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喂,笑死人了,放鱼苗和养鱼根本两回事好不好?”
……
跟着过来看热闹的村民,一听还有发工资、给劳务费的好事,马上就叽叽喳喳地争了起来。
这可是家门口挣钱的活儿啊,甭管每天开几块钱,那都是净赚的。
余国梁头疼道:“我这还没准备请人呢,我自家人忙得过来。”一口池塘一片山地的话,他们家三个老爷们儿,咬咬牙,应该也能干下来的。
他看向柳绵绵:“咱还是稳扎稳打,先自己村里的试试?”
柳绵绵笑笑,说:“大哥,六百块钱不是问题,前期的成本也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有没有信心做好?如果你有信心,一个池塘还是两个池塘,一块山地还是两块山地,其实本质是一样的。”
余国梁迟疑了。
站在旁边的余国栋忽然说:“大哥,要不小墩村的池塘和山地算我的,回头要是亏了,我想办法挣钱还老幺。”
余国栋原本的想法是,自己就给老大打打配合、帮帮忙,老大这人厚道,挣多挣少的,回头肯定也不会亏待了他。
当然,如果亏了,就像他说的,兄弟俩一起去南方打工挣钱还债。
不过,从昨天柳绵绵他们过来,余国栋听他们说了不少南城的事情,昨天夜里还听王志远说了他们赶集卖布料的事情,余国栋的心里就开始有些松动。
老大去了一趟南城,就想着要砸锅卖铁承包鱼塘挣钱,他总不能一直就这么混日子吧?
原本只有一口池塘一片山地,他肯定不会跟老大争,可现在有了更多的机会,余国栋直觉自己应该把握住。
反正,如果亏了就去南方搬砖,如果挣了,那他们家的日子可能完全不一样了,他以后的小家庭也能更宽裕,他可以批两间宅基地盖新房,结婚以后也能给老婆孩子更好的生活。
余国栋想承包,余国梁自然不会说什么,他自己确实也不敢一下子把摊子铺得这么大。
柳绵绵就更加没意见了,余国栋勤劳能干,甚至某些方面比余国梁还要灵活,投资他,肯定也不会亏的。
余国栋挠挠头:“不过,我手里没多少钱,下半年还要结婚,所以恐怕拿不出多少本钱。”
柳绵绵笑道:“咱们亲兄弟明算账,按照出资额和劳动占比分成,你们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出一部分钱,缺口的资金全部由我出。明年你们如果有钱了,可以在第二期承包款交付时追加出资额,当然,这之后就不能再追加投资了。”
余国梁和余国栋对视一眼,点头:“这我们知道的。”
柳绵绵点点头:“那就没问题了。”她看向小墩村的那位村干部:“合同是你们过来签,还是我们去你那里签?”
村干部差点没反应过来,愣了下,忙说:“啊,哦,哦哦哦,我们,我们过来!”
他们根本没指望一次过来就能谈成这个事情,所以过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带,他是真的没想到,六百块钱的事情他们能就这么三言两语地决定下来啊!
这种白白给村里送钱的好事,自己这边肯定是要积极一点的,怎么能让人跑那么远路去他们村里呢,那肯定得他们过来啊,这才显得他们诚意十足不是?
没见他们自己内部还存在意见分歧呢,村干部生怕他们变卦,一说完,就赶忙转身往小墩村跑。
六百块啊,这可是真金白银的六百块钱啊!
眼看小墩村的村干部飞奔而去,围观的村民也是面面相觑,脸上表情都非常好看。
别看他们之前争着干活争得很起劲,那其实都是条件反射,直到这一刻他们才真切地意识到,老余家竟然花一千两百块钱,承包了两个村子的池塘和山地!
且不说能不能挣钱,就这一出手就是一千两百块钱的气魄,整个村子里也是独一无二的呀。
老余家,真是不一样了啊!
第49章 回城(修)
柳绵绵他们原定计划是在村里住一两晚就回去,哪知计划赶不上变化,突然赶上承包鱼塘和山地的事情,只能再待几天。
本来想让沈维舟他们先回去的,但是沈维舟说在乡下待几天,正好换换脑子。
沈维云更是乐不思蜀,她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看乡下什么都新鲜,成天带着余欢欢、余岁岁两个小朋友,捉鱼粘蝉的,玩得不亦乐乎。
至于王志远,柳绵绵发现这位退伍的兵哥哥,好像真对养殖很感兴趣,他最近和余国栋打得火热,两人甚至已经开始商量以后要一起办个养猪场了。
真就对养猪事业非常执着。
中间他们还跑前进乡乡里赶了一次集。
之前几次赶集都是为了卖货,这是第一次纯粹为了赶集而赶集,反正要再住几天,他们四个人住着,余家也要准备吃的喝的,柳绵绵干脆在大集上买了一堆鸡鸭鱼肉,满载而归,可把村子里的人给羡慕坏了。
谁家闺女嫁出去以后,还会这样大袋小袋的给娘家买东西啊,别说养女了,就算是亲闺女也做不到呀!
那些原先蛐蛐过老余家白白替人养闺女的人,再度受到了其他人的嘲讽。
这要算白白替人养闺女,那你家的闺女怎么算?
倒也不是说闺女就得帮衬娘家,可你嘲笑人家白养闺女,人家不得看看你家是怎么不白养的不是?
这些事柳绵绵是不知道的,许丽却是门儿清,觉得最近气都顺了不少,走起路来更是虎虎生风。闺女有钱,她也不说什么不要乱花钱,而是拿出了看家的本事,把饭菜做得香喷喷。
住老余家附近的几户人家这阵子真是苦不堪言。
往常大家吃的都差不多水平,尤其是夏天嘛,天气热,更不会做什么大鱼大肉的,有些人家每天一大早起来煮上一锅粥就吃一整天了。
现在老余家天天大鱼大肉,他们真是,每天打孩子的次数都多了不少。
柳绵绵自然也没注意这些,她和余家兄弟一起,去乡里见了领导和技术员。
乡里听说了他们这个事情,觉得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好案例,尤其还要引进最新的花生品种,在山地上试种,这就等于是走在前面,帮乡里先试验了,到时候试种效果好,就可以在乡里推开了。
前进乡有很多类似土质的山地,乡里也是一直在想办法的。引进新品种不难,但问题是老百姓不愿意冒这个险,生怕辛劳几个月最后收获一点点。
现在有人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乡里真是再高兴没有了,所以在柳绵绵提出让乡里技术员帮忙跟踪进展、随时提供技术支持的时候,乡里领导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跟乡里谈好以后,余国梁他们就干起来了,找了村里几个平时玩得好的过来帮忙,先把留下村这边的池塘和山地整理出来,然后这边消毒放鱼苗、种花生的同时,再把小墩村那边的池塘和山地整出来。
一下子就干得热火朝天了。
柳绵绵他们于是也告辞离开了。
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王志远居然留下了。虽然现在养猪场还开不起来,但是王志远已经和余国栋商量好了,小墩村的鱼塘和山地,王志远也投一点钱,然后他就跟着王国栋一起干了。
“不是,他就这么不声不响的,留在前进乡了?”刘婶一脸无语,“这人可真是不靠谱,多大的人了,做事情还这么毛毛躁躁的,他一个外乡人,留在那里也不方便呀,住哪里,吃什么,这不都是问题吗?”
柳绵绵靠在躺椅上,舒服地舒了一口气,笑着说:“他跟我二哥住,实在不行,回头住我那间屋子也可以的,吃饭就在我家里吃,他现在跟我二哥是合作伙伴,俩人好得同穿一条裤子,你就放心吧,绝对吃不了亏。”
乡下也挺舒服的,但比起来,肯定还是城里方便。而且,出去这么多天,再次回到求知巷,柳绵绵第一次在这个时空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躺在石榴树下,她感觉整个人都软绵绵的,全身都放松了。
“嗐,我哪里是怕他吃亏,我是怕他给你爸妈添麻烦。”刘婶说。
“那不会的,添双筷子的事情,再说志远哥还给我爸妈伙食费了。”短时间没关系,时间长的话交点伙食费是最好的,所以这个钱柳绵绵是劝许丽收了的。
“那就好,不然人高马大一大小伙子,谁家经得起他天天吃。”刘婶叹了口气,“你说他怎么就这么喜欢种地养猪什么的?我和他爸还商量着想给他在南城寻摸个工作呢。”
“种地养猪也挺好的,没准过不多久就成万元户了。”八十年代的万元户有不少就是靠种养殖挣的钱,毕竟这时候物资不丰富,吃饱穿暖就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
“你爸妈是真心疼你,瞧瞧,给准备了这么多东西。农民攒点东西不容易,这是把好东西都让你们带回来了。”刘婶收拾着柳绵绵他们从前进乡带回来的东西,心说亲生不亲生的有什么要紧,亲爹亲妈成天惦记着从闺女身上吸血呢,倒不如养父母是真心惦记孩子能不能吃饱穿暖。
“这毛线手套打得漂亮。”刘婶把两双毛线手套拿出来,一双大一点的,是给沈维舟的,小一点的,是柳绵绵的,“现在用不着,我给你们洗了回头弄点樟脑丸你收起来。”
收拾完了一些零零碎碎的,刘婶瞪着一个硕大的陶罐皱眉:“这大老远的,你们是怎么把这玩意儿弄回来的,死重死重的。”
乡里上南城买花生种子,人塞不下,东西倒是能带,他们直接帮忙送到巷子口,我们回来的时候就捎进来了。
刘婶继续皱眉:“这么多东西,你们自己拎回来的?”
要是王志远一起,倒也正常,王志远力气不小,部队里又经常锻炼,拎这些东西自然不在话下。问题是王志远留在前进乡了,剩下沈维舟、沈维云和柳绵绵,刘婶怎么看都觉得够呛。
其实是沈维舟拎回来的。
这人力气还挺大,拎这么多东西,还挺轻松的样子。
但是考虑到如果说是沈维舟,刘婶怕是会被吓得立马给他熬补药,柳绵绵只好说是个不认识的邻居帮的忙,这才把刘婶给糊弄过去。
“这一罐子都是萝卜条哦,哦哟,这哪里吃得完!”刘婶惊呼。
“这萝卜条特别好吃,是我妈自己腌的。”柳绵绵看了眼那个陶罐,“回头弄点玻璃瓶装一装,让刘安民拿去卖卖看。”刘安民大哥是下乡知青,他大嫂跟着回城没工作,在知青菜场弄了个摊位卖菜,刘婶听说以后,这阵子每次去知青菜场都会光顾他大嫂的摊子。
柳绵绵是真觉得许丽腌的萝卜好吃,感觉应该会有市场,所以特意弄了一陶罐准备试试。
刘婶听她这么说,好奇不已,去找了碗筷夹出来一根萝卜条,咬了一口,顿时眼睛发亮:“哦哟,是好吃的哦,一般人真是腌不出这个味道,脆甜脆甜的,俞主任最喜欢吃这一口了,我给多留一点。”
想了想,刘婶又说:“回头我在巷子里问一声,肯定也有不少人要买的。”
柳绵绵:“嗯,等先去买点玻璃瓶。”
刘婶马上站起来:“我给你王叔单位打个电话,让他去买。”风风火火的就去打电话了。
柳绵绵笑了起来。
刘婶真是个很可爱的人,热心肠,不碎嘴,为人也单纯善良。
沈维云大概是在乡下玩得太忘我,体力透支了,一回到家就进屋睡觉了,沈维舟则是一回来就被研究所一个电话喊走了,絮絮叨叨的刘婶一走,院子里顿时就安静了下来。
柳绵绵感觉自己其实也有点累了,她盯着石榴树上结的小绿果子,眼神渐渐迷离,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她是被人摇醒的。
“嗯?”
柳绵绵睁开眼,瞪着正弯腰看她的沈维舟,慢慢清醒过来:“你回来了?”
沈维舟嗯了声,在旁边的小凳子上坐下,捞过柳绵绵的手握在手里,捏了捏她的手指,说:“你先醒醒神,马上吃晚饭了。”
“哦。”柳绵绵抠了抠他的掌心。
沈维舟看她一眼,问:“明天是不是也不用上班?”
柳绵绵懒洋洋说:“金老师巴不得我整个暑假都不去上班呢,也挺好,暑假这么热,待在家里也不错。”
沈维舟真是没见过这么懒散的人,忍不住失笑:“那你要不就不要去上班了?”
柳绵绵马上摇头:“那怎么行,上班才能维持正常的作息和社交。”不去上班,她大概每天都不想起床也不想见人。
“而且西餐厅工资还挺高的,偶尔也能听到一些有意思的八卦,还能听陈经理讲讲港城的花边新闻,哪个豪门又爆出私生子啦,哪个豪门大太二太联手对付外面的莺莺燕燕啦,哪个阔少同时交往几个女朋友啦,跟内地完全不一样的。”
沈维舟无语,他实在不懂这些花边新闻有意思在哪里,不过,“你喜欢港城?”
柳绵绵:“还行吧。”
沈维舟想了想,说:“今年怕是不行,研究所的项目还不能结束,等明年吧,可以去港城看看,奶奶的弟弟妹妹都在港城。”
柳绵绵好奇看向他:“你们平时还有联系?”
原书里倒是提到过,南城徐家其他人早年就去了港城,在港城发展得不错,后面还曾看在沈伯康的面子上,帮过沈维鸿夫妻俩。
书里着墨不多,柳绵绵以为是沈维舟死后,港城徐家人才和内地有了联络,正好便宜了沈维鸿他们。
现在看来竟然不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