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清军就这般毫无防备?”
朱由榔接着问
“当然不可能毫无防备,如臣所料不差,孔有德从江西、四川调来的,恐怕不只是这支骑兵吧?想必还是留下不少人马在湘西陈列的,只不过仅作监视而已。”
“监视?”
“没错,如若桂林方向难以进展,西军东进湖广,清虏可以湘西一部节节抵抗,耿仲明所部便能自桂西北上,截断西军后路。”
一旁一直听着的赵印选也附和道
“这正是清虏分兵三路的目的所在,以中路孔、尚二部牵制朝廷主力兵马,以东路八旗劲旅切断两广联系,防止广东方向西援,最后再用西路耿仲明部一方面切断桂林西退道路,另一方面随时准备北进贵州,抄西军后路。”
朱由榔前世不过一个普通大学生而已,对于战争和军事指挥的认识水平基本也就停留在电脑游戏的层次上,所以一开始,他对清军这般战略战术安排是缺乏基本意识的。
但好在高、赵二人也不奇怪,毕竟在他们眼里,一个以大明朝养猪模式培养的“闲散王爷”出身的天子要是能够熟悉军事指挥和战略战术那才叫怪事。所以他们也尽可能的以朱由榔听得懂的语言,事无巨细向其解释状况。
朱由榔也慢慢弄懂了,换句话说,其实李定国当初在贵阳那设计的所谓“秘密计划”并没有这么秘密。只要是有丰富战争经验的指挥官一眼看过去,很容易便能发现贵州方向西军可能的威胁。
你可以说清军如何如何无恶不作、残暴不仁,但是人家能从辽东一路杀到这,身经百战,其中绝大部分将领都是这个时代整个东亚地区战斗经验最为丰富的军官。
思绪婉转之后,朱由榔又陷入疑虑
“若是如此,那朕在贵阳与诸将议定的计划岂不是会落空?”
高一功却是摇了摇头
“并非落空,陛下,世间争战之事,哪有这么多出其不意的阴谋可言?李都督此策,乃是阳谋而已。”
第45章 军略安排
“此战关键还是在于陛下,在于桂林。”
朱由榔疑惑
“怎么说?”
“鞑子大举南下,究其根本,还是意在亡我社稷,以图震慑江南,使江南士民无有复国之望,说到底,这江南士民之望就在于陛下一身,是故只要陛下在此,那鞑子十万大军便无有他顾。”
听完这番叙述,朱由榔稍稍思忖后就完全明白了。
李定国之所以敢作出这般安排,根据就在于朱由榔这个天子在桂林。
因为清军南下,其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江南抗清最大的一面旗帜:光烈朝廷,而光烈朝廷的根本就是他朱由榔,所以对于孔有德等人而言,此番南下能够打下多少地盘,消灭多少明军并不是首要目标,关键在于能够俘虏或是直接杀掉自己这面江南抗清的“旗帜”
故而只要自己的龙纛能够一直立在桂林城头,那么对于清军而言,什么湖南、广东、贵州都可以无视,唯有先拔掉这面龙纛才是首要任务,如果作一个比喻,大致相当于他朱由榔对全体清军放了一个大大的“嘲讽”技能。
“为何是桂林呢?”
朱由榔又皱眉相询
基本理解了李定国的策略后,朱由榔又对另一个方面产生好奇。
如果说吸引火力,自己在肇庆、在贵州不能吸引火力吗?为什么一定是在桂林呢?
事实上,之前朱由榔对李定国的决策毫无保留的支持,完全是出于他根据后世的历史经验作出的选择,并不代表着能够理解这背后的战略战术意图。
高一功诚然解释
“臣以为李都督此举目的有三,一则桂林面对湘南,一旦桂林有变,李都督可直接率军自湘南一鼓而下,解陛下之围;二则桂林周边山水环绕、易守难攻,关隘层叠,可迟缓清虏,争取时间;三则桂北地势狭窄,清虏大军猥集,若能成功截其后路,可图全歼。“
听完高一功一番详细解释后,朱由榔只觉得,专业的事还是要给人家专家来做啊,若是没有李定国,光凭自己和内阁三个文臣,恐怕是不能想出如此大胆和周密计划的。
嗯,有了李定国、高一功这些人,自己以后也可以少干预军事了,否则像之前一样事事亲为,一次两次还好,干多了不成了常凯申那种微操达人了?
自己有几斤几两他还是清楚的。
”既如此,二位将军以为接下来该当如何?“
听闻此问,赵印选立即出列。
说实话,这些日子,光烈光复军体系下突然就一下子多出了十几万大军和一票高级将领,对原有的光复中军诸将冲击极大。
尤其是对于赵印选而言,之前他是光复军中唯五的总兵,又全权负责桂北防务,而如今却随着高一功这个从一品级别的前军都督率军进入桂林,即使天子并未剥夺他对于桂林防务的领导权,但事实上自己却已然失去了之前那种在桂北军务上“一人之下”的地位了。
军队嘛,要是没点山头主义怎么可能?随着民军势力进入光复军体系,赵印选作为原有的朝廷军官,很难不起危机意识和警惕心。见到刚才高一功一直主导着对策对,现在一有插话机会便立即出声相对。
\"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在于固守桂林,而固守桂林在于三处要冲,一为北面岩关、千秋峡一线诸关隘以御孔、尚,二为东面芦田、尧山以防尼堪,三为西面义宁、两江口,义江一线以监耿部。”
“其中西面耿仲明部自怀远南下柳州,暂无东顾之忧,北方岩关虽力有未逮,然自灵渠、漓水一线,关隘众多足以阻敌一月以上,唯有东面芦田、尧山一线兵力薄弱又无江河阻隔,再加之尼堪所部八旗铁骑众多,恐有所失啊。”
“故臣以为当遣一部精锐驻屯尧山、芦田以监视东面,防止平乐府清虏西进危及桂林。”
朱由榔颔首表示认同,而后询问
“之前死守兴安的胡一青所部已经撤下来了吧?”
前些日子尚可喜进攻桂北,正是当时驻守兴安的中军左师威字营参将胡一青死守兴安城半月有余,才算让桂北局势缓了下来,可谓是力挽狂澜。
战后朱由榔听闻有此自己没听说过的猛将,待在龙场盟誓之后,也擢级将其提拔为中军前师副将,不过由于其人跟随朱由榔以作护卫,其部下尚还留在桂北。
赵印选出声回答
“兴安沦陷之前,臣已指示威字营参将周鸿率残部突围,目前已在灵川休整了几日,不过其部在兴安苦战日久,虽也有所补充,但也不足两千士卒。”
周鸿之前是胡一青的参佐(副官),胡一青高升随朱由榔走后,便被提拔为参将,统领威字营残部。
朱由榔闻言后又转头征询了一下高一功的意见,最后决定
“那就让胡一青出面领军,辖周鸿威字营所部,中军方面再给他补充些丁壮,前军方面再拨出一个完备的营出来,凑出五千精壮与他,出白石潭,驻守尧山、芦田一线,整备防御,以作监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赵印选拱手,诺然领命
随后三人又做了一些商讨,当然,主要都是朱由榔问,二将作答,逐渐将桂林周边防御部署大致安排清楚了。
话说桂北三路防御清军的战线中,随着中军中师和后师的援军抵达,赵印选手中大约已有三万五六千人马。但除却柳州、平乐两府抵御东西两路的兵马,剩下守备桂林周边的兵力大约仅有一万多,而后朱由榔、高一功率军入桂林后,又带来了一万五千光复前军士卒和三千宿卫兵马,总计三万余人。
一番部署后,三人作出决议
以中军左师副将胡一青部率中军威字营和前军一营再加上原本就在本地驻守的千余残兵,共六千人出镇尧山、芦田。
以前军左师总兵袁宗第领前军两营约五千余人出镇义宁。
最后,再以中军左师总兵赵印选为主、前军前师总兵郝摇旗为副总率一万人防御北面岩关、千秋峡一线,而剩下一万人马由高一功总领作为总预备队。
朱由榔入城后并没有打出龙纛和天子身份,仅是对外以内阁次辅,分管兵部的吕大器进桂林前线督战宣称。
不过毕竟突然多出近两万援军,这对于桂林军民依然是极大的振奋。毕竟清军入关以来,种种恶行罄竹难书,广西士民也是有所耳闻,再加上两广之地民风彪悍,故而无论是士绅还是百姓均有坚定守城抗战之心。
至于为什么没有打出龙纛,按高一功的说法是还没有到时候,此时东西两路清军尚还没有取得太大成果,北面明军也还能顶住,过早暴露朱由榔的位置,吸引清军的反而不好,不如先拖几日,也能为李定国方面多争取几天时间。
虽然从自己观察能感觉到,赵印选是一员良将,总理防务大概无所遗漏,但朱由榔却还是有些不放下心,待花了两日做完安排后,竟是在李景兴数十亲卫便衣扈从下,白龙鱼服,微服出了府衙,巡视桂林城防。
一圈看下来,朱由榔心中却颇为沉重。
光复中军的士卒披甲不足两成,虽然经过整编,编制指挥算是完整,但训练依然不足,好在随着佛山铁冶的运作,武器方面是不缺的。
但桂林城头却仅有十来门佛郎机炮而已,即使加上军中携带的大炮,总计也就大小三十门佛郎机而已,这等火力怕是不足与孔有德的炮兵较量十个回合。
至于光复前军的一万五千将士,却是要比中军要强得多,毕竟前军这五六万士卒,那可都是当初顺军从陕西到岭南,一路滚打剩下的老卒,能活到现在,战斗力可不是开玩笑的。其中部分老营精锐,甚至完全可以与满蒙八旗劲旅五五开的。
唯独在这装备上,前军由于辗转数千里,就比较吃紧,虽然约三成的披甲率比中军还是强些,但比起孔、尚、耿所部清军却依旧有些差距,更别说和尼堪的八旗兵相比了。
可目前仅仅是岩关一线的清军,至少就有七万人马,是桂林方面兵力的两倍以上,岩关一线明军七倍以上。而等到自己把龙纛打出,吸引东西两路清军后,清军总兵力便能突破十万,即使保守估计也能有十三四万,是桂林明军的四倍乃至五倍以上……
第46章 奇袭岩关
“轰隆隆”
“轰隆隆”
桂林以北延漓水门户要冲之地,依次有着岩关、千秋峡、百丈山、灵川等关城屏障。
此时,正在这道天险防线的第一道阵线——岩关之前,炮火硝烟如同雾霾般让整个关前都陷入模糊,随着孔、尚两军调动,使出全力,二十门红衣大炮在距离岩关两里开外的山丘上火力全开。
经过多日的狂轰滥炸和反复冲击,原本就称不上多么固若金汤的岩关已然摇摇欲坠,多段城墙、炮楼坍塌,伤亡过千,若非前日桂林方面派来的一营新增前军援兵,恐怕早已沦陷。
那大炮林立的山丘之上,孔、尚二人正向南眺望形势,周边轰隆炮声不断。
说起这孔有德作为满清当中,为数不多具有实权和显要地位的汉将,最为可以依仗的便是这红衣大炮和炮兵之利。
可以说满清能够自辽东一路南下,攻城破府、走州过县,孔有德、尚可喜等人的炮兵之利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功劳。
所谓红夷大炮,其原型是欧洲在16世纪发明的长身管、纺锤形结构的火炮,在明代后期传入中国,并很快被仿制。所有类似设计的火炮都被中国统称为称红夷大炮,也称红衣大炮。
这种无论是设计还是制造水平,相较于明朝中前期的简易火器都有着巨大进步的大口径炮铳,无论是守城还是攻城都比一般的佛郎机火炮更有优势。
这玩意最早是万历、天启年间,明朝一些有远见的官僚从当时位于澳门的葡萄牙人那里引进而来。后来也的确在辽东战事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他不说,当年宁远大战中,袁崇焕就是用这种犀利火器重挫后金大军,甚至把清太祖努尔哈赤给轰成了重伤,不治而亡。
但不得不说,此时的满清作为一个新兴政权,还是非常有进取之心的,在吃过了红衣大炮的亏后,满清便一直想要获取这种犀利武器。
直到孔、尚等人带着精锐兵马和工匠还有许多大炮投降而来,可谓是打瞌睡遇枕头,对于野战凶猛而缺乏攻城手段的八旗军而言简直如虎添翼。
崇祯四年,后金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他们以复杂的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由于夷字犯上满洲人的忌讳,红夷大炮便更名为“红衣大炮”。
事实也的确如此,顺治元年(1645年)十二月,在入关战争中出击潼关,李自成的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次年正月,又以红衣大炮重创李自成的大顺军。
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清军调集数十门红衣大炮轰击扬州城,直接给城墙开了几个大口子,精锐再反复冲击,突入城内。史可法血书告急,南明政权却置若罔闻。次日扬州城破,史可法杀身成仁。
红衣大炮作为这个年代技术含量较高的火器,铸造工艺极难,即使此时满清已经入关数年,但一共也就装备了六十多门而已。
而今为了突破桂林,分割两广,平灭南廷,清军足足拿出了三分之一的红衣大炮部署桂北,势在必得。
“大将军,这岩关久攻不下也不是个事啊……”
尚可喜见炮火准备得差不多了,又是一营清兵集结起来向城头发起冲击,转头对孔有德道
“唉,岩关地势险要,强攻恐怕难取,再加之明军援兵不断,确实须图他计。”
孔有德一边眺望局势,一边回答
尚可喜若有所思道
“大将军,不如遣一偏师绕融江东进,从西侧两面夹击,再以大炮压制,一举图功!”
孔有德稍稍思忖后,道
“这法子我原先也想过,但岩关西侧乃是六峒,一向有百丈山方面明军派的哨营监督,恐怕难以瞒过岩关守军,届时岩关有备又与千秋峡、灵川方面通气,派兵北上截击我派往西侧的偏师,又当如何?”
孔有德戎马数十年,并非饭桶,这种迂回夹击的策略,他怎么可能没有考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