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寇天师就是寇谦之,崔浩的好朋友,道教史上最屈指可数的顶尖高人之一。
影响了往后的一千多年,几乎后世所有的道教科仪斋蘸、道藏文纲都是从他这里延伸下来的。
辛弃疾叹息,只能说人各有志,可是这样一来,崔浩选择当隐士,便不能再拉出来干活了。
李清照见他愁眉不展,略略沉吟,给出了一个无比优秀的提议:“虽然你挖不了崔浩,但你可以挖他祖宗崔悦。”
辛弃疾无奈道:“一打崔悦叠加在一块,也不符合「千古名相」的标准吧。”
“这倒是”,李清照作为书院山长,一下就发现了新机遇,“不若学院里增开一门实践课,愿意参与的学生都去帮忙批公文。”
辛弃疾:???
居然还能有这种操作呢。
……
片刻之后,一条消息迅速在整个九州书院之内传播开来——
普天同庆,本院即将新开一项课程,要去陈朝给文帝陛下打下手,顺便灭掉北周一统天下!
众人喜气洋洋,有一种小学生集体出发春游的喜悦。
最后一个得知消息的刘裕:“……”
小朋友们这是要上天的节奏啊!
宋祖陛下转念一想,觉得开一门实践课倒也不错。
陈朝位面毕竟是副本位面,没有死亡,学生即便在里面碰见什么灾难,出来之后依旧活蹦乱跳。
九州书院的毕业生回去都是要做帝王将相的,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练习机会。
陈蒨作为千古明君,气场强大,既能压制住这群闹哄哄的小朋友,同时自身也是非常棒的正面帝王教材,可供观摩学习。
刘裕拿着镜头,去九州书院里走了一遭,询问众人的参与意愿,不料大家一呼百应,纷纷跃跃欲试,手都举到了天花板上。
别人也就算了,萧统、萧纲兄弟居然也想报名,刘裕扫了一眼,顿时没好气道:“你二人都留在此间不许去。”
天嘉位面梁朝刚灭,二人一去搞不好就死灰复燃,这不是成心给人添堵么。
余下的传送卡数量不多了,只能送为数寥寥的几人过来,故而这是一门选修课,最后根据副本评分计入成绩册。
辛弃疾点了少年温峤、诸葛亮、谢玄,几个文武双全、本就对处理政务比较得心应手之人,又抽签选中扶苏和苻丕。
家长们很快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辛弃疾在建康城中迎接他们的到来。
……
来的碰巧全都是陈朝时间线之前的人物,陈蒨尽皆熟知,人品又有史书认证,于是尝试着将案头的公文匀出来一些。
温峤等人声誉卓著,又与本地盘根错节的世族利益全不相干,是可以信任之人。
然而,他们毕竟还是小朋友,虽然能力摆在那里,毕竟没经过太多开发,之前也没什么批改公文的机会,加之又是初来乍到,一头雾水,开头几日处理的尽是一通乱糟糟。
陈蒨无奈,只得手把手纠正教导众人。
这般月旬过去,终于上了正轨,他十年来第一次有种能稍稍松口气的感觉。
辛弃疾看到此处,不由神色微妙。
表面上看,温峤等人是来帮忙的,实际上却是九州书院的学生白票了一个千古明君当老师,山长李清照的算盘珠子响亮到仿佛整个陈朝都听见了。
这里面最令人头痛的还得是扶苏,不得不说,他的思想……有些极端了。
扶苏在九州书院里就读,选择的导师正是孔子。这个孔子不是一般的孔子,而是擅长火.器,甚至物理超度的大师「恐子」,扶苏在他的影响下,成了不折不扣的《抡语》践行者。
可想而知,当扶苏看见北周将领在江陵一代屡屡出兵挑衅的时候,他的想法只有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上打听到杀入周都长安的道路,晚上就给它国家灭了!
陈蒨:“……”
倒也不至于,两国决战的时机尚未成熟。
比如济阳蔡氏叛乱,扶苏热情提议:“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把他父母全都留在建康当人质,看他还敢不敢远游造反了!
再比如众人在商议是否要出兵交州以南,扶苏随手就是一句“力不足者,中道而废”,既然他力量不如我们,半路上给他打废就完事了。
如此种种,可谓让人拍案叫绝又扶额叹气。
与他截然相反的就是另一个秦国的太子苻丕,一向温柔宽仁,心慈手软,可谓是完美继承了苻坚的圣君心性,每次听到扶苏提议打仗,都忍不住凝眉。
他的原则就是和平为主,能不打仗尽量不打,以德服人最好。
“谬矣”,扶苏对此大不赞同,“我的老师也经常说「以德服人」,他的佩剑乃是上好的玄铁制成,其名为「德」,如今亦是在许多火.枪上也镌刻了德字,这才是真正的以德服人!”
他觉得有必要将误入歧途的小伙伴拉入正轨,于是不管苻丕乐不乐意,随手就拎起孔子送他的佩剑,将人一拽:“走,和我去校场上练两把。”
苻丕:???
他一个文人太子让他去挥剑?再闹他可要远程求助自己在本位面的太子之师王景略,还有九州书院的导师姜维了啊。
论拼老师,他这辈子还从来没输过。
“你也不想给秦这个国号丢脸吧”,扶苏见他一动不动,握着剑笑吟吟地说。
苻丕的眼神忽然犀利了起来。
第184章
新来者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 终于对公文处理初步上手,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
陈蒨也暂时得以从事必躬亲的致命模式中腾出手来,重点筹划灭周之事。
陈朝历经十余年的修生养息, 与民安治,无论是国力还是战意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巅峰,朝野都在渴望着挥师征伐, 一统天下, 彻底终结过去三百年的乱世。
这一次灭国战,与历朝历代的统一战争都截然不同。
它并非北方政权南征, 也不是南方政权北伐, 而是一次西出之战。
在完成灭齐大业之后,陈、周两国瓜分了齐国旧土, 以西汾州、信州、南州为分界线,东西对峙,开始了漫长的消化期。
这种对峙,因为缺乏长江这般真正地理意义上的天堑隔离,所以显得极为脆弱, 边境不时爆发摩擦, 烽火长年累月不曾消歇。
过去的数年间,更是屡次发生北周将领叛逃, 举城来降的事例。
尤其是岭南一带有萧摩诃镇守, 骑射无双武力冠三军,周人素服他威名,往往王旗一出,旌甲尽靡, 闻风而丧胆。
故而岭南边境, 虽未爆发什么大战, 却在缓慢推进战线,不断蚕食鲸吞周国土地。
倒也颇有分寸地维持了一个度,北周一面要提防吐谷浑,一面要和突厥交兵,来自邺城等处的军事压力也很大,还真顾不上最偏远的岭南地区。
其他地方的交战也大多如此,都是小幅度地来往,非常克制。
然而,如此平静的局面在天嘉十五年被彻底终结。
这一年,陈朝的工器坊实现了一个重大研发突破,可以大批量制造巨型攻城火.器,长达数十米。
虽然精度较之后世大航海时代仍有不如,但已足够威力惊人,轰开北周一座又一座看似坚不可摧的雄城关卡。
在万众瞩目下,帝王在建康城外的安全地带,试鸣了火.炮。
彼时长风浩荡,四翼天垂,流星炽热的光焰沸腾而起,仿佛灼穿了整片天地,刹那间地动山摇。
众人都敬畏地望着这一幕,为这种神奇的伟力而惊叹。
陈蒨抬眸望向天穹尽处,一线猎猎燃烧的赤色尾迹,极尽苍茫摇曳地坠入大江,冰冷的暗金锋芒倒映入他眸中,染成一片瑰丽的山海。
他看着眼前的这片天地,也看着这人间,一字一句地起誓道:“此战灭周,一统河山。”
帝王征伐令既出,帝国庞大的战争机器随之运转起来。
首先最忙的要数韩子高,他作为军工部尚书、工器坊的最高领袖,参与了整个研发试验的全过程,当居首功。
武器如何运输到前线,确保一路这些火.药成分安全,不会伤到本方人,又怎样拆解才能最快地完成重组,这些都是他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此外,除了明夷军当中的一部分精锐跟随魏王侯安都坐镇邺城,北齐宿地,宛如中流砥柱般不能轻动,其余各处人马都在大幅度抽调。
边境之上,风雨欲来,北周帝国的末日即将来临。
此战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直捣长安,肃清宇内,驱除鲜卑,彻底毕其功于一役。
因此战争一拉响,陈朝一方就开始了大举压上的进攻,吴明彻的水师大军所过之处,近乎摧枯拉朽。
一直打到楚州城下,才遇见了一场颇为顽强的抵抗。
最终结果毫无悬念,北周守军败了,败得很凄惨,明夷军不但战力上彻底碾压他们,而且还拥有史无前例的强大武器,二者相加,谁可匹敌。
吴明彻只有战争的才华,而无丝毫的政治能力。
多亏小魔王温峤在军中随行,一面铁腕平乱,斩灭那些不服分子,一面迅速在城中安抚百姓,接纳降官,传济各方,周人上下均感心中安定,遂城池清夷,乱象不生。
楚州的平静也给其他城池打了个很好的榜样。
本次陈朝大举兴兵,北周本就人心惶惶,一片动荡,他们打都打不过、甚至需要和亲交好的突厥,被陈朝明夷军随意地捏扁搓圆,武力悬殊,如同天堑,突厥可汗都已经向陈蒨奉表称臣了。
这谁还敢直接撄锋啊。
眼看天下统一势在必行,许多周将一部分是因为乱世持续太久,心中厌战,迫切希望天下能够统一,恢复平静,一部分是觉得自己真打不过,倒不如提前倒戈,驱策效力,届时论功行赏,多少也能挣个灭国功勋。
捷报如飞羽一般传入建康城,南方十三州居然在半月之内接连拿下,许多地方只做出了象征性的抵抗,甚至主动款献投诚,大开城门迎接。
少年诸葛亮留在了以程灵洗为主力的西蜀战线,李来亨带着他最擅长的骑兵在北境纵横驰骋,谢玄在清扫江淮地区的障碍。
但总的来说,还是小魔王温峤这里任务最重。
毕竟其他将领多少有点脑子,吴明彻是真的憨,历史上就是屡次犯下大错,甚至不得已,靠陈蒨御驾亲征将他救回来。
温峤深知此人的不靠谱,让吴明彻只负责战场上的拼杀,余下一干安民吏治之事,统统由他一人大包大揽。
各种文件看到清宵,中军大帐灯火不灭,彻夜不合眼之后,第二日还要接洽各路心怀鬼胎的降官降臣,将他们都治得服服帖帖。
如此近乎燃烧自我的拼命程度,让万朝观众都为之惊叹不已。
这是什么,是继陈蒨之后的又一座卷王高峰啊。
镜头那端,刘琨看着自家小外甥这般卷法,都不由为他悬心胆战。
倘若不是副本中的伤亡并不会带到外界,他定要阻止温峤继续作死。
如此高强度的付出也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倘若温峤从前还算是1.0版本,只在平定五胡乱华、重建大汉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番烽火历练的话,那么,这一通紧锣密鼓的任务算是补上了他的文治板块。
毕竟他本来就是以文武双全、出将入相,而名垂青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