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就在这时候,一支高速奔驰而来的骑兵队伍出现在长孙无忌的视线之内。
不多时,山下驻守的唐军来报,驸马都尉霍国公柴绍率两千骑兵来援。
李渊眉头微皱,显然他对京兆援军来的这么迟是有些想法的,思索片刻后转头问:“怀仁呢?”
就目前的局势而言,李渊只相信这位亲自率兵上山的邯郸王……倒不是不相信秦王,而是李世民如今伤痕累累,疲惫的都已经站不住,只能依在山石上了。
在王君昊、侯洪涛率两百生力军杀入战阵之后,梁军很快就退下了天台山,向北方逃窜,李渊没有给李善具体的指令,只让他自行处置。
李善奉命而去,但再也没回来了。
杨恭仁低声道:“巨鹿郡公苏定方等诸将负伤,邯郸王去查探伤势。”
李渊点点头,当年李善将垂死的平阳公主从鬼门关拉回来一事让他记忆犹新,此次随自己避暑仁寿宫的朝臣、勋贵、宗室多有负伤,李善自然要竭尽所能……更别说其中还有其至交苏定方。
“陛下。”李善疾步过来,“需从长安调用大批护兵、医者、药品、布匹,大部分伤员都不可妄动,最好就在天台山养伤。”
顿了下,李善补充道:“陛下、秦王亦如此,如今正值酷夏,长安皇城因地势更是炎热难当,伤口容易溃烂,还是就在仁寿宫养伤的好。”
李渊微微颔首,看了眼李世民,才开口问道:“秦琼伤势如何?”
“已然开膛破敌,清洗伤口后缝合了。”李善叹道:“当有五成几率能活。”
李渊嘴角抽了抽,这话等于没说……五成能活,五成会死。
“不过其他伤员大都无性命之忧。”李善宽慰道:“程咬金小腿骨折,还好没有移位,已经重新包扎过了。”
李世民拱手称谢,但更是心伤……他如何不知道实情,其他伤员无性命之忧不是什么好话,因为大部分伤员都没撑住。
此次随李渊来仁寿宫的左右千牛卫也就千余人马,此外李世民与天策府众将带来了两三百亲卫,一共也就不到两千兵马,但随李渊而来的朝臣、宗室、嫔妃、皇子身边的侍者、宫人、宫女多达千余,所有人加起来三千多人。
而此刻的天台山顶,还能站着的也不过几百人而已。
面对如此惨状,李渊也悲痛难当,勉强收拾心情,低声道:“之前梁贼北窜,怀仁如何应对?”
“陛下,臣遣亲卫传令,陇州司马蔺兴粲已经率兵抵达。”李善眨眨眼,“张仲坚率四百骑北上追击,并不交战,只是不让梁军迅速远遁。”
这是符合常理的,李渊并不意外,逃走的梁军还有两千骑呢,张仲坚只有四百骑,虽然是追击,但毕竟敌众我寡,但只要能咬住尾巴,梁军为了保持建制,就不可能全速北上。
“嗣昌率两千骑已经赶到。”李渊疲惫的摆摆手,“还是由怀仁节制。”
李善愕然,眼角余光扫见李世民身后的长孙无忌脸色阴沉。
“由臣节制?”
杨恭仁奇怪的说:“之前陛下诏令,由怀仁节制陇州、岐州,并京兆来援诸军。”
“什么诏令?”李善一头雾水。
李渊和杨恭仁、李世民对视了几眼……感情这位邯郸王没接到诏令?
第七百九十九章 战后(中)
所谓功高莫过于救驾,最大的功劳已经捞到手了,真的真的没必要再在李渊面前表功了。
更何况,自卖自夸,如果是前世,李善也就厚着脸皮做一次王婆,但这一世,倒不是李善脸皮变薄了,而是时代的不同导致的区别……得让其他人为自己表功。
而且,如果要将事情从头到尾说一遍,难免要说到悲催的裴龙虔、裴宣机兄弟,李善真怕裴世钜当场发飙啊!
李善径直下山,一眼就看见正疾步赶来的柴绍,“姐夫终于来了。”
“来的迟了。”柴绍脸色阴沉,在抵达仁寿宫后,他仔细询问了守军,知道自己是被李建成坑了,那厮拖延出兵,却把自己拉上了。
“还好怀仁及时来援。”柴绍勉强挤出个笑容,“伤亡如何?”
李善摸了摸鼻子,脸颊动了动,却没说话,柴绍叹了口气,他抵达仁寿宫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确认李渊、李世民无恙,但都不用问,只看战场就知道战事如何惨烈。
柴绍虽然在政治立场上保持中立,但长期在李世民麾下,与天策府众将都是旧交,如何会不黯然。
在登上天台山顶之前,李善也没想到居然伤亡这么大,领兵大将、宗室子弟、朝臣均有死难。
李善对唐初那些名将的名字记得还算清楚,这一世也通过李楷、凌敬很清楚天策府内部,仅仅是青史留名,后人都有印象中的,都有不少,甚至连贞观年间扫荡西域,最后跟着李承乾造反的名将侯君集都下落不明,不知死活了。
这次李渊丢人算是丢大发了……有个嫔妃失踪,不知去向,有可能是逃遁了,也有可能是被梁军俘虏。
不过李善看似悲伤,但实际上内心深处并没太多的悲痛情绪,原因很简单,自己关心的那些人,以及和自己关系不错的那几位,都至少保住了性命。
李善最关心的可不是李渊、李世民,而是凌敬、苏定方、崔信。
虽然苏定方伤势有点重,但身边的亲卫有几个曾经在太医署学过医术,处理的很妥当,慢慢修养肯定能痊愈,凌敬是与天策府众位幕僚第一批上山的,一直没有遭遇厮杀。
崔信稍微有点倒霉,他身为中书舍人,随侍李渊身边,结果大队掉头回仁寿宫,崔信不慎落马被拉下了,还好凌敬让周二郎回去抢人,又有李道玄恰巧遇上,崔信也就些许擦伤。
除此之外,与李善关系不错的那些人中,中书令杨恭仁、中书侍郎宇文士及虽然负伤,但都无碍,温彦博更是毫发无损,倒是杨恭仁的儿子杨思谊倒霉的摔断了胳膊,但不管怎么说都活下来了。
淮阳王李道玄在乱军中救下了李渊,但之后在交战中负伤,不过伤势不重。
最让李善惊奇的是,宇文士及的妹妹宇文昭仪在乱军中抢了一匹马,抱着儿子一路疾驰,甚至还杀了两个梁兵……比宇文士及这厮还要牛。
反正但凡和李善有些交情的,基本都活了下来……虽然大都有伤,但在经历过去年顾集镇那样的场面之后,李善自然难以有多少悲痛。
凡事总得有个比较的嘛。
不过李善也挺惋惜的,裴世钜这厮太贼了,居然没跟着李渊下山,而是以年迈难以骑乘为理由躲在了天台山上,否则那么多人都死了,这个快八十岁的老头没理由能逃过这一劫。
可惜,太可惜了!
“呃,张三郎已经率兵北上,跟在梁军后面。”李善干笑了几声,“陛下命小弟节制诸军,如今陇州司马蔺兴粲已经率兵赶到,姐夫不如……”
柴绍叹了口气,想了想才说:“先行拜见陛下,然后立即北上。”
李善有些意外,都说了陛下授命自己节制诸军,但柴绍却非要上山觐见。
两人一同上山,此时此刻,天台山顶,被李善特地留下的候晨与觐见的陇州司马蔺兴粲正在为李善吹嘘表功呢。
候晨和蔺兴粲一搭一唱,从华亭兵败,到李善率亲卫北上,再到华亭城破,李善力挽狂澜……将李善吹的天上没有地下无双。
宇文士及啧啧称奇,“正午华亭城破,怀仁尚在城内,黄昏时分,大溃梁军,已然收复华亭,此等战事,可传后世。”
一旁的温彦博在心里想,似乎那位青年郡王从起家之初直到今日,经历的每一场战事都颇为传奇,均可传世。
最早在绝境之中夜袭敌营,连夜奔袭攻破武城,之后魏县、永济两场大捷,再到代州搅风搅雨,逼降苑君璋,生擒欲谷设,三败颉利可汗……
“亲自率军入城,堪称有胆。”萧瑀赞道:“从北城门突围,此为有识。”
“有胆有识!”杨恭仁笑道:“不意时文亦有此赞。”
时文是萧瑀的字,此人是当年梁明帝第七子,隋炀帝妻子萧皇后的同母弟,因为李善去年初以萧皇后为条件交换欲谷设,所以对李善没什么好感。
但杨恭仁说没想到萧瑀也会有如此赞誉,倒不是指这方方面,而是萧瑀此人处事刻板,刚直不阿,对下严厉,对上忤逆,基本上就没有赞誉过什么人。
休息了一会儿缓过来的李世民在心里复盘华亭一战,点头道:“怀仁不类秦琼、尉迟恭这等战阵勇将,但择机精确,进退有度,谋定后动……”
“好似武侯?”李渊笑道:“确有其能。”
历史上以文人形象出任统帅的名将并不少见,但主要是在宋明两朝,毕竟那时候文人地位远远高于武将,但在唐朝之前,最著名的文人名将就是诸葛亮了。
在最后关头,眼见援军抵达,但却遭遇梁军猛攻,在近乎溃阵的情况下得以生还,这让众人的情绪都难以平复,似乎连身上的伤痛、疲惫都忘了。
“臣柴绍拜见陛下。”
李渊眯着眼打量着这个女婿,似笑非笑道:“嗣昌终于来了。”
众人都不吭声,大家都心里有数,如果没有李善冒险率亲卫潜入宫中,梁军很可能会在柴绍抵达之前攻上天台山,到那时候一切皆休。
柴绍朗声道:“臣今晨受太子殿下重托,率两千骑兵急驰来援,太子亲率大军殿后。”
一个白天就赶到了仁寿宫,柴绍这是在阐明,来援略迟,这个锅我是不背的。
李渊神情略为放松了点,大郎亲自率兵而来,遣柴绍先行率骑兵来援……虽然迟了点,但似乎也说得过去,毕竟当时局面混乱,自己并没有遣派亲信、侍卫去长安求援,或许是接到消息迟了点?
依在石上的李世民用眼神制止了长孙无忌,同时在心里想,毕竟太子来了,虽然迟了点,但终究来了,而且天台山终究守住了……
李善看着李渊神色放缓,暗骂这厮真是个脑补专家,太会给李建成那厮找理由了。
第八百章 战后(下)
已近黄昏时分了,李善站在半山腰处,身后跟着王君昊、侯洪涛以及曲四郎、齐老三等亲卫,陇州司马蔺兴粲、霍国公柴绍之外,岐州刺史也已经带兵赶到,相关的防务李善已经脱手。
其实李渊还是希望李善来负责防卫,但后者以两日之内,北上南下,亲卫疲惫为理由拒绝了……本就节制诸军,还有主管防务,那几乎是内外一把抓了。
李善也知道,自己今日亲自出现在天台山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李渊对自己会有着极高的信任度……即使是裴世钜将事情捅出来,也不至于导致李渊的态度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呃,其实这也是李善不顾张仲坚、王君昊的反对,坚持亲自率兵渡河潜入仁寿宫的主要原因。
朱八快步走来,低声道:“收捡十二人,其中老兵三人。”
李善眉头一皱,“一视同仁。”
王君昊抱歉的向侯洪涛示意,所谓的老兵是指李善的亲卫,剩下的是指从当初流民中挑选的青壮。
侯洪涛不以为意,这种区别本来就是应该的,倒是邯郸王明言一视同仁让他有些意外。
北上追击的张仲坚只是盯着梁军,而后者急着逃命,按道理来说不会有什么折损,柴绍已经率兵北上,就看能不能将这股梁军留住了……据被俘的梁军士卒说,几个被生擒的朝臣也被带走,估摸着是作为人质希望能保命。
华亭一战,城内突围,后黄昏时大溃梁军,共计折损亲卫四十二人,来援仁寿宫,折损十二人……其实李善有点意外,这两场战事都是以寡击众,没想到伤亡这么小。
其实真刀真枪的也就是在华亭县城内的那场突围,之后要么是伏击,要么是追击,再要么是遥遥对峙,所以伤亡不大。
算下来一共折损了五十四名亲卫,将近一成,李善在心里叹了口气,难怪有那么句“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夕阳渐渐落下,在余晖中,数百骑兵由东而来,李善眯着眼看了会儿,开口道:“孤可能要留在仁寿宫一段时日,你们是留在汧源县还是迁去长安?”
侯洪涛知道是在问自己,立即答道:“愿迁往长安,定居日月潭,还请殿下许可。”
这个答案并不让李善意外,实际上若不是李渊有可能留在这儿养伤,他自己都想回长安了,当初去汧源县说到底并不是为了棉花,京兆府那么大多的是地方,当时一方面是因为长安夺嫡日烈,另一方面是因为苏定方节制北衙禁军。
但天台山一战,朝中局势为之一变,秦王拼死抵抗,而太子却在李善之后才赶到,李渊对此不可能没有想法,就算不表达出来,就算不排斥太子,但对李世民的态度肯定会缓和下来。
而且苏定方此次负伤,没有两三个月难以恢复……所以李善是希望回到长安的。
可惜现在还是六月份,正值酷夏,长安炎热,皇城更是酷热难当,包括李渊、李世民在内的伤员都是外伤,不太适合回长安……关键是李渊如果留在仁寿宫,那对外伤很有一手,曾经救回平阳公主的李善也必须留在仁寿宫了。
现在李善最担心的是两件事,其一是裴世钜会不会发飙,这事儿那老头现在还不知道呢,其二是自己节制诸军,会不会被推上对峙梁军的主将。
在心里叹了口气,救驾之功算是攥在手中了,但接下来的麻烦事还是一大堆,李善暂时将这些抛之脑后,举步下山,去迎接刚刚抵达的太子李建成一行。
“拜见太子殿下。”
“怀仁。”李建成脸色复杂的扶住李善,“父亲可还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