恰选择了陆离。
曹操:“荆州之后,伯安曾问我心意如何。”
荀彧没有对此发表什么看法,只是安静的提起水壶给两人各自倒了一杯水,曹操来的时候已经不早了,这个时候喝茶的话,上容易睡不好。
因为习惯熏香,荀彧哪怕动作没有任何出格的地方,但是总能带起些许香气。
相比之下,陆离在许多人看来,许是因为某块玉佩患了什么香味ptsd,反正除非必要,他对于熏香这种事情是拒绝三连的。
其实真的要说起来,陆离才是最醒目的那个汉臣,而荀彧,他去往洛阳是受到了来自何大将军的征辟,并且压根没有在洛阳待多久,就因为董卓的缘故离开了。
虽然在去洛阳之前还有地方为官的经历,地方官员也是汉臣,但有些事情到底还是不一样的。
就好像绝大多数关于改弦更张的批判,对于生食汉禄、死为汉臣的期待,其实大多都是朝着陆离去的。
他是大众视角中的受益人,是最大的那个受益人,自然也是最所应当要承担这些的人。
但是很奇怪,曹操似乎所应当的认为陆离能够克服这个,反倒是现在对着荀彧在小心翼翼。
曹操说完陆离问过他的事情之后,沉默了一会儿才说出了自己当时的回答:“我当然并未给伯安一个确切的答复。”
说着,他看向荀彧:“文若以为如何?”
如何,陆离的问题如何,他的回答如何,你又是如何想的呢?
会问这种问题,放在他们之间,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明示了。
荀彧看着曹操,好似是震惊之后的仔细打量,实际上也确实是,只是与曹操想的不一样,他不是震惊于曹操的变化,他震惊的反而是对方好似认为自己绝对不会选择他。
可明明他一开始选择的就是他啊,他才是那个最早做出选择的人,君择臣,臣亦择君,有人称赞他是王佐之才,眼前之人说他是吾之子房。
霍光并不拥有张良,拥有张良的人是刘邦。
他不解于对方的认知,又有些解对方的认知,若不是曾经有过那种经历,他或许真的会如同曹操所想那般呢。
说起来,那件对他影响重大的事情真是来源于陆离的父亲。
一个人能够疯狂到什么程度,陆乔便是荀彧心中的答案。
直到今日,他都想不明白,对方是怎么敢于在那种时候写那般大逆不道的书信送去荀氏的。
他难道便笃定了他们不会揭发他,会为他隐瞒吗?
如果他是怀着这种心思,那么最后的事实证明是他想对了。
不论对于陆乔如何的不满,不论当时有过怎样的争论,最后的结果是那番诛心之言不曾从荀氏流露出半分。
为什么要帮忙隐瞒呢?
无意间知晓这件事情的荀彧充满了不解,而荀氏对此有着无数的答案。
父亲的答案是私心与偏爱,一些长辈的答案是不愿意家族受到牵连的保守,还有一些长辈的答案是不会对此给出任何回复的讳莫如深……
当然了,还有视忠君爱国不弱于家族的,所以他们直接都不知道。
荀彧当年没有得到一个可以让自己信服的答案,但是此刻,他好像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荀彧:“君择臣,臣亦择君,彧当年观袁本初非为明主,至明公处今已十数载,未有悔意。”
曹操闻言不由沉默,良久之后,他叹道:“当年与文若言匡扶汉室,两心如一,如今却常恐愧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