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扛着大包小包的走出汽车站,周扬本打算去不远处的县公安局找一下卢友明,让他帮忙送一送他们。
要是周扬自己的话,他肯定不会去麻烦人家,但现在有李幼薇和宝儿,周扬自然不会客气。
只是他刚刚走出汽车站,在街头走了几步,就听到有人在喊他的名字。
抬头看去,发现右侧的县医院门口停着一辆毛驴车,车子旁边站着一男一女。
男的正是牛大壮,而女的竟然是刘璐。
看到两人后,周扬当即带着妻女走了过去。
“你们两个怎么在这里?”周扬惊讶地问道。
刘璐当即说道:“是白杨病了,我们把他送到了县医院,刚做完手术!”
“手术?啥病了,严重吗?”周扬急忙问道。
“还好,只是阑尾炎!”刘璐道。
“那还好,只要送医及时,阑尾炎问题不大!”周扬当即松了口气说道。
“嗯,大夫也是这么说的!”
随后刘璐再次问道:“周知青、嫂子,你们这是刚回来吗?”
“嗯,刚下车,正打算回村!”周扬道。
“那就一起吧,我们也正准备回去!”
“医院这边有人照看吗?”周扬当即问道。
“有,崔前进在呢!”
“那行,今天就先回去吧,等哪天我再来看他!”周扬道。
“嗯!”
随后,一行人都上了毛驴车,向着村里走去。
刚出县城不久,周扬就看到砂石路上到处都是拉着庄稼秸秆的骡马车,走的方向也和他们一致。
周扬当即有些惊讶的问道:“大壮、刘知青,这些骡马车是不是前往咱村的?”
牛大壮当即说道:“是呢,自从半个月前咱村里突然说可以用秸秆换粮食后,四周的村子就都动了起来,昼夜往咱们村里送柴草。”
“现在半个月过去了,连县城附近的乡镇公社的老百姓也都听说了这事,也都行动了起来。”
听到这话,周扬便知道,肯定是村里建大饲料厂的计划开始实施了。
“那村子里是怎么换的这些秸秆,一斤粮食换多少秸秆?”
“不一定,要是青莜麦的话,就是50斤换一斤粮食,如果是麦草什么的那就是80斤换一斤!”牛大壮道。
周扬当即点了点头,这个价格还算合理。
青莜麦指的就是那种还没有长成的莜麦,这类秸秆由于上面还有青色的莜麦翎,可以说是牲口最好的草料,价格相对要高一些。
而麦草则是指收完麦子剩下的秸秆,这玩意一般是用来烧火或者是喂大牲口,猪一般是不吃这玩意的。
当然了,那是指没有生物饲料之前。
现在有了生物饲料的发酵技术,任何的植物秸秆被粉碎之后,都能被拿来发酵,都能给猪当成是饲料。
只不过秸秆不同,营养高低不一样罢了!
随后,周扬又问了他俩一些问题,当即知道了,他们离开的这段时间,村里的变化很大。
据牛大壮和刘璐所说,现在村里已经换回来大量的秸秆,甚至于已经将村东头的打谷场都堆得满满的。
而且,现在每天还有大量的车子一刻不停的向村里运秸秆。
此外,村里还雇用了其它村庄的大量闲置的青年男女,让他们来村子里帮忙干活。
最多的时候,村子里干活的人多达2000多人。
村里现在不但建起了新的饲料厂和骨粉厂,还挖了大量的发酵池。
甚至于连村子里外的路也都重新修过了,总之变化特别的大。
周扬和李幼薇也都听得津津有味,他们都没有想到,村里的那些干部这么有魄力,连雇佣其他村的人这种事情都用上了。
不过听牛大壮和刘璐说,还是没有太大的感觉。
当毛驴车快要来到村子里的时候,周扬就感觉到了村子里的变化。
首先是通往村里的道路平整了不少,之前坑坑洼洼的路面都铺满了砂石,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的修理。
其次是,进出村子的骡马车多了不少。
仅仅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周扬至少看到30辆骡马车从村子里出来。
这些骡马车都是陌生的面孔,而且每辆车上都放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口袋,应该是刚刚和村里换完粮食。
按照牛大壮刚才所说的价格,一车秸秆差不多可以换十几斤粮食。
虽然从体积和重量上来看,确实没有什么可比性,但对于那些粮食欠收或者是绝产的地方来说,这绝对算是一件大好事。
毕竟搁了往年,这些秸秆要么喂生产队的大牲口,要么只能分给社员们当柴火烧,绝对无法变成吃的。
问题是大牲口又能吃多少,在人的口粮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谁还在乎大牲口有没有吃的?
这个时候八宝梁村用秸秆换粮食,对于绝大多数的村庄而言,这绝对是天大的福音啊!
消息传出去之后,很多村子都恨不得将村子里除了大牲口的口粮外的所有秸秆都拉过来换成粮食!
而进村之后,变化更为明显。
不仅仅是村子里多了大量的陌生面孔,更重要的是,进出村子的主要路口竟然都有本村人在指挥交通。
你敢信,七十年代的普通乡村竟然需要专门的人来指挥交通?
显然是因为村子里进出的车辆实在是太多了,经常造成拥堵,不得不这样做!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眼下八宝梁村的忙碌。
除此之外,刚进村子,周扬就听到了远处轰鸣的机器声。
一时间,骡马的嘶鸣声、人员的嘈杂声、机器的轰鸣声以及鸡鸣狗叫声,交织成了一篇热闹的乡村交响曲!
来不及感慨太多,牛大壮就将毛驴车赶到了周扬家的大门外。
随后,李幼薇说了声谢谢后,就带着宝儿走进院子开门。
而周扬则是在大壮和刘璐的帮助下,将车上的东西一一搬进院子里。
至此,他们这次京城之旅总算是圆满结束了!
第367章 财大气粗村财政
由于家里已经二十多天没有人住了,不但冷冷清清的,而且还到处都是尘土,所以周扬没有邀请大壮和刘璐进屋做客。
送走这两位后,周扬当即找来一些麦草,又从柴房抱了一堆干木头进来,然后开始烧火。
眼下已经是12月初了,往年这个时候家里早就生炉子了。
但是周扬他们走的时候,气温还没有低到生炉子,所以现在他家都没有把炉子安装好。
以至于刚进屋,周扬觉得像是进了冷库一样。
因此,他让李幼薇和宝儿先不要脱棉衣,他先把炕烧一烧。
洗锅添水,点火烧柴!
拉动风箱,不一会灶膛里的干木头就被点燃了。
十几分钟后,锅里的水便被烧开了。
由于这个水已经放了二十多天了,显然不能喝了,所以周扬没有给李幼薇和宝儿喝。
他让妻子看着灶火,自己则拿来铁桶,扛着扁担前往水井那边担水。
周扬原以为路上会遇到不少村民,但是直到来到水井旁,也就看到几个给大牲口饮水的人,还不是本村的。
单单从这一点,周扬就知道村子里这段时间肯定是特别忙。
很快,周扬便担着一担水回到了家里。
将锅里烧开的水都用瓢舀到大铁盆里面,并把从京城带回来的脏衣服泡进去。
随后,周扬便再次开始烧水。
这次水开之后,周扬先是往暖壶里面灌了满满两壶。
然后又给李幼薇和宝儿各倒了一碗,让她们暖暖身子。
做完这些之后,周扬来到放柴禾的小屋子里,将尘封了大半年的小铁炉和炉筒子找出来。
稍稍用扫帚扫了扫上面的灰尘,然后就将这些东西抱到屋里,准备将火炉子安装起来。
在塞北省的冬天,这样的煤炉子是必备的东西,这玩意甚至于比锅碗瓢盆都重要。
毕竟在零下三十四度的的极寒气温下,要是没有火炉子取暖的话,真的有可能冻死人的。
安装火炉子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轻车熟路的将炉子安装好,周扬又在两边的墙上各钉了个大铁钉子进去,找来铁丝将炉筒子固定好。
随后,他又到院子里铲了点土进来。
加水和泥,然后将泥抹在容易冒烟的地方,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做好这些之后,周扬便点火生炉子!
当火红的炉火升起来之后,原本冷清的屋里瞬间暖和起来了。
在周扬安装火炉的时候,李幼薇已经将炕上的尘土擦干净了。
随后,周扬让她们母女先上炕休息一会,而他则是把带回来的东西处理一下。
各种证件先收起来,一家三口的衣服什么的也都收起来,礼物的话全都放到堂屋。
等收拾完这些东西也已经五点半了,周扬让李幼薇和宝儿在家里先待着,而他则是打算到大队部看看。
…
周扬来到大队部的时候,正赶上社员们下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