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匠作局为派出了一些技术人员指导将作少府修建冶铁炉,统一了铁器冶炼的标准,优化了铁矿开采的方式,逐步进行铁制农具的生产。
秦朝时期,官府收取高昂赋税的同时是有义务保证地方的粮食产量的,因此每至农忙时节,耕牛,耕具,民间庶人都是可以从官府借取的。
大秦事事都管的作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加快了民间生产工具的更新迭代,自上而下影响,主动求变,而并非自下而上影响。
这样的好处就是一旦大秦出台的政策推广的东西有利于民生,其能够最快速度的推广到地方,坏处就是一旦上层发布的指示是错误的,酿成的危害也更大,稍有不慎就会祸及天下苍生。
汉朝初年以黄老之学治世,就相当于和秦朝换了个方士,不干涉民间事务发展,由下至上,这样的好处就是不会产生大的动乱。坏处就是由下层影响上层需要的周期比较长,一旦出现问题就呈尾大不掉之势,难以调头。
总之,铁制农具在将作少府的帮助下已经开始广泛生产,不过因为一切都是刚刚开始。生产速度并没有太快,预估到秋天最多也就能生产出来几千副农具罢了。
想要真正意义的普及天下,恐怕也得数年之功。
北边蒙恬已经开始积极的主动布防,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大秦修建长城终于再无阻碍。
就在今年,大秦的战争堡垒系统终于完全落实。
沟通起天下的长城连成一片,蛮夷戎狄想要威胁到中原腹地的难度呈指数级上升,可以说只要中原自己不作死,内部没有反动分子喜迎王师,蛮夷戎狄已经没有入侵中原的可能。
而至于岭南就更不用说了,赵佗接受了始皇帝的指示,于岭南一带召集各大部落头领约定了停战之事。
至于中原内部的叛乱始皇帝也做好了一切准备。
咸阳附近的蓝田大营早已经准备就绪,由王贲执掌,当然,真正坐在幕后指挥调度的是大秦活着的战神彻侯王翦。
北有蒙恬,南有赵佗,中原腹地有王翦王贲父子,由战神王翦居中调度,合计一共有百万大军,可谓是飞龙骑脸,赵泗怎么想都不知道大秦的输面到底在哪里。
或许唯一有可能出现危机的就是东海地界。
没有一个能够给予赵泗完全的安全感的统帅。
荆完成对叶调国航行以后就已经漂洋过海前往美洲,现在想让荆回来指挥大军坐镇也回不来。
至于邹奉的弟子林惊羽,负责的是生产建设,军事并非他的强项。
而且客观来说,东边的人数或许不多,但是战局比较复杂,因为秽人分布比较分散,而且海上陆地都有,地理条件普遍比较恶劣,不适合大军铺开,统帅必须要海陆协调齐头并进,要求比例高,赵泗有心将韩信调过来,可是韩信虽然在上郡立下功劳,但是目前韩信战功爵位不够,按照大秦的律法,并不满足调度一路大军的硬性要求。
于是赵泗只能找到王翦,请王翦帮自己出出主意。
认真的将自己的思虑讲给王翦听完以后,王翦眉毛动了动笑出了声。
“旁人都是未虑胜先虑败,你小子反倒是未虑败先虑胜了。”
赵泗担心的从来不是东边战局失利……
说实话,傻子都能算明白这笔账。
大秦降徭降役是摆在明面上的事实,迁王陵令颁布以后虽然蜚语流言不断,但是本地庶人也是货真价实受益,对于六国贵胄来说大秦恶政不断,讲他们逼到了绝路,但是对于天下庶人来讲,这几年或许是他们有生之年最幸福的时刻。
摆在眼前的利益是不会骗人的。
或许会有忠肝义胆的游侠义士跟着贵胄起兵,并为之舍生忘死,可是人这个群体是趋利避害的,倘若不是活不下去能有几个庶人愿意把脑袋绑在裤腰带上跟着贵胄摇旗呐喊。
天下贵胄起兵声势浩大确实浩大,可是他们也就只有声势了。
在赵泗的引导下,始皇帝和李斯乃至于大秦确定了以庶人为主体的基本盘,并且做出了种种措施,基本盘没有出问题,六国贵胄凭什么能够颠覆大秦?
这次动荡是预料之中的,但是胜利也是必然的。
而大秦要做的就是如何把损失降到最低,并且借着这个机会最大程度的将国内的反动力量彻底消灭。
东夷不稳那是相对于北边有蒙恬,中原有王翦王贲父子,南越有赵佗以及六十万大军。
赵泗嘴里的不稳是可能没那么快的镇压叛乱,不能取得更大的战果彻底肃清秽人罢了。
毕竟这里兵力最少,又没有名将,偏偏近海和东北地区都是大秦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如果不能借着这个机会处理干净,未来移民扩边又会生出来种种麻烦。
“百万大军对番外蛮夷和松散一团的贵胄,优势在我嘛!”赵泗嘿嘿一笑。
王翦闻声失笑,不过赵泗说的也是事实。
这一次有可能造成的叛乱,大秦上下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王翦同样也没想过失败。
“我看你倒是清闲,航贸军府又归你执掌,东夷你去亲自坐镇调度……”王翦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打趣赵泗。
“王老将军讲的哪里话,我兵书都没看过几部,纸上谈兵之辈,恐怕会延误战机,况且就算我想去……陛下也不准啊。”赵泗摊了摊手。
赵泗要能自己去亲自坐镇倒也不是不行。
无非就是把自己的门客一块打包过去。
赵泗自己不会打仗,可是他的门客会啊。
韩信,夏侯婴,樊哙,刘邦,张苍……
拿出来一个汉初天团打东夷那是纯粹的碾压,犁庭扫穴都不在话下,赵泗只需要当个吉祥物放权即可。
问题是始皇帝不可能放人。
赵泗现在可是大秦货真价实的祥瑞。
虽然并没有曝光,但是始皇帝是知道赵泗关系大秦粮食产量的。
这种情况下始皇帝怎么可能放赵泗去战场?
不开玩笑的说,除非大秦即将亡国,否则始皇帝不可能把赵泗送到边疆。
传国玉玺丢了赵泗都不能丢,哪天赵泗要是失踪了,始皇帝怕不是要搜山检海寻赵泗。
“东夷之事,若想竞全功,要一个合适的统帅,我倒是有个人选,不过或许会有些麻烦。”王翦见赵泗小熊摊手也不继续打趣,而是摸了摸自己的胡子眼中带着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开口。
“是谁?”赵泗看向王翦。
“陇西侯,李信。”王翦发出一声轻叹。
“陇西侯?”赵泗脸上露出几分诧异。
对于李信的名字赵泗当然并不陌生,同样是一门双侯,父亲李瑶是狄道侯,李信则是陇西侯,更是陇西李氏的先祖。同时,李信还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的侄子。
李信的战绩也不必过多赘述,他是始皇帝时期少壮派的领秀人物,最风光的时候,蒙恬王贲等人都只能给他做副手,和王翦竞争攻打楚国统帅的时候就差骑在王翦脖子上拉屎,王翦甚至被逼的通电下野。
一生战功无数,却毁于伐楚兵败。
客观来说,李信真正失败的战役只有这么一次,但这一次就是一生。
其人少壮刚勇,作战风格其疾如火,善用骑兵,和李牧的作战风格高度类似,将骑兵运用的出神入化,擅长运动战,歼灭战,远距离战场调度可谓是如臂驱使。
那么问题来了……
“陇西侯善用骑兵吧……”赵泗看向王翦。
“善用骑兵不是只会用骑兵,你想要犁庭扫穴,事竞全功,李信是最妥当的。”王翦摇了摇头。
虽然之前和李信有过不怎么友好的经历,对李信这个又臭又硬的毛头小子也没什么好感,可是毋庸置疑,如果仅从作战能力来说,整个天下能够超越李信用兵水准的也屈指可数。
那是几乎满溢出来的战争天赋,仿佛天生就是为了战争而生。
“王老将军和陇西侯应该有嫌隙的吧?”赵泗怪异的看了一眼王翦。
王翦老神自在的眯起来眼睛:“老夫大人有大量,举贤不避仇也!”
第七十七章 对于始皇帝而言不过是又一次失望罢了。
赵泗狐疑的看着王翦,总感觉事情有些不太对劲。
来到大秦这么久,赵泗也算是清楚李信崛起的具体经过。
狄道侯李瑶之后,天生富贵,叔叔是战神李牧,家学渊源。
李信是个不折不扣的二代,不管是从权利还是从家学传承。
因此李信的作战方式和李牧的作战方式极度相同,其实说白了就是俩人的根子是一样的,家学传承一致,一个师傅教的,最终领悟出来的战术自然也就殊途同归。
李信少年从军,有背景,有家学,很快就在军中崭露头角,尔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众所周知,始皇帝他就喜欢年轻人。
年轻且屡战屡胜的李信受到了始皇帝的青睐,在始皇帝的支持之下,少壮派和老成派的权力斗争正式打响。
年轻一代的将领以李信为首,老生代将领则以王翦为首。
在伐楚之前,李信未尝一败,战果赫然,伐楚之战,始皇帝陷入了犹豫之中。
李信和王翦都宣称拥有必胜的把握。
只不过王翦要六十万兵马,而李信,只要二十万兵马。
始皇帝最终选择了李信。
六十万兵马和二十万兵马之间的差距可想而知。
彼时大秦正致力于灭亡六国一统天下,打仗,打的就是后勤。
四十万的人数差距和后勤差距,纵然李信看起来有些托大,可是面对李信曾经战无不胜的战绩,始皇帝还是选择了相信。
少壮派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胜利。
于是李信兴师伐楚,率二十万大军,和蒙恬兵分两路,攻克平舆,寝丘,鄢郢,连克楚军数城,楚军只能疲于奔命。
但好巧不巧,昌平君在这个时候于秦军后方郢陈起兵谋反,郢陈附近故楚和故韩贵胄纷纷响应,李信大后方生乱,后勤中断,李信不得不调头平叛,项燕抓住机会,尾随三天三夜,因此李信大败。
李信的失败并不仅仅是因为轻敌。
因为郢陈是秦国的领土,昌平君还是始皇帝特意派到郢陈安抚当地百姓的。
这次失败以后,李信又跟随王翦几次攻灭天下以后彻底销声匿迹。
“李信就算输,也只是输给了项燕,难道对付一群秽人还会失手么?”王翦注意到赵泗狐疑的目光哼哼了一下。
“总感觉不太对劲,据我了解,伐楚兵败,陛下并未责罚陇西侯,陇西侯后来为何销声匿迹了?”赵泗看向王翦。
王翦闻声,知道唬不住赵泗这小子,微微叹息一声幽幽开口。
“你应该知道,陇西侯伐楚之时,我称病卸甲归乡的事情吧?”王翦开口问道。
赵泗点了点头。
王翦老神自在的靠在轮椅之上目光有些唏嘘。
“彼时的李信未尝一败,老夫又何曾输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