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谕笑了笑:“我正在考虑如何全盘接收上海的拜耳药厂,那样我就能够以更高效的方式加快生产,造福社会。”
伍廷芳听出了李谕话中意思,“先生不仅支持对德宣战,想得更多了一步,在下佩服。”
蔡元培咳嗽了一声:“咱们还要不要聊点文化的话题?”
伍廷芳已经达到目的,忙说:“应该,应该的!”
李谕则先给蔡元培道了个歉:“蔡校长,我把何育杰丢在美国了。”
蔡元培一愣:“丢在美国了?”
李谕说:“哥伦比亚大学一定要留他做一年客座教授,美国科学院聘他为外籍院士后,也有至少十场讲座要开。”
蔡元培无语道:“北大好不容易有这么出色一个物理教员,我当初还说你不要挖墙脚,没想到直接给送去了美国一年!”
李谕说:“又不是不回来,而且……就现在的校风,缺他一年无妨。”
蔡元培说:“我可告诉你,下不为例,以后必须提前给我打个招呼。”
李谕赔笑道:“放心吧,以后我帮你再培养几个院士出来。”
蔡元培满意道:“这还差不多!”
其实现在北大的教员中,连博士都没有,马上来的胡适是头一个。
……
沙龙结束后,李谕开车顺便送梁启超回家。
路上,梁启超问道:“疏才,你刚才美国回来,那边什么情况?”
李谕说:“还能怎样,都在报纸上登出来了。”
梁启超说:“现在的人心很难猜测。前几天安徽督军倪嗣冲来京城,他是总理段祺瑞的亲家,一开始不知道段总理的意图,到处宣扬对德宣战一定会亡国,还说我是‘亡国文妖’。后来他知道总理也主张对德宣战后,态度立马大转弯,变成了一个坚定的主张派,还大声疾呼,‘对德宣战应该无条件同意,并且越快越好!’”
李谕笑道:“哪是什么主战派,他分明是看脸派。”
梁启超叹道:“他是段总理的亲家,都如此首鼠两端,很难想象其他督军团会有怎样的想法。”
现在段祺瑞一直背靠各省督军组成的督军团的支持,隐隐有了军阀乱政的预兆。
当然,李谕知道眼下最麻烦的还是徐州的张勋。
第六百二十一章 荒唐
李谕知道早晚都会对德宣战,所以提前做点准备,此前拜耳药厂已经在京城、天津、武汉、广州等地开设了分销的西药点,主要售卖阿司匹林等药物,李谕过来给他们打好招呼,不管遇到什么事,都照常经营。
售卖的阿司匹林等药,李谕不按常规出牌,竟然在广告上写明了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不过貌似还是没什么人在意……
刚到药店,李谕遇见了一个熟人。
“呦!这不是南海圣人嘛,差点没认出来。”李谕说。
康有为歪头一看:“李谕?”
李谕打量了打量康有为的行头:“南海先生,您怎么穿得像个农夫,而且胡子也没有了?”
康有为嘴角一撇:“我穿什么你管的着嘛?”
李谕忍着笑说:“南海先生肯定是偷偷摸摸来的吧?莫非有什么重要事情,给在下说说。”
康有为甩甩袖子:“怎么,我不能来?”
“我就是随便问问,”李谕说,“月初的时候,黎元洪大总统突然召长江巡阅使辫帅张勋入京,还带了几千辫子军。而且听说辫帅还从神武门进了紫禁城。”
康有为大惊:“你怎么知道这么多?”
李谕摊摊手:“和邻居聊天时知道的。”
“邻居?”康有为问道,“你和谁是邻居?”
李谕说:“黎大总统喽。”
康有为说:“原来你也住东厂胡同?”
李谕拱拱手:“没错。”
康有为是被张勋请来京城的,他异常热衷复辟,现在难得遇见一个有点实力的军阀支持清室。
但身为保皇党的领袖,大事未成之前,康有为并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到了京城,于是剃去胡须,化妆成农夫模样,搭乘三等车厢由津浦路北上,经天津转至京城。
可没想到第二天黎元洪就知道了他进京的消息。
康有为哼了一声:“民国过去了六年,运转得一塌糊涂,总统、总理不知换了多少个,这哪是稳定的国体?真是让天下人看了笑话。”
李谕说:“您的意思,还得让紫禁城里的小皇帝重新登基?”
康有为说:“不是我的意思,是天下人的意思。”
他说话还挺缜密。
李谕微笑着说:“我在京城住了多年,平时见了许多遗老遗少,他们的发型可比您更像前朝旧臣。”
康有为摸了摸头顶:“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流亡海外多年,不得不剪发易服。辛亥后才回国,从那时起我便重新蓄发,只不过时间太短,总共也就五年多一点,所以头发只有这么长。”
李谕装作吃惊的模样:“辛亥之后,全国都在剪发,南海先生怎么反而开始蓄发?”
康有为得意道:“这就叫先见之明,我早料到大清不会亡,早晚都会复辟,所以才提前蓄发做忠臣。”
然后他斜眼看向李谕:“不像你们这种心存二心之人!”
康有为为了复辟不遗余力,张勋宣告复辟的第一道诏书便是他早在上海便开始起草的。
李谕假惺惺地鼓掌道:“真是厉害。”
“少恭维我,我不吃你这一套!”康有为冷冷道,“别耽误我买药。”
“巧了,”李谕说,“这家西药店是区区在下的产业。”
“你的?”康有为问。
“是啊,”李谕说,“南海先生想要什么药?”
康有为说:“生须发的药物。”
李谕说:“我记得何首乌好像可以生发,但需要去中药铺。”
康有为说:“太慢了,我就是想看看西药有没有更快的。”
李谕说:“太抱歉了,还真没有。”
“哼!西药,西药,这个都做不到!”康有为兴致大败,转身离去。
康有为真的想生须,他觉得以自己的声望,又积极参与复辟,怎么也能混个领班大学士当当。
张勋同样推荐了他,没想到瑾太妃却认为大清从来没有出过没胡子的大学士,于是拒绝了。
当初为了隐藏身份刮去胡子,如今竟然让自己与心心念念的大学士失之交臂,康有为心中别提多么不愉快了。
也可能是他没猜到事情发展得这么“顺”,张勋竟然真的复辟“成功”,大出所料。
当年袁世凯称帝,张勋也明确反对过。不是他反对帝制,而是反对别人家称帝,张勋和康有为一样,觉得天下能当皇帝的,只有爱新觉罗家。
张勋对大清一直念念不忘,当年顶着痔疮流血的痛苦护送慈禧西狩,足见其对大清的忠心。
他在进京前,特意在天津拜访了段祺瑞、徐世昌,毕竟还是有点忌惮这些北洋的高层。
段祺瑞说话模棱两可。
后来张勋在东交民巷又拜访各国使臣,他们知道张勋不是什么大人物,没太伤心,不置可否。
这些人的态度反而让张勋以为都默许了自己复辟。
张勋是真的不懂政治,看不清时局,更看不透人心。
“德高望重”的康有为到京城后,复辟的“文武首领”得以团聚。康有为还算有点理智,告诉张勋,皇帝满人由来做,不过得将“满清帝国”改为“中华帝国”,又讲了讲什么叫做君主立宪和君主专制。
但张勋哪管这个?或者说他根本分不清。
他一向以三国“张翼德”自诩,可能是看了《三国演义》,没看《三国志》,真以为张飞就是个粗人,自己做起事来也大大咧咧。
……
七月一日,紫禁城毓庆宫。
十一岁的溥仪正在读书,帝师陈宝琛和梁鼎芬一齐走了进来。
陈宝琛说:“皇上,张勋又来了。”
溥仪问:“他又来请安了?”
陈宝琛激动地说:“不是请安,是万事俱备,一切妥帖,来拥戴皇上复位听政,大清复辟啦!”
见溥仪发怔,陈宝琛赶紧说:“请皇上务必答应张勋,这是为民请命,天予人归。”
由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紫禁城前朝部分已经划归民国所有,并且建起了高墙阻隔,所以溥仪只能在养心殿接见了张勋。
三跪九叩后,张勋说:“隆裕太后不忍为了一姓的尊荣,让百姓遭殃,才下诏办了共和,谁知办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
溥仪哪懂什么大事,按照陈宝琛嘱咐的说:“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当不了如此大任。”
张勋又力谏道:“皇上圣明,天下皆知,过去圣祖康熙也是冲龄登基。”
溥仪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
张勋立马拿过来写好的“上谕”让溥仪签字。
——就是一大堆加官晋爵的旨意。
张勋把自己封为了政务总长兼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忠勇亲王。基本上大权一把抓。
……
次日清晨,辫子兵敲响李谕家的大门,大声宣布着:“宣统爷复辟了,立即悬挂龙旗!”
李谕打着哈哈说:“不给旁边也通知一下?”
辫子兵说:“大帅,哦不,忠勇亲王亲自会去。”
李谕好整以暇道:“知道了,去吧。”
李谕特意在街上走了走,到处站着长辫军人,宛如旧时代走出来的噩梦。
遗老遗少们一下子来了精神,着急忙慌地把早就扔到柜子最底层的长袍马褂翻出;市面上滞销的旧式袍褂,也成了抢手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