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横刀十六国_分节阅读_第543节
小说作者:苍穹之鱼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5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0:39
  直到半个月后,东边传来两个消息,其一,太子李俭率五万黑云军南下合肥,加大对濡须的攻势。
  其二,海军已经出发,两万大军,五百多艘海船浩浩荡荡南下。
  会稽豪强收到消息,也在厉兵秣马,准备反攻建康。
  现在看起来,不是他们太慢,而是自己这边进展太快了。
  两个多月,就攻破了长江防线,还顺江而下,拔掉了武昌,直抵江东。
  李俭的五万黑云军南下,桓温顿时如临大敌,不得不率军北上,支援濡须。
  桓温动了,李跃自然也要跟着动,给桓秘一些压力,“让他们见识见识新式投石车的威力。”
  “领命!”刘牢之持令旗而去。
  张蚝撇了撇嘴,卢青道:“陛下所创投石车,已非前代之物,不如另取一名。”
  这倒是提醒了李跃,新武器就应该有个新名字。
  投石车一听就没有震慑力。
  但一时片刻间,李跃想不到什么好名字,斜了身边的张蚝一眼,“张将军,你觉得此物该叫什么名字?”
  卢青和身边亲卫“扑哧”一笑。
  张蚝大字都不识一个,典型的粗人。
  “陛下这不是难为臣么?”张蚝摸了摸脑门。
  李跃又望向卢青,“你说叫什么?”
  卢青思索了一阵,“此物最先用于襄阳,不妨叫襄阳砲如何?”
  “你小子白读了这么多年书,用在襄阳叫襄阳砲,用在柴桑岂不是也可以叫柴桑砲?”张蚝咧着一张大嘴嘲笑。
  襄阳砲还没霹雳车有杀气。
  李跃摇摇头。
  卢青望着张蚝,“还请张将军起名。”
  说话之间,几十辆新式投石车已经发动。
  一颗颗砲石与油罐划过天空,狠狠砸在柴桑城墙上。
  轰……
  地动山摇,烈焰沸腾。
  百多斤重的砲石在城墙上留下十几道深深的凹痕。
  城上守军大概从未见过此物,大为惊骇,竟然忘记了躲避。
  “此物比末将厉害多了,不如就叫万人敌如何?”张蚝睁大一对牛眼。
  “万人敌?倒也贴切。”李跃眼神一亮,这东西的作用的确可抵万人,“好名字,以后就叫万人敌!”
  张蚝哈哈大笑,极为得意的在卢青等人面前显摆。
  卢青则一脸苦笑,不敢跟他顶嘴。
  就在这时,柴桑城门吱呀吱呀的打开了。
  “停止攻击,步卒戒备。”李跃下令。
  万人敌攻势一停,城中走出几十手无寸铁之人,“柴桑愿降!”
  “不见棺材不掉泪!”李跃轻骂了一声。
  柴桑既克,通往江东的大门已经敞开……


第七百三十四章 稳
  合肥。
  李俭支援濡须三万黑云军,自己却留在后方,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武艺不精,抵达前线反而成了将士们的负担。
  纸上谈兵和亲临战阵是两回事。
  “先生,此番能攻克濡须否?”李俭问向桓伊。
  “江东已是风中残烛,濡须定然守不住。”桓伊拱手道。
  “如今桓温七万大军北上,只怕梁、邓二位将军难以匹敌。”
  “桓温匆匆召集而来的乌合之众,岂是黑云精锐之敌?殿下不必忧虑,梁、邓二位将军皆是百战宿将,当初八千精锐就重创了桓温。”
  “先生所言甚是。”
  李俭听从李跃的话,没有胡乱干涉前线将士作战,只在后方负责后勤运输时宜。
  战争本质就是经济。
  两个月来,李俭对一场大战的消耗,有更清楚的认知。
  以前是跟在常炜、王猛身边协助,此次则完全是他一人主导,调度有方,不仅粮食供应充足,还调集了冬衣、药物、牛羊,让前线将士能吃上一口肉。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李俭一直记得李跃曾经的教诲。
  “殿下,梁啸将军有奏表至!”刘应入内。
  “哦?”李俭神色一动,看完之后,才知道是江东水军督护竺瑶的密信,称其世受晋恩,桓温篡夺晋室,为人所不齿,愿归降大梁,引梁军破敌,以报司马氏之仇。
  这么大的事,梁啸一时拿不定主意,遂上奏给李俭。
  李俭将信递给桓伊,桓伊看完之后,先开口问道:“殿下以为如何?”
  梁军猛攻濡须两月有余,濡须屹立不倒。
  若能拿下这座建城,建康就近在咫尺了。
  李俭很清楚李跃让他主持东线的用意,若是有破江东的军功在身,今后无论哪个兄弟,都无法再跟他争,太子的地位会空前稳固。
  “哼,桓温莫非欺我如三岁小儿乎?此等诈降计,东吴一用再用,也不怕天下人笑话!”李俭武艺虽然稀松平常,但兵法却是李跃亲自教授的。
  其后又跟着王猛督镇关中两年。
  这份降表来的时机不对,早不降晚不降,偏偏在加大了对濡须的攻势后投降。
  分明是居心叵测。
  桓伊笑道:“哈哈哈,殿下所言甚是,今长江防线被陛下攻破,桓温不敢与陛下交战,遂来迎战殿下,若能击破淮南之军,便可携大胜之势,抵抗陛下。”
  李俭踱了几步,“桓温欺我三岁孩童,孤亦可欺他,诱敌深入!”
  兵者,诡道也。
  桓伊却摇摇头,“我军两路夹击江东,势在必得,无需行险,东路大军十余万,步步为营,便可获胜,但凡诡计,皆有弄巧成拙之风险。”
  东路这十几万大军原本就是压制为主,不求破敌,但求一个“稳”字。
  至于进攻,则看西面和海上。
  桓伊不希望太子冒一丁点风险,他同样知道,宗室中有人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只不过一直被皇帝压着,夺嫡之争才没有展开。
  太子不是皇帝,天然就站在风口浪尖。
  一旦南征失利,哪怕有皇帝在上面镇着,太子之位也会不稳。
  将来登基,会成为其他皇子起兵的理由。
  战场上失败,在这个时代最为致命,桓温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先生……老成谋国。”李俭跟李跃有个共同点,能听进别人的劝谏。
  刘应道:“若竺瑶真心投降,又当如何?如今长江防线已破,江东大势已去,投降大梁乃大势所趋。”
  有了竺瑶手上的水军,非但濡须必破,建康也失去了最后的依仗。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李俭笑道:“此事易尔,竺瑶若真心归降,可令其先攻桓温,事成则为真,不成则为假。”
  “殿下妙计。”刘应拱手。
  濡须城外,早已翻天覆地。
  密密麻麻的鹿角、堑壕、土垒横亘在城北。
  但濡须城是水口,南凭大江,东依濡须水,随时可以得到江东水军的支援。
  围攻两个月,此城依旧屹立不倒。
  楼船上,桓温凭栏而望,将李俭的回信撕成碎片,抛入江中,身边随侍之人皆一脸愁容。
  “梁贼已经攻破柴桑,不日将抵达濡须!”竺瑶是桓温从行伍中提拔的,有知遇之恩,不可能背叛桓温。
  “我军唯一的机会便是梁国太子!”袁宏道。
  桓温目光转向郗超。
  “东、北二军皆在上游,建康腹背受敌,依属下之见,不如迁都。”郗超的谏言总是在挑战桓温的底线。
  “迁都?”周围人皆神色一动。
  永嘉之乱,士族们来了一场衣冠南渡。
  如今梁国入寇,势如破竹,很明显建康守不住了。
  再来一场衣冠南渡未尝不可。
  “梁军皆是北人,不习江南水土,交广之地,疫病丛生,可诱其深入,一旦疫病爆发,再卷土重来,犹未可知也。”这是郗超能想到的唯一可行之法。
  敌军有新式投石车,又攻破了长江防线,建康肯定守不住。
  但郗超仅是从军事上考虑。
  如今的桓温不是一名将军,而是楚国皇帝。
  上任不到半年,就再来一次衣冠南渡,士族怎么看他?士卒怎么看他?
  对士族而言,还有另外一项更简单的选择,那就是直接投降。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74页  当前第54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43/57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横刀十六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