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父可敌国_分节阅读_第361节
小说作者:三戒大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34:50


第六零八章 如朕亲临
  乾清殿。
  “愣着干什么?快点拿出来啊。”朱元璋催促道:“不认识余熂的熂,那个字就念‘气’。”
  朱桢心说念‘戏’好么,他在国子学正好学过这个字,哦耶!
  当然,他可不敢纠正父皇,这老贼气量狭小,说不定就会让自己在国子学多念几个月,多认识几个字。那可要了他亲命了。
  于是他什么也不说,定定神,赶紧找到贴着‘吏部尚书余熂’的一格,抽出铜制的小抽屉,里头是一摞锦衣卫的‘日呈奏’。
  朱桢将那摞日呈奏拿出来,奉到御前。
  “看看吧。”朱元璋淡淡道。
  “是。”朱桢翻了翻日期,便从最早的一张读起来。
  从上月初八开始,余部堂每天从早到晚的详细言行,就这样一览无余的暴露在他眼前。
  是真的细到变态那种——从余熂何时起床、早餐吃了啥,跟家人说过什么,到在衙门排衙议了什么事,又单独见了那些人,再到晚上回家,晚餐用了啥,跟夫人说了什么体己话,和哪房小妾睡的觉,晚上做了几次,什么体位,用的什么道具……都事无巨细,记录的清清楚楚。
  不知别人看了作何感受,反正老六是毛骨悚然,要是自己也被这么严密的盯梢,那自己私底下天天骂老贼,会不会被……往死里揍啊。
  想到这儿,他忍不住咽口唾沫。看来以后还是得小心点儿……
  “余熂是吏部尚书,掌天下官员的升降用黜,位置太重要了,所以咱让你四哥重点关照,这很合理吧?”看到老六脸上掩饰不住的震惊,老贼也有点不好意思,打个哈哈道。
  “合理,很合理……”老六赶紧掩饰道:“他还挺喜欢跟汪广洋下棋的。”
  “汪广洋,本以为他已经摆烂了,没想到也不老实……”朱元璋双目一凛,沉声道:
  “咱起先以为他是幕后主使,但后来发现他不是,他只是他们极力拉拢的对象。为了恢复科举,这帮人也真是无所不用了。”
  “怎么说他也是堂堂右丞相、忠勤伯,就算这二年一直怠工,影响力也在那里。”老六笑笑,继续往下看。便看到了本月初六日的记载——余部堂请当年的老师,国子学助教陈潜夫来家中下棋时的对话如下……
  ……
  那日余府书房,余熂与陈潜夫在对弈。
  落下一子后,白发苍苍、卖相极佳的陈潜夫笑道:
  “现在舆论已经铺垫好了,茂本你这下没什么好担心的了吧?”
  茂本是余熂的字,他生得剑眉星目,俊爽丰姿,看上去不到四十岁。
  他也确实很年轻。
  余熂乃昆山一个镊工之子,但少有隽才,从殷奎、陈潜夫游,精于《春秋》之学。洪武五年被有司举荐入朝,皇帝亲试后大善,授承勅郎,通政司设立后为参议,去年便拜为吏部尚书……
  虽然因为大明官场频频格式化,这年代的官员常态超擢,但像他这样飞速拜为大冢宰的还是凤毛麟角的。不是在能力与人品上有口皆碑,就算朱老板再偏爱,也不能把他一下提到这么重要的位子上。
  余熂也知道自己根基浅薄,所以姿态摆得很低,平日里清廉自守、谨言慎行。所以哪怕是授业恩师的要求,他依然十分谨慎,没有一口答应下来。
  但这时陈潜夫二度登门,还带来了国子学众学官联名弹劾宋讷的消息,他再不答应,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沉吟片刻,余熂落子道:
  “老师放心,七十致仕是朝廷的规定,吏部正常也要下文移给宋祭酒的。”
  说着他笑笑,解释道:“只是宋祭酒这个级别的官员,按例是要上表陛辞的,只怕皇上想要挽留他,到时候吏部也无能为力。所以需要先把舆论造起来,这样皇上就不大可能挽留他了。”
  “嗯,我会继续发动御史台的言官,群起而攻之的。”陈潜夫点头道。
  “好,过两天我就安排考功部给他下文,命他如期致仕。”余熂颔首道:“那谁来接任呢,老师可有人选?”
  “就王司业吧。”陈潜夫又落一子。
  “这个人不太行吧,他能力平平不说,还特别喜欢乱来,到哪里都搅得一团糟。”余熂苦笑道:“真不知道他是怎么越混越好的。”
  “因为他是我们浙西人啊。”陈潜夫淡淡一笑,看一眼余熂道:“当初我们这帮老家伙,一起举荐你入朝为官时,老夫就对你讲过,只有同乡是自己人。”
  “是。师父教导过,在朝廷里谁也靠不住,只能靠同乡。”余熂无奈的点点头,他虽然为官清正,但家里父兄穷了一辈子,哪能抵挡得住诱惑?早就在同乡大户的安排下,过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
  所以无论是从道义上,还是现实中,他根本没法拒绝对方的要求。余熂轻叹一声:“老师没有别的人选吗?非要这种人当祭酒。”
  “就是要用这种人,才能把国子学彻底搞烂。只有国子学烂了,我们的大计才能实现啊。”陈潜夫却不为所动道。
  “国子学烂了,科举就能恢复么?”余熂苦笑一声,落子。
  “一定能。”陈潜夫重重点头,信心十足的落子道:“我朝选才为官主要有三途——荐举、科举和学校。”
  “现在荐举已经烂了。再也推举不出刘伯温、宋潜溪那样的大才了,就连茂本你这样的人才也没了。
  “这些年推荐上来的那些所谓乡贤遗珠,到了金殿上冷汗津津、口不能言,就像秦舞阳见秦王一般。而且见识极短,皇上给他们官做,他们也当不好。”
  “那倒是。这几年考核,最差的就是这些荐举官。”余熂点点头道:“也不知什么原因。”
  “还能有什么原因……”陈潜夫哂笑一声道:“皇上坏了规矩呗。当年他杀了不肯为官的高启,天下有名望的士人怎么肯再为他效力。所以才有了江西夏伯启叔侄,为了拒绝朝廷征召,人各截去左手大指,以自残来避免为官。”
  “嗯……”余熂点点头,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夏伯启叔侄剁指案,他焉能不知。
  虽然后来朱元璋砍了两人另外九根指头和脑袋,但对大明士人的冲击极大。也让本就相看两相厌的双方关系,愈加恶化了。


第六零九章 朱老板怒批严子陵
  朱元璋之所以杀夏启伯叔侄,就是担心放过他们,会让天下士人纷纷效仿。
  但他对文人的操性还是缺少了解,夏启伯叔侄这一死,便成了所谓‘杀身成仁’者,反而名声愈显,引发了天下士人的效仿。
  后来又有苏州名士姚润、王谟等,相继拒绝朝廷的征召,宁死也不给大明当官。
  朱元璋当然不惯着他们,统统送他们去九泉下跟高启、夏启伯叔侄作伴去了,以儆效尤。
  然而有一天听讲官讲书,讲到东汉隐士严光拒绝刘秀亲自邀请,不愿入朝为官的故事时,讲官不无深意的借严子陵之口说:
  “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
  朱元璋一听,火气腾地就上来了。干嘛干嘛呢,什么‘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以为咱听不出来么?
  咱给你官职俸禄,是让你搁这儿讽刺咱的么?
  什么叫‘士故有志’?是不是孔子说的‘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啊,合着你们把咱当成无道君王了么?!
  盛怒之下,他又提笔写了一篇《严光论》,命刊行天下,令国子学以降各级学校都需全文背诵。
  其大意是说,‘奸邪之徒有各种各样,不只为非作歹者是奸邪,那些做事不诚心的、有机会作为却不作为的,也都是奸邪。
  当时国家中兴之初,民生凋敝,可用之才稀少。光武帝诚心诚意请严光出来做官,他却百般推脱,这是对皇帝恩典的蔑视与侮辱,是让人以为皇帝无道!
  他以为自己有隐居的自由。实则不然,不是光武帝平定天下,到处兵荒马乱,他能有条件悠游山水么?享受到国家带来的好处,就应该为皇帝效力,好让国家早日恢复。
  其实严光这些退隐山林者,不过是沽名钓誉,钓的还是皇帝的恩典,他们不入仕,无非是皇帝的恩典不够大罢了。
  但假如皇帝自身德薄才疏,没有能力治理天下,而严光这些有能力的人仍拒绝入仕,导致民不聊生,国家又重新陷入战乱,这些人隐居真的心安理得吗?
  所以严光这种人,受君之恩、罔知所报。身怀大才,却在国家最急需人才的时候不出来济民利国,就是最大的罪人!’
  ……
  朱老板本以为自己这篇雄文一出,那些名士大儒就不敢再宅家了,都得乖乖出来做官。
  不料却激起了读书人更大的反感。
  因为严光一直以淡泊名利、拒绝皇帝亲自邀请而名扬千古,代表着读书人的风骨。是历代读书人的偶像。被士人反复歌颂、反复称赞。
  到了你朱老板上台,竟直接把我们的偶像批倒批臭,我们读书人连说‘不’的权力都没了?
  他越是这样逼迫,读书人就越是逆反。变着花样的躲避地方官府的举荐不说,还故意一起吹捧一些乳臭未干的小子,或者狗屁不通的冬烘,让他们名噪一时,然后堂而皇之推荐给朝廷。
  结果这些年荐举上来的人才水平,自然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甚至有人连字都认不全,在朱元璋当朝考察时闹出了大笑话。
  ……
  余府书房。
  “现在荐举已经成了笑话,咱们再把学校这条路掐死,皇上就只能指望科举了。”陈潜夫沉声对余熂道:“不然谁来替他治理天下?”
  “唉,真是荒谬,科举乃为天子求贤计,光明正大的事情,为何到了本朝,却如此艰难?”余熂叹息道。
  “没办法,当今天子对读书人和儒教的成见,比山还高。但凡有法子,他就会改走法家的路子。所以这不只是天下读书人的前途问题,更关系到我儒教香火存续啊!”陈潜夫长叹一声道:
  “若非现状如此,为何太史公都致仕了,还要大老远的每年来京城给皇上拜寿?不就是放心不下此事?他老人家常对我等说,要是儒教的根基,毁在我们这些人手里,那我们都是千古罪人,死后如何见孔孟?!”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说着他重重落子道:“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以此血肉之躯,堵上皇帝面前所有的岔路,让他别无选择,只能走我们的孔孟大道!我等责无旁贷啊,茂本!”
  “是,老师。”余熂赶忙欠身抱拳,然后开始盘算援兵道:“但这么大的事情,应该尽可能的争取支持。太子是太史公教出来的,应该也算我儒教的护法吧?”
  “太子爷当然是支持儒教的,可别看皇上让他监国,但大政方针还攥在皇上手里呢。”陈潜夫叹气道。
  “楚王呢?我们浙东是他的藩国,那些江南大户也都以他马首是瞻。”余熂又问道:“能不能求他帮我们说说话?”
  “不能。”陈潜夫摇头道:“这件事上,楚王站在皇帝一边。”
  “这样啊……”余熂心一沉。
  “唉,这件事确实很难,但再难也要勉为其难。”陈潜夫最后为他打气道:“记住,整个士林,还有天下的人心,是站在我们这边的!儒教必胜!”
  “嗯。儒教必胜!”余熂忙重重点头。
  ……
  乾清殿。
  朱桢看完监听记录,震惊的不要不要。
  虽然记录不可能那么详细,但已经足以勾勒出这帮读书人的所图所谋了……
  “现在,知道咱为什么一直留着胡惟庸了吧?”朱元璋很满意他的表情,悠然问道。
  “知道了。”朱桢点点头道:“因为他不是读书人。”
  “对。”朱元璋点头道:“现在已经是洪武十二年了,不是读书人出身的文官越来越少了。就是有,也无法服众,顶替不了他。”
  “所以,要是再换个丞相,只能用读书人了?”朱桢轻声问道。
  “嗯。”朱元璋点点头,一脸愁眉道:“可你看看他们,全都把咱当成敌人,咱怎么能让个敌人当丞相呢?那这些年的功夫,全都要被他毁掉了。”
  “知道他们为啥这么不爽咱么?因为他们认为,自古都是‘君与士大夫共天下’,咱却偏不跟他们共天下,他们当然不满意了。”朱元璋冷声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79页  当前第36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61/7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父可敌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