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镇抚大秦_分节阅读_第348节
小说作者:一两故事换酒钱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5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5:34
  一时间。
  殿内充斥着各种附议声。
  张苍位于殿中,他看了看四周,见无人开口反驳,眉头一皱,沉思了一下,选择站了出来,他躬身作揖道:“臣对《洪范》有不同见解。”
  “臣认为《洪范》非是认为天下存在天人感应。”
  “而是反对有此想法。”
  “《洪范》是《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其主要用五行说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及运动,然我通读此篇,并未感觉其文提出的是‘天人感应’,反倒更像是‘天人相分’。”
  “五行,天所以命万物者也。”
  “天地之用五行也,水施之、火化之、木生之、金成之、土和之……万物所以成也。”
  “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声、其臭、其味,皆各有耦,推而散之,无所不通。一柔一刚,一晦一明,有正有邪,有美有恶,有丑有好,有凶有吉,性命之理,道德之性皆在是矣。”
  “也就是说‘有耦’‘有对’是带有普遍性的,是贯穿于天下人事和一切事物的,决定着事物的无穷变化。”
  “对于这种普遍性,我认为它更符合道家的‘道’!”
  “这个道是客观的规律,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实则都为‘道’所支配。”
  “天地万物不得其常,则恐惧修省,固亦其宜也。”
  “今或以为天有是变,必由我有是罪以致之,或以为灾异自天事耳,何豫于我,我知修人事而已。盖由前之说,则蔽而葸,由后之说,则固而怠,不蔽不葸,不固不怠者,亦以天变为己惧,不曰天之有某变,必以我为某事而至者,亦以天下之正理,考吾之失而已矣。”
  “所以我认为良相公说的不对,《洪范》一篇文章,分明是说人应当顺应客观规律,‘继天道而成性’。”
  “更要‘修人事以胜天’!”
  “天人不相合。”
  这时。
  文臣区突兀一句冷笑传来。
  “张御史此言差矣,正所谓天心即民心,天意即民意。”
  “天人相感,阴阳相和。”
  周青臣离开座案,站到了空阔处,虽面色有些苍老,精神却依旧矍铄。
  他朝始皇恭敬一礼,高声道:“臣这些年谨案书卷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墨子曰: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
  “由此可见,以此见天之不可不畏敬,犹主上之不可不谨事。不谨事主,其祸来至显,不畏敬天,其殃来至暗。暗者不见其端,若自然也。故曰:堂堂如天,殃言不必立校,默而无声,潜而无形也。由是观之,天殃与主罚所以别者,暗与显耳。”
  说着。
  周青臣面露一抹倨傲。
  他为博士仆射。
  在前两年,博士学宫大量博士外逃,博士学宫更是名存实亡,他这个博士仆射,最终也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只是周青臣并不甘心就此消亡,一直在研读各类史书,而这次的天象之争,无疑让周青臣再度看到了希望。
  他寄希望借此重新赢得始皇信任。
  因而这几日一直埋头书海,最终将儒家的言灾异述天道,跟墨家的天罚理论结合,启发性的将天人感应学说更进一步。
  天为至上的人格神,一旦君主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他相信。
  自己这番言语定能博得始皇瞩目。
  而且他还别出心裁的将天跟君主合而为一,给皇帝的尊位及统治找到了理论根据,眼下天人感应理念已十分完善,始皇对天下如此重视,又岂会不对他委以重任?
  想到这。
  周青臣心中也颇为振奋。
  周青臣的言语一出,大殿再度安静下来。
  原本面色有些难看的良相公此刻面露出了笑意。
  他知道。
  自己一方已胜券在握。
  天人感应一说由来已久,随着这些年谶纬之学日渐泛滥,这个学说已越发为天下接受,这也是这次的荧惑守心能引得举国恐慌的原因。
  对于这次的大争,良相公其实早就料到了。
  这是天下之必然。
  大争之世有一个奇特现象。
  求实之风最烈之时,往往意味着阴阳学说最盛,两相矛盾而并行不悖,眼下随着天下一统,求实之风跟阴阳学说注定要分出一个高下,这也将是天下思想日后的分野。
  只不过在良相公的预估中,这次大争来的有些太急太快了。
  甚至快的有些惊人。
  因为天下时势远没到冲突最烈之时。
  按理还没到时候。
  尤其秦国过往盛行求实,而关东风盛行阴阳,两者虽相悖,然并没有爆发实质冲突,因而在他过去的预料中,并没有想过会如此早就引发,不过他也并不在意。
  因为胜负是注定的。
  其时,随着儒家、方士被朝廷驱逐,阴阳学说在朝中已成气候,阴阳学说主流形式大体有阴阳五行、天文立法推演、星相(占云、占气、占候)、占卜(龟筮、蓍草筮、钱筮等)、堪舆、相人等六大流派。
  不过阴阳家跟其他学派不同,各大流派互相之间很团结。
  在互相协助之下,阴阳家在朝中地位不低。
  无论是官府还是民众,无不以阴阳家诸流派提出的种种预兆,以为国事家事的重要参证,一有预言便能迅速流传开来。
  然则。
  秦终归有务实之风。
  参证归参证,却又不尽然全信。
  因而阴阳家在朝中有一定地位,然地位却相较有些不上不下。
  然正因为此,秦就形成了一种很怪异的风貌,即有求实之风为本,而又不排斥神秘启示。
  例如大秦立国时,公然以典章形式宣布水德国运,焚书不焚卜筮之书,也将卜筮之书视为医药种树等同等的使用知识。
  不过良相公却是清楚。
  务实跟阴阳之风,毕竟是相悖的,也注定会爆发冲突。
  因而阴阳家一直在暗中使劲。
  这也是为何六国贵族和方士儒生炮制出的‘亡秦者胡也’、‘明年祖龙死’、‘始皇帝死而地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等种种预言,能很快就传遍天下。
  其中同样有阴阳家在推波助澜。
  他们需要借这些神秘启示式的预言而扰乱天下,继而进一步扩大自己在朝堂的地位,同时让朝廷对他们产生一定的依赖,甚至是到必须倚重的程度。
  想到这。
  良相公目光微不可察的看了几眼张苍,而后又移到了李斯蒙恬等少数几人身上,满朝文武大臣,最为棘手的就是这几个法家、兵家人物。
  法最为务实。
  而秦法更是讲究有理有据。
  所以这几个法家、兵家人物,才是这次朝堂争议的焦点,至于其他大臣,他其实并不在意,其他人首鼠两端,谁赢他们帮谁,唯有他们跟法家是必须要纷争到底的。
  随即。
  良相公似想到了什么。
  目光缓缓移到了殿下的皇子区。
  他双眼紧紧的盯着扶苏,扶苏作为大秦储君,在朝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若是扶苏开口,或许会对朝臣的决断有所影响。
  不过……
  大秦从一开始就没有禁阴阳一脉,这其实已表明了一些态度。
  所以良相公心中还是很安定的。
  大势在我!
  良相公心念一定。
  没有再四处张望,老神叨叨的端坐。
  这时。
  眼见殿内局势一边倒。
  扶苏却是有些坐不住了,他却是不能任由局势倾倒。
  他起身道:“启禀父皇,儿臣认为博士仆射所言差矣。”
  “子不语怪力乱神。”
  “《尚书》为儒家经典,有何会赞成怪力乱神一说?”
  “再则。”
  “我扶苏过去也曾痴迷儒学,对儒家书籍也有过一些了解,我若是没有记错,孔子分明强调过‘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如果真的是上天降下灾难,又岂是常人能阻止的?更何况凭借所谓的祈神祭祀就能赢得神灵宽恕。”
  “此言何其谬也!”
  “至于尔等言语中的天地意志,这更是荒谬中的荒谬。”
  “何以天之自然也,以天物口目也。”
  “何以知天物口目也?”
  “以地知之!”
  “然天地安得千千万万手,并为千千万万物乎?”
  “在扶苏看来,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将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
  “天道自然也,无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11页  当前第34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48/71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镇抚大秦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