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在想怎么骗我?”此刻朱元璋的声音对于朱高煦来说异常恐怖,但他没有被吓到,反而相当冷静。
他脑中思绪万千,但所有的思绪都在他看到朱允炆后彻底消散,他心中有了主意,当即抬手作揖:
“回爷爷的话,那金银矿图是孙儿根据《管子·地数篇》、《本草衍义》等书,结合王瑄口中云南地势所绘画的。”
“因为只是孙儿的推断,所以孙儿并未告诉大兄和太孙。”
“将那地图交给王瑄,也是希望王瑄在大教场考校结束回云南后为孙儿探查。”
“这些地方有没有矿,孙儿没有十足的把握,但若是有矿的话,孙儿则是觉得那王瑄是孙儿的朋友,可以通过那份矿图谋求一个富贵罢了。”
“孙儿也交代过,若是矿图所绘的地方真的有矿,那他可献图与朝廷,以此来谋取一份富贵。”
虽然事情一开始朱高煦被老朱的话吓到了,但眼下的他却气定神闲的回应,这样的镇定倒是让老朱颇为欣赏。
“你确定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可不一样。”
朱元璋开口反问朱高煦,但朱高煦却一口咬定:“孙儿就是这样说的。”
朱高煦在赌,他赌王瑄没有出卖自己。
“嗯……”朱元璋沉吟片刻,紧随其后靠在椅子上开口:
“那王瑄我派人看过,人也算本分老实,跟了你之后也长了几分能耐,如果他能通过明年的考校,可以去大理、永昌担任一个千户官。”
“如果他通过不了,那我也不吝啬,给他个九品的虚衔,不至于日后落魄。”
“谢爷爷!”朱高煦松了一口气,他赌对了。
“此外,你说那云南金银铜矿的地图是你学习《管子》、《本草衍义》,结合地势才绘出的矿图,那你确定这些地方会有矿?”
相比较王瑄和朱高煦的事情,朱元璋更在意云南金银铜矿的事情是不是真的。
“孙儿没有十足的把握,但结合王瑄与我所说的云南地形,便猜测这些地方极有可能有矿脉。”朱高煦胡诌回答。
“荒谬!”听到朱高煦的回答,朱元璋有几分失落,但朱允炆见状却笑着开口道:
“爷爷,高煦的话虽然有些夸大,但民间山工之中确实传着有‘看山点矿’的本事。”
“民间山工都能学得如此本事,高煦如此聪慧,本事稍大些倒也不奇怪。”
“不如让人给他一幅江南的地图,让高煦将有矿脉的地方都圈给爷爷看,若是能找到,也不失一美事。”
朱允炆主动为朱高煦说话,这是朱高煦自己都没想到的。
只是他稍加思考,便觉得朱允炆或许没有那么好心,无非就是他想看自己出糗罢了。
不过他这算盘算是打错了,他朱高煦还真的知道南京城附近有一处矿山,而且如今还未被发现,这倒是能给老朱一点惊喜。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没有抗拒,而是顺势下台道:“爷爷,您若是信我,可让我试一试,虽不至于说一定灵验,但起码能对个三成!”
“果真?”朱元璋不信,但朱高煦却把头点的和土拨鼠一样:“确凿!”
面对朱元璋的质疑,朱高煦倒是表现得十分肯定,毕竟那地方是他前世出差时亲自去过的地方,虽然不能具体指出,但大致方位还是能圈出来的。
“来人,把南直隶的地图拿过来!”
朱元璋还未开口,朱允炆便让人将南直隶的地图拿上来,这举动让朱元璋瞥了他一眼,但终究没说什么。
很快,一份南直隶地图就摆在了朱高煦面前,不过这个时候的他却傻眼了。
面对眼前略带抽象的南直隶地图,如果不是有文字,那朱高煦根本分不清楚哪里是哪里。“这地图的山川河流也画的……”
朱高煦不知道说什么,只能硬着头皮把手放到了南京城东部的九华山,指着那一片山区看了看:“这地方有矿。”
“怎么,就这点能耐?”朱元璋露出了几分不耐烦,因为朱高煦画的范围太大了,即便派人搜寻也得出动数百人,探查大半年。
“应该在这里。”朱高煦按照记忆,在后世九华山矿区圈出一块地方。
按照他画的圈子,这个范围确实缩小了很多,只需要百来人搜寻几天就能知道。
不过朱元璋并不相信他,毕竟‘看山点矿’这种本事不是一般人能学来的,况且就算九华山真的有矿的,那也不可能没有人知道,毕竟如今江南人口稠密,九华山四周百姓也甚多,每日都有樵夫进山。
若是那地方真的有矿,不可能到现在都没有人发现。
“行了,你老实点在宋国公府和颖国公学东西吧。”朱元璋一摆手就要赶朱高煦下去。
见朱元璋不再追究,朱高煦松了一口气,同时为了演戏演足,他还硬着头皮继续作揖:
“若是爷爷信我,可派人前去搜查一番,即便没有矿,也当有数百年前留下的矿坑。”
说罢,朱高煦也不等朱元璋下逐客令,转身走出了武英殿。
瞧着他的背影,朱元璋不知道能说什么,只觉得朱高煦为了出风头而胡言乱语。
“传寿春驸马进来。”朱元璋对司礼监太监吩咐,而太监见状也连忙跟上了朱高煦。
不多时,朱高煦走了出去,与傅忠碰面的时候,太监也正好传召他。
二人点头示意,随后傅忠起身走进宫内,而朱高煦则是一屁股坐在了他先前的位置上,浑然没有了在殿内那种拘束的感觉。
这样的改变,让传召傅忠的太监都觉得变化极大。
“算是糊弄过去了……”
朱高煦深吸了一口气,目光短暂掠过了老朱他们所处那处偏殿的方向。
他敢画矿图,就做好了被老朱质问的准备,所以他把矿图画给王瑄前,他便准备了《管子》、《萍州可谈》、《本草衍义》等古今典籍,每日不断翻阅。
尽管这些典籍没有直接记载山工、矿藏的事情,但却都有不少篇幅在记载如何寻矿。
除了这些,明代以前还有许多医书也都记载了如何看山寻药的要领,并且这些要领有一部分都和矿脉有关联。
‘看山点矿’这个本事虽然是民间吹嘘出来的,但确实有一些经验老道的山工能通过观摩山脉走势来大抵判断山脉之中是否有矿藏。
不过这样的本领,必须当事人亲自看山摸水才能判断出个大概。
像朱高煦这种从未亲自前往云南,却能隔着几千里点矿的,不管往前数多少年,他都是这行这脉的第一个。
正因如此,老朱才会觉得十分荒谬,甚至朱允炆也想看他笑话。
朱高煦当时都认为自己会被轰出去,却不想朱允炆居然会主动站出来‘为他说话’。
哪怕他的初衷是想让自己下不来台,但他确实给自己解了围。
从这点来说,他还真得好好谢谢朱允炆,就是不知道朱允炆如果知道九华山有矿,那又会是怎样表情。
“赌赢了……”
长舒一口气,此刻朱高煦觉得自己有种刀尖上跳舞的感觉,虽然回想起来有几分后怕,但更多的是激动。
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好像过山车一样,十分刺激。
现在不管老朱会不会派人去九华山找矿,总之自己是蒙混过去了,就是不知道老朱找傅忠准备聊些什么。
想到这里,朱高煦目光看向了武英殿内。
在他的注视下,傅忠也与班值太监走进了武英殿侧殿内……
第60章 岳婿矛盾
“臣,参见陛下、太孙……”武英殿内,在朱高煦忐忑不安的时候,傅忠却沉稳走进殿内,对殿内的朱允炆及朱元璋作揖。
位置上的朱元璋看着傅忠,表情复杂之余,也不免抬手示意殿内太监为其赐座。
仅这一个举动便可看出,朱元璋对傅忠还是很有感情的。
“寿春虽然走了,但你还是我的女婿,你还是我那两个外孙的爹。”
朱元璋再度肯定了傅忠的身份,这一切都因为他在十六个公主中最为钟爱寿春公主,
其钟爱程度,让朱元璋为她破了自己立下的规矩,破格赏赐了她吴江县的肥田一百二十余顷,由此寿春公主的收入远远高于其他公主数倍。
尽管寿春公主在诞下两个孩子后便薨逝,但朱元璋看在两个外孙的面子上,一直都还是把傅忠当做自家人。
只是面对他的示好,傅忠却只是拱手作揖,没有回答什么。
他为什么这么做,朱元璋比谁都明白。
自从晋王朱棡私下写信给傅友德后,朱元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两个外孙调到了吴江县,为的就是不让两个外孙看到自己处理颖国公府。
两个儿子被带走,对于一个人父来说,傅忠能给朱元璋好脸色看才奇怪。
面对自家人,朱元璋的性格总是没有面对外臣时那么强硬,因此他并未呵斥傅忠,而是在他坐下后才改了口风:
“高煦那小子在你们家也呆了一段时间了,你和你父亲觉得他如何?”
“……”听到朱元璋的问题,饶是朱允炆早有了准备,却还是忍不住的失落,心中更是多少有些嫉妒起了朱高煦。
只是这种心态刚刚升起,就被他的自信心给按了下去。
对于他来说,日后的他是皇帝,而朱高煦,只能是一个郡王。
身为未来的皇帝,他何须与一个郡王置气。
想到此处,朱允炆这才将注意力放到了傅忠身上。
在他的目光中,傅忠只是略微沉思,便抬手作揖回答:
“在臣看来,殿下才思灵敏,待人过分亲善,对于大明及海外各国的山川地理十分了解,甚至能在辩论中胜过臣父。”
“便是臣父都说,如果不是殿下对当地的人文风俗不甚了解,他都觉得殿下曾经亲自去过这些地方。”
“臣以为,若是殿下日后就藩,其治下百姓定然富足。”
“至于臣父,他则是以为,殿下虽然还未领兵上过战场,但只要经历过几次,殿下所镇守之地,必然固若金汤,使北虏南下而不得,只得转进其它边镇。”
“若是殿下镇守一方,则一方安,因此臣父早就交代了臣,若是日后陛下问起,最好将殿下用在频频叛乱的地方。”
“相信只要殿下出镇几年,当地必然长治久安,百姓富足安康。”
在傅忠口中,始终对朱元璋爷孙灌输着一个理念,那就是朱高煦这个人能文能武。
这样的回答让朱元璋皱眉,他还是不相信自己那个顽劣的孙子会突然变成傅忠口中的贤才。
不仅仅他,便是朱允炆都不相信。
他本想出言质疑,但一想到刚才朱元璋的举动,他立马改变口风笑道:
“人言浪子回头金不换,高煦不过十五,去军营锤炼一番,变化大了些也能理解。”说到此处,朱允炆看向朱元璋,抬手作揖道:“皇爷爷,自北边的兀良哈(朵颜三卫)叛变,国朝在北边就少了一个屏藩,仅十七叔一人,确实有些独木难支。”
“依照颖国公和姑父的话,不妨像当年皇爷爷册封四叔一般,提前将高煦册封为郡王,让他前往大宁北边为国朝戍边如何?”
朱允炆借着傅忠的话,便要把朱高煦封到几千里外,这样的举动让傅忠忍不住抬头看向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