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现在真要拿的话,咱们户部其实是能够拿得出来的!”户部尚书何琮知道刘宣是想让自己以没钱为由阻止,但自己却是有着自己的原则道。
经过这些年的经济改革,大明的财政不仅节节有节余,而且情况还变得越来越好。
另外,大明王朝为了让弘治新币彻底畅行于江南,亦是以修路等为由,先后向江南发了两次国债。
虽然一下子要投入五百万两确实是要伤筋动骨,但以现在的大明的财政,其实咬咬牙还是需要做成此事的。
若是到时资金确实无法解决,亦是可以通过发行国债来解决尾款。
农业部尚书刘忠心里微微一动,显得十分认真地道:“敢问陛下,开发西南如此投入,可是太祖托梦西南有金矿或银矿!”
咦?
此话一出,在场的很多重臣纷纷充满期待地望向朱祐樘。
虽然宝种的事情至今没有消息,但吕宋的金矿已经得到了印证,日本诸多银矿同样被证实,甚至南洋之南的铁矿亦有了回音。
现在皇帝执意要修建明缅公路,一旦明缅地区存在一座座金光闪闪的金矿,那么亦算是一个划算的投入。
“缅甸既无金矿,亦无银矿!”朱祐樘将在场重臣的欣喜看在眼里,却是毫不留情地泼下了一盆冷水道。
其实知晓缅甸真正情况的人都明白,缅甸真要说到矿产的话,翡翠矿石还是蕴含着一定的经济价值。
只是现在的社会风气以软玉为贵,且不说硬玉的价值能不能宣传出来,这亦不可能是朱祐樘的目标。
花费五百万两不去研究飞机大炮,而是要寻找那种不能推动社会发展的翡翠,这种做法思维并不是他们的风格,亦不是成熟帝王的所思所想。
这……
在场的重臣得到否认后,不由得面面相觑起来。
一直都是英明神武的皇帝,为何面对一个毒虫遍地之处,竟然是想要砸下足足五百万两来修一条公路。
王越将其他人的反应看在眼里,却是突然站出来朗声地道:“请恕老臣愚钝!不知陛下此举意欲何为,请陛下训示!”
咦?
此话一出,兵部尚书刘宣等重臣反应过来,亦是纷纷望向了弘治皇帝。
与其在这里瞎猜和试探,还不如直接承认自己愚钝,从而听一听这位雄才大略帝王修路的真正想法。
诚如当年的建州是一处塞外之地,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开拓,现在成为了大明的北方粮仓。不仅解决了北方的粮食需求,而且还缓解了京杭大运河的运输压力,从而大大减少了财政开支。
刘瑾已经早有准备,在收到朱祐樘的眼神后,亦是带着两个小太监将地图向殿中的重臣进行了展示:“诸位大臣,请看此图!”
入眼之下,这是一幅有关南洋海域的地图,不过居中位置是中南半岛。
“从南洋之东,经马六甲海峡,马六甲之西便是西洋。进入西洋沿东海岸线往上是暹罗,再往上,诸位大人可知是何处?”刘瑾化身为讲解员般,指着那一幅海图进行讲解起来。
第四百七十九章 三洋牌,崛起吧!
奉天殿内,突然陷入短暂的沉默。
面对这个问题,很多重臣都愣住了。
若提到四书五经,他们可谓是口若悬河,可以说上三天三夜。现在跟他们要探讨地理知识,哪怕暹罗在哪里都根本不清楚,更别说暹罗旁边的国家是哪个了。
“正是缅甸地区!”王越看到竟然这么多重臣一副便秘的模样,显得无奈地揭开答案道。
其实并不是他知识多么渊博,而是当年率兵进攻黎朝的时候,对整个中南半岛的势力都进行了研究。
中南半岛的东线是北越、占城和南越,而西线的强国是暹罗和老挝,还有正是已经处于分裂状态的缅甸地区。
这海外的夷国显得十分的奇妙,说他们离得远确确实实如此,但兜兜转转发现很多其实都是熟面孔。
刘瑾微微一笑,先对王越恭维了一句,而后指向西洋的另一边介绍起来:“若从缅甸沿海岸线往东的话,则很快可以到达天竺!”
啊?竟然到天竺了?
吏部尚书李裕等重臣再次被震惊,显得有点不可思议地瞪起眼睛。
得益于唐三藏取经的故事,而今大家都知晓丝绸之路上的那个神秘的古国——天竺,那个佛教的起源之地。
现在突然听到天竺竟然能如此之近,让不少官员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原以为天竺离大明十万八千里,但经过这般讲解,敢情两地离得并不远。
相较于陆地上的种种险阻,海洋的困难无疑要小上许多,敢情从海洋更容易到达那个要历尽艰难险阻的天竺。
到了这一刻,很多重臣都不得不抛弃以前固有的陆地观念,而是用一种全新的目光审视这神奇的海洋。
刘瑾用朱笔在地图上划出一条直线,神秘一笑:“若咱们从云南修一条道路到达缅甸沿海城市,诸位大人能否发现一些东西呢?”
这……
不少重臣完全跟不上节奏,再度面面相觑起来。
只是跟刚方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所不同,经过刘瑾的这一番讲解后,心里已经隐隐有了一点眉目。
“陛下意不在缅甸一寸一尺之地,而是意指印度洋?”
农业部尚书刘忠的眼睛认真地盯着那一条用朱笔画出来的线段,显得若有所悟地说出自己的观点道。
既然缅甸并不存在金矿银矿,而今刘瑾在陛下的授意下,点明了缅甸跟西洋相通,那么意图已经再明显不过了。
虽然他心里觉得投入五百万两的做法耗资过大,但想到眼前帝王的雄心,似乎一切都能够解释得通了。
东海带来了数之不尽的银矿,南洋亦拥有吕宋金矿,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成为大明海上贸易的对象。
正是如此,他完全有理由怀疑英明神武的皇帝并不是贪图征服缅甸这块土地的功绩,而是想要通过缅甸兵临印度洋。
户部尚书何琮等官员听到刘忠这个观点,亦是纷纷认可地点头,但心里并不敢十分肯定地望向这位雄才大略的弘治皇帝。
其实他们心里亦是存在着余虑,足足五百万两的投入实在太大了。
虽然弘治皇帝登基以来,几乎每个决策都显得英明,但事情证明亦会出现失误的时候,弘治终究不是一个完美的帝王。
正是这时,一个太监急匆匆进入大殿内。
啊?
在场的重臣看到这个突然闯入的太监,整个大殿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倒不是这个太监多么的可怕,而是他的出现蕴含着另样的意义。凡是召开最高会议,若不是十分紧要的事情,绝对不能进入这里。
现在这个太监竟然敢于闯入这里,无疑预示着帝国发生了重大事件。
正是如此,殿中的所有重臣瞬间紧张起来,眼睛紧紧地盯着那份呈送皇帝的急件,想要知晓上面的内容。
朱祐樘自然知道太监闯入所代表的意义,但脸上并没有出现过多的情绪。
虽然他放缓了向东扩张的步伐,但不确定是日本是否会反扑九州岛,或者野人女真主动进犯东北粮仓,亦或者蒙古那边突然南下。
朱祐樘看到郭镛将急件转递上来,显得不动声色地接过急件。
这一刻,整个奉天殿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氛围。
倒不是所有重臣都害怕战争,靖国公李承庆是因军功得到晋升,而今一点都不害怕这些势力的反扑。
事实上,他这个国公想要得到世袭,却是需要更大的军功来证明自己,证明他靖国公能够为大明王朝开疆拓土。
朱祐樘在打开急件的时候,脸上露出一抹恍惚的神情。
这……
擅于察言观色的户部尚书何琮等重臣看到朱祐樘竟然是这种反应,顿时变得更加的紧张。
朱祐樘缓缓放下手中的急件,眼睛由迷离转而坚定地道:“天佑大明!据吕宋巡抚张遂刚刚传回的急件,美洲总督刘璋携宝种已经回到大明城,预计二月中旬便可到达天津!”
足足两年的等待,而今终于迎来了硕果,被自己寄以厚望的寻宝种舰队终于顺利返航了。
“宝种?东海之外真有宝种?”
“哈哈……原来太祖的梦都是真的啊!”
“两年了,天佑我大明,陛下乃千古一帝!”
……
面对这个渐渐被人遗忘,甚至已经成为禁忌话题的宝种,现在不仅证实真的存在,而且刘璋竟然已经成功将宝种带了回来。
若说早前对皇帝的决策还有所质疑的话,而今刘璋横渡东海带回宝种,像是增补了皇帝身上最后一块短板一般。
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们如何不晓得宝种的价值。
一旦粮食的产量上去的话,那么华夏的土地不再仅仅只能养八千万人,而是可以翻了好几倍,从而让国家的人口迎来大爆炸,更是可以让更多的人从土地解放出来。
当年以百万计的银两投入,结果整整两年都没有消息,这让大家不甘怀疑东海之外是否有大陆,而宝种是否真的存在?
只是现在事情迎来了大丰收,刘璋从东海的彼岸带回了宝种,而导演这一切的弘冶皇帝身上简直散着圣光。
千古一帝,而今恐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了。
朱祐樘早已经知晓土豆、玉米和红薯的存在,但想要将这种经济作物从美洲大陆带回来,无疑存在着种种变数。
由于刘璋的舰队失踪足足两年的时间,让他不得不怀疑人已经回不来了。
朱祐樘的内心瞬间被兴奋填落,显得欣喜若狂地吩咐道:“礼部,即刻在天津港张罗迎接事宜!”
“臣遵旨!”礼部尚书张升感受到朱祐樘的狂喜,当即认真地表态道。
朱祐樘将手中的急件放下,目光落到赵承庆身上:“靖国公,宝种一事关乎华夏兴衰,有劳你代表朕前往天津港相迎!”
此话一出,在场的重臣面面相觑。
刘璋说到底不过是总督一级,而今竟然要委派堂堂国公代表皇帝相迎,这份待遇简直是空前绝后了。
要知道,当年刘忠花费数年丈量湖广的每一寸田地,皇帝亦不过是相迎于正阳门。
“臣领旨!”靖国公赵承庆认为刘璋确实值得这一份待遇,当即郑重拱手道。
朱祐樘迎着在场重臣的目光,亦是半开玩笑般道:“朕从江南归来之时,东方高士为朕卜得一卦,预言朕今年多怒。呵呵……刚开年不久便闻得如此喜讯,天下之事,何值怒哉?”
“天佑大明,陛下圣明!”王越等人会心一笑,自然不将东方道的预言当一回事了。
朱祐樘的心情极好,便言归正转道:“朕之所以要开拓明缅公路,确如刘爱卿所言!明缅公路并不在缅甸地区,而是要将大明西南打通,连接印度洋!朕想跟诸位于有生之年,让大明王朝东接东海,南临南洋,西出印度洋,成为当之无愧的海洋霸主,诸位爱卿愿助朕否?”
接下来,新世界必将是属于海洋的时代。
跟传统的交通方式相比,扬帆于大海才是科技,而科技代表着先进生产力。
大明虽然东接东海,南临南洋,但想要成为真正的海洋霸主,仅仅局限于亚洲其实是远远不够的。
他之所以执着于西南扩张,将大明的触手伸向正处于混乱状态的缅甸地区,真正的目标其实是印度洋。
尽管按着传统的海上丝绸路线,大明的舰队从大明南端起航,绕过中南半岛后,从马六甲海峡可以进入印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