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同人小说,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历史同人)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_分节阅读_第123节
小说作者:鸦泉   小说类别:同人小说   内容大小:742 KB   上传时间:2025-05-12 22:14:31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能怎么办?
  时间倏忽而过,回神已是春二三月。
  春
  二三月,是翻耕整地和播撒种子的季节。
  治粟內史衙门的籍田令萧何,开春后就一直忙于组织官隶臣妾、刑徒,输作咸阳及关中籍田。
  先是从咸阳大街上的公厕中,挑来粪肥,又从牧场兽苑里,铲来猪牛羊粪肥。
  又砍枯草杂树烧火土肥。
  而后将其堆混在一起,搭盖上草帘子,让它去沤上十天半月。
  ——毫无疑问,这是萧何去向仙使请教后,被传授的更精细的沤制农家肥方法。
  再是组织数万官隶臣妾及刑徒,翻耕田地。
  一如所想,仙使在传授农家肥沤制法时,还附带描述了一种短曲辕犁。
  仙使未能画出图纸,但顾名思义,区别于时下的长直辕犁。
  萧何后来找农家弟子和墨家弟子共同钻研,也将仙使口中的‘曲辕犁’还原了七八分。
  无论是以牲畜或以人拉,在原本的日耕地二三亩、耕翻深度四寸许之上,都得到了大大提升。
  农家肥沤制法,短曲辕犁结构图,萧何按照仙使传授的法门,试验出来并用过之后。
  就立即上交治粟内史右丞,上禀始皇帝,其后将推行至大秦各郡县。
  沤了肥,翻了地,万事俱备。
  春三月到来,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萧何开启了入咸阳后最忙碌的一段时间。
  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奔走在田坎地头间。
  先在向阳的地块,播了一石长绒棉种子。
  在萧何不知道的时间场合,关于长绒棉的播种,是否在今年进行,始皇帝及心腹们,商讨过一两句。
  因为几乎没有争议,有致一同地同意了选地播种——
  “出使月氏、乌孙一带的使者未归,送月氏王子回国的章邯也未归。”
  “总不能除了将长绒棉播种在‘三山两盆’间,其他适宜地方就都不种了吧?”
  一石长绒棉种,占不了多大产量耕地。
  而且——
  “即便经略西域功成,也还要花费功夫垦荒驯地,才能播种长绒棉。
  在此之前,先多种几茬,收获足够多的长绒棉种子吧。”
  而萧何组织播种完长绒棉,又赶紧育种稻秧。种子就是从役夫口中兑换来的工餐口粮——糙米。
  虽他从未见过播种米,而非稻者。
  但既是仙米,总归是与众不同的?
  尽管如此,萧何也在一道请教仙使之后,摒弃了‘火耕水耨’,采用更精细的耕地、育苗、插秧的耕作法。
  因为有数万隶臣妾及刑徒的人力,还有可观的可供支配的畜力,即便精细耕作也足以支撑。
  用糙米育下的秧苗,竟比稻子发芽更快,萧何就知道仙米果真非凡!
  而且仙米做种的,竟然比寻常稻子的,发芽更齐,达到了十成十的发芽率!
  周邈:毕竟是未来科技下脱壳出来的糙米,总不能堕了宇宙时代科技的名声不是?
  萧何连土带苗切下一块稻苗,用木盆装了,端去给仙使看:
  “仙使!稻秧出苗了!”
  “萧何带来给仙使过目,这可是高产之相?”


第68章 完了功高震主了!楚越之地的黔首知仙使而不知始皇帝了!
  “此乃高产之相!”
  南望三涂,北望太行,顾首有德水①,洛阳盆地的洛水与伊水之间。
  低洼滩涂之中,斑绿稻田点缀其间。
  农家出于农稷之官,洛阳曾为东周的洛邑,秦取周而代之,农官也多回归黔首,其中农家弟子亦散于乡里,耕种得食。
  农家弟子许悟,陷足水田,弓腰低头,观察着稻苗:
  “此乃高产之相!”
  “稻苗色浓绿,叶硬厚,秆茁壮。”许悟嘴中念念有词,双眼盯在稻苗间。
  手上动作一伸一扯,带起两根稻苗,狠劲抖甩,又上手扯扯苗根:“根韧且粗壮。”
  许悟笃定确认:“有别于凡稻色浅绿,叶软嫩,秆纤弱,根脆嫩。这必是高产之相!”
  “那当然了!这可是仙米长出的仙稻!”隔壁水田里,一个二十来岁年轻农人,闻言搭话。
  言语神色间,尽是崇敬与自豪。
  “幸亏我当初听信了可靠消息,播种了交换来的仙米。”年轻的农人更胆大,敢于听信传言并去尝试。
  “就是家中阿父太胆小,才让我撒种了五亩,若是十亩水田都撒上,今岁不得丰收满仓!”
  年轻农人后悔不迭。
  “你阿父行事稳重,你胆大肯做,父子互为补充,方为稳中进取之道。”
  许悟撅臀弯腰,一双手在稻苗间穿梭,收手时便是两把稻苗。
  “虽听不太懂许郎君的话,但很有道理的样子。”
  年轻农人抛开前话不谈,从自家稻田里拔足上了田埂。
  走近几步凑上前,疑惑问道:
  “许郎君这是在做什么,好好的稻苗拔掉岂不可惜?”
  许悟手上拔苗动作不停,“先前不曾料到仙米发芽如此齐整,播撒得密了,拔掉稻苗使它们稀疏些,能长得更好。”
  年轻农人不懂:“密是密了些,可拔去一株就少掉一株仙稻,要少收多少稻子啊!”
  “正是为了丰收,才更应疏苗。疏苗能让这块水田,长出最多的稻子。”许悟直起腰,将稻苗扔到田埂上。
  对年轻农人道:“这就像是一碗稻米,一人食可饱,两人食皆
  半饱,五人食皆饥,十人食多日后俱饿死。这块稻田,就如那碗稻米啊。”
  “眼前浓密十足的稻苗,非但不能让稻子丰收更多,反而要闹饥。”
  年轻农人胆大,却不固执,“许郎君是仙使所赞‘农本民食’,农家许行的弟子,又都姓许,你说疏苗能助丰收,那肯定是对的。”
  仙使周邈在鲁县‘哭孔庙’的祭文,已经蔓延传开来,就连洛阳的田间农人都能吟诵两句。
  许悟晒得与年轻农人一般黝黑的脸上,笑出两排大白牙:“民食之重,重逾千钧。可不敢妄谈,所言皆是真言。人人都应先分辨对错,再决定是否听信。”
  “不过疏苗确是真言,你家的稻苗也当疏一疏。”
  “诶!听许郎君之言!”年轻农人当即就跳进自家稻田,开始照着许悟留苗的疏密间距,给自家稻苗疏苗。
  许悟观察片刻,见对方做得很对,才放心道:“你不是心疼,还有五亩水田没撒种仙稻?可把疏的仙稻苗拿去,补插在苗稀的地方。”
  年轻农人闻言,猛地直起腰,激动溢于言表:“对啊!这样既没浪费了仙稻苗,又补了其他稻田的稻苗,年尾还可得丰收!”
  许悟为对方的悟性而高兴,“苗尽其用,地尽其用,就是这个道理了。”
  年轻农人重新弯下腰去,手上疏苗的动作加快:“我得快快疏完苗,拿去其他稻田补苗!”
  “我还要把这事告诉给邻里亲人,叫他们也这么做!”
  这一日,因年轻农人的热情宣传,疏苗、补苗的事情传开,一两日间就传遍乡里。
  而在疏苗与补苗之外,又诞生了一门生意,那便是:市易仙稻苗!
  陈平当时把事办得实在漂亮,洛阳县中撒种仙米的农人可不少。
  按县中水田面积来计算,至少超过一半水田都是撒种的仙米。
  农人们也有代代相传的耕种智慧,在按寻常稻种的数量播撒之外,担心仙米(毕竟不是带壳的仙稻)出芽少,又多撒播了一二成的种子。
  可不承想,仙米发芽齐整,高达十成十!
  于是在疏苗,又补苗之后,就还多出来不少仙稻苗。
  农人谨慎,虽说仙稻苗有高产之相,毕竟还
  没抽穗结稻呢,当初只敢撒播一半水田,如今也不会敢于拔掉寻常稻苗,全部插上仙稻苗。
  于是就有一粒仙米都未曾播撒的农人,去要来其他人家多余的仙稻苗,回来补苗。
  至亲也就罢了,旁人家来要仙稻苗,总不能白给吧?
  于是就有了等价交换。
  并很快有仙稻苗在市中交易。
  仙稻的种植面积,在第一茬收获、第二茬播种到来时,竟又得到了二次扩大。
  “这就是农人的智慧啊。”周邈探听到这个情况,不由感叹。
  关于驰道的修建,就连进度最慢的扶苏一班都已经过半,从咸阳修过了洛阳。
  周邈进行春三月的赐福时,从咸阳坐马车,走驰道赶路到洛阳,也平稳快速。
  在洛阳完成本轮第一场赐福后。
  周邈念及萧何分享给他看的稻苗,便也挂心三川郡的‘仙稻’种植情况。
  就在洛阳县中特意探听,得到的结果尤其喜人。
  “希望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周邈回忆一下,似乎在始皇帝二十六年,天下一统后,《史记》中就再无天灾记录。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83页  当前第12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3/28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历史同人)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