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人是挺累人,可是使用耒耜耕种也强不到哪里去,种地是要抢农时的,使用耒耜这种原始的耕种农具,为了抢农时,也说不上轻松,稍有懈怠,就会错过最佳的耕种时间。
短曲辕犁推广以后,耒耜这种较为原始的农具耕种方式就可以逐渐被淘汰了,对比起来,使用曲辕犁代替
耒耜还是利大于弊的。
“不错!”蒙毅点了点头,短曲辕犁造价比大犁低,又能用牛拉,又能用人拉,未来牛耕逐渐推广普及以后,也不会浪费淘汰。
而且相比较于需要两头牛的长曲辕犁,短曲辕犁明显更符合现今的实际情况。
关中以外的地区牛耕尚未普及开来,牛耕这玩意不是说普及就普及的,毕竟牛这玩意可不便宜,想要尽快普及牛耕,必须要有相应政策和官府的帮扶。
赵泗还以为曲辕犁不适合这个时代,蒙毅一来赵泗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思想不到位。
转换个思路的问题,这个时代人真不比畜牲珍贵多少,甚至于这个时代很多人的生命都是明码标价可以直接贩卖的。
赵泗说不上来有什么感觉,毕竟是个现代人,有点复杂,但也没有犯精神病想着人人平等。
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这个时代的百姓过的好一些是赵泗的极限了,他很有自知之明。
尔后蒙毅又试了赵泗主导研发的游标卡尺等小工具,发现都极为实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临走之前还带走了一批。
一行送走了蒙毅以后,赵泗才跟王离一块回到住处。
赵泗迫不及待的打开锦盒,取出其中的竹简。
《显学》《五蠹》著作人,韩非。
韩非是个名人,赵泗当然知道,法家代表性人物之一。
沉下心看,只能说是头晕眼花。
没办法,赵泗才刚接触这个时代的书籍没多久,会说话和会读书是两个概念。
之前蒙毅送给赵泗的《大圣》《邹子》《邹子始终》赵泗看的也是稀里糊涂。
光是断句都是一个问题,更不用提里面涉及的典故。
赵泗也只是模糊的读出,韩非似乎对墨家,儒家,纵横家,商吏,游侠这些群体意见很大。
还提出了宰相必起于州郡,将军必发于行伍。
至于其他的……只能说稀里糊涂。
“看得懂不?”赵泗抱着《显学》找到了王离,目前赵泗认识的文化人还真不多,王离脑子有点直,人有点呆,但人毕竟是受过贵族教育的。
相比较于断句和释义都不通的赵泗,王离还是强了许多的。
“显学?”王离一看,这玩意我看过啊。
然后摇了摇头道:“学过,但是不懂。”
“有没有可能我是问你读得下来不?”赵泗坐下来摊了摊手。
一涉及这个时代的书籍,赵泗底蕴不足的情况就会暴露无遗。
他看这玩意字是看得懂,读起来却和天书也差不多,更不用说其中的通假字和各种生僻典故,说白了赵泗连翻译文章基本意思都做不到。
在这段日子里赵泗没事也会拿着蒙毅送的书问一问王离,但是时间太短,成效太浅,赵泗需要的学习,是系统性的学习。
而以赵泗的文学基础,他可能得跟着蒙童一块学才行。
赵泗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最起码这个时代读书真的很重要,在这个时代,还不好好读书,那可就真成了睁眼瞎了。
这个时代,因为竹简记载东西有限的原因,文章都是精而简,文学素养不够,专业性比较强的书籍,就算认识字也跟看天书没啥区别。
不过现在人在蓝田,只有王离这么个老师能凑合着用,王离自己虽然受过贵族教育,但是教授他人的能力确实比较一般,不过条件有限,也没什么办法。
赵泗计划是等到三种粮食出产,离开蓝田大营以后,给自己请个老师直接从零开始学起。
赵泗古文功底可以说没有,以《邹子》《显学》《五蠹》这样的书籍当入门阅读书籍确实有点夸张。
好在,最起码常用字认得七七八八了,不至于还需要从识字开始。
“读倒是读的下来,不过其中意思我可不甚清楚。”王离开口道。
赵泗点了点头,听着王离说的磕磕绊绊的,自己听得也是磕磕绊绊,脸上满是苦涩。
他需要一个合格的老师,很需要!
第五十三章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和之前蒙毅所赠的《邹子》《大圣》不同,始皇帝所赠的《显学》《五蠹》思想明显更加激进。
王离的成绩虽然并不理想,但是给赵泗翻译一下《显学》《五蠹》照本宣科显然并没有太多问题。
当然,也就仅限于照本宣科,至于再想从王离这里学到点什么,那可就难了。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王离照本宣科。
大概意思就是儒墨两家,一个一分为八,一个一分为三,孔墨死后,皆说自己才是孔墨真传,可是孔墨已死,不可复生,谁能判断这些学派的真假?
开篇直接火力拉满,用词也不算太过于晦涩难懂,偶遇一些生僻词,有王离在旁解读,赵泗也就勉强能够结合上下文意思自己分析,关键还是出在断句上,起码王离的断句水平还是有的,断完句,没有生僻字,没有生僻典故,赵泗还是能够大概理解其中意思的。
《显学》开篇直接炮轰儒墨两家,火力拉满,毫无疑问直接把赵泗吸引住了。
结果后面的内容只能说更劲爆。
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
开篇炮轰现今儒墨分家乱象,接下来就直接把炮火上升到了儒墨两家的祖师爷孔子和墨子身上。
孔子墨子皆称得到尧舜之道,反正尧舜已经死了,你们就随便说呗。
对于当前时代的儒家墨家而言,毫无疑问是骑脸输出了。
“韩非言论竟如此激烈?”赵泗啧啧称奇。
“这才哪到哪?”王离诧异的看了一眼赵泗。
他是读过《显学》《五蠹》的,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流传最为广泛,火力最为凶猛,看的人最多,主要是韩非子骂的狠,看热闹不嫌事大。
“只是有点意外~~”赵泗笑着摇了摇头。
主要是后世历朝历代,孔子的光环越来越大,孔家甚至王朝倾覆我不倒,喜迎王师入中原。
孔子不管是历朝历代,都被尊为至圣先师,韩非的话毫无疑问是大逆不道的,毕竟后世儒生已经将孔孟所说的每一句话奉为圭皋。
便是后世思想改革和变法,都要套上一顶复古的帽子,用孔子他老先生的话反驳孔子他老先生的话,搞得已经去世的孔子自己都矛盾不已。
毕竟春秋战国乃至于先秦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太过于久远,儒家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基本上就垄断了话语权,孔子的地位也一升再升。
赵泗自然会下意识的认为在古代诋毁儒家学问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
“儒家毕竟是显学……”赵泗开口道。
“法家亦是显学。”王离开口回答到。
赵泗没有再说,主要是自己思想出了偏差,古代和古代也不能一概而论,这个时代儒家虽说是显学,但是和儒家并列乃至于稳压儒家一头的学问亦有。不至于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成为独一档的存在。
另外还有一点诧异则是因为韩非子本人。
毕竟韩非在历史上的形象带点被迫害那味,赵泗作为一个现代人又没读过韩非的著作,初闻韩非之论,如此激烈,自然而然产生了反差。
“对了,韩非究竟是如何死的?”赵泗放下竹简八卦了起来。
“不知……我问过大父,大父没说。”王离摇了摇头。
历史上对于韩非之死众说纷纭,有说是秦始皇赐死的,也有说是李斯害怕韩非取代自己的位置暗中谋害……
“你也不知道?”赵泗诧异的问道。
“我那会才多大……”王离摊了摊手。
“大父不告知于我,我自然不清楚实情。”王离开口说道。
好吧……赵泗的八卦之心熄灭,很显然这种事情,哪怕身处秦朝,具体原由和事情经过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得知。
赵泗打消了八卦的心思捧着显学继续看下去。
赵泗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接受过先秦诸子的思想。
至于现代所学的那点东西要么是断章取义,要么微不足道,而韩非子的观点和思想竟然意外的符合赵泗的口味。
在韩非子口中,不仅孔墨不值得尊崇,哪怕是尧舜这样的先王,也不能武断的肯定他的一切。
他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够仅凭善良和感化,而应该制定律法奖惩措施。
要给天下人制定一个统一的行为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他强调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显学》里面炮轰的对象很多,有先王,也有圣贤。
但是通篇读下来,其实倒也算不上不敬先人,《显学》里面推崇的论点更多的是尊古但不崇古。
尊重先人,但不盲目肯定先人的一切。
作为一个现代人,《显学》明显十分符合赵泗的胃口,这个时代娱乐手段又并不是很多,赵泗颇有一种上学时得到一本十分有趣的课外读物的感觉。
通篇看下来,只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又翻开《五蠹》。
好嘛,更劲爆了。
火力更上一层楼,直接将儒家,游侠,纵横家,和国君身边左右亲近之人和工商之人并列,称之为国家的五种蛀虫。
并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开篇直接炮轰盲目崇古思想,以有巢氏和燧人氏为起点。
有巢氏发明在树上搭窝棚躲避虫害,人们因此爱戴他推举他治理天下。
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烧烤食物去处腥臭,人们因此爱戴他推举他。
可是到了夏朝如果有人还使用钻木取火和树上搭窝棚,那么人们一定会取笑他。
那么在今天要是还有人推崇尧、舜、禹、汤、武王的政治并加以实行的人,定然要被现代的圣人耻笑了。因此,圣人不期望照搬古法,不死守陈规旧俗,而是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而制定相应的政治措施。
毫无疑问,韩非的观点和赵泗这个现代人的观点有些相近。
“好!”
赵泗眼中带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