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亦是感受到作为军机处成员的压力,跟仅仅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内阁不同,而今他们不仅肩负着国家的安防,同时还要制定严谨的扩张计划和军事行动。
靖国公赵承庆在离开养心殿后,并没有返回军机处,而是直接离开了西苑。
当天傍晚,他便策马离开了北京城。
军机大臣不仅需要拥有参与军事决策的能力,而且还需要上阵指挥,而他们将是大明王朝版图扩张的最强助推器。
张永亦是回到了驻扎在北京城北面的神盾营中,亦是拿着皇帝的手令命令军队开拔。
三月的京城,迎来一个春雨绵绵的时节。
不仅整个北直隶,乃至整个大明,此时呈现着一幅幅春耕的忙碌景象。
如今黄河得到有效的治理,各地官府都拥有更充足的水利工程预算,虽然大明无法避免自然灾害,但亦是最大限度地推动农业发展。
尽管宝种已经从美洲大陆带了回来,但如今主要种植于皇庄中,想要推广到整个大明王朝还需要数年的时间。
只是大明的金融和税收体系得到了改善,百姓的税负明显减轻,加上海上贸易带动手工业的发展,整个社会都呈现着欣欣向荣的景象。
经过几日的春雨后,京城亦是迎来了一个春光明媚的好天气。
夕阳西下,整个西苑笼罩在一片金色的余晖之中。天边,那一片火红的霞光如同燃烧的烈焰,绚烂而热烈。
在这霞光的映照下,太液池的湖面仿佛被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金色,波光粼粼,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此刻的西苑,仿佛变成了一幅流动的画卷,那夕阳、霞光、湖水、柳树、山峦、殿宇、楼阁……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身穿龙袍的朱祐樘在结束一天的忙碌后,通常都会前来听潮阁那边钓鱼,只是今日却是乘坐龙辇来到太液池的北边。
太液池终究是一个八百亩水域的天然湖泊,偏偏还被圈入皇家园林中,所以这座湖其实已经演变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大自然小系统,成为很多小动物的天堂。
这里隐匿着一条不起眼的小水沟,它并不宽广,是太液池众多水系中细微的一支,却自有一番幽静与韵味。
沟水清澈见底,缓缓流淌,发出细微的潺潺声,偶尔有几只小鱼或蜻蜓掠过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
水沟两旁,正生长一些刚刚钻出地面不久的杂草,但一些新洞和出现的新鲜泥土证明洞中内有乾坤。
“陛下,奴婢都已经准备好了!”韩牛先一步到达这里,显得十分兴奋地道。
皇宫的太监鲜有怀恩那种官宦子弟,基本都是贫苦出身,所以他们对大自然有一种透着骨子里的向往。
在很多人看来探索这座太液池是不务正业,但在他们的眼里,却是一件又一件值得回味无穷的事情。
朱祐樘亲自卷起袖子,亦是来到了一个新洞前,然后将准备好的小铁钓伸出洞中,铁钓已经放上半截胖肥的蚯蚓。
这个时代的生物更具攻击性,就在诱饵刚刚送进洞口的瞬间,里面的生物便已经猛地一口咬了上来。
朱祐樘当即被吓了一跳,然后感受到来自洞里的一股拉力。
“陛下,它上钓了!”刘瑾等太监蹲在旁边看着洞口,顿时比朱祐樘还兴奋地欢呼道。
自从尼龙鱼线得到运用后,朱祐樘渐渐看不上听潮阁那边的小白条、鲤鱼和鲤鱼,却是转移到北面的水域中挑战草鱼,还有夜间总扑通水面的不明大鱼。
这片八百亩水域已经渔禁一百多年,不知孕育了多少神秘的大鱼,甚至还匿隐后世都已经绝迹的珍稀鱼类。
朱祐樘将阵地转移到北面的钓鱼亭,结果前些天在这里垂钓的时候,有太监突然惊慌地发现一条蛇,但事实证明是个美丽的误会。
黄鳝跟蛇原本不像,但随着黄鳝体型慢慢变大,特别几十年的大黄鳝足以让人望而生畏,自然容易被误认为是蛇。
朱祐樘虽然喜欢钓鱼,但对钓黄鳝同样热衷,甚至前世有过徒手抓黄鳝的战绩,所以今天亦是将主意打到了黄鳝身上,决定搞一条黄鳝王来补一补身子。
自从北妃的身孕得到太医的确认后,那帮女人显得更加的卖劲了,甚至皇后常有容都想要再接再厉多要几个孩子。
朱祐樘此时感受到黄鳝的力度,浑身分泌肾上腺素疯狂上涌。
虽然他现在什么都不缺,但太液池像是一座潜力无穷的宝藏般,此时明显感受钓黄鳝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朱祐樘知道任何事情都讲究技巧,却是并没有急于发力,而是保持跟处于发力状态的黄鳝处于僵持状态。
直到感受到黄鳝力竭,这才慢慢地将黄鳝钓出来。
黄鳝的下颌已经被铁钩子牢牢钓住,随着金黄的身子从洞中一点点被扯出,这条肥大的黄鳝慢慢暴露身形。
它的身体十分修长,足足三四斤重的模样,色泽金黄,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宛如一条水中蛟龙。
如此重量的黄鳝放到后世绝对是可遇而不可求之物,但现在仅仅是第一个洞,便能够收获到如此的巨物。
不得不承认,这时代的鱼类资源太好了,这座太液池孕育一百多年的资源简直像是一座无穷的宝藏。
“陛下,缸在这里!”刘瑾献宝般,将一个青花瓷缸送上。
朱祐樘熟练地用中指缠住黄鳝王,在解开那个鱼钩后,这才将这条黄鳝王小心翼翼地放了进里面。
当看着金灿灿的黄鳝被困在缸中,脸上亦是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只是他们并不知晓,就在他们在抓黄鳝的时候,离他们不足两丈远的小沙滩中,不断地冒出五厘米见方的泡泡。
离他们十丈之外,一个黑乎乎的家伙浮出水面,突然一个下沉,顿时又是一个拍水的声响,溅起了一道水花。
八百亩的水域,封闭一百多年的皇家园林,似乎有着更多的秘密等待挖掘。
夜幕低垂,月色如银。
新土伯府,这是一座坐落在京城黄金地段的上好宅子,而今被弘治皇帝赐予携带宝种归来的刘璋。
刘璋像往常那般跟妻儿吃过晚饭后,便是回到自己的书房。
其实他能够感受到妻儿如今的快乐心情,自他携带宝种归来,不仅以丈夫和父亲的身份平安归来,而且给这个家庭带回了莫大的荣耀。
特别自己的儿子,虽然原本已经进入国子监深造,但他压根不是科举的料子,结果现在成为了新土伯世子。
至于自己的妻子亦是成为了伯夫人,不仅说话的声音明显大了许多,而且主动前来相交的诰命夫人更是多了起来。
刘璋端坐在府邸的书房内,烛光随着窗户吹出来的风摇曳,将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投在斑驳的墙壁上。
仿佛了下了某个决心一般,他从书架取出一个空白的奏疏,而后坐在书桌前进行了书写,而他的决定注定造成朝野轰动。
因为他这位厥功甚伟的新晋新土伯,既然决定辞去农业部左侍郎一职,放弃这个让人梦寐以求的高官职位。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夜的宁静,紧接着是花瓶落地的声响。
刘璋眉头一皱,刚要抬头准备呵斥自家夫人养的猫,却发现从窗户翻进来的竟然是一个黑衣人。
却见黑衣人已经朝自己冲了过来,一道寒光从眼前闪过,直逼他的咽喉而来,这是想要直取自己的性命。
只是他此次回到大明以来,别说跟人结怨,他连红脸的人都没有。自己历尽万险归来,真要不明不白死在这里了吗?
第四百八十六章 美洲冒险篇的真相一窥
面对生死,谁都会心生恐惧,身体本能亦会产生求生反应。
刘璋下意识地踢向书桌,整个身子伴随着椅子一起向后面倒去,只是锋利的刀刃带风般袭向他的脖颈处。
仅仅差之毫厘,锋利的刀刃擦着他的脖颈而过,带起一缕断发。
“有刺客!”
刘璋堪堪捡回一命,当即大声惊呼起来。
蒙面刺客看到一击不成,便直接跳过那张书桌,继续追杀已经摔倒在地上的刘璋。
刘璋看着对方的身形和眼神完全不相识,抓起地面上的坐垫砸向刺客,而后惊慌地起身向书房外逃去。
从刚刚刺客那双眼神来看,那是一个确确实实是要取自己性命的眼神,但自己根本没有跟任何人结怨啊!
刺客的身手敏捷,紧追不舍。
新土伯府其实还只是一个空壳子,皇帝赐宅并不会像电视剧那般赐人,这里的守护力量其实是刘家原先的几个护院。
刘璋住进这一座大宅子后,并不像王华那般大肆填充护院和仆人看管伯爵府,而是选择凑合着用。
两人在曲折的回廊中追逐起来,脚步声、喘息声越来越混乱,说到底刘璋仅是一个文人,很快便摔倒在地。
蒙面刺客看到自个摔倒在地的刘璋,宛如是一头猛虎撵上了小白兔般,地上的刘璋已经跟死人无异。
“你是何人?为何行刺于本官?”刘璋上下不接下气,仍是不死心地厉声喝道。
蒙面刺客略一迟疑,最后还是用年轻且微显尖锐的声音质问:“郑公公是被你所杀吧?”
“你是太监?”刘璋在听到这个颇有特点的声音后,当即猜到对方的身份。
蒙面刺客深吸一口气,亦是不再隐瞒地道:“不错,郑公公是我干爹,今日我要亲手为他报仇!”
在说到最后的时候,他的声调变得更加的尖锐,明显是要将眼前的刘璋碎尸万段,甚至透着几分癫狂。
“本官在航海日志中记载得很清楚,郑公公不习水性,是落海淹死的!”刘璋看着眼前的年轻太监要为郑海复仇,显得十分茫然地强调道。
蒙面刺客显得更加的激动,当即戳穿刘璋的谎言:“你撒谎!我干爹没进宫之前,生于渔家,通水性。之所以他一直对外声称不通水性,那是因当年不愿下水清理金水桥下的污泥!”
这……
刘璋没有想到竟然有如此一桩往事,亏他一直以为郑海确实不通水性。
蒙面刺客举起手中的匕首,一步步逼近刘璋,这一刻的杀气暴涨到了顶点。
“且慢,此事确实是本官撒了谎,你干爹其实是染病而死!”刘璋感受到死亡的威胁,急忙伸手进行解释道。
蒙面刺客听到这个解释,黑布下的脸孔变得狰狞地质问:“即便我干爹得病,随行的两个干哥哥亦得病吗?”
郑海此次出行并不是孤身一人前往,而是带着两名年轻太监陪同,但三个人都没有能够返回大明。
“罢了,此事本官亦不再隐瞒了!”刘璋像是做了重大的决定般,便重新进行解释道:“按朝廷的规矩,凡是出海人士,都需要接种牛痘!你干爹当日不知因何事耽搁,到天津已经离出航的日子十分之近,而偏偏天津牛痘刚刚消耗完,一时寻不到得痘的牛。因出航的日子不能耽搁,所以你干爹便不接种牛痘,选择直接出航了。在横渡东海之时,你干爹不知从何处染了天花,随行的两个年轻太监亦被其感染。当时船上物资匮乏,所以你干爹三人很快死了。本官之所以以溺亡上报朝廷,这是不愿让此事牵涉相关官员,而你干爹难得厚葬了!”
虽然大明王朝近些年一直在全国推广种牛痘,但后世疫苗的第一次接种都会遭遇到种种的不配合,何况牛痘亦不可能满足得了八千万人口。
即便大明这些年不断从蒙古和日本等地引进耕牛,但耕牛感染牛痘存在比较高的死亡率,所以普通人都不愿意主动让耕牛感染牛痘。
一方面人类对未知存在天然的抵制性,很多地区其实对牛痘的功效存疑,另一方面是牛痘的产量注定很难在几年内满足八千万人口的需求。
现在朝廷主要是严抓凡出海的人员的接种牛痘工作,一经发现没有接种牛痘便出海,以不敬论处。
偏偏地,华夏的政策历来是治民不治权,又有谁敢强令奉旨出航寻找宝种的郑海要接种牛痘才允许出航呢?
刘璋之所以隐瞒郑海的死亡真相,其实亦是在保全郑海的名节,而不是因急于出航没有接种牛痘的郑海被朝廷治罪。
若真要较真起来,郑海因不接种牛痘到海外感染天花而死,哪里还值得嘉奖,分明就是对朝廷的不忠。
如果他当初配合朝廷的政令,那么便不会因感染天花而死,亦能更好地完成皇帝委派他寻找宝种的重任。
“你说的都是真的?”刺客得知真相竟然是如此,身上的杀意渐散。
如果对方说的都是真的话,那么自己早前的怀疑自然被推翻,对方不仅不是杀害自己干爹的凶手,而且还有恩于自己干爹。
结合干爹急躁的性格,加上早前确实抵触接种牛痘,自己干爹确实能够干得出不接种牛痘便出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