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44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你这办法若是推行,天下三百三十卫所,仅能养骑兵五万,步卒二十四万。”
  “若是再算上甲胄、军械,马匹,那这个情况还要打个七折,仅二十万兵马。”
  “区区二十万兵马,如何戍卫偌大的大明朝?怕是连北地都守不好。”
  “高煦……”徐辉祖对朱高煦叹了口气:“你的想法是好的,但在陛下所制定的规矩内,你所想的是不合适的。”
  “即便将军屯田的赋税提升到五赋一,所能养的军队也不过只有四十万。”
  “这点兵力想要顾及方方面面,恐怕太过为难了……”
  徐辉祖准备起身离开,因为他认为自己说的话已经足够明显了。
  在他看来,朱高煦的这套办法确实可以,但却不适用现在的大明,因为他的办法必须要动到户部的钱粮,但那就违背了朱元璋制定的“养天下兵马不费百姓一粒米”的政策。
  他正欲要走,只是面对他的提醒,朱高煦却一句话让他留在了原地。
  “小子这套办法,本就不是为卫所服务……”


第64章 募兵之论
  “小子这套办法,本就不是为卫所服务……”书房内,当朱高煦的声音响起,徐辉祖立马就愣住了,并很快想到了他的想法。
  他看着眼前的朱高煦,突然觉得与自家外甥生出了一种陌生感。
  改动朱元璋的政策……想过这种事情的人,大多都已经埋在土里了,自家这个外甥明明知道,却还是敢提出来。
  一时间,徐辉祖脸色阴晴不定,他抬腿便要走,但朱高煦却继续道:
  “眼下爷爷的卫所制还能用,但我观南北隋唐诸多朝代的府兵制,多是在开国四十年后便战力下降,七八十年后便不堪大用。”
  “小子所做的,不是谋眼下,而是谋的未来。”
  “……”听到朱高煦的话,徐辉祖停住了要走的脚步。
  最少从他的话来看,他并不是觉得朱元璋的制度有问题,而是为了未来做打算。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他就可以留下来了。
  “南北隋唐之府兵制所用数百年,我大明卫所制如何当不得数百年?”
  徐辉祖反问朱高煦,朱高煦却反问:“府兵制历经朝代几何?”
  “这……”徐辉祖明白了朱高煦话里的意思,那就是南北隋唐的府兵制并不是一个朝代,而是多个朝代在使用。
  不过相同的是,每个朝代的时间,刚好符合朱高煦所说的七八十年。
  “即便你说的有理,但依靠四十余万兵马就想驻守四方,这未免太过异想天开了。”
  “国朝的情况我比你更了解,想要维持眼下的疆域,最少需要你口中的六十万募兵,而这个数量是都督府养不起的。”
  “如果开放户部钱粮投入都督府,那户部就没有余力去修葺水渠、堤坝,国朝迟早有一天要被拖垮。”
  徐辉祖还是觉得朱高煦的这套募兵制度不太现实,但他的话也确实戳中了大明日后倒台的原因。
  在朱高煦的了解中,明英宗时期由于河南卫所贪腐的事件被曝光,六部在三杨的主持下,将卫所对于军屯仓的控制权归入了兵部和户部。
  从此开始,原本日子滋润的军户成了一群吃饭都开始要看六部脸色的“讨口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军户人口繁衍和土地兼并的问题,吃不上饭的军户开始大量逃亡。
  明英宗亲政后,他无力将卫所军屯仓的财政权夺回,只能从其它角度来给予军户福利。
  在他的主持下,大明开始施行一种不太完善的募兵制。
  起初,对于主动参军的军户,朝廷发给银二两,布二匹作为奖励,后来又改为发银五两作为安家费,并免掉其家庭五石税粮,额外免除家庭两人徭役。
  至于被抽中当兵的百姓,朝廷则是发给白银三两五钱,并免除家庭一人徭役,但被募的士兵不发放月粮和行粮。
  不过不管怎么更改制度,夺不回财政权的卫所始终是向六部要饭的叫花子。
  尽管成化年间一度夺回部分卫所的财政权,但这种权力很快在弘治年间丢失。
  因此到明武宗时期,募兵标准发生变化,士兵安家银下降为三两。
  等到明世宗时期,嘉靖下旨增加募兵福利,对普通士兵允许支出行粮,月粮折成银两发放。
  这一时期的明军普通军士多了一个每日支取的“口粮”福利,标准为银三分三厘。这其中比较出名的便是戚家军,其军兵卒每日的军饷标准就是口粮三分三厘,行粮一分二厘,一年军饷标准大概在十八两白银左右。
  再往后的明穆宗至明神宗时期,在张居正主持下的明军募兵福利再次上调,募兵每人发三两安家银,二两行粮,入伍后还能支取每月一两二钱到五钱的月粮。
  当然,表面上是这样的标准,但实际发到士兵手里有多少就很难说了……
  可以说,朱祁镇的这套募兵制度,尽管被历代皇帝缝缝补补,但最后还是崩溃了,并且最后还拖垮了五寺六部。
  拖垮的原因也极为简单,便是徐辉祖所说的民生工程问题。
  晚明天下诸多水利工程因为户部财政的捉襟见肘而多年得不到维护,最后到了天启、崇祯年间,面对小冰河引起的气候问题,赋税重地的江南多次遭遇海水倒灌,地方水利工程无法排淤,苏松常杭等府多年颗粒无收。
  这些问题加上最后士绅抗税、官员腐败、中枢不作为等问题,直接导致的就是江南没办法正常的为北方供血。
  徐辉祖说的并没错,但他忘记了一点,或许先进的募兵制会拖垮大明的财政。
  不过他没想到一点,那就是经济并非一成不变的。
  “舅舅说的不错,如果军队一味的靠户部接济,那确实容易耽搁地方的民生,不过舅舅也别忘了,大明的人口和田地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朱高煦面对徐辉祖的质疑,说出了大明日后的情况。
  “人是会繁衍的,唐初人口不过一千二百余万,仅三十年后便达到两千万。”
  “国朝若是如此,三十年后人口数目恐不下九千万,而大明的岁入也会增长三到四成,足够填补户部的亏空。”
  朱高煦的话半真半假,因为他说的是太平三十年的情况,可照现在的局势往下走,靖难之役一定会爆发,哪怕朱棣不起兵,也会有其它人起兵。
  不管谁起兵,都将会对大明的人口造成严重打击,九千万人是很难达到的。
  可是这一切只有他知道,如今的徐辉祖是不可能知道未来的,所以他被朱高煦怼的哑口无言。
  “因此,小子觉得,小子的看法并没有什么错。”
  朱高煦清楚今日徐辉祖来自己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安抚自己,如果只是为了安抚自己,他刚才不会听到自己要改换卫所制就拔腿离开。
  以他的性格,如果没有外人的情况下,他只会呵斥自己,并让自己改掉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可他刚才的第一反应是拔腿就走。
  显然,两人的对话此刻正有旁人倾听,而不是像徐辉祖说的,四周都是魏国公府的家丁。
  看样子,自家舅舅之所以会来这里,恐怕还是老朱的授意。
  朱元璋对自己的考校,还远远没有停下……
  “好了……”
  果然,见朱高煦这么说,徐辉祖脸色不太好看,但他还是努力为外甥找补:
  “按照你说的,那这卫所制是要被取缔?”
  “取缔?”朱高煦愣了下,并摇了摇头:“并不会,卫所制会在长久的未来一直存在,因为它还有很多可取之处,例如……”


第66章 宫中密谈
  “卫所制度有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实现对收复之地的最快实际占领!”书房里,朱高煦说了卫所制的许多弊端,但他并不是说卫所制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面对徐辉祖的不耐烦,他说出了卫所制最大的好处。
  这些天他已经见到了太多被编入卫所,并且举村移民云南的场景。
  朱高煦承认,这样的举动对于被迁移的百姓来说,这无异于家破人亡。
  可站在时代背景下,正是朱元璋的这番举动,才能让云南这个东南亚水塔牢牢把控在汉人手中。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永乐年间,朱棣在东北设置了大量的汉人卫所,并且收编少数民族建立卫所来开拓东北。
  如果不是后来朱瞻基觉得没有必要,将汉人卫所撤回,那即便奴儿干都司被裁撤,接受其职权的辽东都司崩溃,汉人也最少能占领沈阳到吉林这一带的广袤平原。
  将关内汉人编为军户,然后派遣他们前往偏远地区,赐予其大量田地,这是一个汉人王朝能迅速控制偏远地区的最快手段。
  尽管这对百姓来说有些残忍,但以朱高煦现在的身份,他再也不能单纯的站在百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站在时代背景下,他必须使用卫所制,哪怕这样做会让许多百姓经历几年的贫苦。
  朱高煦的立场发生了转变,而看着他说出这番话的徐辉祖也不免有些惊讶。
  当着他的面,徐辉祖反问道:“既然要创造募兵制,那保留卫所制只会徒增大量支出。”
  “这些支出是值得的……”朱高煦摇摇头:
  “募兵开拓疆土,卫所移民戍边。”
  “如此只需三代,当地的卫所就能变成一个个县城,卫所之下的千户所、百户所就能变成一个个集镇和村落。”
  “具体的,小子脑中已经有了个大概,只是还没有想好。”
  “恐怕只有到了北方,更近距离的了解卫所制度,才能做出合适的修改。”
  或许是担心朱元璋通过徐辉祖了解自己的想法,朱高煦并没有说出自己早就计划好的制度。
  他担心朱元璋会把他留在南京,即便傅友德已经说过朱元璋留不住他太久。
  “这的想法倒是不错……”徐辉祖眼神复杂的看着朱高煦,只觉得对他的那股陌生感越来越重。
  “咚…咚…咚……”
  忽的,暮鼓作响,徐辉祖也做好了离开的打算。
  “早点休息吧”说完这句话,徐辉祖转身走出了书房。
  不过在走出主屋之前,他却突然停住了脚步,转身走回书房,对朱高煦伸出了手:
  “将你的百户令牌交出来吧,我等会让人把你的甲胄收走,也免得你跑一趟了。”
  “是……”朱高煦默然从怀中拿出百户令牌,徐辉祖接过后也走出了书房及主屋。
  待他走出院门,不多时便有两个兵卒走进来对朱高煦作揖,随后当着他的面,将那套他保养了一个月的甲胄给搬走了。
  除了甲胄,被一并收走的还有兵器。
  中间朱高煦没有说什么,只是静静看着他们抱着自己的甲胄走出院子,直到他们关上了院门,朱高煦才起身向着后院走去。
  好在当他来到后院时,赤驩正低着头吃马槽里的豆子。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4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4/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