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二章 恶心你
甘露殿内,李渊好笑的看着李善,居然怂恿平阳把长孙无忌揍一顿,看来在承乾殿闹的不小呢。
瞄了眼平阳公主,李善讪笑道:“那厮如此阴诡,总不能就轻轻放过吧?”
“对小弟如何倒是无所谓,但对三姐、三姐夫如此……小弟实在忍不了!”
“要不……小弟自己出手?”
李善倒是不在乎将这件事在这儿说穿,反正不可能让柴绍出任灵州道行军总管的,自己的态度刚才已经明了,李世民也应该心知肚明。
李渊对李善的想法自然明白,不管大郎还是二郎继位,平阳终究是无碍的,但如果卷进去那就难说了。
长孙无忌的谋划,果然阴诡,李渊叹道:“当年鹅王何等人物,一箭双雕,十中飞鸢,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又多奇谋……”
鹅王是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的小字,隋朝传奇名将,李渊这句话言下之意是在说长孙无忌远不如其父。
不过其妹妹秦王妃却口碑很好,宫中多有称颂,李渊想了想问道:“平阳有孕在身,嗣昌不便离京,至于长孙无忌……”
平阳公主冷着脸看向李善,意思是……出个主意治一治那个王八蛋!
李善眼珠子滴溜溜的转了转,咳嗽两声才道:“定方兄性子倔强,为人处事过于方正,伯父可要斥责一二?”
平阳公主听的一头雾水,而斜靠在软榻上的李渊噗嗤笑出声了,“怀仁你这厮……看来真是被气的狠了。”
“那是自然!”李善坦然直言,从明面上来说,平阳公主未必是他最大的依仗,但一定是最坚实的后盾。
那边平阳公主还懵里懵懂,李善凑上去附耳低声说了几句,片刻后前者才露出一个恍然大悟的表情。
第二日,天策府内。
长孙无忌听得消息后,呆了半响,突然飞起一脚,将面前的案桌给踹飞了……李怀仁,李怀仁,你干的好事!
巨鹿郡公苏定方节制北衙禁军,执掌宫禁,有细柳之风,陛下大悦,赏一匹骏马,十匹绸缎,以做嘉奖……反正就是一个意思,苏定方阻止房玄龄入朱雀门,这事儿做的没错!
屋内除了长孙无忌还有房玄龄和凌敬……消息就是后者带来的。
房玄龄这位老好人也不由咂嘴,这事儿闹得!
举荐柴绍出任灵州道行军总管……你不肯就不肯吧,转个头就去告状,而且还出这种鬼主意,房玄龄不由得以手加额,自己以后还真不能随意出入皇城了,虽然秦王是可以传召的,但很不方便。
不过房玄龄很清楚,人家李善不是在针对自己……而是针对同样没有在天策府任职,也没有在朝中任职的长孙无忌。
说白了,这事儿也不大,就是有点恶心人,凌敬强行解释道:“如此一来,定方更受陛下信重……”
这次连房玄龄都丢了个白眼过去了,说这话你是想糊弄谁呢?
那家伙就是记恨长孙无忌算计平阳公主夫妇……结果连我也一起遭殃。
不过这件事的缘由倒也没有传出去,东宫那边也只是幸灾乐祸,同时再次提高了对李善的重视程度,不仅韦挺、魏征,就连太子的第一心腹幕僚王珪都正式下了帖子,请李善登门一叙。
承乾殿内,李世民有点无语,笑骂道:“不说他人了,玄龄对怀仁观感颇佳,此次却也……明日让玄龄下帖子,必要怀仁去致歉。”
“殿下,此事是兄长连累了房公。”秦王妃叹道:“兄长自负有才,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却急功好利……三姐三姐夫闭门以守,何必招惹,此事只怕三姐三姐夫颇为不悦。”
“急功好利”这句话暗藏深意,显然这位秦王妃对丈夫的心思了如指掌。
“嗣昌非量浅之辈。”李世民摇头道:“更何况还有怀仁呢。”
李世民确定,关键时刻,李善未必能说服平阳公主夫妇做什么,但应该能劝说这对夫妇什么都不做……长安城内,能在武力上,能在军中影响力上,对自己产生威胁的也只有这对夫妇。
至于驻守在禁苑的那几千长林军,李世民虽然身边只有几百亲卫,但却并没有将他们放在眼里,不过乌合之众罢了。
“殿下说的是。”秦王妃突然展颜笑道:“当年在三姐家中初见,还是个黑瘦的少年郎,如今已经名扬天下,不仅诗才惊世,更屡败突厥,扬威域外。”
“怀仁身负奇才,得一个博字,所学极为驳杂,他日当能大用。”李世民喝了口茶汤,笑道:“居然喜水厌茶,可惜了观音婢昨日精心烹茶。”
秦王妃抿嘴一笑,“明日妾身会告诫兄长。”
“辅机早年就与怀仁不甚和睦……”李世民微微点头,“怀仁前年来投,纵论大势,其心甚诚,如此人物,不可轻怠。”
李世民并不在乎李善与长孙无忌互相看不顺眼,甚至从上位者的角度来说,看不顺眼那不是什么坏事。
李世民也相信这两位的忠诚度,一位是自己的大舅子,身家性命都依附自己,另一位早早将身世秘密告知,又刚刚将苏定方这位节制北衙禁军的人交到自己手中。
不过如今李善与天策府诸多幕僚将领,以及秦王一脉的头面人物的关系让李世民有些头痛,一开始就与杜如晦闹了一场,之后又因为玉壶春与杜淹闹了一场,如今还有段志玄、长孙无忌、封伦,就连房玄龄都得罪了!
李世民在心里盘算了下,二月里李孟尝要迎娶清河崔氏的崔宝山之女,崔宝山是崔信的堂兄,正好趁这个机会让李孟尝与怀仁多接触接触。
再让房玄龄或者李道玄下个帖子……前者是知晓内情的,此次又被误伤,后者与李善关系密切。
反正据说东宫那边也有不少人邀李善登门。
不过等到大年初六,李世民随口问了句,李善居然谁的门都没登,就连平阳公主、崔府的门都没登。
面对李世民的询问,凌敬老脸有些扭曲,“怀仁……怀仁去了骊山汤。”
李世民淡定的神情也是一滞,好嘛,这家伙拍拍屁股出去泡温泉了?!
第七百三十三章 华清池
虽然是一间空空荡荡的屋子,里面都没有什么器具摆件,通过不远处的门口还能望见起伏的山峦、高耸的松柏,甚至偶尔还能看见随着寒风飘来的朵朵雪花,但屋内其实并不冷。
李善摘下红狐皮制成的皮帽,笑着说:“可是用了暖墙?”
垂首肃立的官吏很适时的送上佩服的眼神,“殿下说的正是,内外两墙,内里中空,以温泉水贯穿,使殿内适宜。”
可惜了……崔信不肯来,丈母娘倒是愿意,但年节时候事情多无暇分身,自己总不能拉着十一娘来。
官吏恭恭敬敬的引着李善一行人内内外外转了个遍,虽然自从隋炀帝杨广迁都洛阳,后来又南下江都,已然残破经年,但也让李善大饱眼福,毕竟这儿是唐朝流传后世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但并不是唐朝始创的。
“郎君。”小蛮搂着李善的胳膊,“可有诗作?”
李善有点心不在焉,琢磨着旺仔终于长成馒头了,好险那几句脱口而出。
若论对此地的诗文称颂,那就多了,但最为著名的无过于白乐天《长恨歌》里的那几句了。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这四句诗让后世无数人浮想联翩,基本上都是404的画面。
不过此时,华清池这个名字还没有问世呢……反正现在都是叫骊山汤或者温泉汤,李善估摸着是李世民那个败家的重孙子起的名字。
李善是久闻华清池之名了,穿越而来在长安城门口,他还回首翘望,想的除了灞桥杨柳之外,就是滑洗凝脂的华清池了。
几十年后的华清池也成为华清宫,实际上不仅仅只是一个皇家景点,更成为当时唐朝的三大政治中心之一,另两个是长安和洛阳。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李隆基就是在华清宫坐镇指挥,潼关告破,也是从华清宫启程逃窜的。
李隆基每年都要来此,一来就是几个月,陪伴他的开始是武惠妃,后来是杨贵妃,而大批的朝臣也都跟随而来,甚至官衙都在这儿是独设一份的,整体规模极为宏大,几乎就是一座城池。
现在自然是远远无法相比,但即使现在,也不比太极宫差太多……唐朝皇城三大殿,太极宫现在就有了,大明宫、兴庆宫都还没影呢。
李善不避风雪,登高望远,一旁的周氏小心翼翼的替其戴上皮帽,围上围脖。
一旁的官吏还在滔滔不绝的讲述,实际上自周朝开始就在这儿设有离宫别苑,向来是皇家专用,此后秦、汉两代又有增补。
“始皇称帝,砌石起宇,名骊山汤,汉武加以修饰。”官吏笑道:“前隋大冢宰宇文护造皇汤石井,开皇三年又列植松柏数千株,修屋建宇,方有此景。”
一旁的曲四郎咋舌道:“皇家专用的……”
“本朝不同。”官吏赶紧解释道:“数年前,朝中曾下令,王公均设汤馆,只是圣人从未驾临……”
李善笑着点点头,不是唐初王公贵族不喜欢泡温泉,而是现在主要集中在庆善、石门两地,现在的华清池很不受重视。
这方面李善很懂,因为每个温泉汤都设监,主管的就是司农寺……李善上任司农卿之后,最用得上的是诸屯监,最感兴趣的就是温泉汤监了,早就想来转转,正好这几日长安内因为自己、苏定方风起云涌,干脆来这儿避避风头。
可惜母亲不肯来,又没办法拐上十一娘,只能带着周氏、小蛮与亲卫、亲卫家眷来转转,噢噢,还带上了再过几天就要去陇州的张文瓘。
“怀仁兄,爬这么高作甚?”气喘吁吁的张文瓘走近,“来这儿不是泡温泉吗?”
李善没搭理这厮,死皮赖脸的跟着过来,只转头向东侧眺望,记得兵马俑就在距离华清池十几里的地方呢,遥想近千年前,数以千计的兵马俑被送入皇陵,岁月流逝,埋藏在地底,两千多年后才重见天日。
几十年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流传千古,凄美令人感慨,李善不禁浮想联翩,说起来唐朝类似的事挺多的,其他大一统朝代类似的事比较少,这其中缘由,后世有人认为唐朝皇室有鲜卑血脉,不重视伦理……这基本上是扯淡。
李善琢磨,八成是李世民这厮起了个头,将齐王府杀个干净也就罢了,非要纳入后宫,好吧,之后儿子也是有样学样,李世民还没挂呢,李治就勾搭上了武才人。
还有永嘉公主通奸外甥类似的事层出不穷,李隆基也不过是效仿先祖,抢了儿媳妇而已。
玩的还挺花的,什么弟媳、庶母、儿媳……
不过这一世未必还有玄武门之变,如果没有,那李世民还会不会垂涎……不,垂涎是肯定垂涎的,会不会还不要脸的纳入后宫呢?
这儿还曾经发生过什么……李善想了想,只想到了那场兵变,据说那位校长就是在华清池被逮住的。
李善还在这感慨呢,那边的张文瓘拉着官吏问:“烽火台呢,找了一圈也没找到呢。”
“烽火台?”
官吏一脸懵懂,李善也是一头雾水,倒是小蛮眼睛一亮,“对了,《史记》有载,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
张文瓘接口道:“后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
“噢噢。”李善恍然大悟,“烽火戏诸侯,原来就是在骊山。”
张仲坚笑着补充道:“《吕氏春秋》亦有载,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李善摸了摸鼻子,都是牛人啊,自己还好穿越到了唐朝,如果是明清时期,想靠抄诗中科举,那是想都不用想。
自此之后,李善就钉在了华清池,每日逍遥自在,登山观景,赏雪饮酒,再泡泡温泉,不去管长安的风起云涌。
第七百三十四章 长安局势
李善觉得,这是自己穿越到这个时代以来,过得最舒服的一段时日,呃,绝对不是因为每天晚上都能一龙双凤的男女共浴。
为此,李善连元宵节都没回去,谁傻了吧唧的回长安去看彩灯,待在这儿躲清闲不好吗?
甚至元宵之后,朝中已经开始上衙了,李善还不肯回去……但他不回去,还是有客人来访的。
来的两位是一同抵达的,一位是刚刚从吏部领取公文,即将启程赴任陇州华亭县令的张文禧,专门来逮躲在华清池乐不思蜀的弟弟张文瓘的。
另一位是李昭德。
“怀仁兄,你看!”李昭德得意的指着随从手中的大块牛肉。
“好好!”李善大喜,过年节,桌上如何能缺牛肉呢,但牛肉真的不太好弄,李善实在有点嘴馋。
因为父亲李乾佑是长安令,耕牛暴毙后斩杀,那都是要去县衙报备的,所以李善回京后但凡想吃牛肉,都是去找李昭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