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暗暗盘算,如果大秦将作少府全力投入生产以后的生产效率能做到什么样的地步。
除了三样纸张,墨家弟子们还送来了雕版。
这群家伙算是秀了一波手工能力,雕版是铜铸的,雕版内容是秦律。
因为秦律极为繁杂,法律条文巨多的缘故,故而送来的铜铸雕版足足有六十七版。
主要也是为了让赵泗可以直接在三样纸张上面试验一下雕版印刷的效果。
六十七个铜铸雕版当然不在包裹之内,要不然光是份量一个人都够呛能拿的动。
始皇帝沉吟许久。
纸张!雕版!
都有了!赵泗自信满满许诺给自己的事情,眼下正到了验证的时候。
始皇帝略微摩挲手中的三种纸张,白纸为最,而草纸,搓了搓他妈的掉渣。
三样纸张各抽出来一张。
“研墨!”
赵泗闻言心知始皇帝要亲手试一下纸张的书写效果,自己说不定还能有幸见始皇帝表演一下才艺,当即忙不迭失的开始研墨。
始皇帝举笔沉吟,不消片刻,赵泗已经研好墨水。
始皇帝却迟迟并不落笔,过了许久,始皇帝好似想到了什么,转而将毛笔递给赵泗。
“臣来?”
赵泗愣了一下有些抗拒,他不是不想当文抄公,而是没这个底子,开口就是锦绣,肚子里一肚子草包,是容易贻笑大方的。
况且,赵泗也不需要当文抄公来技惊四座。
不过看着始皇帝不容抗拒的眼神,赵泗还是接过了毛笔。
“写什么?”赵泗卑微发问。
“随意书写即可……”始皇帝嘴角略微勾起。
如果没记错的话,赵泗这小子书法很差被自己批评的时候,赵泗是说问题出在竹简上?
嗯……
赵泗最终也没有选择当文抄公,而是在三张纸上写了几句《五蠹》里面的句子。
字迹依旧和狗爬一样……
白纸上个麻纸上的字还能勉强分辨,草纸上的已经看不出来是字了,压根就是墨团。
“emmmm……”赵泗略显尴尬的放下毛笔。
“不是说纸造出来,你这字就能写好么?”始皇帝瞄了一眼脸上的笑容已经收不住了。
“臣用的笔墨都是凡品,这陛下用的笔墨何其珍贵?臣乡野中人,野猪吃不了细糠……”赵泗讪笑了一下。
看得出来,赵泗提笔不稳,用力不均匀,才会造成这样的情况。
纸没有太大问题,赵泗的问题很大。
始皇帝将赵泗写的三张推到一旁,尔后摊开一张白纸,执笔而作。
八个大字跃然纸上。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字迹锋锐有力,结构却扎实沉稳。
“好!”
始皇帝端详着白纸上的三个大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很好!比竹简好多了!
“去印一批雕版出来!”
纸啊!如同缣帛一般的纸张,真的弄出来了。
如果雕版不出问题的话,那么以前的一些问题可就迎刃而解了。
“唯!”
赵泗领命,当即捧着一沓麻纸去用雕版印刷。
待赵泗离去,驾撵之内,又剩下始皇帝空落落的一人。
赵泗狗爬的大字于案几之上陈列,始皇帝将三张纸叠到一起,置于案几一侧。
尔后,目光定定的看着自己的大作。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么?
始皇帝没来由的笑了起来,一晃眼过去,自己都已经四十九岁。
入秋,可就要过了诞辰,迈入五十大关。
始皇帝的五十大寿……已经不远了。
哪怕在这么重要的日期即将临近的时候,始皇帝依旧在大巡天下,视察地方。
“四十不惑,而五十知天命……”
始皇帝摇了摇头……
五十知天命么?
第十三章 陛下文治武功,将前无古人也!
知天命么?
那么,什么才是天命呢?
始皇帝笑了一下,不得不说,今年,真的是一个分水岭。
而另一边,赵泗已经见到了墨家弟子送来的铜铸雕版。
“可惜,活字居然还需要考虑墨水问题,这一点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啊……”赵泗抚摸着面前的铜铸雕版叹了一口气。
活字跟雕版有所区别赵泗知道,但是他真不知道区别在墨水需求上也有分别。
“这么说来,传统墨水应用于活字大概率是不太能的,恐怕得改进墨水,而且活字对于制造也有一定要求吧?好像是铅活字?应该是合金吧……感觉够呛,不过回头可以用铅做一些活字试试,话说这个时代铅叫什么来着?”
“不过现在雕版也够用了,一批铜铸雕版,只要印刷内容不做变动,可以用十年,甚至是数百年……用来批量印刷书籍肯定是没问题,知识的成本会进一步变得低廉,不过报纸文书之类的,在活字弄出来之前恐怕是没戏了……”赵泗捧着手中的铜铸雕版。
明晃晃的金色,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常说秦朝时期是青铜器时代,但是实际上刚生产出来的青铜,颜色并非青色,而是如同黄金一般亮闪闪的金色,因为颜色一样,故而有时候也会用金来代指铜的说法。
铜铸雕版内容是秦律,赵泗浸墨印刷。
因为手艺不太成熟,第一批印出来效果并不是很好,沾的墨水有点多。
重复捯饬了许久,赵泗总算掌握了一定的经验,六十多个铜铸雕版尽数印刷,案几之上几十页分开铺好的纸张,秦律跃然纸上。
很不错,只要有些熟练度,一般来说不会印废,速度也很快,赵泗略微熟练了一些以后没用多久就把一整部秦律印刷出来了。
待其墨迹微干,赵泗没有犹豫,挨个折叠一起收拢,捧着径直朝着始皇帝驾撵走去。
“陛下!”
熟悉的冷气扑面而来,因为印刷而热的满头大汗的赵泗舒适的呼了一口气。
“一部秦律,尽数印刷妥当了!”
厚厚一沓子麻纸,字迹工整且排列整齐。
始皇帝接过一沓子麻纸,眼中微微赞叹。
“一部秦律,半车竹简!”
秦律内容太多也太繁杂了。
而竹简一来贵重,二来书写不便,三来还需要篆刻保存,何其难也?
因为以上原因,秦律想要普及地方,本就是天下之大难。
眼下,成本下来了,秦律的印刷速度上来了……等到造纸的生产规模加大,成本会进一步下降,说句不好听的,以目前大秦的国力,是可以做到家家户户一本秦律的。
大秦才多少户人,登记在册的拢共也就六百万户左右。
成本不算低,但现在已经到了大秦可以承受的范围。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诞生,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的。
“诏李斯入内!”
始皇帝捧着一沓秦律显得有些爱不释手。
将秦律普及到家家户户,这是大秦正在做的,又是对于大秦十分遥远的事情。
从商鞅变法,到现在一统天下,几代君王的努力,百年的时间跨度,耗费了多人人力物力,刑杀了多少人,才让关中老秦人能够初识秦法。
而现在,大秦一统天下,又需要多久让天下人如秦人一般了解秦法?
大秦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将治理关中的经验应用到地方,可是地域扩大人口增多,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也呈几倍乃至于十几倍增长。
关中花了几百年,天下难不成要用几千年?
而现在,别的不说……
以目前造纸的成本和付出,大秦远的计划难以缩短。
可是可以制定一个小目标,譬如六百万户百姓,每家每户一部秦律!
有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又能需要多少时间?
不就是印六百万部秦律嘛?
大不了征徭役,三五年时间,十年时间,总是没甚么问题吧?
“好!”
赵泗离去,始皇帝看着手中印刷出来秦律依旧止不住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