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635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06
  一些买不到衣服的遗老情急之下竟上戏班子出高价买戏服;更有人跑到寿衣店,买了一些寿衣穿在身上。
  至于龙旗,眼下找不到,有人就用纸裁个三角旗,画一个小龙,涂成黄色挂出去。画得就像死蛇一样。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人头发已经剃掉,便剪了女人的头发,盘在自己头上,在大街上昂首阔步。
  整个京城简直就像一个荒诞的戏剧舞台。
  张勋没忘了“通电全国”这个操作,但他的措辞着实失败,谁叫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君主立宪和君主专制的区分,更不知道什么是民主、法治,反正就是含糊其词,只声明复辟一事。
  真的就像个跳梁小丑。
  也不想想自己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那个实力吗,区区几千军队就想办这么大的事?
  随着冯国璋首先站出来通电反对,段祺瑞在京郊组织了讨逆军,张勋梦想中的好日子还没开始就到了头。
  整个讨逆过程很轻松简单,双方死亡人数加起来只有二十六个,重伤七十六人,其中半数以上还是平民。
  唯一值得说道说道的就是讨逆军动用了空军,南苑航空学校的校长秦国镛驾驶飞机,在紫禁城投弹三枚,都是些破坏力很有限的小炸弹,威力还不如个二战时期的手榴弹。
  一枚炸弹落在乾清门广场旁的隆宗门外,炸伤一名抬轿夫;一枚落在御花园荷花池里,炸死池里几条小鱼;第三枚落在乾清宫西北的隆福门瓦檐上,没有炸,就是把聚在那里赌钱的几个太监吓得半死。
  反正张勋很快就意识到大势已去。据说这小子跑路前,还去找皇室,要求给予自己40万元的补偿。
  溥仪听了很震惊,对他说:“我即位不过十天,给你40万岂不是花几万元一天买个皇帝做?”
  张勋貌似也很委屈,自己不顾身家性命拥戴你重坐龙椅,竟然连点赏金都不给?便抱怨说:“陛下自从辛亥退政后,六年以来,老臣先后报效不下50万元,我今天来要这点赏赐,不算过分吧?”
  瑾妃幽幽道:“如今复辟势将消灭,民国每年优待的400万岁费,或许都要断送于你之手,我们又向谁去讨?”
  张勋听后,只好默然而退。
  但北洋政府其实并没有取消清室优待条例。
  上蹦下跳的康南海此时则躲入了美国使馆。
  李谕正好因为从美国运送汽车厂的事情去使馆,见到了他,再次戏谑道:“南海先生,我突然想到了可以快速生须的妙招。”
  康有为没好气道:“用不着了!”
  李谕说:“这一切一定也在南海先生的先见之中吧?”
  “我……”康有为老脸涨得通红,根本接不上话,这次是真的颜面扫地,彻底没了威望。
  反观他的大弟子梁启超,段祺瑞重新组阁后,被任命为了财政总长。
  当然了,两人早就反目。
  从此以后,康有为基本淡出了民国视野,跑到了茅山隐居。
  反正这个夏天的复辟挺搞笑,但多少也有点积极意义。
  比如杨度就说过:从此之后中国人再不会认真辨明“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之区别。凡“君主”必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也就是说,称帝将会彻底没有舞台。
  或许也是因为这两次失败的复辟,一些宗社党更加看明白了时局,后来日本人扶持溥仪复辟,包括他老爹摄政王载沣在内的很多人都不待见。
  ……
  近期的报纸对张勋可谓口诛笔伐,骂到狗血淋头。
  《申报》驻京特派记者邵飘萍不时出现在东厂胡同蹲点,李谕经常遇见他,知道他的目标是旁边的黎元洪府,有时候会跟他开玩笑:“邵记者,不然晚上住在我这吧,方便一些。”
  邵飘萍笑道:“我就是看看谁来造访黎大总统而已。”
  他在新闻探访方面挺牛。
  邵飘萍现在最想获得的新闻就是对德宣战的确切消息。
  黎元洪因为之前发布过取缔国会的指令,羞愧难当。最近府上又发生了一起离奇命案:黎府的卫队排长突发疯癫,用刺刀连续刺死队长和两名士兵后冲出门外,被追上的卫兵击毙。黎元洪受到很大刺激,更没有心思复出。
  没了黎元洪的阻碍,对德宣战就是板上钉钉。
  为了一手新闻,邵飘萍不知道从哪搞了辆内阁牌照的汽车,混入了内阁,见到段祺瑞后,他以身家性命担保,如3天之内在北京走漏风声,愿受处分,从而获得了北洋政府即将对德宣战的独家新闻。
  他立即电讯上海《申报》总部,消息当天传遍上海滩。
  由于现在的消息传递速度慢,5天后段祺瑞才知道。
  段祺瑞意识到自己上了当,让邵飘萍玩了个时间差的文字游戏,却也无可奈何。
  凭借此事,《申报》“北京特别通讯”风靡全国,邵飘萍的名字也随之传遍整个新闻界。


第六百二十二章 荧光灯
  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后,李谕顺势接管了药厂全部的产业,唐绍仪和梁启超在中间没少帮忙。
  唐绍仪此刻没什么官职在身,纯属一身轻。
  梁启超则是因为当了北洋政府财政部部长后才发现接手的是最烫手的一个山芋。
  整个民国时期,财政一直一塌糊涂。在这个任上,你想做点事,门都没有,只能中饱私囊。
  后来的宋子文和孔祥熙就是典型代表。四大家族里,宋家非常强,但宋子文这个人却并不贪,或者说他已经不需要贪。宋子文又很懂经济学,这让他和老蒋之间很难对付,因为老蒋总给他出“难题”,导致宋子文辞职好几次。
  孔祥熙接了宋子文的班后,干了什么就不用多说了。
  梁启超更是属于想做点事的,他上任后发现了一个契机:由于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庚子赔款自然不用还了。协约国如英法也都同意延缓五年支付,这样每年就省下一千三百多万银圆。
  换言之,北洋政府每年相当于多了一千三百多万财政收入(欧洲银行团控制着盐税和关税,的确可以说成是收入)。
  梁启超想趁此良机进行币制改革。不过嘛,这事压根做不成。
  更蛋疼的是,减免赔款后,北洋政府的财政仍然吃紧,还是需要借款。
  关于借款,梁启超倒是明白不能在日本这一棵树上绑死。况且日本对中国的市场存在这么重的依赖,要是让日本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除了对日借款,梁启超一直想找其他的借款途径。要是以前,还有英法比荷等选项,但现在他们打成一锅粥,根本没钱给北洋政府贷款。
  只能在美国身上想办法。
  历史上,梁启超曾赶赴美国,试图说服对中国停止贷款多年之久的美国重新加入银行团。
  梁启超知道李谕和美国那边关系好,关键是和大企业有直接往来。就算美国的财政部不借款,大企业家愿意出钱也好使,——这时的财阀说话很有分量。
  李谕家中,梁启超还来专门讨了几盒阿司匹林,他拿着这些小药瓶说:“最近睡眠越来越不好,精力也开始下降,真是奇了怪。”
  “就是搞仕途导致的。”李谕说。
  梁启超深有体会,苦涩道:“我一直以为搞财政没什么难的,真干起来才知道个中滋味。”
  李谕问:“现在的教育总长还是范源濂?”
  “是他。”梁启超说。
  李谕拿出一封信:“麻烦任公代为转交。”
  “有什么事情?”
  李谕说:“北洋政府对德宣战,上海法租界遂以同济医工学堂是德国的产业,为防止德国人利用该校机械制造武器为由,当众宣布解散了学校,并限令师生当日离校。我认为此举过于激进,完全可以将学校改成华人董事会办学,迁到吴淞镇。”
  梁启超说:“我知道了,作为财政总长,新学校的款项一定会帮着批复。”
  李谕拱手道:“有劳任公。”
  这一届内阁不少人都是研究系出身,办事还算靠谱,可惜持续时间特别短,只有几个月。
  梁启超走后,李谕便回到自己家中的实验室,鼓捣新的专利。
  最近李谕的视力出现了一点下降,原因很可能是白炽灯微弱又刺眼的亮光。
  他准备花点时间把荧光灯搞出来,这东西的优点相比白炽灯不要太多。
  荧光灯从原理上就领先白炽灯一个档次。
  白炽灯是通过把灯丝加热到两千度左右的高温来发光。
  荧光灯则靠低气压的汞蒸气在通电后释放紫外线,具体点说就是汞原子的电子被激发后,由激发态返回基态时会放出紫外线。人眼当然看不见紫外线,但是灯管上涂了荧光粉,紫外线照射到灯管壁上的荧光粉,就发出了可见光。
  荧光灯能耗很低,只有白炽灯的五分之一,——白炽灯90%的能量都浪费在热量上了。
  同时,荧光灯的寿命也很长,毕竟白炽灯灯丝要加热到两千多度,啥材料也经不住这么长时间的热辣滚烫。
  李谕准备先把专利申请下来,其中一些元器件可能还需要通用之类的公司生产,比如启辉器之类,届时可以在国内开个分厂,反正这东西技术难度没那么大。
  荧光灯只要造出来,绝对大赚特赚。
  二十世纪初的电力供应紧张,很多人为了省电都不舍得开灯,要是能省那么多电费,灯管还不容易坏,消费者百分百买单。
  尤其是国内,一个大的发电厂装机容量只有区区几万千瓦,还不如后世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镇企业,太不够看。
  对了,多年前爱迪生也弄过荧光灯专利,但他的方向错了,一直用X射线,而非紫外线,所以没成功。
  李谕知道爱迪生搞专利有一套,正好绕开了他的专利……
  ……
  几天后,李谕的大门又被敲响,打开门迎面就是胡适。
  “院士先生,冒昧叨扰!”胡适说,接着介绍身后的一人,“这是我的老乡兼哥大同学,陶行知。”
  李谕欣喜道:“你们好!快请进。”
  陶行知和胡适都在哥伦比亚大学拜于杜威门下,但两人的人生轨迹大不相同。
  胡适一直保持一种西方范,主要和社会名流打交道。
  陶行知则不一样,他的理想是教育普及,着眼于基层及农民教育。
  虽然二者都很重要,但李谕心里还是更敬佩陶行知先生多几分,他是真的在用心做好教育事业。
  只是不知为何,陶行知的名气相比胡适要小了很大一截。
  “两位从上海过来?”李谕问。
  陶行知说:“是的,院士先生,我刚在上海待了不足一旬,适之就拉我一同北上。”
  “出国多年,回来感觉如何?”李谕又问。
  陶行知说:“我比适之晚回国几个月,坐的船刚到日本横滨时,就突然听到张勋复辟的消息,所幸没几天被压了下去。然后又到上海,考察了上海周边,满目尽是目不识丁之人,便有了做教育而非仕途之心。”
  “何止周边,就算上海,你看那死寂沉沉的文化界,能强多少?”胡适说,“中国就是不曾以科学精神经世,才产生了种种不如人之处。北大给我发来聘书,让我当个教书匠,我想改变时局,今后不再是一帮少年人跟着老师傅往故纸堆里乱钻,这是最可悲的现状!”
  在美国留学时,虽然只学了半年工科就改学文科,但胡适一向崇拜科学,只是自己并非搞科学那块料。他不止一次说过,学自然科学是“活路”,钻故纸堆是“死路”。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6页  当前第63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35/73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