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唐寅给孙洋画了两幅画,一幅是《庐山观瀑图》,
一幅则是《山静日长图》。眼前的三个人可是有着深厚文物底蕴的人,因此,孙洋直接拿出了《庐山观瀑图》。
“《庐山观瀑图》!”
李富贵并没有告诉自己这几位朋友,因为他也想给他们惊喜,当孙洋把画展开后,立即引起这三位老人的关注,更是一口就叫出了这幅画的名字,三人立即拿出随身携带的眼镜和放大镜,细看起来,赞美声更是不绝于耳。
“2013年,这幅画在国外拍卖场,5.9亿美元被人拍走。没想到,现在又在这里发现了这样的画。仿真度还如此之高,看来江山代代才人出,现在仿的人能够仿成这个程度,不错。”
“风流才子唐伯虎,人虽风流,但他的画却是千古一绝!很难取代。不过,这幅画的意境、画画手法似乎和唐寅有得一比,似乎成熟一些。”
“只可惜这幅画是在国外被人拍走,我们无缘与它相见。好在今天我们看到它的仿画了。咦,‘晋昌唐寅’仿者也不太自重了,怎么能用这个呢?不看了。”
画界有一个规矩,可以仿画,但不可以仿印章,不然这是对画家的不尊重。
华夏文物协会沈碧华教授一看落款,立即有点生气了,放弃了继续鉴定。
而其他两位老人似乎也受到了沈碧华教授的影响,也是立了起来,两人似乎在商量着什么,但脸上却有点愤慨。
第60章 没有画过重复的画
“三位老师,鉴定的结果如何?”
三人的动作和言语孙洋可是看在眼里,尤其是他们那生气的模样,却让孙洋嗤之以鼻。画是否是原创他们还没有搞清楚,就下结论,这让孙洋对他们三人的崇敬度减少一些。
人有先入为主,加上这些人天天接触文物,听的看的,都已经在心里成形,他们在辨别一些事物时,可能会拿一些老的东西来对照,此时的三个人就被这个观念所影响,以至他们想都没有想,这会是唐寅的画,临摹和仿在看到之前,就已经认定。
这些人是大哥的好朋友,孙洋还是给予了他们的面子。说话并没有带语气,而是非常柔和。
“孙总,说句不当讲的话,这幅画的作者太不知尊重人了。作为一名有着如此高水平的画家,他难道不懂得尊重原创作者吗?”
又是这个华夏文物协会沈碧华教授,刚才就是他率先向这幅画开‘炮’,发泄不满的,现在再一次提出抗议。
“沈教授,先不评论尊不尊重原创作者,我只想问一下各位,你是否把画看仔细了。”
孙洋微微一笑,随后说道;
“画我看清楚了,除了作者不尊重原创之外,这幅画是我看过的所有临摹者中最好的一幅画。”
沈教授对于这个临摹的作者评价还是挺高的。
“你们呢?”
“沈教授说得不错,临摹者的仿作水平确实非常高了高了,我非常佩服。”
“仿者能够画出这么高水平的名画,也是其难可贵的。只是他最终的落款却是不慎重。”
三人也是赞同沈教授的说辞,看来他们的心里也是认定这是一幅仿作。
“三位,如果我说这幅画是一幅原创,是唐寅所作,你们会信吗?”
孙洋可是亲眼看着唐寅画这幅画的,而且画的时间还不短,哪会有假。
“原创!不不不!”
“这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原画已经在国外被私人拍走了,这可能吗?除非你花36亿买回来,但对方会给你吗?何况这幅画一看就比较新。”
三人一听,随即找理由反驳。
“如果唐寅真画了两幅相同的画呢?”
“这更加不可能。”
让孙洋没有想到的是,这三个这次却是异口同声。
“谁告诉你们更加不可能。你们谁跟唐寅生活在一起,是你,是他,还是哪一个。唐寅每天做什么难道你们都知道?”
“孙总,你有点强词夺理了,我这样说,也是有历史依据的,据历史记载……”
前海天市博物馆的余向阳余馆长更是搬出历史记载之类的东西,想来反驳孙洋,不过却被孙洋打断了,引起了他的不满,脸色顿时就暗了下来。因为他也不喜欢被人打断,但孙洋却不管了。
“余馆长,历史是他人记录下来的,而记录唐寅个人情况的这个人并没有跟唐寅生活在一起,他要记录唐寅的事,也只能从他人的嘴中获悉,而跟他描述的这个要如果说假话,那有可能发生误传的可能,那历史的记载也是有错误的。”
“这不可能!”
冯必星鉴定师当即反对。
“冯老,这有什么不可能。唐寅晚年生活非常凄凉,更是贫困不堪,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就连他死去的时候,他的身边都无人,以至于死后,都是他的朋友安葬的。这一点历史上也是有记载的。也就是说,在唐寅到死的这段时间里,唐寅是一个人生活的,那他做什么也是没有人知道的,他画画也好,做诗也好,也只是他的个人行为,如果他一时心血来潮,想画以前的旧作,也是有可能。就是把画埋藏起来不想被他人知道,也是正常的,既然如此,你能够肯定他没有这样做吗?”
“另外,冯老,我打个比方,现在你在家里做点事,是否时时刻刻有人看着你。”
“那没有。我现在能走能吃,为什么要别人守着。”
“那就对啊,唐寅也是如此,他为什么要人守着,唐寅晚年基本是卖画作为生,每天画的画有多少,也是没有人的,万一他画了几幅重复的,单独埋藏起来,也是有可能。”
听到冯必星有点松口,孙洋笑了笑,不说话了。
“是啊!各位,我觉得洋子说得不错,就拿我现在来说,人老了,却是常常回忆过去,想起年轻时所做的一些事。甚至有时还想重返以前的地方,看一看,做一做。如果你们之中,想起了一件值得纪念的事,还想做一次,你们会不会去做。唐寅晚年寂寞,可能触景生情,忆起了往年去的地方,想到某一幅画,他重画,也是正常的。”
李富贵细细思索一番,也有同感,毕竟他也是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了。
“这个……我从来没有听他人说过,我在文物界几十年,这是第一次听到,唐寅画过重复的画。”
“是啊,唐寅的诗画出名之后,有几百年时间了,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无这方面的描述。”
“我觉得还是不可能?”
……
三人的想法虽然有所松动,但也过不了这一关,毕竟他们曾经也接触过唐寅的作品,也鉴定过他的画,如果这个情况存在,那么重复的作品也是有的。
“三位,很多东西我们不能凭外界,凭历史去判断,历史是他人写的,我们这些后人,也评论不了。但事实总是胜于雄辩,大家不妨仔细地鉴定这幅画,我想你们一定会有收获的。”
“孙总,你不会说这幅画就是唐寅的吧!”
“苏老,你是鉴定师,你们几个在文物界都有着影响力,也许你们还鉴定过唐寅的作品,画就摆在前面,是真是假,你们应该最清楚。”
“什么,真是唐寅的真迹。”
这下三人再次重新围在了画前,带着疑问仔细地辨别起来,也许是画摆在前面,相似度又如此之高,但画的新旧程度,却让他们犹豫不定。以至他们趴在画前,整整十多分钟都没有一个人说过一句话。
第61章 真是真迹
“画纸确实是明朝那个时期的画纸。”
“油墨的气味也像,只是我闻不到岁月流逝的气味。”
“另外,这个画似乎太新了,好像没有画多久。”
“老冯,要不要用那碳14测试一下年代,也许可以看出端倪。”
……
“小陈,你不是收藏了一幅唐寅的画吗?赶紧拿到富贵金李董这里来。要快!”
为了弄明白这幅真正的出处,三名文物方面的老手拿出了浑身解数,开始呼朋唤友了,一个小时,他们终于得出了结论:
这画是唐寅画的!
是真迹!
“没想到《庐山观瀑图》竟然有两幅,我们真是孤陋寡闻啊。”
三位老人,加上叫过来的一个人,看着摆在桌上的这幅画发出一番感叹。
终于,他们望向了孙洋,脸上却流露着一番特别尴尬的表情,毕竟刚才他们三个可是对着孙洋说过,这幅画是仿的,嘴巴动了,却没有说出话来。
现在确认是唐寅所画,如同自己打了自己的脸一下。
看着他们这个窘样,孙洋差点笑了出来,他知道这些老子极爱面子,要他们在自己面前认错,却是为难他们了,因此换了称呼主动说道;
“三位老师,别说你们,我当初拿到这幅画的时候,我也是不信的。”
“是啊!我们确实不信这幅画还有第二幅,所以才会走眼。”
“对,唐寅的事确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再怎么仿,也只能仿个大概。”
“就是!”
三位老人也是极聪明之人,听到孙洋称呼他们老师,又这样说,知道他在给他们台阶下,脸上一喜,开始吹捧了如何如何了,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
“这小子,还知道用这一招。”
几个老友的窘样,李富贵也是看到了,心里也是赞赏了孙洋一下。
“孙总,这幅画,也是唐寅的真迹,当初我是花了八百万买的,我非常喜欢收藏唐寅的画和诗作,不知你这幅画想卖多少钱。”
被苏必星叫过来的那个中年人得知这幅画是真画,心中打起了主意,想趁机把这幅画买下来。因此,他花了一点心思。
“老陈,这幅画,你不要打主意了,凭你的资产,这幅画,你买不起的。”
苏必星看了这个中年人一眼说道;
“苏老,你帮着讲点好话,我出一个亿,让他卖给我。”
中年人挣扎一下,眼睛直盯着画,万般不舍。
“陈再兴,我是想卖给你,但画是他的,我就是想讲好话,也不敢啊。这可是唐寅的真迹。”
苏必星看了孙洋一眼,摇了摇头。看似孙洋年轻,刚才只是稍微交流了一下,他知道孙洋并不是那么好骗的,这样拉皮条的生意他可不敢做。
孙洋竟然早知道这是真迹,那他绝对知道国际上这幅画的价格。
果然!
“一个亿!你以为这是一颗白菜!”
虽然孙洋还没有叫三位老师定价,但《庐山观瀑图》上拍卖价格可是36亿,现在这个人竟然只出一个亿,他是欺负孙洋年轻,欺负自己不识画,更不知价格,想以这样的方式把孙洋的画买走。
对于这种人,孙洋不会给他好脸色的。
“孙总,那你要多少钱,我去凑!”
“看在苏老师的面子,你给30个亿拿走。”
孙洋这样一说,苏必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孙洋确实卖给了6个亿的面子。
“3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