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初唐峥嵘_分节阅读_第555节
小说作者:狂风徐徐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9:26
  自汉以来,一般来说,不管是王爵还是其他爵位,单字号总是比双字号高上一分的。
  看妻子起身要往后院去,应该是去告知亲家,崔信也跟了上去,还要问女儿要那根马鞭呢,走了几步突然问道:“大郎二郎呢?”
  “一早就出门了。”张氏这个后母是管不了那两个的,也不想去管,“听长孙姐姐提过,好像最近与王孝卿结交。”
  崔信脸色冷了下来,经过前些日子西市那一场架,为友仗义的王仁表名望大增,多有登门拜访者……但大都是礼节性的,而两个儿子凑上去,只怕心思不纯。


第九百八十二章 影响(下)
  原州战事的军报入长安已经好几日了,其实在朝中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一方面是因为正在年节时期,各个官衙都没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郭孝恪那份奏折导致朝局诡秘。
  但在长安城内,特别是在坊间,邯郸王亲率八百锐士,除夕之夜奇袭萧关的战事却为人津津乐道,如果说早年李善在山东还需要李楷、李昭德在长安替其鼓吹,那此时,几乎所有的世家都在鼓吹……没辙啊,大部分的世家都欠了邯郸王的大人情呢。
  不过整个长安城,讨论这场战事,赞誉邯郸王最多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东山酒楼,另一个是平康坊。
  东山酒楼的二楼包间内,王仁表看着对面两个青年,神情略有些无奈……摊上这两个舅兄,怀仁也够倒霉的。
  都说这个时代是世家门阀的时代,都说这是一个社会阶层近乎于固化的时代,但实际上即使是世家子弟,也不是能随随便便轻轻松松出仕的。
  你要么得有超过常人的才学,要么得有挥斥方遒的军略,要么能有斩将夺旗的勇武,要么有广为人知的名望……反正你要出头,就得卷起来。
  最典型的就是天策府大将李孟尝,出身五姓七家的赵郡李氏,祖父还曾经出仕过,但其父已经沦为饥民,到李孟尝只能入山为盗了……还好这位特别能打,硬生生打出了名声。
  即使现在已经渐渐为世家门阀接受的科举制度,也不是哪个世家子弟想去考就能去考的……你在族内得有靠山,说得简单点,最好你有名气不小的父祖……在世家门阀内部,也是要讲个出身的。
  崔信在前隋时期曾经出任过齐州别驾,但没多长时间就弃职归乡了,虽然颇有名望,但在族内的地位不算多高……特别是在隋末唐初的时候,不少清河崔氏子弟出仕,风头都压倒了崔信。
  在这种情况下,本身并不出挑的崔信两个儿子崔恒、崔仑其实没什么太好的出路,就算是去科举……那也考不上啊!
  但谁想得到峰回路转,数年内扬名天下的邯郸王成了妹夫……虽然还没有迎亲,崔恒、崔仑自然起了心思。
  其实崔恒还稍微好一点,因为崔信如今爵封县公,如果没有意外,他是承爵人,而崔仑就不太好说了,所以兄弟两最近与王仁表走的比较近,希望通过这条线能与李善拉上关系……没办法,父亲那边已经把路给堵死了。
  王仁表虽然什么都不知道,但清楚一点,龙不与蛇居……如果是以姻亲的身份,那自然什么都好说,但想借姻亲的身份出仕甚至捞个好位置,李善可没那么好的脾气。
  看看李善身边的人,凌敬本为山东名士,苏定方、张仲坚都堪称名将,王君昊、侯洪涛、曲四郎等人均勇武过人,李楷也在代县令的位置展示了能力。
  李善身边那么多人都得以封爵,得以出仕,但偏偏最早跟随他的朱氏族人虽然也收获颇丰,极得其信任,但却无一人出仕,无一人得以封爵……不得不承认,朱氏族人与苏定方、张仲坚等人之间是存在极大差距的。
  略略聊了几句,伙计端着菜盘进来,隔壁包间的几个客人瞄见了王仁表,打着招呼涌了进来,全都是秦王府子弟……长孙冲、程处默、高履行、房遗直、唐松龄、尉迟宝琳、杜荷、张永。
  前些年东宫咄咄逼人,秦王府子弟只能忍气吞声……没辙啊,就连侯君集、程咬金都被罗艺抽了鞭子呢,但自从去年天台山一战,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小家伙又支棱起来了。
  “孝卿兄。”打招呼的是与王仁表最为熟悉的张永,毕竟前些日子还并肩作战呢。
  王仁表无奈的将众人迎进来,一一介绍,众人听得这两位青年是清河县公崔信之子,纷纷笑着招呼,毕竟是邯郸王的舅兄呢。
  “雪夜下萧关,如此战事,传至后世,当是传奇。”房遗直赞道:“家父当日听闻战报,言邯郸王不弱代国公。”
  “那是自然。”程处默惋惜道:“只可惜你我无缘亲身参与。”
  “诸位均是旧友,何以如此称呼怀仁?”王仁表举杯笑道:“说起来怀仁第一次扬名,还是拜众位所赐呢。”
  席间安静了一瞬后爆发出哄然大笑,崔恒、崔仑愕然的听着唯一没有参与进去的张永兴致勃勃的讲起发生在长乐坡的那场斗殴,那是李善第一次折腾出的动静。
  尉迟宝琳拍着胸脯道:“说起来还是某教怀仁如何使槊呢!”
  程处默两眼一翻,“那还是某教怀仁如何趋马的呢!”
  “当年若不是玄龄公的书信,怀仁难得道国公礼遇。”王仁表看向房遗直,“怀仁一再提及,多谢遗直兄。”
  当年李善几乎是被逼着去山东的,房遗直特地请了父亲房玄龄写了两封信,一封是给淮阳王李道玄的,另一封就是给时任魏州总管田留安的,后山东平定之后,田留安爵封道国公。
  “当然了,还有履行送的那副明光铠。”王仁表又看向高履行,言语间只提及往年旧事。
  崔恒、崔仑神色有些异动,他们没想到那位妹夫与秦王府子弟走的这么近,听王仁表的口气,都是往年旧友,长相往来。
  这么说来,邯郸王或许有可能投靠秦王?
  王仁表倒是没这么想,但局势如此,如今太子势危,秦王一脉已经彻底翻身,长安城内很多人都在猜测……陛下什么时候会易储?
  所以王仁表刻意的提及李善与秦王府子弟的当年交情……其实自从李善出仕后,除了年节时候,他很少与秦王府子弟有来往,特别是在裴世矩依附东宫之后。
  一直没吭声的长孙冲端着酒盏,脸上神色颇为复杂,“不意数年,怀仁兄已然至此。”
  席间安静了下来,在座众人也都被这句话触动,不禁百感交集,大家都知道,如今那位旧友的成就……别说自己了,就是父辈这一生都难以企及的。


第九百八十三章 坊间
  如果让李善知道现在这些秦王府子弟的感触,可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生怕兄弟过得苦,又怕兄弟开路虎。
  当年李善初来乍到,除了王仁表、李楷、李昭德之外,结交最多的就是这些曾经一起并肩,一起大醉的秦王府子弟了。
  那时候李善寂寂无名,犹如雨中浮萍,而这些秦王府子弟的父祖辈,无不是高官显贵,即使官位稍低但也是秦王心腹……平心而论,这些人对李善是抱着善意和好感的,虽然其中也有李善刻意为之的因素。
  房遗直当年给李善带来了房玄龄给李道玄、田留安的书信,高履行送来了一副精心打制的明光铠,长孙冲几次邀请李善登门聚宴,那一年秦王府子弟甚至还是朱家沟的常客,时常登门拜访,谈笑无忌。
  总的来说,当时的秦王府子弟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是俯视李善的……呃,毕竟那时候李善还没进化出文抄公这个职业。
  即使是李善在山东名声鹊起,即使李善在科考中以《春江花月夜》名扬天下,也没有断绝来往……当年李善被迫北行赴任代县令,房遗直、长孙冲、高履行还在灞桥折柳送行。
  但在那之后,随着李善一次次沙场扬威,双方渐行渐远……最典型的就是,年节时候,李善会拜托平阳公主、崔信、李道玄为他走动关系,送上年节礼单,拜访的都是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这个级别的。
  换句话说,就算走动,就算结交,李善也是与这些秦王府子弟的父辈。
  前年李善夺军大破突厥后,房遗直曾经北行,回长安后大发感慨,大致的意思……已经不在一条水平线上,从那之后,双方默契的渐行渐远。
  呃,其实也是有其他原因的,比如房玄龄就曾经私下训斥过儿子……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现在回头想想,真是恍如隔世,如何不让他们感慨万千呢。
  这时候,陈玄德赶到了,他是门下省侍中江国公陈叔达的次子,前年在平康坊与李善结识,这半年来因为父亲向秦王靠拢,所以也混迹在这个圈子里。
  “邯郸王要回京了!”陈玄德一落座就急不可耐的说:“据说是负创患病,寒气入体,自请回朝修养。”
  众人大为愕然,嘴巴最碎的杜荷不禁牢骚道:“大功未毕,此时回朝,岂不是……”
  “噤声!”房遗直呵斥了句,“三日两夜,雪地行军,更兼原州大雪,怀仁……”
  一边说着,房遗直一边看向了王仁表,论关系,现在整个长安城,和李善私人关系最好的就是王仁表了。
  “怀仁未有信来。”王仁表摇摇头,瞥了眼崔恒,没给自己来信,但肯定会给崔府去信的,毕竟朱娘子还住在崔府。
  崔恒有些迟疑,想了想才说:“家父倒是接到赵国公来信,应无大碍。”
  众人环顾左右,眼神交汇,都是秦王府子弟,虽然尚未出仕,但也有些政治敏感度,都在猜测可能与前段时间的流言蜚语有些关系,甚至在猜测真的是李善自请回京的吗?
  陈玄德笑着继续说:“平阳公主接到邯郸王来信,入宫觐见……陛下命宰辅议号,单字号。”
  席间安静了片刻后登时轰然,所有人都第一时间想起了赵郡王李孝恭……三年前扬州大都督府属官上奏李孝恭谋反,这位郡王被赋闲在京好久了。
  因为前年朔州战事后,李靖虽然晋爵代国公,但名望大跌,所以很多人都将李孝恭视作天下仅次于秦王的名将。
  所以大家都放心下来了,应该的确是李善自请回朝,众人开始议论纷纷,这次主要说的是李楷,秦王府子弟中如今最为出挑的,都已经爵封县候了。
  王仁表斜眼瞥见崔恒还稳得住,崔仑脸色已经有点不太好看了,这时候高履行兴致勃勃的说:“对了,此次怀仁兄回京,应该差不多要准备迎亲了吧?”
  尉迟宝琳眼睛一亮,“我可以做傧相啊!”
  “也不怕吓到客人!”程处默嗤笑。
  “你也好不到哪儿去!”
  席间乱纷纷的,陈玄德饶有兴致的问王仁表,“傧相六人,怀仁可选定了?”
  王仁表摊手道:“德谋如今任百泉令,是肯定回不来,赵国公定方兄只怕也不会回京,张稚圭算一个,李昭德一个,太原温氏的温邦算一个,还有三人尚未选定。”
  王仁表本人还没出孝期,自然被排除在外。
  高履行拍着胸脯毛遂自荐,王仁表表示这要等到李善回京才能定下来。
  闲聊了好一会儿,约定等李善回京,一起去日月潭相聚,房遗直、长孙冲才带着众人离去,王仁表揉着眉心在盘算,如果秦王府子弟要掺和进来,那东宫那边只怕也要选人……卢宏倒是个不错的人选,那日殴斗中,此人基本上都是在打圆场,之后也不偏不倚。
  “孝卿兄。”崔仑小心翼翼的问:“邯郸王与秦王……”
  王仁表实在是不想说什么,但最后还是正色叮嘱道:“德谋出任百泉令,稚圭随军参赞军务,二位他日自有一展身手之时,但如今朝局混乱不明,怀仁乃是陛下简拔而起……”
  顿了顿,王仁表加重语气道:“怀仁向来不偏不倚,若秦王府、东宫属官子弟相邀,还需留心一二,更不能有所承诺。”
  崔家兄弟应了声,也没说什么,王仁表有些担忧,但人家的清河崔氏子弟,难道还能让他们不与其他世家子弟来往吗?
  王仁表琢磨等李善回京要提醒两句,三人下了楼正要离去,却正巧遇见个熟人。
  崔仑冷笑道:“这不是马宾王吗?”
  马周愣了下,扫了两眼,嗤笑道:“年节赴京,想必是备二月科考?”
  崔仑那张脸登时涨红一片,迟疑着要不要在这儿让随从将这个嘴贱的打一顿。
  一旁的王仁表上前一步,“宾王兄,好久不见。”
  “足下乃是邯郸密友,自然好久不见。”
  两人的视线在空中碰了碰,各自迅速收回,眼神中颇有诡秘,沉默了片刻,马周拱手行礼,转身离去。


第九百八十四章 马周
  李善穿越到这个时代,最早与其相交的就是王仁表,他对李善的了解,以及对其身边各人的了解之深,是其他人很难比得上的。
  王仁表曾经与李楷提过,他最佩服李善的,就是这位友人能简拔出那么多的英杰在身边,去年的《马说》也证明了他的观点。
  苏定方、凌敬、张仲坚、马周这四人也就凌敬当年在山东有些名望,其他三人都默默无闻,却都展现了不俗乃至于天下英杰的才能,更得到李善极度的信任。
  这其中,王仁表最早认识的是马周,他知道这位与李善经常斗嘴,但却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当年马周突然离开,王仁表非常惊讶……因为他知道马周是知晓李善身世的。
  毫无疑问,目标肯定是裴世矩。
  但不久之后,马周几次在公开场合对李善大加嘲讽,与李高迁来往密切,甚至就住在被太子笼络的左监门卫中郎将常何家中,而常何更是玄武门守将,这些不得不让王仁表多想了很多很多。
  王仁表不知道李善想做什么,但有一定是肯定的,马周的所作所为必定出自于李善的嘱托……其实也不是全都是李善吩咐的,至少他没让马周嘴巴那么毒。
  现在马周的日子其实不太好过,呃,主要是指在东宫内……虽然他是个小人物,不受人重视,但随着李善一次次名扬天下,特别是苏定方、张仲坚、王君昊等老人陆续封爵,总有人用异样的视线打量马周,这厮眼力也太差劲了点吧!
  而且清河崔氏除却崔信这一支外,其他入仕的几支都依附东宫,而马周与那几个都是有仇的……日子怎么可能好过!
  偏偏马周又是个骨头硬的,不肯弯腰低头的,而且还是个嘴贱的……崔氏子弟几次与其斗嘴,都被嘲讽得颜面无光,听听刚才那句就知道了,崔仑要是有那个能耐考进士,还有必要通过李善来出仕吗?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89页  当前第55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55/78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初唐峥嵘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