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无语,问题是这个年代也没有合适的美人啊。
“若孤松独立,玉山将倾”的嵇康已经死了很久,江左风流第一的谢安还没出生,至于那位“濯濯如春月柳”、“貌如天仙”、“真神仙中人”的王恭……他爷爷今年才刚满三岁。
无奈之下,刘彻只得转而瞄准了如今正在历史长河边等着领奖的那些时空位面,指不定有谁就愿意做交易呢。
他继续翻书:“韩子高如何?”
这个确实可以,郑成功略一斟酌,却道:“陈文帝不会放人的。”
陈茜茜是什么人,那是卷王中的战斗机,突出一个卷生卷死。
“宵衣旰食”这个成语就来自于他,说他天不亮就爬起来干活,深更半夜才匆匆扒两口饭休息。
继位之后勤民德政,事必躬亲,每每处理政务一直到天亮,送奏章的人络绎不绝,前后相继。
陈茜茜生怕自己太困睡着了,就让进出之人先掷签于台阶上,声音铿锵而鸣,让他彻底惊醒,睡意全无,继续精神抖擞地干活。
这等拼命的程度,难怪当了七年皇帝就英年早逝,即便是铁打的身体都经不住他这么折腾。
韩子高是陈文帝的右卫将军,地位相当高,梁武帝的大将陈庆之也是这个职位。
基本算是南朝军职系统的最高领袖之一,又被帝王视如心腹,关系非常密切,不然也不可能在后世被冯梦龙戴上桃色滤镜,一通疯狂脑补。
陈蒨怀有恢复之志,一心北伐,绝不会放走手下的重要战力,开多高的价码都没用。
刘彻一想,确实如此。
他紧接着又提了多个人选,尽数被郑成功否决,且都是有理有据,到最后忍无可忍将书一摔:“明世祖,你到底要如何?”
郑成功道明意图:“你不若将垂钓机会转让给朕,朕自己从历史长河中钓一个合适的人选出来。”
刘彻惊讶:“你有方法进行定点瞄准?”
“确有一点思路”,郑成功对他低语几句,“便是如此这么这么……姑且一试罢。若是钓不上来,你把兵甲之类的收获赔偿给朕二分之一。”
刘彻听了他的计划,欣然同意,自去搜集材料。
……
另一边。
张宾自从当上汉国丞相,真叫一个牛妈妈带小牛敲门,牛到家了。
作为十六国第一谋士,他是一名全能多栖型人才,坐镇中枢,措置裕如。
加之刘琨对他又是百分百的信任,支持他放手施为,不必担忧身前身后明枪暗箭。
所行的种种峻刑法,拔寒俊,举贤良,惩贪严,清治安,课农桑的操作,着实是很好地确立了建国之初的稳定,让饱受战火侵染,满目疮痍的北方神州土地,又一次恢复了勃勃生机。
如此卓有成效,让刘阿斗见了都难免惊叹,刘琨这个结义兄弟真是拜对了,简直是当世子房之才啊(堪比张良,这也是张宾年少时的自评)。
然而,张宾虽然完成了很多重任,但唯有一件事便似悬颈之刃,始终进展微弱,难以解决。
那便是军费问题。
关中地区连年战乱,陵寝成墟,产力微弱,国帑空虚。
张宾纵有滔天的本事,也须镇静生民,从长计议,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变出一大笔战争经费出来。
因此,卫青、霍去病、李来亨等人在外征战,一应秣马挥戈之事,虽有张宾居中调配,许多时候却也免不了要自给自足,各自产生了不同的应对法子。
卫青所过之处即传召檄文,晓谕八方,着「我大汉军队兴兵光复,吊民伐罪,凡我大汉百姓,过处安堵如故,不必恐慌」云云。
北方百姓受胡人铁蹄纵横凌虐,不堪其扰,好容易见得王师在此,所过之处严明不犯,多是痛哭流涕,应召输粮,周济大军。
便是这般依靠箪食瓢饮,群黎接济,总算是度过了险关,不至有粮草不济之患。
另一面,霍去病主要采取了以战养战的策略。
大军在凉州境内奔驰,摧毁当地政权,夺走所有敌营的粮草辎重,压根不愁没饭吃。
而李来亨的风格就更奇特了,主要就是靠一张嘴忽悠。
他这边可不是蛮夷聚居区,总要顾忌一下影响,尽量兵不血刃拿下的。
由于江淮地区衣冠世家文人特多,小老虎还给自己增添了一个头衔,那就是孔子的直系嫡传弟子。
之前在三国混战位面的时候,小老虎和孔子一起待了很久,孔子很喜欢这个能打又学东西很快的小后生,给了他一块儒家信物令牌。
小老虎拿着令牌,感觉孔子时期的儒家比起学派更像是江湖帮派,而孔子也不是什么正经孔子。
小老虎也投桃报李,赠送给孔子一杆燧发枪,还教对方如何迅速掌握使用技巧,二人没事就一块打猎,非常硬核。
加上有郭嘉在一旁辅助,小老虎口若悬河,不断画饼,混成了许多世家的座上宾,拉拢了好几支势力来出钱粮支援他们。
流民帅郗鉴,也就是郗超他爷爷,也在南下渡江之后跟他们汇合,聚在一处,愿投诚以供差遣。
郗鉴是这个年代少数几个立身持正,品行端方的绝世人物,小老虎和他交流一通,心中好生相敬,晚上回到营地,就开视频和自家陛下大谈特谈了一番,还给刘琨写了正式奏章。
而此刻,长安城中正在面临一个大问题。
三路主将,以及西征蜀地的姜维、南征交州的张煌言都在外面,呈半月牙形向外延伸,但来自北部的敌人仍在蠢蠢欲动。
羯人石勒凑足了一支大军,准备自驻地平阳南下,进逼长安。
祖逖已经前往洛阳经营了,李定国作为主将镇守长安,自然是无所畏惧。但刘琨却计不出此,而是准备一鼓作气,动兵远征,彻底剿灭掉石勒势力。
时间紧急,便不能再以战养战,而是要在短时间内筹集大量战争经费才行。
刘彻灵机一动,不就是要钱嘛,分分钟给他解决。
说起来,这还是郑成功砍杏子树给他的灵感:“朕的茂陵陪葬品必定十分丰富,大可拿来一用!”
刘琨:“……”
祖宗在怂恿我去挖他自己的坟?
【作者有话说】
越石:祖宗这骚操作一套一套的,把我看得一愣一愣的
第125章
刘彻觉得自己想了一个绝妙的点子。
对于茂陵的营建他着实花费很多心思, 自登基之后的第一年就开始了,过来这边翻翻史书,发现历经五十三年才完工, 动用举国之力,汇聚世间奇珍。
如此海量的珍贵陪葬之物,只需取一小部分, 充作军费绰绰有余!
眼见刘琨似乎想说什么, 刘彻以为他又是过分崇高的道德心发挥作用,便伸手在他肩上一拂:“莫要担忧, 朕给你授权, 你放手去挖坟便是!”
刘琨沉吟:“这不好吧。”
“哪来的不好?”刘彻掷地有声地说,“你是大汉天子, 能不能拿出为帝为王的气势来,明世祖洗劫欧陆诸国,眼睛都不带眨一下,何况朕这回还给了你授权,合该硬气一点!”
郑成功忽然被波及, 洒然一挥手, 示意朕只是吃瓜的,你们继续。
刘琨仍是欲言又止:“这……”
一缕洁白淡雅的熏香在宫室内垂直上前, 流入华屋, 他眸光随着那一点来回游移,似乎有满腔话要说,又不知该从何说起。
“什么这这那那,值此烽火交关之际还在计较这些有的没的”, 刘彻语气中不禁带上了一丝恼怒, “你看看你的好友祖逖, 南塘一出,劫掠富户,他的道德底线就比你灵活得多——你怎么就不能跟他多学着点呢,还不快去挖坟?”
刘琨眼见祖宗催逼甚紧,只得委婉说出实情:“茂陵因声名在外,百年之内被迫迎接了许多批……意想不到的客人。”
刘彻皱眉:“然后?”
“譬如什么赤眉军,起义军,董卓军队”,刘琨一敛衣袖,缓缓道,“所过之处,殆无孑遗,我只恐茂陵空空如也,广阔得能跑马,纵然派人前去也得无功而返。”
这一声当真是振聋发聩,刘彻直接绷不住了,将无比疑问的眼神投向了郑成功。
郑成功无语,看他作甚,茂陵又不是他挖的。
但刘彻已经如此凄惨了,他最终决定发一回善心,好好安慰对方一番。
“其实你也不必太悲观,后世唐末黄巢起义攻入长安,粮饷断绝,尚且依靠洗劫茂陵支撑了许久,现在去挖应该还能剩下不少。”
刘彻冷着脸,看起来一点也没被安慰到。
“再说了,你往好处想想”,郑成功放下茶盏,唇角泛起了一丝轻笑,“这说明你大汉有钱,国富兵强,丰熙富庶,才能拿出堆积如山、众列如星的陪葬品,大概这就是千古一帝的排场吧。”
刘彻一想确实是这么个理,尤其最后一句可谓深得他心,不禁赞同地点了点头。
郑成功又道:“你看,苻坚虽然也被称作千古一帝,却被缢死在新平佛寺,死后惨遭剖棺戮尸,即便想要陵寝都没有呢,仅仅只剩一座墓。”
刘彻:“……”
倒也不必每次都把可怜的秦王拉出来鞭尸。
快乐都是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苻坚好惨一人,虽然没进入副本,但永远活跃在他们的谈话中。
众人进入五胡乱华时空,身份只少数亲近之人得知,并未向全天下公开,加之挖坟之事干系重大,掘祖宗坟冢更是闻所未闻的人伦惨剧。
故而,虽有了墓主本人的首肯(以及卫青、霍去病、平阳等陪葬墓主的赞同,主打一个一家人整整齐齐,谁也跑不了),但还是得尽量低调行事,掩人耳目。
此刻,曾获封茂陵尉、亲身督查参与茂陵地宫建设的张汤,就派上了用场。
他将根据茂陵最初的设计图纸,找出一条最为安全的道路,带领一众锐士劲卒前往。
刘彻本想过去凑热闹看看,这种活着见到自己陵墓的机会可不多,他很想亲眼见证一下自己大半生塑造出来的得意之作。
但这时,石勒大军已经开始拔营启程,刘彻只得留在了长安城中坐镇。
出发前不忘嘱咐张汤,此番务必雁过拔毛,寸草不生,比犁地还干净。
甭管看见什么金银铜铁,不要纠结,全部统统带走,哪怕是一块平平无奇的砖头也别落下,先带回来再说。
张汤一凛,领命告退。
放在旁的时候刘彻可能还会斟酌一下,但此刻,他毫不犹豫。
眼下大汉复国的局势委实称不上乐观,名将们再能打,也得有强大的国家实力支撑。
而且这些陪葬品也不仅是眼下充作军资使用,未来江山光复,南北一统,各种休生养息,肃清吏治,还民安定,将自汉末三国以来的百年乱世秩序重新恢复井然,这些都需要花钱。
别的不说,北方战火纷飞,遍地丘墟,要想安顿好百姓,得重新营建房子,规划街道城池吧。
要劝课农桑,安置流民归位,那就得给他们发放生产工具,市井营生也得重新经营起来,让百姓有事可做。
还有修学府,治太庙,建医所,发放安抚款项,国家出钱赡养一些老无所养者……这么多地方,哪里不需要花钱啊,朝野上下有无数的窟窿亟待填补。
反正陪葬品在那边放着也是放着,何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这是他作为大汉天子,理应为大汉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