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侯府?宋允知耳朵竖起来:“侯夫人今儿也上京了吗?”
唐懿了然一笑,知道允哥儿真正想问的是谁:“可不是么,一家人都过来了,侯府的大姑娘也过来了。”
宋允知挠了挠头,有些羞赧。可他这点细腻的心思很快被冲散了,只因他爹跟贺延庭实在是喋喋不休,逮着他问个不停,对他如何当上丞相这件事情更是十分好奇。
宋允知不得不分出心思来应付他们。
落后一步的李兰序心中也感慨良多,谁能想到小叔子如此年轻便已经成了丞相,祖坟估计真的冒青烟了,不仅是宋家的祖坟,唐家、贺家的祖坟都得连带着冒青烟。
第160章 婚事 几家撮合的亲事
封侯拜相,自古便是文人武将的毕生追求,宋允知在及冠之前,便已经位列宰相,而且是当之无愧的实权宰相。
如此光要门楣的大事,自然该好生庆贺一番。唐懿抵达相府之后,便领的一家人开始为了喜宴筹算起来。
他们家如今并不缺钱,唐懿善于经营,宋瑜又是个畅销话本作者,日进斗金,贺延庭虽然官位不高,但也有俸禄,且日常开销并不大,家中的钱一年年攒下来,甚至都找不到什么可以花的地方。眼下终于有一件,所有人都卯足了劲,怎么热闹怎么来。
宋允知的喜酒,整个长安城的官员都派人去了,有的即便跟宋允知关系不睦,可想到从今往后或许还要在宋允知手底下办事儿,也不得不耐着性子过来恭贺。
其实说起来,他们跟宋允知本也没什么矛盾,从前产生了摩擦,也不过是因为看不惯陛下对宋允知格外器重罢了。可此事早已成定局,他们即便再挑拨离间,陛下也依旧信宋允知,倒显得他们枉做小人了。
贺喜当日,众人瞧着门庭若市的丞相府,心中多少已经认命了,麻木地对着宋允知道了喜,便入席开始冒酸水儿了。
御前的红人一茬接着一茬,如今正好轮到宋允知,也不知道这一茬能持续多少年。唉,什么时候才能轮到他们呀?
唐懿安排座位时也花了不少功夫,跟允哥儿交好的安排在一桌,交恶的安排在一桌,如此一来,不管哪一边都有话可以聊,反正允哥儿也不在乎他们会不会聚在一块说自己的是非。
宋瑜跟陈素一桌,允哥儿那儿热闹,他这里也不遑多让,宋瑜有些内敛,早些年在外经商还好一些,这几年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写话本子,越发不喜欢跟人接触了。他平时与人交往都靠唐懿跟贺延庭,今日这么多陌生人找上来,宋瑜也怪不自在的。
不过很快他便没有那么多别扭的情绪了,这些人来的目的都很单纯,无非是看在允哥儿的面子上跟他说几句喜气的话。
虽然这些人一个个来头很大,不是皇亲国戚便是世家权贵,不像他,这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平头百姓,身上既没有官衔,也没有结尾,可是那又如何呢,他儿子厉害!
宋瑜背都挺得直直的,他的底气比在场的任何一个人都要足。
得亏唐郢不在,否则看到这一幕,心中不知要做何想法。当初他将女儿一家撵出去之后,何曾想过有今日?
相府最热闹的时候,莫过于宫中两位皇子抵达相府,亲自来喝了一杯宋允知的喜酒。
众人这才记起来,几位皇子从前也是国子监的学生,还跟宋允知关系亲密。此子在人脉上面还真是叫人挑不出错,上至皇族,下至平民,都有他的知交好友。
萧宝玄跟三皇子难得私下再碰到允哥儿,一左一右地霸占着宋允知身旁的位置,惹得贺延庭偷偷往这儿看了好几眼。这两个小皇子从前便喜欢连着允哥儿,这都多少年过去了,怎么一点长进也没有?
萧宝玄可不知贺延庭那些说不出口的酸话,他正在偷偷向允哥儿透露,父皇才允了他跟着允哥儿一块儿外出办事儿!
宋允知吓了一跳:“真是陛下答应的?”
萧宝玄重重地点了点头,自然是父皇答应的,不过他也求了很久。
宋允知面露迟疑,他出去办事儿办的可是丈量田地、重新绘制图册这种麻烦事。累就不说了,关键是危险。
林祁盛那厮虽然讨了赏赐,如今也依旧在外面剿灭部分残余起义军,可郑廷留下来的人脉仍旧不少,宋允知担心他们会出手对萧宝玄不利,这位可是皇后娘娘的独子!
萧宝玄也猜到了允哥儿在担心什么,笑着道:“我在宫中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可对民间百态却一概不知,正好借此机会学习一番,如此才不枉费先生多年来的教导。至于安危一事,父皇调了一批暗卫过来,还让程武跟卢蒙二人贴身侍奉。”
宋允知眼睛一亮。
自从战事结束之后,他便再没有见到程武卢蒙了,二人显然是又回到了陛下身边。以他们俩的身手,回去之后不知道要被安排在何处,宋允知本以为再见面怕是难了,不曾想峰回路转,如今又能一块共事。
这再好不过了,保护萧宝玄,可比保护他有前途多了,这小家伙看着白白嫩嫩的,但未来如何,不可估量。朝中未立太子,不是陛下心中没有属意的人,而是为了长远计,不愿意将心中的人选透露出来,过早地与人为敌。
两位皇子在丞相府待了许久才离开,可谓给足了颜面,众人一杯接一杯地灌酒,嫉妒让他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不到二十岁的丞相,还有没有天理了?
相府有人欢喜有人愁,但是外头大多都是对此喜闻乐见的。为官人品正与不正,百姓们心中最是明了,他们就看好这个宋大人,盼着他能长长久久,盼着他能多为百姓做点儿实事。
系统也是打开面板才发现,宋允知的声望又涨了可他分明还没来得及做什么,只是被封为丞相而已。难道丞相跟普通官员在百姓心中差别竟然这么大?怪哉。
因为自己也弄不清究竟是什么原因,系统索性就没有跟宋允知说。
宋允知在前头会客,唐懿则领着儿媳在边上的花园处另设戏台酒宴,款待诸位官眷。
李兰序今日一直压抑着情绪,生怕自己将事情给弄砸了。她还是头一次招待这么多的贵客,紧张是必然的。不过李兰序性格跟唐懿有些像,都是喜欢钻研人脉的,比起贺延庭,她才是最有进取心的那一个。只是从前一直没有机会,李兰序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次总算是能大展身手了。
感谢小叔子,若不是小叔子出息了,她何德何能接触到这么多的贵夫人?李兰序由衷希望小叔子再接再厉,在陛下面前恩宠不衰,这样她手头的人脉才能更长远些。
唐懿看出了儿媳的那点小心思,甚至倍感亲切,她年轻时,也是这般心态。只要没有坏心眼儿,若想经营人脉,唐懿愿意帮她。她带着李兰序见了京中诸位说得上话的夫人,寒暄一番后,才落座到镇北候夫人身旁。
李兰序总觉得母亲对镇北候府的姑娘格外看重。她竖着耳朵听听这两位母亲的闲聊,很快她便了然了——母亲应当是看上了镇北侯府的姑娘,想替小叔子说亲呢。
若是小叔子没当上丞相,这门亲事便是小叔子高攀了,可如今,两家正好门当户对!
对方家中有侯爵,但他们家小叔子是丞相!
对方家中有将军,但他们家小叔子是丞相!
对方家里出来个皇后,但他们家小叔子是丞相!
再多得不足,也能靠着一个丞相来弥补,李兰序觉得这婚事绝配。只是,这两个人说的未免太含蓄了吧,她偷偷瞧着,也不知道那位谢姑娘究竟听没听懂。
谢蕴自然是听懂了,她向来都是玲珑心思,唐夫人起了个头她便猜到了来意。她与允哥儿自幼相识,多年来未曾断过联系,若是两家说亲……
谢蕴微微出神,她想,她是愿意的。
她羡慕极了允哥儿不拘一格、敢想敢拼的人生,甚至隐隐期待起来,倘若成婚之后,她是否也能这般肆意?也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不枉在人世间走一遭?旁人未必会赞成她,但是允哥儿肯定是不一样的,他一定能明白。
这一番隐晦的试探之后,唐懿又在傍晚时试探了一下宋允知,弄得宋允知闹了好大一张大红脸。
他是对蕴姐儿有好感,但是——宋允知害羞地望着脚尖:“会不会太唐突了?”
“傻孩子,你若是再犹豫的话,谢家兴许就不等你了。他们家大姑娘早到了说亲的年纪,保不齐什么时候就定了人家,届时你再提这件事情便才是真正的唐突。”
宋允知一听,连忙改口:“那还是早日请媒人上门吧。”
唐懿笑而不语,宋瑜则高兴地拿出香,准备给自己爹娘拜一拜。谢天谢地,他们家允哥儿原来真有喜欢的姑娘,再不用担心他不开窍是个傻蛋了。
宋瑜甚至还琢磨着,过些日子要不要回江南去拜一拜祖坟,给列祖列宗都好好说一说这门喜事。
宋允知听说之后,也答应寻个时间送他爹回去,宋瑜对此十分期待,他虽带了爹娘还有允哥儿生母的灵位过来,但是终究还是得回去看一眼。
至于婚事则进展迅速,两家都有意促成婚事,还有不少夫人争着做冰人,包括空中的皇后娘娘都有意撮合他们,婚期很快便定了下来。
宋允知本想着多抽点时间陪蕴姐儿的,只是很快他便一点空余时间都没了,皇上直接将萧宝玄丢给了宋允知,连带着还有许多新政事宜。新政的推进困难重重,宋允知每日都忙得脚不沾地,身边的人手不也不够用。
好在没两日后,赵安虞便从光州过来了。宋允知最得力的下属,终于还是回到了他身边。
第161章 新政 自己教导出一位君王
光州知州换了人,不是胡洪,胡洪也被调去了别的地方做知州,他总是心心念念做知州,如今也算是高升了,只是去的地方不是很好,比当年的光州还要差得多,若想做出成绩,晓不得,要吃些苦头。
而今光州的知州是沈渊。
宋允知当初听到这一调令是也是放妥了心。沈渊好啊,他小时候在国子监可没少被沈渊照顾,同是国子监出来的,沈渊定然能将光州治理好。
赵安虞过来时,沈渊还未抵达光州,未曾见到这位新知州,他心中无不遗憾。当然,光州官民比他还要遗憾得多,他们甚至都没能好好给大人送个行,也不比他,还能去京城继续跟着宋大人。见了宋允知后,赵安虞还在惆怅此事:“大人荣升丞相光州上下都欢喜至极,街头巷尾到处都有讨论此事的百姓,生怕旁人不知道。只是大人当时走得匆忙,未曾好好践行,百姓们对此万分遗憾。”
宋允知这位知州,给光州带来的改变实在是太大了,百姓们是真的舍不得他。光是这几年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若是再待个一任,光州有可能就是下一个建康城了。
可惜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如果,他们能抓住宋大人在任上的机会,就已经足够幸运了。
赵安虞还透露:“百姓们之前也猜到了大人肯定会高升,连送行要准备的东西都想好了,如今却也无送行的机会。”
倒是便宜了他。
临走前,衙门里头的同僚将原本准备送给宋大人的东西挪出来一部分给了他,剩下的,也托他带到了长安来。
宋允知被赵安虞领着,看到了光州衙门给他备的贺礼,两辆马车挤得满满当当,还有不少干货,都是他在光州衙门里爱吃的,叫宋允知一时有些酸涩:“又不是不回去了,往后肯定还能再见面的,非得弄得这般郑重。”
“日后见面是日后的事情,眼下是为了贺大人高升,这都是诸位同僚的心意,大人可不能推辞。”即便要推辞也得晚了,反正东西都已经带过来了。
“对了,其他人都还好吧?”宋允知追问。
“都好。”赵安虞细数着衙门中的各人,宋大人召进来的这些小吏大都成功当上官儿了,虽然官位并不高,都是□□品小官儿,但是从吏转为官这可是天差地别,意味着从今往后他们家中便能改头换面了。
这前一波人得了这样大的造化,光州附近的百姓们都铆足了劲。都紧紧盯着衙门的吏选,心里盼着这样的好事什么时候能轮到他们。
有个好处在前面吊着也不错,如今为了应试,学堂里面招的学生都多了好几倍。读书认字的人多了,地方上教化也要比别处更好些,这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短期内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却能惠及后代。
至于衙门中其他几位大人,吏部大概也是知道他们从前的表现,职位不变,但都得到了赏赐,也算是全了他们都体面。
简单聊过光州后,宋允知才跟赵安虞说起了近期的打算。
他虽在户部任职,可是这段时间都得跟着他外出办事,宋允知怕他认识不清还叮嘱道:“这门差事是陛下亲自盯着的,容不得半点闪失。累肯定是累一点,不过只要入了陛下的眼,后头的路自然比旁人要好走一些。”
他自己就是个例子,这不是陛下信任他、器重他,他也不至于升得这么快,宋允知比谁都清楚,他这个丞相是怎么来的。
赵安虞重重点了点头,他哪里会害怕苦,害怕累?再苦再累,也比之前在外谋生要强。他知道仅凭自己一个人的本事,是绝对不会被陛下记住的,更不能直接跃升成了户部的六品官,这都是沾了宋大人的光。
他在长安无亲无故,心中唯一的执念便是替宋大人将事情做好。
赵安虞一来,宋允知解放了一半儿,身边有个已经磨合好、随时随地都能懂自己心意的人,实在是太重要了。
除了赵安虞,还有程武两个人也跟着萧宝玄出来了,宋允知便不客气地将他们都用上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程武跟吕蒙跟着小皇子出来本来是为了透口气的,就当是放假了,结果假是一点儿没享受到,人还跟着累得不轻。
“也就是你了,见不得旁人闲着。”吕蒙憋屈道。
宋允知一脸无辜:“可是我也没闲着啊。”
他负责统筹,尤其要跟底下的各州县疏通好。虽然大地主已经被郑廷给杀得差不多了,但是还是有一些小地主,地方上也有一些没有杀干净的乡绅。当然不是说他们就该死,没被杀应该就是没做什么伤天害理之事,但是新政肯定会触动他们的利益,将不少隐田公之于众,今后便要收取这部分的田税。这些人又哪里肯呢?少不得要使点绊子。
宋允知要处理的便是这些事,碰上难缠之人,他还会特意带上萧宝玄一块儿。
萧宝玄头一次碰到这样的人,他很是不解:“这些分明家中富裕,如今只要让他们将原本藏起来的田登记在册,为何他们就是舍不得那点不该得的私利?明明他们不缺这点东西。他们老实配合,百姓也都能跟着受益,不好么?”
他在外见到了许许多多的穷苦百姓,他们有的被世道剥削,有的被地主剥削,日子过得清苦异常,有时候,只要那些地主高抬贵手,少收一些粮,他们便能有喘气的机会。
宋允知想摸一摸萧宝玄的脑袋,但是刚抬起手,便想到他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小孩儿了,十来岁的少年,个头也开始抽条,在外得给他面子才行。宋允知轻声回应:“自私是绝大部分人的天性,原本握在手里的东西,如今要舍出去,谁能愿意?别说他们,即便是朝中的官员,真让他们为国奉献多半也是不肯的。殿下,站在个人的立场上,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这是人性,少有人能够超越人性。但是我与殿下既然身在其位,便得跳出个人立场,从全局考量。”
说到自私,权贵难道不自私吗,甚至,皇家难道不自私吗?都是自私自利之人,可是为君之人,得想方设法为天下万民考虑。
萧宝玄若有所思,他来这里见识到了太多与宫中教导不同之处,一切与他想象的大相径庭,但是萧宝玄还是希望能多看看这些不同,他不愿意一辈子活在身边人编织的美梦之中,整日听他们歌功颂德,甚至不知真正的世情是什么样的。
跟着宋允知的日子不大好受,仅仅两个月而已,萧宝玄便瘦了许多,人也显得更高了。见识的东西多了,眼中仅存的那点懵懂也都散了个干干净净。
照顾他的内侍都觉得殿下的变化大,简直是脱胎换骨,相貌上的变化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心态上的变化,殿下更成熟了,也更有主见了。
宋允知不遑多让,卢蒙本来是嫌他布置的活累得慌,但是看到宋允知消瘦成这样,只能默默地替他多分担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