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喂,羊杂汤配芝麻烧饼,那可是人间美味。
第135章 办个日语班吧 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
纺织厂食堂的大师傅, 手上功夫是杠杠的,熬出来的羊杂汤奶白,汤鲜味美。
几个姑娘都要了羊杂汤, 薛琴还掏腰包,每个人碗里都加了白切羊肉, 算是给叶菁菁饯行。
哎呀, 不得不说,叶菁菁她就是肉食动物。
上好的宁夏羊肉, 配上羊杂汤,味道美死个人。
为了方便说话, 她们端着羊杂汤,直接跑楼上图书馆了。
哎哟,还是到自己的地盘舒服呀。
叶菁菁喝了三口汤, 干掉了两片羊肉, 才抬头跟方萍讲话:“你信我不?”
“当然信了。”
“那就行。你信我就好好学,将来日语大有用处。”
方萍疑惑:“你是从哪儿听到的消息?”
“这不用听。”叶菁菁咬了一口烧饼, 声音含混,“日本发展非常快。”
她慢慢咀嚼烧饼,咽下肚子以后,才慢条斯理往下说,“咱们抗美援朝,也就是他们说的朝鲜战争时期,以及越南战争阶段,日本获得了来自美国的大量军需订单。二战过后的日本重建, 可以说就靠这订单直接刺激起来了。”
打仗是什么呀?打仗是烧钱的祖宗。
有人烧钱,就有人挣钱。
小伙伴们都是纺织厂职工,别的他们未必明白, 但订单两个字的含义她们最清楚。
有订单,就意味着生产线要哗哗的转。
机器里流淌出来的,都是钱。
订单多的时候,厂里挣得多,大家的生产奖金就拿的高。
方萍咽下了嘴里的羊肉:“那他们现在很有钱咯?有多少钱啊?”
叶菁菁呵呵一声:“咱们现在老说赶英超美,但事实上,现在日本比英国有钱的,已经是资本主义世界的老二了。”
田宁追问了一句:“老大是谁?”
“还是美国佬。”叶菁菁又补充道,“不过美国商店里,摆满了日本货。街上开的小轿车,好多也是日本车。”
桌上的女孩子们都惊呆了。
不可能吧!
这意味着什么呀?
薛琴喃喃自语:“日本货成了美国人的上海货了?!”
现在上海货对全国老百姓来讲,就是高级的代名词。
叶菁菁点点头:“差不多吧,好多美国工厂竞争不过日本货,被挤得破产了。”
妈呀!这可太吓人了。
日本鬼子居然打败了美国鬼子!
简直不可思议!
但是方萍还是满头雾水:“日本有钱是日本有钱啊,我又不是日本鬼子,我学日语干嘛?”
“我不说了嘛,师夷长技以制夷。”
叶菁菁轻轻地敲了敲桌子,提醒她,“日本发展的快,那我们就得学啊。”
几个姑娘吓得够呛。
薛琴又伸手捂她的嘴巴。
哎呦,她愁死了。
死叶菁菁,关公安局还没关怕她呀,她怎么说话就嘴上不把门。
叶菁菁还真没那么谨慎,逆反心理反而更强。
她原生年龄也不过22岁,又不是42岁,哪来的那么多谨小慎微。
况且这事儿。
“别紧张到这份上。抗日战争的时候,咱们抓了日本鬼子,策反了,还要人家教咱们劈刺刀呢。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薛琴只能翻白眼。
她爷爷奶奶都上过抗日战场,她当然知道叶菁菁说的是真的。
只方萍还是心里头过不了那道坎:“那为什么不干脆学,学那个美国佬呢?”
最后几个字,她简直是气音。
“近啊。”叶菁菁也压低声音,“产业转移需要地理优势。不然运费多贵呀。”
薛琴听得心惊肉跳,生怕她们没完没了了。
她赶紧拦住方萍:“好啦!录取通知书你都拿到了,难不成你不学去了?”
“就是!”一直沉默不语的王凤珍,朝她翻了个白眼,“别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啊。”
她才是真正郁闷的人呢。
几个玩的好的小伙伴,其他人都已经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或者收到了录取的信息。
就她,到现在为止一点动静都没有。
完蛋了,她肯定名落孙山了。
薛琴伸手推她胳膊:“行啦!你的成绩够了,可以转正了。以后就在夜校好好干活吧。”
王凤珍这才没鱼虾也行地点点头:“好吧。”
她的大学梦哦,就这么破碎了。
薛琴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叶菁菁又放炸·弹了。
“既然说到夜校了,那咱们弄个特色专业,就学日语。”
薛琴恨不得把羊杂汤全倒进她嘴里。
吃都塞不住她的嘴!
她就是跟日语杠上了?
叶菁菁一本正经道:“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你们看,哪怕之前11年一直没高考,但只要坚持学习的人,这回考的都不错。学日语也是一个道理。如果国家说要找日语人才了,你会,你的机会就来了。”
四个姑娘都听得将信将疑。
薛琴跺脚道:“学日语,人家会怎么想我们啊?专门培养鬼子翻译吗?”
得,她这句话一出,原本好不容易被安抚住的方萍,嘴巴一瘪,“哇”的一声哭出来了。
“我不要当鬼子翻译。”
太丢脸了!
她看电影最讨厌的就是翻译官,尤其是《小兵张嘎》里的胖翻译。
他们残害起中国人来,比日本鬼子还凶还残忍。
叶菁菁狠狠地瞪了眼薛琴,看看看,就你话多,现在看你怎么办?
薛琴捂着嘴巴,冤枉死了。
王凤珍劝方萍:“行啦行啦,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全是国家需要。”
薛琴看着方萍,揉揉鼻子,难言委屈地转头说叶菁菁:“我们工人夜校学日语,对外面怎么说呀?”
“这有什么好担心。”叶菁菁伸手指方萍,“你看外国语学院连她报了英语,都给她直接调去学日语了。说明什么?说明国家急需日语人才啊。”
薛琴眨巴眨巴眼睛,跟王凤珍、田宁和方萍,都交换了个眼神。
这段时间,叶菁菁不在厂里的时候,她们天天待一起,关系更紧密。
可是四个姑娘都从彼此脸上看到了茫然。
国家急需日语人才,跟他们工人夜校有什么关系啊?
叶菁菁痛心疾首:“咱们工人是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队?是不是应该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
虽然没完全听懂是啥意思,但四颗圆溜溜的脑袋,还是集体点头。
“那不就结了。”叶菁菁拍手,“先有上海机床厂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先进典型,然后才有的七二一指示。先有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乐园公社杜家村卫生室,然后才有主席肯定,在全国推广。”
她语重心长道,“我的同志们啊,我们是新时代的年轻人,不能跟算盘珠子一样,上面拨一下我们才动一下。”
“如果都等准确的指令才办事,那我们要落后到什么程度呀。我们得主动做事。”
其实她的小伙伴们到现在也没觉得学日语多重要。
但是,不管是上海机床厂,还是乐园公社杜家村卫生室,在他们这代人的成长岁月中,都是响当当的先进典型。
一想到可以比肩这些楷模,她们顿时忍不住热血沸腾。
尤其是薛琴和王凤珍,因为其他两个人已经确定要去上大学了,很快会离开纺织三厂。
只有她俩,是要在工人夜校一直干下去的。
任何一项成绩,都是她们的勋章。
但现实困难也是摆在面前的,最基本的一点,谁来上日语课?
薛琴满怀期待地看叶菁菁:“你会日语吗?”
“不会!”叶菁菁斩钉截铁。
她虽然爱打游戏,但她不追番,没开发出日语技能。
四个姑娘都泄气了,你不会,你叨叨个啥呀?
“找老师呀。”叶菁菁理直气壮,“外国语学院都招日语专业的学生了,他们没有专业老师吗?找他们过来上课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