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腾扶起夏无且,道:“夏太医无须这般多礼。”
“夏太医入宫已近四十年,我其实本不该来叨扰,只是这次事关重大,这才不得不请老太医出手。”
夏无且眉头一皱,并不敢真问出口。
嬴腾似猜到了夏无且的想法,面不红心不跳道:“陛下无事,只是近日御史府的官吏,在清理诏狱时,偶然发现一面墙壁上刻有几副药方,因而想请夏太医去鉴别一二。”
“若是药方有效,也是造福天下。”
“诏狱?药方?”夏无且浑浊的双眼转了转,眼中充满狐疑之色。
他自是不信嬴腾这番话。
不过宫中这么多年,他深谙处事之道。
嬴腾既不愿说实话,那便只能说明,他还没资格知晓。
夏无且点头道:“也好,若真有治病的新药方问世,也是天下的一件幸事。”
“我夏无且自当从之。”
嬴腾微微额首,主动在前领路。
路上。
嬴腾主动道:“夏太医,这几副药方,非是用的秦篆,而是用的隶书,甚至跟勘字署过去归纳整理的隶书不同,所以等会恐还要等勘字署的官吏将这些隶书整理出来,才能拿到完整药方。”
夏无且点点头,道:“药方关系着性命,自不能有丝毫马虎。”
“夏太医果真明事理。”嬴腾道。
一刻钟的脚程后,两人到了御史府。
偏殿内,御史戚鳃早已等候多时,殿内更站有数名太医。
见到嬴腾,殿内众人也连忙行礼。
嬴腾微微额首,问起了戚鳃,“程邈跟王次仲还有多久?”
“已在赶来的路上,想来用不了多久。”戚鳃说着,也笑道:“这两人对文字改制十分热衷,听闻有更新奇的隶书问世,定是十分激动,恐会比预想来的更快。”
嬴腾面不改色,继续问道:“诏狱的石壁可有取下,也可曾发生损坏?”
戚鳃正色道:“昨夜,御史府连夜召集数十名墨家子弟,将那块刻字石壁拆卸了下来,也提前找人临摹了,方才勘字署官吏已进行过对照,石壁并无遭受任何损害,上面字迹也无任何缺遗。”
“宗正大可安心。”
闻言。
嬴腾面色稍缓。
听到两人的对话,夏无且面色微异。
他本以为嬴腾前面所说,只是假以说辞,没曾想,竟真出自狱中。
一时间。
对石壁上的药方更出几分好奇。
他看了看四周,去到几名太医身边,问道:“石壁上的药方,你们可曾看过?”
“夏老,我们都看过了。”一戴竹冠的中年太医沉声说,说着从一旁案上取出一份竹简,道:“这上面记着那几副药方,不过……我等过去书写多为秦篆,而这上面却是记的隶书,我等虽识得一些,但并不多。”
“而药方关系着后续抓药煎药,务必要求精准,容不得半点出错,哪怕一字之差,就可能谬之千里。”
“这是夏老你告诫我等的。”
“我等面对这不熟的药方,也不敢有丝毫含糊,这才让宗正将你老请来。”
夏无且点点头。
他将案上竹简打开,看着上面内容,不禁眉头一皱。
他竟大多都识不得。
这时。
他露出一抹了然之色,知晓为何嬴腾会说,这些字跟过去不同。
隶书在大秦只是辅助文字,并不规范,相对粗野无文,虽广为民间使用,但各地文字其实大不相同,即便是同一个字,仅在楚地一地就恐有十几种写法,更不谈整个大秦了,这些年勘字署虽一直忙于文字改制,但进展并没有预想的顺利。
天下文字繁杂紊乱。
文字改制又牵涉众多,不仅涉及宗旨、方略、文字勘定、书写范式,更要为天下接受,难度可想而知。
但正因为此,更容不得马虎。
何况还涉及到药方。
他在宫中这么多年,可是没少听说,官吏因错字被降罪的。
现任勘字署的司长程邈,当年就因一时大意,将秦篆写成了隶书,而押解士卒只认得秦篆,以至于错认了字,将粮草押送错了地方,致使几名士卒饿死,程邈最终也因此被入狱。
这时。
殿外响起一阵脚步声。
夏无且抬头循声望去,只见两名须发雪白的老人,布衣竹杖,步履轻健的进到了殿内,与此同时,一道声音也紧跟着传出,“程邈来了,那陌生隶书现在何处?”
嬴腾眉头一皱,但还是压下不满,道:“程邈,你为勘字署官吏,这份隶书事关几副药方,你可要仔细甄别。”
“若是错上一字,恐会危害众多。”
闻言。
程邈脸色倏地一变,当即深深一躬道:“下官见过宗正,我程邈视字如痴,这些年识字上百万,天下无一人能比我对隶书了解更多。”
程邈一脸自信。
嬴腾微微额首道:“你要看石壁,还是看誊抄的?”
“自当是石壁。”程邈直言道。
嬴腾看了戚鳃一眼。
戚鳃朝殿外吩咐了一声,很快,就有几名小吏,抬着一块石壁,进到了殿内,这块石壁很大,足有一丈方圆,但真正刻有文字的,其实就半丈方圆不到,只是御史府担心搬运中途会损坏,这才刻意将完整的石壁拆下。
程邈初略看了几眼,眼中露出一抹惊疑。
“这的确是隶书。”
“取最简之笔,以直方为形。”
“只是这隶书似比现在的隶书还要简洁。”
“意存而形简,且易为人识。”
“仿佛已自成一派!”
“怪哉怪哉。”
程邈此刻也啧啧称奇。
第078章 集大成者!
闻言。
王次仲眼露一抹异色。
他朝着石壁望去,只是初见,就目光一顿。
程邈看向王次仲,感慨道:“我们过去自诩为文字创制,也自认领先于天下,而今看来,不过是一叶障目,天下有能者众多,我们终究还是小看了天下人。”
王次仲苦笑一声,点头道:“你说的没错,此人隶书功底深厚,甚至已自成一体,我等现在还拘泥于改大篆小篆的象形结构,改圆转为方折,此人所书隶书早已以笔画为结构,横平竖直,简约清晰,独具神韵了。”
“我等落后此人甚矣!”
两人感叹几声,重新集中精神,看起石壁上的隶书。
他们这些年专职专事,领文字改制之事务。
大秦一统天下时,华夏文字至少有七种形制,官民写法更是驳杂繁多。
是谓言语异声,文字异制,书体异形。
正因为此。
文字改制,势在必然!
最终勘字署的官吏,以秦字为基准,改六地文字,最终确定下书同文方略。
小篆为本,隶书为辅。
小篆为公文,为书文,为契约文,效用在便于确认。
隶书为辅,效用在快捷便事。
不过大秦虽以小篆为官制文字,但小篆是史籀文,非文字功底深厚者,不能成其章法。
而大争之世以来,天下不约而同开始简化文字,主要以方便书写为要。
继而催生出各种佐隶(吏)之书。
即隶书。
不过各地因文字不同,习惯不同,简化出的隶书也不同,文字驳杂,毫无章法。
大秦一统天下之后,从各级官府遴选出上百名官吏,组成了一个勘字署,用以确定文字基准,梳理文字历史脉络,也开始有意进行文字考据工程,试图将隶书归纳整理为一体,建造出统一标准的书写形式。
这些年勘字署官吏费废寝忘食,将天下文字尽数整理出来。
但各地文字数量有多寡、表意丰薄、形制繁简等区分,因而勘字署内部其实争议就很大。
最终是程邈力排众议,明确隶书求的是实效,当以快捷方便为本。
自此隶书才确定下横平竖直的根基。
但即便确定以横平竖直为笔画结构,以转折笔为运笔,文字改制依旧困难重重,甚至是几近陷入到停滞。
范式字制如何统一?以何为标准?
天下文字众多,隶书字数如何确定?将勘定的文字尽数作为隶书,还是只写一部分,亦或只作常见字?全部写,工程量太大,若只涉及部分,又存在如何分割,舍弃那些字,留下那些字。
再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