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户部尚书何琮等重臣听到这个任命,显得难以置信地抬头望向贾俊,亦是震惊地望向阁楼上的帝王。
虽然现在内阁的地位已经有所下滑,但历来都是要看词臣出身,再不济亦得像原吏部尚书李裕那般得到满朝文武百官的认可。
反观眼前这个不显山露水的工部尚书,竟然突然被皇帝破格入阁拜相。
“臣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贾俊亦是被震惊到了,此刻无法压抑自己情绪地谢旨道。
跟正根苗红的内阁首辅尹直不同,亦无法跟处理公正而获百官认可的李裕相比,他仅仅只是一个举人出身。
按着他举人的出身,如今能够呆在工部尚书的位置上都是天大的恩赐,谁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竟然被陛下破格入阁拜相。
到了此刻,他感受到皇恩浩荡,亦是愿意给予他如此待遇的帝王效死。
“贾卿执掌工部以来,诸多工程颇为顺利,明远宝船和蒸汽机更立下赫赫功绩!朕今特擢召入阁,此举既是表功,亦希望下面的朝臣以其为榜样。只要老老实实为大明做事,汝等将来亦能如贾卿这般入阁拜相!”朱祐樘的声音从阁楼上传来,显得颇有渲染力。
“原来如此!”
“贾俊当得起这个待遇!”
“明君在朝,吾辈之大幸也!”
……
在场的重臣原本还有些不服气给予举人官入阁拜相的待遇,只是听到朱祐樘这番话,整个人瞬间打起了鸡血,心里亦是纷纷感慨地道。
一个举人官老老实实做事都能得到如此殊荣,他们作为堂堂在进士官,将来如何不能入阁拜相呢?
“陛下圣明!”在内阁首辅尹直的引领下,所有的重臣规规矩矩地施礼道。
他们现在对朱祐樘唯命是从,既是受迫于朱祐樘如日中天的权势,亦是打心底敬重这位雄才大略且赏罚分明的帝王。
贾俊仅仅是举人出身,在接过代表成功入阁拜相的圣旨后,此刻已经感动到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正默默地细声哭泣起来。
刘瑾一直站在阁楼上的护栏前,手持拂尘淡淡开口:“汝等既然都已经看过了蒸汽机,不知对京津铁路项目怎么看呢?”
朱祐樘接过韩幼英纤纤玉手递送来的热茶,亦是默默地喝了起来。
运输,这是时代最大的成本,亦是最迫切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方向。
即便华夏花费无数的人力和财力修建了京杭大运河,但想要将粮食运到京城,同样需要耗费八成的动力成本,每年的支出便已经通过数百万两。
大明王朝初期所推出的开中法,此举其实同样是朝廷牺牲盐税解决运力问题,而这里的潜在开支同样达到几百万两。
现在大明王朝真想要经济腾飞,那么必须着手解决落后的运力问题,而铁路是解决目前动力问题的最佳途径。
正是如此,他亦是准备推动京津铁路项目,改变这个时代动力落后的困局。
“虽然蒸汽机确实神奇,但是否能制造蒸汽火车还是一个未知之数!”兵部尚书刘宣是一个严谨的人,当即进行质疑地道。
工部左侍郎陈政看到已经晋升的贾俊,整个人像打了鸡血般信誓旦旦道:“刘尚书,此事咱们工部既然敢将话放出来,两年间必定可以造成蒸汽火车!”
按很多人的理解,自然是先造出蒸汽火车,然后再造铁路。只是大明王朝如今竟然准备先行修建铁路,在修建铁路期间,然后将蒸汽火车制造出来。
“昨天咱们参观了蒸汽机,贾尚……贾阁老亦说两年内必能将蒸汽火车制造出来,咱们就别在这个问题上争执了!”尹直深知事情的背后是由阁楼上那位在推动,亦是站出来表态道。
朱祐樘将手中的茶杯放下,此次其实有些冒险。
只是天津的发展还是出乎意料,港口货物的堵塞问题比想象中要严重,特别一旦进入冬天运河便瘫痪。
现在问题还能通过畜力来解决,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旦这个问题不解决妥当,那么经济腾飞只能是空中阁楼。
运力的落后,成为制约华夏经济腾飞的最大阻碍。
正是如此,虽然蒸汽火车需要两年后才能制造出来,但他还是决定将京津铁路这个项目提前提上日程。
“即便技术的问题能解决,但可有考虑如此之多的钢铁从何而来呢?”兵部尚书刘宣并不认怂,而是提出又一个尖锐的问题道。
作为兵部的话事人,他比谁都清楚钢铁的不易。
虽然大明生铁的总产量是四万吨,但这给兵部都不够,又哪里能够将铜铁不当钱般,竟然要从天津铺到北京。
要知道,两地少说都有两百多公里,这得消耗多少生铁呢?
第五百零一章 弘治最终还得疯狂挖金
跟后世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时代不同,而今生铁的生产效率极低,而且还受到地方官府的严格管制。
现在大明王朝生铁的总体产量四万吨,这还是这些年政策放松的结果。
按以前的法规,一个炼铁的作坊仅仅只能雇工五十人,而且这五十人还不能是外乡人,牢牢地管制着生铁的产量。
这四万吨生铁主要供应于兵部制作武器,而后才是交由民间打造农器和灶具,至于其他行业用量相对比较少。
现在朝廷想要修建两百多公里长的京津铁路,这都是需要用到计划外的钢铁,自然要设法解决生铁的产能。
只是想要将生铁的产能提上来,而且还要将如此之多的生铁运到北京和天津之间,这无疑是一项大工程。
最为重要的是,这生铁从何处而来,又得通过什么工具将生铁运到指定地点,这都是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工部左侍郎陈政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是想当然般地道“没有铁可以炼,没有矿可以找,这些问题咱们大明都可以进行解决!若是真能建成京津铁路,此事功有千秋!”
“铁自然可以炼,但这需要采矿,更需要将矿运到北直隶,这些事可有考虑周全?”兵部尚书刘宣连连发问。
工部左侍郎亦是反应过来,这个事情似乎是疏漏了。
“何尚书,在你们户部的预算表中,并没有此项!”兵部尚书刘宣轻瞥了一眼哑口无言的刘宣,又是道。
户部尚书何琮心里暗叹一声,却是向着阁楼上的朱祐樘见礼道:“陛下,此事确实是臣的疏忽,还请治罪!”
尹直扭头望了一眼何琮,却是知晓生铁的事情是皇帝栽掉的,而今何琮其实是在为皇帝扛下这个“过失”。
朱祐樘通常都不会表态,但现在亦是发话道:“京津道路是华夏上下五千年未有之事,而今咱们想要提高运力,这是摸着石头过河,免不得有些过错。刘卿今忧生铁不足,此事确实得着手解决,诸位爱卿可有良方?”
原本他确实是有意淡化生铁不足的问题,毕竟京津铁路是自己想要力推的事情,故而自己需要一些“技巧”。
只是现在的朝廷终究不全都是马屁精,而执掌兵部的兵部尚书刘宣看到了生铁的问题,而今亦是将这个问题摆到了台前。
贾俊面对这个被抛出来的问题,亦是发表自己的观点:“陛下,既然刘卿提出生铁一事,臣以为可选用乔头镇唐山铁矿,另外亦可从海外进口!”
由于近些年工部用铁一直居高不下,亦是已经在周边物色铁矿,而在乔头镇镇北的唐山马兰庄发现了大型的露天铁矿。
至于从海外进口的想法,则是天津港的存在,同样可以花点成本从日本、朝鲜等地区购进铁矿石。
“唐山铁矿的矿石够吗?”兵部尚书刘宣是对事不对人,当即进行质疑道。
贾俊深吸一口气,而后尽量用平衡的语言道:“刘尚书,我对生铁的质疑并没有问题。只是你贵为兵部尚书,若真如此关心生铁,亦该亲自前去瞧一瞧这个新矿,马兰庄唐山铁矿的储蓄量远超乎想象!”
“老夫早前亲自前去巡视,当时便预计兵部今后数十年的生铁均可由此矿补足。若是朝廷花费力气开采,想要解决京津铁路的生铁需求,亦是不在话下。”户部尚书何琮亦是参与进来道。
“此事确实是本官没有调查清楚,近期本官亦会抽时间前去唐山铁矿查证!”兵部尚书刘宣认真地检讨,而后对着众人道:“既然贾阁老和何尚书已经都说唐口铁矿可解决京津铁路的生铁需求,本官亦是相信两位大人所言,但这个工程预算是多少呢?恐怕已经不止800万银元了吧?”
朱祐樘在听到兵部尚书刘宣提出质疑后,亦是重重地叹息一声,默默地接过韩幼英递过来的热茶。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跟后世某些小说所描绘的完全不同,这时代的建筑成本十分高昂。即便发明了蒸汽火车,但想要修建一条铁路都不是易事,更别说将铁道铺向全国了。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而世界上第一条铁道注定是难上加难。
且不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注定要面对无数的技术难关,亦需要走很多弯路,特别这个时代的工程造价是一个天文数字。
以华夏第一条铁道为例,京张铁路的建设费用最终花费了693万多银两,这条铁路连接北京丰台区和河北张家口,全长约200多公里,于1905年9月开工修建,1909年建成通车。
现在京津铁路大约长245千米,虽然两条铁路的长度基本一致,但所需要动用的工人起码要翻上数倍。
最初预计的800万银元其实并不够,加上各种费用的话,恐怕还得再提高五成,甚至是要翻倍了。
正是如此,若加上采矿和炼钢的话,总投入其实已经大大超出了800万的预算。
“不管是800万,还是1000万,我们户部都掏得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今天津的运力不足,京津运河到了冬季便停摆,即便夏季亦会受到汛期的影响。若是能够建成京津铁路,不仅是功在千秋,而且仅需运营几年便可收回本钱!”户部尚书何琮深吸一口气,亦是拿出财政重臣的魄力道。
“虽然投入是大了些,但确实值得一投!”
“既然是功在千秋之事,老夫自然是要支持!”
“天津的运力确实是要解决,此次是一举两得!”
……
农业部尚书刘忠等官员在一番权衡后,加上而今的朝廷执政思路不再守旧,于是纷纷站出来表示支持道。
其实他们都意识到1000万银元都未必能够打造出一条全新的京津铁路,但想到京津铁路的划时代意义,所以还是决定选择这一场冒险。
若是真的能够打造京津铁路,这个事情注定是青史留名。
“既然户部和工部都没有问题,那么我的兵部亦会全力支持!”兵部尚书刘宣并非要反对京津铁路,更多是要三思而后行。
若是生铁能够解决,户部拥有足够的财政预计,他亦是无条件支持这个利在千秋的京津铁路项目。
今天的最高会议一共有五个议题,除了京津铁路外,还有再次削减漕粮北上的数额、各项重大工程开支和元旦大朝会等事情。
只是到了最后,话题最终指向了美洲大陆。
有关美洲大陆的真相,随着那晚刘璋开口,一切都已经是真相大白。
在印加三王子率领八万大军归来,身处于印加王城苏灿等人被围之时,本以为苏灿是在劫难逃,但事情朝着戏剧性的方向发展。
八万大军像是纸糊的一般,在苏灿利用印加王要挟三王子的时候,三王子竟然带着几个随从便进了王城。
苏灿在杀掉三王子的时候,八万大军竟然向苏灿臣服,更是送来了无数的金银珠宝和印加的美女。
面对着这种前所未有的待遇,包括苏灿在内的大明将士都陷于温柔乡中。
原本他们只计划享受几天,但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谁都不愿意返回大明,何况横跨太平洋的风险太大了。
苏灿被手下上演一出黄袍加身的戏码后,便将大明王朝彻底忘记了,而是正式继承了印加帝王的王位。
刘璋跟苏灿并不一样,尽管是一个从小学习孝道的儒者。
且不说,他是享受过荣华富贵的人,心里始终放不下家里的老母和妻儿,故而一直还是坚持返回大明。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后,刘璋最终还是选择放弃加印帝国丞相的诱惑,带领驻扎在海边的船员扬帆返回大明。
其实他亦是存在一定的私心,同时受到苏灿的威胁,最终他同意了苏灿给出的方案。
刘璋率领一艘明远宝船横跨太平洋,在将宝种带回京城交了皇差,亦算是完成了他的神圣使命。
如果没有阻挠的话,他接下来会辞掉官职,打着回家养老的名义,最后悄悄带着家人及苏灿的家人重返印加帝国。
只是可惜,一切都因为那场刺杀而发生了改变。
刘璋说出了整个事情的经过,而他想要将家人和苏灿家人带回印加帝国的计划,注定是不可能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