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差点儿的,公交车没站,你就唯有指望蹬三轮车的,没被红袖章给逮到,好歹还能骑车拖你走。
二者都是指望别人,哪里比得上靠自己。
有这么一个旅行箱,相当于带着自行车出差了,多方便啊。
日本这边,听懂了的山田一狼和铃木美雪还没太大感觉。
前者是因为阶层不一样,感受不到交通不便的苦恼。
后者则是因为作为女士,她没办法想象骑着旅行箱出行。日本文化中,对女性的形象要求非常高。
只有坂本松熊,作为一个住在乡下,每天要赶新干线上下班的社畜,听到这儿,不由得眼睛一亮。
有这样的交通工具,实在太方便了。
什么不雅观?
你要是挤过高峰期的新干线,就会明白,能好好喘口气就是最大的优雅。
坂本松熊立刻开启同叶菁菁的探讨的模式。
比如说,这个旅行箱要怎么设计才能行驶的安全。
前面要有扶手,可以调节方向。下面要有脚踏,不然脚无处安放。
再比如说,旅行箱的续航问题。
能驮着成年人跑老远,电池是关键。
丰要武在旁边听了半天,插不上话。这会儿终于忍无可忍,直接发出自认为的KO一击:“驮个人跑呢,这样用多大的电池啊。”
她自己心里头承认,她确实不学无术,让她明白最基本的道理:一个手电筒还要两节大电池呢,就亮那么长时间而已。
换成个人的话,那电池是不是要跟小山一样了。
叶菁菁难得在她面前卡壳了。
说来惭愧,她原本还真没觉得这事儿是事儿。
因为在她生活的时代,电瓶车早就满世界跑了,根本不存在这方面的技术难题。
现在嘛,现在她还真不知道电动车发展到哪一步了。
在东京街头,摩托车她没少见,电动车她一辆也没看到。
结果坂本松熊露出笑容,语气自豪:“这个不是问题,我们有电动汽车,电池肯定够用。”
叶菁菁狠狠地吃了一惊,没想到日本的电动汽车布局开始的这么早。
但为什么没发展起来呢?
一直到她穿越前,日本的电动汽车都没啥存在感啊。
薛琴突然间在旁边冒出了一句:“那你是不是又可以申请个专利了?现在的箱子是用手推的,加上电池的话,那就是电动的。”
她没说出来的是,再卖一个专利,挣的钱肯定会更多啊。
坂本松熊不假思索:“当然。”
眼看着他俩越讨论越热烈,铃木美雪迟疑着开口:“坂本君,你要其旅行箱上班吗?那你为什么不直接骑摩托车呢?”
坂本君也算是公司里排的上名号的帅哥。
想象一下,他骑着旅行箱上下班的场景,铃木美雪表示,辣眼睛。
何必呢?骑摩托车多帅呀。
坂本松熊也反应过来,是啊,摩托车也不贵,骑起来十分潇洒。
只他舍不得放弃电动旅行箱,又强调道:“出差的时候,总不好骑着摩托车去吧。”
川田一郎原本只是冷眼旁观,闻言立刻强调:“坂本君,其他时候,公司不干涉你的自由。但是出差,不可以。你代表的是公司的形象。”
他们东棉株式会社,可丢不起这么大的人。
事实上,不仅是电动旅行箱,连所谓的电动汽车,川田一郎也不看好它的发展前景。
日本的燃油车已经卖到美国了,何必放弃自己的优势,去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呢?
坂本松熊遗憾极了,他真觉得电动旅行箱是个不错的发明。
抱有同样想法的,还有西津纺织厂考察团的同志。
可惜大家一打听制作成本,立刻告辞撤退。
开什么玩笑啊,你们日本人觉得便宜是你们日本人自己觉得。
你们一个月的工资,抵得上我们工人干好几年了。
这谁吃得消啊。
田副书记只能遗憾地咂嘴:“就手推吧,我看这手推的也挺好的。”
坂本松熊点头,退而求其次:“也行吧,起码比现在的旅行箱好用多了。你们工厂什么时候做出来,我第一个订购。”
考察团的人集体莫名其妙,他们做什么啊,他们是西津纺织厂,只生产布料,连印染的活都不干,更何况做箱子呢。
坂本松熊惊讶了,中国的工厂不做,谁来做?
“你们啊,小叶的这个发明,是要在日本申请专利哎。”
可川田一郎作为东棉株式会社的高层,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他们东棉是纺织企业,他们研发新布料,他们自己生产纺织机械,他们有纺织工场和印染场,但仅此而已。
他们既不生产领带,也不做旅行箱。
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把产业上下游的钱全都挣光了。
现在,为了他们的中国朋友,让公司单开生产线生产拉链式领带和拉杆式旅行箱,显然不可能。
哪怕他也认为这两项发明都不错。
薛琴一颗心“咣”的一下跌入谷底。
日本人不想做它们的话,菁菁还怎么卖专利挣钱啊。
第211章 他们在打心理战(捉虫) 别昏了头
薛琴真情实感地犯愁了。
日本人对菁菁的发明没兴趣, 不肯买专利。那菁菁还怎么挣钱?她不挣钱的话,又怎么能继续搞科研?
像菁菁这样聪明的人,都搞不下去科研的话, 那他们中国还怎么追赶日本鬼子呀。
哎呦呦,那些什么高科技的保密的东西就不说了, 他们也接触不到。
单是人家东棉株式会社的工场, 又是电子计算机又是数控车床,又是自动流水线, 清一色的自动化。
铸造车间里头,熔化炉是自动控制的电炉, 造型也用不上人工,机器自己搞,还配了浇筑器械传送系统。
得, 完全用不着人上手。
中午才大放异彩的西津纺织厂老工人, 瞧着不服气,暗自互相偷偷使眼色。
靠机器, 那都是五大三粗的部件。这些做起来,肯定要比人抡锤子干的得心应手。
换一个试试?那些精密仪器,用机器可不行,细致活儿,得看他们老工人手上的硬功夫。
结果一转身,大家好不容易强打起了自信心,再一次崩溃了。
人家日本的精密零件,比方说喷咀、水泵、主体墙板这些, 靠的也不是工人一点点的敲,而是用上的计算机系统加数控车床。
西津纺织厂经验丰富的机械工一开始还不以为意,直到看到人家日本小年轻, 按下几个按钮,数控车床就开始飞速运转,出来的零件,比尺子量的还标准。
他们不敢相信,愣是凑近了死命盯着瞧。
可是左看右看,他们也没找到废件。
这对机械工人们的冲击,堪比海啸。
什么焊工、钳工、车工、铣工、磨工,进了人家的自动生产车间,那都是摆设。
坂本松熊在旁边尽职尽责地解释:“使用数控技术,可以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和互换性,降低废品率。每一个出来的零件,都是一样的。”
机械工人们个个恍恍惚惚。
是啊,他们是内行,他们再清楚不过,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
哪怕手艺再高的工人,累了疲了,一晃神,手上的活毁了,那都是没办法的事。
人是肉体凡胎,谁还能没个马虎眼?
但机器不一样啊,它死板的,它永远都按照那个流程走。
一群大老爷们儿终于生出了恐慌。
上午参观纺织车间的时候,看到那么多电子计算机以及自动化设备,他们都没太大感觉。
别看纺织厂是娘子军的天下,但作为少数派的机械工人们,基本是男工,他们心中的优越感一点不比其他工厂的男工少。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定了自己少而精,是纺织女工根本没办法比的存在。
不是他们吹牛啊,纺织工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是个人,老师傅带个把月,稍微干活再细致点儿,立马就能上生产线。
而且上了生产线以后,也没什么技术空间可以开拓,最多就是更熟练而已。
他们可不一样,学徒工不学个三年五载,根本不好意思说自己能独当一面。
故而,他们是骄傲的,他们可以骄傲地挺起胸膛。
结果一趟日本之行,直接把他们给打趴下了。
他们猛然发现,在日本人的工厂,在真正的现代化工厂,根本没有他们站脚的地方。
坂本松熊还在滔滔不绝地介绍,什么喷水织机用的是流水安装法,分成若干个程序定员、定工安装,什么产品检验要分三步走,如此这般等等,他们根本听不进去。
来日本第一天的正式参观考察,整个西津考察团,一看一个不吱声。
晚上川田一郎代表东棉株式会社,邀请大家一块儿用便餐,特地拿了蘑菇罐头,强调这是从中国进口的。
他的用意,也许是为了拉近双方的关系,可考察团的同志们,却一个个食不知味。
当然不是因为大家在国内,蘑菇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