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
胡亥脸色一黑。
他上下打量着扶苏,仿佛是第一次认识。
他此前从未想过,大兄会这么厚颜无耻,偷听倒也罢了,在被揭穿之后,不仅不想收敛,还想更进一步。
这属实欺人太甚!
扶苏摸了摸鼻子,脸色也有些不自然。
他自清楚自己所说有些过分。
只是事关天下脉络梳理,他却是不敢有丝毫大意。
就算为人诟病,也在所不惜。
天下疲敝,始皇身体日显疲态,他必须要尽快成长,唯如此,才能替始皇分忧解难。
他已别无选择。
扶苏叹气道:“为兄知道这样不对,但我现实在没办法。”
“嵇恒说的没错,大秦的天下并不稳固,父皇为帝国殚精竭虑,甚至是甘愿背负骂名,为的就是想尽快消弭天下祸源,让天下能尽快安定下来,凝聚华夏诸族,使大秦能立足万世。”
“秦一天下!!!”
“我等已知晓此事,又岂敢停滞不前?”
“再则。”
“你或许不知。”
“我曾请父皇赦免嵇恒,但都为父皇拒绝了。”
“距嵇恒行刑,只有不到八天。”
“我不敢妄加揣测父皇的心思,更不敢轻断父皇的想法,所以除非父皇突然变更想法,不然嵇恒多半都难逃一死。”
闻言。
胡亥心中一叹。
他其实早已预料到了。
虽然诽谤秦政,就目前来看,并非什么大事。
但嵇恒这连猜带蒙的,知道太多东西了,父皇又岂能容他?
嵇恒是燕国贵族,父皇本就对燕国心有不满,又岂会轻易赦免一个对秦充满恨意的人?
他在狱中有些时日,多少对嵇恒有些了解。
此人无惧生死。
完全就一无法无天之徒。
在狱中尚且如此,若是放出去,只怕会更加肆无忌惮。
胡亥道:
“那就依兄长。”
“不过兄长只得隔墙旁听。”
“可。”扶苏点头。
胡亥眉头紧锁,心中还是有些不快,就仿佛自己的东西,突然被分出去了。
他沉思了一下,心中闪过一抹灵光,道:“我可以答应兄长旁听,但我想请兄长帮一个忙。”
“何事?”扶苏没有立即答应。
胡亥道:“我想请兄长替赵高求下情。”
“赵高为我外师,过去一直教导我律令秦法,为人忠厚,虽不知怎么牵涉进卖官鬻爵,但我认为赵高罪不至死,因而想请兄长替赵高求情一二。”
“还请兄长答应。”
扶苏面露难色。
他其实不愿卷入这些事。
赵高卖官鬻爵的事证据确凿,蒙毅更是判了赵高死刑。
他若去给赵高求情,只怕会惹怒到父皇。
只是他心中也清楚,胡亥虽口头答应了,但心中多少还有情绪,若是自己不答应,只怕兄弟间会生出嫌隙。
兄弟阋墙一直为父皇忌讳,他自身也并不愿见到。
思索了一下,扶苏还是答应了。
他道:“我等会会向父皇提起,只是赵高罪行早已确凿,想变更非是易事。”
“我也只能姑且一试。”
闻言。
胡亥面上一喜,欣喜道:“父皇对兄长最为疼爱,有兄长开口,父皇定会网开一面的。”
扶苏点点头,道:“如此,那我就去试试。”
“兄长慢走。”
见状,扶苏轻叹一声,摇了摇头,朝狱外走去。
在走到一个转角处时,扶苏停下了脚步,目光向另一边望去,那边是嵇恒牢狱的位置,他其实很想跟嵇恒见一面,但思索了一下,最终还是放弃了。
他救不下嵇恒。
就算见上一面,又有什么意义?
不如归去!
第035章 法!势!术!
咸阳宫。
扶苏牢狱离开后,直接去了宫中,将胡亥所托之事,告诉给了始皇。
“胡亥让你替赵高求情?”嬴政淡淡的问道。
扶苏作揖道:
“回父皇。”
“幼弟确是这么所求。”
“儿臣深知此事不妥,然旁听之事,的确有些不对,便答应了下来。”
“儿臣一切愿凭父皇做主。”
“此事朕心中已有决断,朕现在只问你一件事。”嬴政轻轻叩着书案,道:“你想不想赵高活?”
扶苏脸色微变,迟疑道:“儿臣认为,赵高所犯之罪,已是罄竹难书,按律当斩,只是赵高毕竟为幼弟外师,过去一直在悉心教幼弟法令,跟幼弟很是亲近,儿臣又因偷听之事,对幼弟心有亏欠。”
“儿臣……儿臣想请父皇法外开恩。”
扶苏低着头。
嬴政冷声道:“就因对胡亥有愧疚,就能随意替人求情了?”
“赵高之罪,蒙毅早已罗列。”
嬴政指头点着案头书卷,道:“赵高为胡亥外师,在教习法令方面,的确称得上兢兢业业。”
“在为中车府令时,也曾多次护救过朕,因而备受朕的信任。”
“然赵高这些年恃宠而骄,行事越来越张狂,更是为其族人大开方便之门。”
“此严重僭越了法度。”
“而今你因个人愧疚,就肯主动帮其求情。”
“秦律在你心中,真就如此廉价?”
闻言。
扶苏脸色大变,跪伏在地,大气不敢多喘,颤声道:“儿臣绝无此意。”
“大秦以法立国,儿臣岂敢坏法?”
“儿臣知错。”
“知错?”嬴政冷笑一声,淡淡道:“那就让赵高去死,到时胡亥岂会不加恨于你?”
扶苏额头冷汗涔涔,却是不知该如何答。
无论怎么选,注定落不得好。
一方面是秦法的公正,另一方面是兄弟友睦。
扶苏满脸苦涩道:“是儿臣……儿臣愚笨,想不出两全之法。”
“儿臣为兄长,实不想兄弟间生出嫌隙,儿臣又为大秦长公子,岂敢轻易乱法?”
“请父皇替儿臣做主。”
扶苏态度很是低微的跪伏在地。
“世上哪有那么多两全法。”嬴政看着一脸惊惶的扶苏,冷声道:“身在帝王之苑,有些事情,注定身不由己,也半点由不得人,你身为朕的长子,其实早该清楚这点。”
“朕即位三十五年了。”
“外界都称,朕之威名,在于洞察之明,在于决断之准。”
“还说,朕三十余年,没有错杀过一人,没有错断过大事,但这显然不对。”
“灭赵后,朕亲自赶往了邯郸,将当年羞辱朕的那些人,举族镇杀,灭燕后,因为过去的一些事,朕对燕国十分不待见,故下令将燕国史书付之一炬。”
“朕做错过!”
“普天下又有哪个君主没做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