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谋划 新科进士如何授官
曲江宴上,所有新科进士加起来都比不上宋允知出的风头大,陛下只差没有把他拴在裤腰带上。那爱重又骄傲的姿态,就连三皇子看着宋允知都有点酸溜溜:“父皇可没有这么稀罕过我。”
萧宝玄无奈,皇兄也没考过状元啊,更没有替父皇分忧过,这如何能比呢?
另一边的二皇子可就没有这么委婉了,直接嘲讽:“蠢笨如猪的东西,还能指望得到父皇的青眼?还不如做白日梦来得容易。”
自从二人闹掰之后,二皇子也就不再遮掩了,不论是对老三还是对萧宝玄都跟仇人似的,极尽冷嘲热讽。也就只有在他父皇跟前,才会稍微收敛一些。
萧宝玄直勾勾地盯着二皇子,二皇兄越来越过分了,是因为等不及了吗?
三皇子真想直接上去给他一拳,可是今儿是允哥儿的好日子,父皇也难得尽兴,他不想因为自己忍不住而徒惹是非。三皇子他忍住了,忽然嗤笑一声:“想让我主动闹事儿,你是痴心妄想。”
说完他便牵着萧宝玄离开,转而去父皇那儿凑热闹了,一边走还一边嘱咐萧宝玄:“下次我要是不在的话,可千万不能跟你二皇兄对上。他就是个黑心肝,记住了没?”
萧宝玄乖乖点头。
三皇子倍有成就感,也就只有在宝玄这儿,他还能体会到一丝身为兄长的威严与脸面。三皇子恨不得当场抱紧他这个听话的好弟弟,宝玄啊宝玄,离了你谁还会将皇兄的话记在心里?
他已经离不开宝玄了。
萧宝玄费解地盯着又陷入情绪中无法自拔的皇兄,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二皇子与三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来也没消停过,不过因为三皇子心大,且从来也没有在夺储一事上费功夫,所以斗争仅限于二人之间,甚少波及到前朝大臣,也从未像北戎那边厮杀得如此惨烈。皇上对此心知肚明,可只要不闹出大事,他基本不管。
曲江宴结束后,皇上开始为了另一件事情而烦心——这些新科进士,得如何授官?原本新科进士得去翰林院见习数年,观其表现再予以授官,但是皇上急着推宋允知上台,想要继神童状元后再打造一个神童官员。
这并非是为着那点虚荣心,而是为了朝野安稳。夏国这回对上北戎,虽然守住了城,但是战况也不好看,死伤远比皇上估算得要多。这纵然是各方面影响,但也暴露出了另一个问题——夏国仍然不敌北戎。
那些反对战事的主和派本就千方百计阻挠开战,如今被他们找到了避战的借口,怠战情绪高涨。可是皇上还是没有放弃收复北方,他为君多年,虽然治下还算太平,但是总归没有太大的政绩。皇上也想要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想给宝玄打下一片南北一统的江山。
北方两京他是肯定要收回的,但是这些朝臣,也得想法子堵住他们的嘴,最好的法子就是从新科进士入手,让他们、尤其是宋允知崭露头角。陈素师徒俩的立场同他一致,多年来也未曾改过。扶持谁,都不如扶持一个跟自己立场高度一致的臣子来得安心。
是以,皇上私下叫陈素前来商议,看看要将宋允知安排在什么位置才好。
陈素还真被问住了,他从前就没想着让小弟子这么年轻就参加科举,后续的一切也太过顺遂,眨眼之间弟子就成了状元,陈素甚至还没琢磨好弟子的官路应该如何安排。他未曾确切地回复陛下,只是在傍晚回去后,将还在假中的宋允知给拉过来问话。
宋允知这些日子都在赴宴或者邀请,他有将近半个月的假,半个月之后就要去翰林院当差了,宋允知对这最后的长假倍感珍惜。这会子被先生拎到府里,宋允知还觉得遗憾呢,他才从宴会上回来,而被先生一通询问后,宋允知也傻眼了。
想去哪个衙门?
真是个好问题,原来还可以自己选啊,他一直以为是吏部给他们安排好的。
宋允知探出脑袋:“只要我想,去什么衙门都可以吗?”
陈素拿着折扇拍了一下他的脑袋:“想什么美事,你以为自己是谁?”
即便是陛下的儿子也没有想去那儿就去那儿的待遇。
“我就知道。”宋允知摸了摸脑袋哼哼了两声,真有那么好事儿肯定也轮不到他。这能去的衙门肯定不会太轻松,多半还得拿出点政绩出来才能镇压住人心。唉……他如今方知,考上科举仅仅只是第一步罢了。
宋允知在挣扎一下与放弃挣扎之间来回横跳,没多久,他忽然灵机一动,一扫先前的丧气,起身跃跃欲试:“先生,我直接某一个外放如何?”
陈素震惊当场,这臭小子思维怎会如此跳脱?
宋允知越想越觉得这法子可行,他留在京城,肯定也是要在别人手底下做事儿的。朝中不喜欢他的官员多如牛毛,在京城做事束手束脚的,没什么意思。不如谋一个外放的缺,不拘是县里还是州里,肯定是一把手。没人对他的事情指手画脚,自由度也大了,想做的事情才更加容易。
宋允知甚至连地方都已经想好了,笑得烂漫至极:“先生,学生觉得淮南一带就是个好地方,是不是有两个知州快要致仕了,先生您觉得我顶上去怎么样?去当知州,手里有权,而且北戎内斗正厉害,一时半会儿也不会攻打夏国,谋个外放安全得很。”
陈素听着都气笑了:“一开口便要知州的缺儿,你未免太看得起先生的本事了。北地一带的知州,最次也是正五品。”
即便允哥儿是状元,可之前的状元哪个不是按部就班一点一点升上去的,哪里像允哥儿这样狮子大开口上来就要做知州。按流程,他得先去参加吏部的考试,合格之后最多只能得个六品小官。世家大族的权势太大,科举选拔上来的状元面子是有了,里子却难以保障,简而言之就是“不太值钱”。
他敢要,陈素也不敢应啊。不说靠近北方不大安全,就算安全了,十三岁的知州太过儿戏,根本不能服众。
可是宋允知却觉得挺好,他就想要外放攒攒资历,天高皇帝远,他也好办事。若是有幸得个知州的空缺,那就更好了!十三岁任知州,虽然旷古绝今,但是如今局势乱成这样,万一他浑水摸鱼如了意呢?
宋允知上去撒娇,请先生无论如何替他像陛下表达决心。若是他能去外头当知州,必定千方百计替陛下守好疆土、收拢人心,收拢的不止是夏国百姓的民心,还有北边中原的民心。
陈素被他折腾得不轻,无奈地叹息:“还想着收服北地百姓,你的口气当真不小。”
他都不好意思跟陛下吹。
宋允知不听,先生不好意思他却好意思得很,遂继续缠着他先生,慢慢地磨着。
陈素拿宋允知一向没什么办法,被他一通歪缠后,虽然觉得外放不大好,但是还是跟陛下回禀了。
回话时,陈素还在观察陛下的神色,想着若是陛下觉得不妥,便立马给他弟子找补。他弟子还是个孩子呢,又因为一心替陛下分忧,即便官儿要的大些了也在情理之中,反正陈素是能够理解的,希望陛下不要生气。
皇上听罢,倒是没有什么外放的情绪,反而默默思索了良久,久得陈素心中都生了几分不安。这是应呢,还是不应呢?
当初陈素并未给予明确的回应,眼下皇上的态度也是似是而非。等到从殿中出来后,陈素心中仍摸不清陛下是何想法。
事实上,皇上真的只是在犹豫。并非是纠结给宋允知做知州,他身为皇帝,破格任用状元郎有什么不妥的?若是宋允知当真能做得一番功绩,才更加能凸显出他的慧眼识人。但若是不行……这无疑是一场豪赌。
皇上迟疑几日,尚未有定论。
宋允知也结束了假期,随新科进士们先去了翰林院熟悉公文。他曾问过先生授官一事,奈何先生也没办法作答,宋允知心里记挂着此事,在翰林院待得也不痛快。
翰林院的人正好看他也不是很喜欢,他们喜欢的是钟离,钟离跟齐聿才更符合翰林院的选人标准——温文尔雅,谦逊有礼,标准的书生文人。哪像那个宋允知,整日嚣张跋扈,若是有尾巴,必能翘到天上去!
因在翰林院得罪了些人,宋允知不出意外被排斥了。
最受陛下看重的状元郎,却也不是人见人爱,新科进士看多了宋允知的冷遇,也听到了不少翰林学士对宋允知的苛责,原先对他少年天才的艳羡也所剩无几了。哪怕高中状元,有些事情也不可以勉强。相比起来,还是榜眼在翰林院人缘更好,屡次得到上峰夸奖。
翰林院的那些大人明摆着是要提拔钟离的,跟着宋状元,日后不一定能混出名堂来;可跟着钟榜眼,好歹能在上峰面前混个眼熟。
是以没多久,两个团体迅速分化,钟离身边围着的新科进士便越来越多了。
国子监这边的四个人都在替宋允知着急,恨不得代替他去跟钟离打擂台。这家伙平时争强好胜,这会儿真被外人欺负,反而一言不发了。
他们国子监的人,岂能受这种委屈?
最后连江亦行都觉得忍无可忍,堵住了一散值就准备往家跑的允哥儿,询问他究竟是怎么想的?
宋允知纠结一番,憋出了一句:“我正在努力,可能过段时间才能显效。”
江亦行半信半疑,这家伙有努力过?
第101章 拱火 宋允知风评被害
宋允知所谓的努力,便是去磨他先生。
陈素教了一天书回家,正想歇一歇,转头就看到他那倒霉弟子堵在自己家门口。见着他,两眼笑嘻嘻,说出来的话却很是糟心:“先生,学生外放的事儿,您有跟陛下推进么?”
瞧瞧这是什么话?跟陛下禀告还不够,后续还得推进。
陈素拉长着脸:“就属你最闹心!”
宋允知嘿嘿两声,讨好地上前挽住先生的胳膊,用实际行动来表明他可不闹心,他明明是先生最体贴的小弟子来着。
陈素被他黏糊得不行,表面嫌弃,实则心里还真吃这一套,是以每次他都被宋允知用同一招狠狠拿捏。
二人进了屋子后,宋允知就在先生家里吃了顿晚饭。陈素也没卖关子,直截了当地告诉宋允知——陛下还没想好。
一开始,陈素还没琢磨透陛下究竟在犹豫什么,后来才逐渐明白,陛下不是因为允哥儿狮子大开口而为难,是因为害怕允哥儿把神童招牌给砸了而为难。
神童就这么一个,为了扶正这个招牌连状元都搭进去了,这要是倒了的话,陛下还不得赔死?
宋允知听了先生的猜测,急忙道:“我这么厉害,这般聪明,自然会将一切处理地妥妥当当,陛下何必担忧?”
“这话你跟我说没用。”
宋允知说着便要起身:“那我去跟陛下说明。”
“等等——”陈素直接将人揪住了,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哪有你这样火急火燎地跑过去毛遂自荐的?”
陈素承认自己弟子很聪明,他教了这么多年的学生,也就唯有这个最聪明伶俐,什么难事在他面前都能化繁为易。陈素一向骄傲自己能有这样一个得天所助的弟子,可是,这些事情他心里虽然清楚却不好宣之于口。若是他们师徒俩说出来,那就变得自吹自擂了。
在时下的观念中,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是谦逊谨慎,很少有像他弟子这样张扬的。
宋允知听了先生的话,顿时耷拉着脑袋,活像一只泄了气的小狗。
陈素一只眼瞄着他:“你也不要着急,给陛下一点时间,陛下自己肯定能想明白的。”
宋允知怎能不急,陛下想明白未必是他想要的那种明白,万一陛下想左了,觉得维持现状更好,那他岂不是还要在翰林院白白忍受好几年的冷言冷语?
是可忍,孰不可忍,翰林院他真是呆够了。
宋允知从来就不是一个坐以待毙的人,先生这边不好出力,他就将主意打到了唐懿身上。夫人在女院教书后,频频被皇后娘娘召见,算是皇后跟前的红人了。众所周知,陛下最爱重皇后娘娘,若是能有皇后娘娘助力,陛下肯定会答应!
说做就做,晚上回去之后,宋允知便郑重其事地请唐懿去了书房。
宋瑜跟贺延庭被留在了饭桌上,二人一边喝着汤,一边目光追随着宋允知跟唐懿,呆愣了一会儿,忽然看向对方。
“允哥儿单独找母亲做什么?”贺延庭满腹不解。
他们一家人商量事情,从来都是在饭桌上商量的。哪怕有时候允哥儿跟母亲说话时他们听不懂,可也不会将他们排斥在外,今儿却是奇怪了。
宋瑜也百思不得其解,不过他的想法一向单纯:起溜溜五菱把吧二物“兴许是允哥儿在翰林院遇上了什么事吧。”
“晚上问问允哥儿去。”贺延庭道,他不允许家里人还有秘密!
贺延庭晚上的确跑过去问了,却被宋允知三言两语就给糊弄过去。糊弄贺延庭简直不要太简单,宋允知这么多年来积攒了无数的经验。
其实他也不想瞒着家里人,只是在事情尘埃落定之前,宋允知并不想要闹得满城皆知,不论是他还是夫人,都不能保证这件事情一定能办成,先低调着吧,以后有的是高调做人的机会。
隔了两日,唐懿再次进宫给皇后娘娘秉明书院情况。
皇后留了唐懿在宫中用饭,到了午后,二人闲聊时,不免聊起了家中事,在允哥儿身上可聊的话最多。允哥儿不仅是状元,更是萧宝玄的好友,皇后待他还是很有几分偏爱的。爱屋及乌,大抵如此。
唐懿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且不动神色地给允哥儿助攻。
当天,陛下依旧在皇后宫中用晚膳,萧宝玄也被叫了过来。皇家虽有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可是皇上在与自己妻儿相处时却甚少顾忌这些。
帝后二人聊了一会儿,话题便歪到唐懿一家去了。
唐懿提到,宋允知先前在北戎时,留意到北戎王室争斗不断,大王子性情暴戾,穷兵黩武,且对燕国垂涎已久,于是便设计策反了二王子。大王子一直怀疑此事乃是宋允知所为,之前甚至派人前来盯着他。宋允知起初不知,后来无意中窥见他们跟国子监的北戎学生有交集,这才确认了他们就是敌国的探子,还是专门冲着他来的。好在北戎如今吃了败仗,大王子的人手才渐渐撤回去了。
也是直到那些人离开后,宋允知才敢将这些事情跟自己家人说。
皇上一听自己钦点的状元郎受了这样大的委屈,立马添了许多怒火:“这北戎真是欺人太甚,小神童怎么当时也不报上来?”
皇后安抚道:“当时他不过是国子监的一个学生罢了,人微言轻,即便闹出来又能如何呢?”
难道夏国还能因为这点小事便与北戎兵刃相接?
话虽如此,但是皇上还是不舒服,小神童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经历了这样危险的事儿。
萧宝玄虽然不知道母后为什么提这一桩,但还是聪慧地接过了话:“允哥儿挑拨北戎王室这件事,我好像也听三皇兄说起过。数年前,北戎那位二王子还曾是大王子的左膀右臂,很是衷心,能力也不错。允哥儿费了好一番功夫才叫他们反目成仇,如今北戎王室乱成这样,允哥儿功不可没。”
真正的好朋友,就得无条件支持对方。哪怕不知道允哥儿想要做什么,先给允哥儿说几句好话、揽一揽功劳,总是错不了的。
皇后与萧宝玄一唱一和,还真叫皇上动了别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