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离喝看着张驰,不由仰天大笑:“小儿,那你就砍了我的头吧!”
张驰道:“杀不杀你,自由宣抚决断。我来问一问,是看你的选择是什么。如果选择死,还有什么说的?”
撒离喝冷笑一声,语中全是轻蔑,扭过头去。
张驰站起身,对亲兵道:“去唤后军的张都监来。”
说完,在房间里踱步。过了一会,转身问李世辅道:“将军还有没有什么问的?如果没有,我就把他送回石州了。”
李世辅道:“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想问,没有机会。”
说完,转身问撒离喝:“你只带了五六十人就进了绥德,真的没考虑过我们父子如何想吗?五六十人,作为护卫实在太少了些,怎么就敢进边疆重地?”
撒离喝听了一怒,刚想反驳。想了想,只是冷哼一声,再不理李世辅。
张驰在一边冷眼旁观。见了撒离喝的样子,道:“只怕撒离喝的后面会有大军,追随他而来。只是撒离喝心急,等不及大军了,才一个人进了绥德城。却不想你等待已久,一天都等不了,就把他抓了。”
说完,看撒离喝的样子,信心很足。心中暗叹了一口气,看来这一仗还是避免不了。
金军来的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自己的军队够不够。虽然有李永奇献城,但是如果金军大举前来,再上各地的伪军的话,不难凑出几万人。自己只有九千人,将是一场恶战。
宋军南北对进,南线现在应该还不到鄜州城下。如果金军大举前来,压力就全压在张驰的肩上了。
第821章 迎战
李永奇没有想到第二天宋军就到来,大喜过望。得到消息,早早就等在城外。到了下午,张驰和李世辅到了,急忙迎进城内,设宴招待。
一到绥德,张驰就派出侦骑,连夜四处侦察。北到米脂寨,西到绥平寨,南到清涧城,不可遗漏。如果有金军大军到来,不可能没有消息。
在位上坐下,张驰对李永奇道:“绥德是鄜延重地,将军能够及时弃暗投明,实是我军之幸。我已经禀告宣抚,必然会加以重用。绥德周围,城寨遍布,是与夏国争夺的要地,将军多多废心。”
李永奇知道自己最大的作用就是统率乡兵和蕃兵,不让西夏有隙可乘。忙道不敢,心中却一块石头落了地。
连劝三杯,李永奇道:“撒离喝金军陕西之帅,身份非同小可,将军不可大意了。”
张驰道:“我已命后军的张都监押送回石州,由宣抚审问。撒离喝不在,金军各部互不统属,大大有利我军。”
李世辅在一边道:“我看这一路上,宋军极是严整,非我军可比。纵然与金军交手,又何必怕他?”
张驰道:“这一带地形复杂,民情也盘根错节,不瞒衙内,我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李永奇见张驰虽然年轻,但态度沉稳,毫不盲目激进,知道是个将才。在这种时候,张驰不管是激烈冒进,还是保守地非要等王宵猎命令,都不合适。虽然距石州不过二百多里,但山路崎岖,两地之间通信最少也要三天来回则要六天。前线形势瞬息万变,是等不起的。
某种程度上,张驰就是前线主帅,很多事情要他临机决断。来回请示,根本就没有时间。
刚交二更,张驰就推辞不饮。随便吃点东西,早早前去歇息。
看着儿子依然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李永奇道:“这个张虞候是极明白事理的。现在是前线,绝不贪杯误事,天黑就去休息。养精蓄锐,准备大战。反观你只管大口喝酒,全不管误了事怎么办。”
李世辅笑道:“爹像个酸腐先生一般,只在那里絮絮叨叨。我喝酒自管喝酒,什么时候误了事过?”
李永奇只能摇头,还能说什么?
第二天天不亮,探马就流星一样回来。北边和西边都没有发现金军,南边也暂时没有。
张驰定的规矩是二十里一报,之后其余探马继续前进。向前查探约摸百里,然后等着后续探马换班。以绥德城为中心的一百里内,一旦出现了敌情,主帅要最快知道。
直到中午,到清涧城的探马才回来。
到了官厅前下马,探子连口水都没有喝,直接进了官厅。
张驰坐在上面,紧盯着进来的探子,沉声道:“莫不是金军已经到了清涧?”
探子叉手:“回虞候,属下昨夜到了清涧城,里面有不多金军。不过,那些金军看起来是前锋,后面必然有金军大队人马。拿了一个舌头,问明白了,后面有两千金军正在赶来。”
张驰点了点头:“知道了。你下去休息吧。”
探子出去,张驰想了一会,道:“唤三个统制和两个都监来议事。”
不多时,统制和都监来到了官厅,纷纷见礼。
张驰站起身,到旁边新加的作战桌前,道:“都坐下吧。清涧城出现了金军,我们商议一下如何迎战。”
众人纷纷落座,看着张驰。
张驰道:“刚刚探马得到的消息,金军前锋已经到了清涧,两千大军估计今天也就到了。清涧城是绥德城到延安府的要道,不容有失。你们说,该怎么办?”
张振道:“来的不过两千金军而已!还有什么说的?上去战而胜之!”
戴玉常沉吟道:“还是等一等,探马再探。金军一天行三十里计,到绥德城还有三天,不必如此急。”
张驰道:“金军全是骑兵,一天能走五十里,不能以三十里计。两天之后,他们就绥德城下了。”
戴玉常道:“那就不能等了。到了城下,很多事不好办了。”
见张驰看着自己,钟辞道:“依我的想法,也是最好上去迎战。来两千金军,我们可以派一个团去,三千人总还是有优势的。真出了意外,后面还有两个团,能够转圜。”
张振道:“我是前军,这种时候自该站出来,与敌死战!”
张驰看着张振,沉声道:“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时候!前去迎战,必须把金军堵在五十里外!一旦围了绥德城,什么事情都可以出。既然李永奇父子可以投宋,那么再出什么父子投金也有可能,甚至还有投夏国也不意外。”
张振叉手道:“属下明白!”
张驰道:“你去清涧,最好占了清涧城。这样我们南边安稳,可以从容收拾北边的诸多城寨。绥德城最难的不是与金军作战,是怎么整合防夏的势力。”
说完,低头想了一下道:“张振率本部南攻清涧城,遇到金军皆击却之。如果获胜,则进驻清涧,阻挡一切北进之敌。除此之外,你军的辎重部队随军运输辎重,我另派人运送你的给养。这一带都是山区,骑兵特别重要。除了你本部的骑兵外,我再拨一指挥骑兵给你。”
张振听了大喜,忙叉手谢过。
张驰看了看天色,道:“半个时辰之后,你们全军出发。去做准备吧!”
张振和曹玉叉手告辞离开。
到了路上,曹玉道:“金军应该是今天到清涧城,会休整到明天再出发。我们现在就走,晚一点休息,赶到枣林沟扎营。那里离清涧城只有五十里,可以以逸待劳!”
张振点了点头道:“要先把侦骑派出去,最少到古宽州,不许金人游骑!”
曹玉连连点头。
这是王宵猎军队的习惯。开战之前,侦骑四出,先控制战场,切断敌方的消息来源。王宵猎军队的侦骑都受过专门的训练,比一般军队的游骑有优势,往往能够有意想不到的战果。
第822章 官山
月亮早就爬上了天空,缀着满天的繁星,洒下来清冷的月光。路在山瘠上,冷风吹来,像刀刮的一样。
张振骑在马上,任凭冷风吹着自己的铁甲。扫视四周,士卒纷纷在路旁的山凹里面扎营,原野像雨后的草地,长出了一朵一朵的白蘑菇。
曹玉从下面上来,对张振道:“这里委实是好地方。周围的枣林里,不知道有多少枣。都熟过了,也没有人收。许多都像泥一样烂在地里,鸟也吃不完。士卒煮饭,放几个枣进去,味道好不少。”
张振道:“这里名叫枣林沟,自然会有不少枣树。鄜延路这个地方,百姓本来就少,大多还是住在部族里,怎么能跟其他地方一样?这里离了城镇和部族,可真就没有饭吃了。”
曹玉道:“那又如何?前方五十里就是清涧城,城里面的粮食必然不少!”
张振笑了笑,从马上下来。一旁的亲兵急忙上来牵住马,到一边去吃草料。
曹玉道:“我们的军帐在那边的凹地里,上路方便。”
两人一起进了军帐,刚刚坐下,士卒就上了饭来。
王宵猎的军中是一都有一个伙食班,行军时提前出发,到了宿营地提前做饭。大军扎营,紧接就是吃饭,不会耽误了时间。张振的司令部有一个专门的伙食班,为司令部人员做饭。
见有一条烤羊腿切好了放在盘子里,张振问曹玉:“我们的伙食这么好吗?还有羊腿吃。”
曹玉道:“绥德到清涧城不过一百里路,这里的羊又便宜,比起吃米也贵不了多少。临出发前,他们就把羊腿腌好了,到了地方只管烤。不但是今天晚上有烤羊腿,明天还有呢。放心,士卒今天也有肉吃。”
张振笑道:“既然如此,那可就正合我意!”
与曹玉、郑宽等司令部人员吃过了饭,分好了值班班次,便就各自休息。
一夜无话。第二天起来收拾过了,掌书记陶清走过来说道:“金军昨夜并没有出城,想来是在休整。他们昨天休整了一天,今天行军必然急。”
张振点了点头。道:“其他人起来没有?我们商量一下今天的行军路线。”
不多时,都监曹玉、副都统制聂峰、参谋程亮松、左统领王文宏、右统领张友胜都纷纷拿着早餐到来。早餐因为时间紧,只有包子和馒头,汤则是小米汤。
曹玉给张振一大盘包子和一碗小米汤道:“知道你饭量大,多拿了两个包子。”
张振拿起一个包子,猛地咬一口。道:“还是猪肉萝卜馅的呢,真难为了做饭的人。”
说完,两三口咽下一个包子。才道:“今天很可能我们与金军南北对进,要选一个合适的战场。我想二十多里外的古宽州是个不错的地方。只是那里离我们远一些,要赶快一点。”
程亮松使咽下一口馒头,道:“宽州虽好,但离我们确实太远了些。清涧这个地方,北边的险要就是官山,我们不妨驻扎在那里。一则那里地形险要,比较好防守。二就是离我们近,比较从容。”
张振沉吟道:“官山原来也有兵把守,不过荒废多年,不知合适不合适。”
程亮松道:“而且在官山还有一个好处。因为时间从容,我们可以挑选地形,布置火炮。火炮在战场上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我们能从容布置,就是绝大的优势!”
张振点了点头。问其他人道:“你们几个怎么认为?”
聂峰道:“相对来说宽州地方广阔,比较容易排兵布阵。官山那里,地形狭仄了些。自古以来,只是守清涧城的人在那里防守,并不是常见的战场。”
张友胜道:“我们也不是什么大战。不过三千人对两千人,官山下足够了。”
几个人你一言我一嘴,开始争论起来。支持官山下的人认为地形有利,而且距离近,可以从容布置。支持宽州的人则认为官山下的地形太地逼仄,恐怕不利于大军展开。
最后,张振道:“官山离此不过十五里,我和聂副统制及程参谋在大队前先行,到那里看一看地形。如果合适,就选那里为战场。实在不行,就去宽州。”
此时大家都已经吃过了早餐,当下都同意。
张振道:“如此最好。一刻钟之后,我们出发!”
冬天的早上,露水化成霜,挂在枯萎的野草上面。马蹄踩上去,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清脆悦耳。
张振对聂峰道:“这样的早晨,空气格外清新。而且早上没有寒风,并不寒冷。说一句实话,这样子行军还真是有些快意。如果此去清涧,都是这样天气多好。”
聂峰笑道:“路都在岭上,一旦刮起风来可着实难受。如果不是配了夹袄,士卒情何以堪!”
张振大笑道:“说起来这夹袄,可真是好东西。穿在盔甲下面,还行动自如,一点阻碍都没有。若是没有这东西在身,这种天气打仗,我们要遭多少罪!”
说着,情不自禁摸了摸身上。
聂峰道:“前面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就是官山了。看起来,只要再赶五六里路就到了。天刚刚亮,我们到的时间正好。看过了地形,即使不合适,也不耽误赶路。”
张振点点头,看前面地势。
官山位于黄土高原上,山连着山,地势险峻,俊秀挺拔,正当绥德到清涧的要道。一条羊肠小道,蜿蜒而过,地形最为险要。本来在山顶有烽火台,早已废弃。
张振看着羊肠小道,叹道:“这里虽然险要,却是清涧屏障,于我们没用。必须翻过山去,寻找合适战场。”
聂峰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