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广西地区夷汉杂居,土客矛盾严重,所以民风尚武,自古就有“狼兵”之说,老百姓面对战争,并不像江南士民那般惊慌失措,而是很快在府衙和军队组织下佐理防务。
了解情况后,朱由榔十分欣喜
“此番周卿立下大功啊!”
他原以为到了桂林还得先抓紧时间休整一番防务,没想到桂林知府已然做到了如此地步。
周邦谦虚回应
“非止臣一人之力,广西百姓素来刚韧,清虏杀掠无数,此乃民心耳。”
说完朱由榔自是又勉励了一番,让这位基层出身的老知府颇为感动。
言罢朱由榔又看向周邦身旁另一位同样五十来岁,只不过颇为富态的锦衣贵族。
他大致也猜出对方身份了
“这位是亨歅皇叔吧?”
“老臣拜见陛下!”
锦衣老者乃是现任靖江王朱亨歅,靖江王在明代诸多藩王中比较特殊,因为这一系并非朱元璋之后,而是太祖之侄,南昌王朱兴隆之后,世代受封桂林。
周邦在旁解释,说起来这一代靖江王朱亨歅倒是个识时务的,听闻朝廷战事危急,桂林将成为风暴中心,也不含糊,立刻将全府的几乎所有存粮、银子捐给府衙支配,又亲自带着府中护卫、奴仆参与修建工事。
朱由榔闻言很是欣慰,大明朝如此像样的藩王实在不多了。
赞扬一番之后当即令王夫之拟旨,加周邦为广西按察使,改封朱亨歅为桂王。
周邦还好,朱亨歅却是十分惊诧,因为桂王便是朱由榔继位之前的封号啊,这是不是有些……
但朱由榔其实另有打算,因为他对这一仗的信心实在称不上十足,万一桂林城破……也算是对自己的后事做些安排。
第55章 擎天(下)
从桂北防御战爆发以来,在瞿式耜为首的肇庆朝廷不断调动下,源源不断的粮草物资运入桂林城。根据周邦的计算,即使算上朱由榔带来的两万多大军,城中粮草也足以支撑两个月左右。
城外工事已经修的差不多了,大军一到,便由高一功、赵印选安排防务,驻守各处。
仅仅休整一日后,前方便传来了清军前锋占领灵川的消息,算上信息延迟,恐怕此时清军离桂林只有一日路程了。
不过与此同时,却又来了一支千人左右新队伍先行抵达桂林,看到这些人,朱由榔立马便欢喜了起来。
桂林保卫战有底气了!
因为在队伍里有着三百多幅明显的欧洲面孔,还有十八门西洋大炮。是的,这些正是此时居住在澳门的葡萄牙人士兵。
带队而来的是一名叫做陈筱的工部郎中,还带来了瞿式耜的信件。他原本是在张同敞手下负责海贸,由于是广东海商家庭出身,所以懂葡萄牙语,瞿式耜动了从澳门借兵的想法后,便修书一封给张同敞和澳门的老朋友。
瞿式耜与葡萄牙来中国的传教士交往甚深,有愿意给钱,澳门方面自无不可,就当是雇佣军了。张同敞便让陈筱和几个海商账房跑船出身的翻译带着西班牙雇佣军前往桂林支援。
同时也将佛山武备局和各铁铺最新生产的一批武器送过来。
这三百雇佣军有一名叫做佩德罗的葡萄牙上尉统领,朱由榔好奇地询问这支来自澳门的雇佣军各种细节。
三百人除了四十名炮手外,其余全部装备制式大口径火绳枪,虽然燧发枪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被发明,但此时的欧洲军队火器还是以火绳枪为主。
不过这些火绳枪却与朱由榔在明军中见到的鸟铳大不相同,首先就是口径和尺寸都要大得多,而且装具、枪机也更加精良。
还有平滑的钢制胸甲,以及将近三米的锐利长矛,队列整齐,通过三名鼓手的鼓点行进。
不得不承认,这支三百人的小型军队看起来比目前明军的任何一支部队的纪律性都更好。这是朱由榔第一次见到这个时代的欧洲军队,那种巨大的差距令他感叹,时不我待啊。
-------------------------------------
次日上午,滚滚烟尘从城池北方动地而来,城楼之上远远便能望见无数旗帜和丛林般的刀矛。
一道蓝色浪潮汹涌其中,正是尼堪率领的镶蓝旗数千铁骑。
“他妈的!老子早晚要宰了胡一青那厮!”
尼堪愤然将马鞭一置,低声吼道。
原来三天前,明军大部突围后,孔有德一反应过来立马就让人通知尼堪,他麾下骑兵众多,正适合追击明军。
尼堪天一亮便马不停蹄,直奔南面,结果半路在一处山谷前就碰到了一股数千人的明军。
当夜虽然明军突围溃散,但大多都是作几百人一团,而眼前明军起码有四五千人,尼堪当即认定这便是南明小皇帝的行在!
可惜他麾下骑兵还没冲到明军跟前,对方就开始撒丫子跑向两侧山林,尼堪只得率军追击,而对方居然早在山林中设了不少陷阱埋伏,虽说对于悍勇的八旗兵而言算不了什么,可却拖延了近一日,一直到天色渐暗,清军总算抓到了些俘虏才问清楚。
这帮人根本就不是什么南朝皇帝的行在!
竟是胡一青那厮接到千秋峡突围的通知后,受命北出策应,这厮带着三千人马,一路行军,一路收拢北面溃散的明军,待行到灵川北面,竟已有了五千多号人。
胡一青从南逃的溃军口中知道了前方有满清骑兵大队,连忙让人在两侧山谷布置埋伏,正巧让尼堪碰上了,尼堪误以为这是朱由榔所在,自然咬住不放。
等察觉时,早已过了一天一夜,朱由榔都出灵川,离桂林只有几十里了……
现在好不容易到了桂林城下,人家早就以逸待劳了!
“大人!今日咱们要不要攻城?”
一旁的甲喇额真出声询问。
尼堪烦闷地挥了挥手
“攻什么城?咱们这边都是骑兵,只带了三千步卒,又没火炮,还是等孔有德他们过来再说!”
虽然孔有德等人都被封了王,清廷表面上也给予了不少虚荣,但其实私下,在这些八旗贵族眼里,他们依然是“高级奴才”而已,故而纵使从职务品级上,尼堪不如孔有德,但在私下里,却能直呼姓名,而孔有德恐怕也不敢指挥他,顶多就是“建议”而已。
明军这边,昨天高一功、赵印选、袁宗第、郝摇旗一众将领商议之后做出安排,将明军分为四个梯队。
第一梯队由郝摇旗带着三千矫健士卒充任,驻守在第一道壕沟,主要是监视敌军动向,若清军小股进攻试探则进行抵御,若大股来犯便撤入羊马墙。
第二第三梯队则是赵印选麾下一名唤作张承宗的参将与袁宗第带领,各五千士卒,分别负责羊马墙、第二道壕沟,层层阻击清军,消耗其实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剩下一万多人则由高一功、赵印选所率,担任守城和预备队。
并且之前那些修建工事的百姓也被周邦组织了起来,和全城百姓一起被重新编制。
此时桂林城内还有七万百姓(原本有十三万,但有许多外出避难了),周邦将其中不到三万的十四岁以上五十五岁以下男子编为十个民夫营。
其中有三个较为青壮的营直接发给武器(肇庆方面多次运输补充,堆积了不少,足以武装几千人),成为辅兵营,参与守城。剩下七个则作为预备力量,顺便运送木石等守城物资。
其余妇孺老幼凡是能活动的,都组织起来,参与烧水做饭,运送照顾伤员一类轻巧活计。
短短几天之内,周邦带着一众府衙属吏安排得井井有条,朱由榔这才惊讶发现自己居然一直没有发现身边还有个“萧何”的干吏,不禁对这位老先生更加高看一眼,暗想战后或可让他替代曹晔留下的广西巡抚位置。
就在城内这边工作快要完成时,满清大军也正式赶到,将整个桂林城团团包围。
十万大军是什么概念?现在桂林城内连军队加上妇孺百姓在一块都没有十万人。
“黑云压城城欲摧”
连环营寨一个接一个望不到头,旗帜覆盖了整个地平线,由于城池外围的房屋和树木都被明军清空,清军只得外出十里砍伐树木,修建营寨,于是二十里内林木为之一空,只留下光秃秃的红土地。
孔有德望了望天色,又打量了一番远处戒备森严的桂林城。那是南明朝廷乃至于汉地十八省最后的反抗支柱,他记得去年那个小皇帝在潮惠击溃佟李所部后,江南许多士民都有所震动,一些穷酸文人还在私底下说什么“一柱擎天,策起江南血气;万夫振臂,重汇九省河山。”
这回,他就要打断这帮人的“擎天柱”、“脊梁骨”!
而后肃然对身边将佐吩咐道
“趁天色未暗,带五千人去试一试。”
鼓声震动,令旗飞舞,清军营寨都还没扎好,当天的试探性进攻就开始了。
五千清军绿营在一员总兵指挥下,如浪潮般开始对桂林城第一道防线发动进攻。
即将决定南明朝廷存亡与清廷南方战线安危的桂林保卫战正式打响……
第56章 桂林保卫战
第一道壕沟内,只有郝摇旗的三千人,当然不可能覆盖整个围绕着桂林城的防线,仅仅只是布置哨兵而已,好在守城方居高临下,有着视野上的优势,从城楼上远远便能看到清军的主攻方向,又以令旗指挥前线,郝摇旗这边也就能迅速集结起来,应对一个方向上的敌人。
带队的清军总兵也是沙场老手,让五千人分为三个波次,逐渐靠近,而后以弓弩轮番射击(这个时代弓箭的射程往往要比火铳远些),不过这对壕沟内的明军实在杀伤有限。
所谓壕沟不仅仅只是挖个长坑而已,坑内挖出的土也会被堆积在对敌的一边,这样士卒在坑内便能直接将火铳架在土堆上依靠掩体射击。
果然,清军见弓弩效果不大,继续集群冲锋,这时满清入主中原还没几年,绿营兵们倒也还没后世影视剧中戴着红缨帽,穿着“勇”字的兵号服模样,穿着杂七杂八,有不少身上甚至还是大明军队制式的鸳鸯战袄。
不过那丑陋的“金钱鼠尾”还是十分有区分度的。
“稳住!”
郝摇旗高声呼喝,身边数百名鸟铳手已经点燃了火绳,掰开击锤。
自从佛山镇的军工业建立起来后,武备局先后向桂林方面运输了一千五百支鸟铳,不得不说,经过制度改革之后,这些新造的火铳无论是质量还是制作效率都比以前太监们的兵仗局所造好得多。
起码不容易炸膛了,故而目前两万多明军手里大约有三千多支可用鸟铳,以及三眼铳等简易火器若干。
郝摇旗作为一线部队,手下分到了四百支,他并不打算搞什么三段击,壕沟内地势狭小施展不开,所以他打算直接一波齐射将对方击溃。
“藤牌!”
带头的清军千总喝令一下,数百名藤牌手顶在最前方,其余近千长矛手交叉站立,小跑冲刺。
“预备!”
四百多支鸟铳纷纷瞄准
“放!”
“砰!砰!……”
清军前列瞬间倒下一大片,后面的士卒也在巨大伤亡下要么匍匐,要么后退。
这里距离明军鸟铳不过三四十步的样子,藤牌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一番齐射下,清军伤亡过百。
“弟兄们,冲啊!”
郝摇旗提起长矛,第一个奋勇跃出壕沟向已经散乱的清军阵列冲去,身后过千士卒也有样学样,开始反冲锋。
清军遭受打击后,本就散乱,再面对上千寒光闪闪的矛头,不到一刻钟就溃散了。
后面的清军总兵也不沮丧,面无表情,挥了挥手,让第二波清军接着进攻。
如此反复冲击三次之后,清军已经在阵地前留下了数百具尸体,时间也过了一个多时辰,清军总兵见天色将暗,便让麾下大军回营。
“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