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天汉之国_分节阅读_第285节
小说作者:安化军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43
  严于律己,其实是很难的事。律己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做了官,还要吃的不好,穿有补丁的衣服,每日里像普通人那样忙忙碌碌?王宵猎认为不是的。自己做了大官,当然要有更高的俸禄,有更多的钱。花的是自己的钱,别人还能够说什么?所谓律己,是拿自己该拿的钱,做自己该做的事。不拿不该拿的钱,不做不该做的事。如若不然,下面的人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你要让天下聪明的人来做官,还不给他们丰厚的回报,怎么可能呢?天下的聪明人难道是傻子?你不给钱,他们当然要自己去拿。官员手中的权力,首先成为官员敛财的工具,政治自然就败坏了。
  所谓政治败坏,最怕不是官员贪污了多少钱,做了多少坏事。而是这样的官员占住了位置,把持了上升渠道,让那些真正能做好的人失去了机会。一个社会,不能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终究会沉沦。
  王宵猎两世为人,怎么会甘心只做个红尘俗客呢?这滚滚红尘,只是王宵猎的一个道场。这个道场中,炼的不是丹药,甚至也不是自己,而是这芸芸众生。
  只是为自己获得更高的地位,得到更多的金钱,更多的美女,甚至百姓的称颂,就是瞧不起自己了。王宵猎要的不只是救国救民,还要更高级的东西。虽然这东西是什么,现在王宵猎也说不清。
  严于律己,不能为所欲为,就是委屈自己了?王宵猎觉得不会。作为一方大臣,有自己二十万大军,治下有近千万百姓,权势还不够大?一年几千贯钱,平日里丰衣足食,还不够吗?


第703章 半官半民
  会隐园,本来是唐朝白居易的园第,后来几经流转,到了张氏手中。号称五亩之宅,十亩之园,有水一池,竹千竿。靖康时张氏逃散,王宵猎进洛阳,早已经成了无主之物。
  进城之后,王宵猎吩咐手下把这些无主宅院全部都登记造册,不许私占。一些风景优美的,进行整修,作为向百姓开放的公园一类。这里地处外城,位置有些偏僻,少有人来。
  王宵猎命崔青带了酒菜,自己到了钓具,邀请张杞到会隐园钓鱼。
  到了池边,崔青摆下一个小桌子,上面摆了酒菜,便带着亲兵到一边去了。独留下张杞与王宵猎两人。
  王宵猎似模似样的把钓具拿了出来,捡一条肥大的蚯蚓挂了,甩到水里。问张杞:“子才,你喜欢垂钓吗?”
  张杞道:“回宣抚,小民并不擅长此事。说实话,今天是第一次。”
  王宵猎笑道:“如此正好。我还是六七岁少年的时候,夏天拿了条竹竿到河里钓鱼。钓来钓去,只钓了几条手指长的小鱼。最后一个不小心,跌进了水里,回家被妈妈打了一顿。从此之后,便就不做此事了。会隐园的水竹是洛阳最佳,我们在这里赏一赏风景,说一说闲话。能不能钓到鱼,就随他去了。”
  张杞道:“如此最好!”说着,在鱼钩上挂了饵,扔到了水里。
  王宵猎倒了酒,请张杞一边喝酒,一边钓鱼。
  喝了酒,放下酒杯。王宵猎道:“张兄也是官宦人家,父辈在朝为官,你为何不参加科考呢?”
  张杞道:“这几年辗转飘零,父亲去世,母亲又体弱多病,我维持一家生计已经不容易了,哪里还敢科考?而且我听人说,建炎二年和今年的科考都是类试,第多人登科了也没有官做。”
  王宵猎点头:“是啊,到现还有建炎二年的进士是白身呢。你不科考也好,等天下安定下来,再想办法。”
  张杞道:“我也是这么想的。”
  王宵猎正要说话,突然发现水中的鱼漂在动。手一扬,把钓竿提了起来。却见一条红鲤鱼在鱼钩上,正拼命的甩着尾巴。这条鲤鱼可是不小,看着有两斤多的样子。
  把钓竿收起来,取下鲤鱼,王宵猎不由觉得大是惊奇。自己这技术,还能钓起鱼来?而且还钓一条红鲤鱼。王宵猎转过身,对崔青道:“来,快来,下护!”
  崔青听了,一时愣在那里,不知道王宵猎什么意思。
  王宵猎指着竹篓道:“竹篓啊,快点拿过来!要不时间长了,这鱼可就死了!”
  崔青急忙拿着竹篓过来,把鲤鱼装进去,把竹篓放进水里。这样钓的鱼跑不掉,而也不会因缺水而死。
  张杞道:“宣抚真是好运气!刚刚下钩没多久,就钓了一条大鲤鱼!”
  王宵猎道:“或许这里太久没有人来了,鱼看见饵,便就要吃进肚子里。钓一条红鲤鱼,真是好运气。等到我们回去的时候,就在这里放生吧。这里池子里的鱼,总没有洛河里面的鲤鱼好吃。”
  张杞称是。也拉起自己的钓竿看了看,还是没有鱼。
  把钓的鱼收拾好,王宵猎一时心情大好,连饮了几杯酒。又吃了一块甜瓜,还意犹未尽。
  重新挂了饵,把钩抛进水中。看着鱼饵沉默了一会,王宵猎的心情才平静下来。对张杞道:“家姐的意思,是秋天你们便成亲。不知道你们家里选了日子没有?”
  张杞道:“找人算过。只是家母还是觉得不满意,正在查寻周围有什么有道高人,要自己去问。”
  王宵猎道:“现在已经六月中旬,时间不早了,千万不要耽搁了。”
  张杞称是。
  王宵猎又道:“成亲之后,你准备再怎么过日子?总不能还是卖字画。我姐姐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人家长大,现在我的俸禄,还是能让他过上舒适的日子。不能嫁进你们家里,日子变得拮据起来。”
  张杞尴尬地笑了笑。道:“此事家母与我商量过许多次了,还没有想出合适的办法。想着做生意,自己又实不擅长此道。想着做官,自己又没有功名。”
  王宵猎道:“若想做官,以我的身份,倒是不难。只是我一直以为,官是公器,不应该私相授受。我出身于小户人家,亲戚不多。但是这个也做官,那个也做官,把位子占住了,那些真有才学的人怎么办?”
  张杞道:“我只是想想,并没有要做。”
  王宵猎点了点头:“想一想当然没有关系,不要真地想做。我们结亲,你就好好地过生活。多赚些钱,不要亏待了自己。如果一时没有想起做什么,我倒是有个主意。”
  张杞一喜。忙道:“不知宣抚有什么主意?”
  王宵猎道:“你做字画生意,自己也长出丹青,不如就做这一行吧。在襄阳的时候,便有几个翰林待诏,因为各种原因聚在宣抚司下。他们或长于山水,或长于花鸟,都是天下圣手。这些人,做官是不合适的。但若是完全推到民间去,也不合理。我想着建一个半官半民的画院,你来管如何?”
  张杞道:“不知什么是半官半民?”
  王宵猎道:“半官,就是这些人都有官府的身份,有官府的补助,也接官府的任务。比如我们印的会子,便是由这些人画的。半民,就是这些人不是官,当然也没有品阶。他们平日里的生活,除了为官府画些东西,还会自己卖字卖画。得的钱,当然也是自己的。”
  张杞点了点头:“原来是这个意思。与以前的翰林院待诏,有些不同。”
  王宵猎道:“当然不同。之所以要半官,是因为官府总要用到些字画之类。若是去买,价钱太高,不合适。官方的身份,是值些钱的。有了这个身份,卖的字画也要贵些。之所以半民,是因为若是由官府养起来,官府没有那么多字画让他们画,白浪费俸禄。所以半官半民,算是各取所需吧。”
  张杞想了想。道:“我虽长于丹青,但实在水平有限,做这个官,哪个会服我?”
  王宵猎笑道:“你是我的姐夫,哪个不服你?这里面的待诏,会自己画画去卖的。水平高了,卖的钱多。若是水平不行,就没有人买他的。你管着他们,只是些杂事而已,又何必服你?”
  张杞点了点头,有些明白王宵猎的意思了。
  说白了,这个官,不能当正常的官看待。因为手下的人,都是真有水平,能自己谋生的。他们的地位,是因为自己的水平来的,而不是由自己来定。自己管这些人,有些类似打杂的。


第704章 张择端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自古为帝都,见证了不知多少历史上的荣枯往事。当其盛时,洛阳城中王公聚集,在这里构建园林,为一大盛景。当其衰时,百姓逃散,一片荒芜。
  湖园本名集贤园,是唐时宰相裴度在洛阳集贤里的园林。在宋时辗转多人之手,一直为洛阳名园。靖康之乱,主人逃散,从此再无音讯。几年间,园中杂草丛生,已为狐兔居所。
  正是在这里,王宵猎设置了书画院,收留离散的宫廷画家。
  李唐带着李迪,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把湖园转了一遍。最后站在水心亭上,看着烟波浩渺的平津池,叹了一口气道:“自来听说这湖园,自唐时有名,有无数胜景。今天看了一遍,却只见荒草遍地。”
  李迪道:“阿爹,靖康之后,洛阳百姓逃亡,城中没多少人家。没了人家,这园子岂不荒芜?”
  “是啊,靖康之乱,这千古名都也遭了一场大难。不但是百姓受了苦,连风景也受苦。”李迪举目望,只见平津池里三三两两开头荷花,四面建筑早已倾颓,花卉园里长满杂草,心中不由无限感慨。
  李迪道:“宣抚把这里做书画院,我们平日里辛苦些,重新收拾好就是了。到了洛阳,比襄阳时更好,还有什么不开心的?我听说,洛鲤伊鲂,是这里名菜,一会我们出去尝一尝。”
  李唐听了就笑:“你还年轻,每日里静想这些东西。要我说,到了西京,不要急着吃那些名珍。而要找一家干净雅致的酒家,要上两斤牛肉,几样菜蔬。一边喝着酒,一边看看故国风景。”
  李迪道:“阿爹既然这样说,就如此做。快到中午了,我们出去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地方。”
  走出湖园,看着街道上行人稀少,两边的店铺大多朽坏,李唐感叹道:“年轻的时候,我曾流落西京,每日里以卖画为生。那时的洛阳,多么繁华!虽然不似开封城热闹,但是树荫夹道,风景更佳。不经意间,街道上有就有一间酒家。进去小酌几杯,日子过得赛神仙。”
  李迪道:“我年纪小,那样的太平日子,可惜没过上几年。”
  正走路间,就见路旁的大槐树下,伸出一杆酒旗来。门前一个笼子,关了几只鸡,咕咕叫个不停。
  李唐道:“走了许久,就只有这一家卖酒。走,我们去饮两杯。”
  说完,与李迪一起迈开大步,进了酒家。
  一个小厮正趴在柜台上面百无聊赖,见到李唐和李迪进来,急忙迎上来。道:“二位客官,快点里面请。”
  李唐选个位子坐下,四面看看。这酒家不大,只有七八张桌子,此时正坐了两桌客人。
  李迪道:“你们这店里,可有好酒卖吗?”
  小厮一脸笑,道:“客官,自王宣抚来了洛阳,酒便就再不像从前一样,有专门的酒场卖酒了。我们这里,诸如名酒金沙泉,最是有力气。还有当地的酒,都是供销社送来,不是自酿的。”
  李迪道:“你们我们两个,不是平常人家,当然要喝好酒。金沙泉远近驰名,便拿两瓶来。——对了,听说这酒有几年陈酿的,不要拿别人糊弄我们!”
  小厮笑道:“客官,我们这样的小店,怎么可能有几年陈酿的酒?你将就一些。”
  李迪听了,便摆了摆手:“罢了,不是陈酿,那酒我可喝不来。就拿一瓶平常的酒来吧。”
  小厮带着笑转过身,心里不由就嘀咕。这个客官,既然没钱喝不了好酒,打听那么多干什么。
  不多时,小厮拿上来一瓶酒,又端上来一盘酱牛肉。又摆了几样正当季的菜蔬,便就退了下去。
  这样的小店,习惯上是不卖热菜的。要吃热菜,你点了他去帮你买。只有襄阳、邓州一带,王宵猎带起来的新习惯,小酒馆也卖热菜。就连常见的面馆、饺子馆,也会炒几个简单的菜。
  倒了酒,李唐喝了一口。叹道:“洛阳乃天下都会,此时竟然比襄阳还差了许多,实在可叹。”
  话刚说完,旁边桌子的一个汉子突然回身。看着李唐道:“原来是李待诏!许多年不见,你过得可好?”
  李唐定睛一看,汉子满脸胡子,还有许多灰尘。看了许久才认出来,道:“张待诏,真地是你?”
  中国传统上留胡子,还称为“美髯”。有的人还会把掉的胡子特别收藏起来,当作宝贝。但在宋朝,四十岁之前的读书人,很多不会留胡子。眼前的这个人看着年轻,一脸胡子,就跟做苦力的一样。
  汉子点了点头:“天可怜见!我们还有再见的一天!”
  李迪起身,走到汉子的面前,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打量了一遍。道:“我的天,真的是张待诏!在下李迪,几年前也是见过的,待诏不记得了?”
  那汉子仔细看了李迪一遍,才道:“原来是李迪!这几年你长大许多,一时竟认不出来了。”
  李唐看汉子面前只有一壶劣酒,两个桃子,忙叫他到自己这桌。对他道:“这些年你到哪里去了?我也走了许多地方,没有你的消息。”
  汉子叹了口气道:“开封城破,我也随着百姓逃亡。好巧不巧,被金军撞上。他们见我年轻,便拉了去挑担。后来辗转到了隆德府,在那里住下。那里百姓大多逃亡,剩下的食不裹腹,谁还会买画呢?没有办法,平日里只好做些零活为生。几个月前,王宣抚大军北上,收复了隆德府。我想着那里不能久待,便回中原来。”
  李唐听了,不由唏嘘。
  汉子叫张择端,在后世的名气极大,这个年代只是画院的待诏。与李唐、李迪等人是同僚,当然认识。最近回到洛阳城来,想找个事做,没想到正好遇到李唐和李迪。
  若问王宵猎,他不知道李唐和李迪是谁,却知道张择端。毕竟李唐和李迪虽然是留名后世的名家,张择端却有名画进了功史的课本,只要是中国人,少有没听说过的。


第705章 来书画院吧
  闲聊几句,李唐请张择端喝酒。
  最开始,张择端顾及脸面,饮了一口酒,吃了一块肉,便放下筷子,拿起桌上的葡萄吃。过不多久,实在忍不住了,如风卷残云般,把一盘肉吃光。
  李唐见了,叹了口气。道:“待诏多久没有吃饭了?”
  张择端道:“实不相瞒,从过了黄河,就再没吃过一顿饱饭。遇到好人家,给半碗饭,好歹能凑合一天。遇不到好人家,摘几个野果,挖两棵野菜,也是一天。”
  李迪道:“这如何使得?这里小店,也没有好肉好菜。待诏随我们去,找个能吃饱的地方!”
  这个年代,野地里的野果、野菜之类很多。现在又是夏季,正是瓜果成熟的季节,不容易饿死人。如果张择端冬天回洛阳,就没有这么轻松。战乱之后,人家也少,要饭都没有地方。
  数年战乱,洛阳百姓大多逃散。孟邦雄掌管洛阳的时候,也没有休养生息,一片萧条。王宵猎入洛阳后,人口主要集中在河南府衙附近,以及府衙附近的会通桥周围。湖园在城南,此时非常荒凉。三人走了很久,也只是见到两家小酒馆,连面馆都没有见到。
  李迪揉了揉腿,道:“走得累了。这样走下去如何了得?前面长夏门大街道口,我记得有卖菜卖肉的。我们到那里买块肉,回去自己煮吃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61页  当前第28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85/46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天汉之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