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43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朱高煦沉思,就他这些天和朱允炆的矛盾来看,他继续留下只会加深两人的矛盾。
  为了不让矛盾加剧,朱元璋只能放自己走,即便他再怎么想要挽留自己。
  他如果不让自己走,那伴随着矛盾加剧,等日后朱允炆即位,那他一定会将曾经的矛盾用非常方式解决。
  朱元璋不想让朱高煦和朱允炆发展到结仇的地步,即便他自己一手让自己的三个儿子结仇,但他不想把这种方式用到自家孙子身上。
  更重要的是,其中一个孙子有能杀另一个孙子的能力。
  “……”想到这里,朱高煦突然觉得朱元璋很不容易。
  一边要照顾自己继承人的情绪,一边还要让自己继续在南京学习本事,他夹在中间,恐怕很是难受。
  朱高煦是想要离开南京,去到偏远的地方组建自己的班底。
  可是这样的想法伴随着他不断在冯胜、傅友德身上学到东西而渐渐被推迟。
  他知道自己应该去北方,但他也不想错过这个学习的好机会。
  “明日你去宋国公府,把这事情和冯胜说说。”
  傅友德看着沉默不语的朱高煦,对他交代一句后便离开了演武场。
  傅让见状跟了上去,而傅忠则是留下安慰道:“放心,你还没能成材,陛下不会这么快让你走的。”
  “嗯……”朱高煦勉强挤出一个笑容,抬手作揖:
  “时候不早了,姑父,侄儿先回去了。”
  “你……”傅忠还想说些什么,却又摇摇头:“罢了,你去吧。”
  话音落下,傅忠便送朱高煦去了后院,命人将赤驩牵出来后,看着朱高煦骑马远去,他才放心回到了府内。
  相较于他,马背上的朱高煦则是有些茫然。
  班值虽然简单,但依旧能让朱高煦学到不少东西,尤其是能让他看到明初基层明军战斗单位的组织协调力。
  他本以为自己会在戌字百户官的位置上待好几月,倒是不曾想这才一个月不到,自己就要离开这个地方了。
  马儿踢踏声在他耳边回荡,皇城范围的大通街上少有行人,即便有,只要没有官身背景,也都低着头小心翼翼的赶路,生怕惹到居住在这片地方的富贵人。
  南京城,作为这个时代全世界最繁华的一座城市,它被朱元璋所制定的各种条例所限制着。
  脱离这个地方,距离它越远,《大明律》的约束力就越弱。
  驻马长街上,朱高煦看了看左右,他从后世来,但即便在后世网络发达的地方,所谓阶级差距也只是局限在网络上,很少能在现实中接触到。以他的工作,所能接触到最高官职的官员便是副科,常见的大多都是科员、办事员罢了。
  即便有着阶级差距,但与他相比,倒也称不上天壤之别,毕竟大部分东西还是不能摆在明面上的。
  可是在这里……
  朱高煦扫了一眼那群低着头赶路的百姓,他们走在道路最侧,不敢走的太过靠近路中,似乎只有在这种狭窄的地方,他们才能被准许走路。
  往里看去,长街上那群来回巡逻的兵卒,他们走在道路最中间的两侧。
  走在最中间的,则是那些手中拿着文书,走起路来目中无人的官员。
  朱高煦低头看了看自己,他虽然和普通百姓一样走在道路最侧,但任谁看到他这一身红胖袄,胯下还骑着一匹骏马的模样,都知道他绝对不是寻常百姓。
  在这个时代,他就是仅次于皇帝和亲王的食禄阶级。
  “驾!”
  朱高煦没有继续看着大街上的百姓及官员,而是抖动马缰,向着家中赶去。
  不过片刻,他就来到了家中后院,可这里此刻却被两名兵卒守着。
  “殿下!”
  见到朱高煦到来,两名兵卒一人开门,一人上前为朱高煦牵马,同时扶他下马。
  “你们这是……”朱高煦还以为是老朱的安排,却不想兵卒扶他下马的同时解释道:
  “国公从浙江回来了,眼下正在书房等您。”
  “舅舅?”听到徐辉祖回来了,朱高煦告谢一声便朝着院内走去。
  待他走远,两名兵卒牵着赤驩入了马厩,同时不由看着朱高煦的背影谈论:
  “果然,所里的兄弟都说的不错,这位殿下确实对我们挺客气的。”
  “这位客气是这位的事情,我们可别僭越,所里的棍子可不是摆设。”
  “那是……我当然知道,就是觉得突然出了这么一个对我们不错的殿下有点难得,听说宫里的伊王殿下用弹弓把金吾卫的一个兄弟眼睛给打瞎了还在一旁笑,和这位比起来,那真是……”
  “嘘……别说了!”
  “诶诶,好……”
  两名兵卒讨论间,朱高煦也走到了主屋的书房,并见到了穿着盘领袍,此刻正襟危坐看书的徐辉祖。
  他比起一个多月前没有太多变化,朱高煦见到他后也毕恭毕敬的作揖:“舅舅。”
  “嗯……听到你回来了。”徐辉祖没有放下手中的书,只是简单回应了一下,显然注意力都在手中的书上。
  朱高煦见状,搬来椅子坐在书桌前,同时瞥了一眼徐辉祖手中的书。
  那本书,正是朱高煦所注解的《武经总要》。
  舅甥二人就这么坐着,直到一刻钟后徐辉祖才放下了手中的书,目光之中带着满满的欣赏看向朱高煦。
  “看样子,你这一个多月的进步很大,居然能把《武经总要》注解的这么明了。”
  说话间,徐辉祖目光一变,略带惋惜的摇了摇头:
  “这也难怪,太孙会这样针对你了……”


第63章 书房论兵
  书房内,当徐辉祖摇头开口说出那一番不敬的话时,朱高煦下意识看了看窗外。瞧着他的举动,徐辉祖轻笑:“戍守这里的都是我府上的人,不用紧张。”
  “倒是你……”徐辉祖用手点了点《武经总要》:“你爹要是看到这本武经总要,恐怕会立马和陛下要人。”
  “我爹可不敢直接和爷爷要人。”朱高煦忍不住笑了出来,他知道朱棣有多害怕朱元璋。
  “他不会直接要,但他会哭穷。”徐辉祖也想到了朱棣害怕朱元璋的模样,笑着解释的同时,目光也没有离开朱高煦身上半寸。
  “看来颖国公和宋国公还是宝刀未老啊……”他不由感叹,朱高煦也点了点头:
  “颖国公待我颇善,宋国公虽然与我没有太多言辞交流,但府中藏书却供我阅览,加之有颖国公为我解答,小子许多困惑都在这一个月的时间被一一解开。”
  “嗯,我听说了。”徐辉祖点了点头:“颖国公对你的评价很高,说你能文能武。”
  “之前我还不信,但是看到这本书后,我算是相信他的话了。”
  徐辉祖再次说起了《武经总要》注解,但朱高煦却不解:“这注解也算不得高深,为何人人夸赞。”
  他虽然是注解的作者,但他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见过这本书的都在夸他。
  实际上,朱高煦也自己低估自己了。
  经历元末明初的生产破坏,洪武年间懂文识字的人极少,而能懂得文章含义,又能做出注解的人则是少之又少。
  加上时代问题,诸多将领都会将卜算作为作战的一部分,而朱高煦却懒得注解,直接留下一句“鬼神之道,不可轻信。练兵之道,在于聚心”就草草了事。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朱高煦不会一板一眼的走兵书上的路子,而是在兵书内容的基础上,添加了“自己”的见解。
  他的这些“见解”,多是借鉴后世的练兵经验,并且他也知道什么东西适合这个时代,什么东西不适合。
  现代的战术思想本质上是依托于现代军事体系而生的,而明代则是对应明代的,如果一个劲的套用,只能适得其反。
  因此朱高煦添加的见解,是近现代军队和古代军队差距最大的军纪和组织,以及无处不在的军纪和组织。
  实际上如果单纯将朱高煦的注解编练成一本书,那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这本书中关于军纪和组织力度的篇章或许会成为每个基层武官必学的篇目。
  朱高煦觉得没有什么,是因为他觉得军队就应该是这样的,但他却没想过他眼中的军队,放在古代那就是加强版的戚家军。
  如他所说的“不拿百姓一针一线”,“所有缴获充公,三成上交朝廷,两成归将领,五成归军队”,这些东西根本就不现实。
  “你对军纪的要求如此严格,就不怕下面的兵卒受不了?”
  徐辉祖询问朱高煦,但朱高煦却理所应当的回答:“给兵卒吃饱,给他们家中蠲免,给他们地位,他们就不会受不了。”
  “以利诱人?”徐辉祖微微颌首,看样子被朱高煦说服了,但他又很快询问道:“国朝对兵卒平时和出时的伙食是如何制定的?”
  徐辉祖突然询问起了朱高煦明军的伙食问题,而经过多月学习,朱高煦对于这些基础的东西早已了然于胸,下意识便回答:
  “平日骑兵月粮二石,步兵月粮一石,有家者盐二斤,无家盐一斤,军马每日给豆三升,草料十五斤。”
  “另外军中十日一犒师,有煮熟的黄酒、猪肉,在籍军士每人各一斤,每次费钱三百贯。”
  朱高煦先是说了平日里的情况,又继续说到出卫所时的情况:
  “若是作战,除月粮外,还当有行粮,而行粮按路程和时日支给,无定规。”“但小子看颖国公及宋国公藏书所记载内容,一般来讲,出行于百里以外,五日以上方准支给,其数目又按地域、路程,差遣种类支给。”
  “如追剿、烧荒、防秋等较为危险的任务,每日支行粮一升五。”
  “如赴京操备、出哨、守墩、瞭望、修边等任务,则每日支一升。”
  朱高煦讲出了明初军户的具体待遇,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了,这些日子总有人问他,他都说的有些烦了。
  一名军士的开销并不低,哪怕按照最低待遇来,一年最少也要消耗月粮十二石,盐十二斤,三十六斤黄酒,三十六斤猪肉。
  这还只是负责屯田的军士,而负责作战的士兵则是按照每个兵种的最高规格来,在酒、肉、盐上虽然没有差别,但他们多出了行粮。
  负责作战的士兵,一年十二个月里,基本有十个月都要外出,因此多了一升到一升五的行粮,一年算下来也就多了三石左右的粮食。
  面对朱高煦的讲解,早已了然于胸的徐辉祖则是不紧不慢的询问:“如此,卫所之中各兵粮若是折钱,则为几钱?”
  “这……”朱高煦大概知道徐辉祖要说什么了,但他还是很快回答道:
  “屯田兵约耗费五贯二三,战兵步卒约六贯二,战兵骑卒约十二贯。”
  “那若按照你的要求来养军,费用增加几何?”徐辉祖脸上的笑意已经藏不住了,而朱高煦听闻略微皱眉,却只能答道:
  “按我之法养兵,步卒约十贯,骑卒约十八贯。”
  “那一所屯田,能养兵几何?”徐辉祖不断质问,朱高煦虽然皱眉,却也从容回答:
  “若是废除屯田兵,只保留战兵,而所内赋税保持十赋一的话,北平的一个卫所可养三百骑兵,八百步卒。”
  “北平……”听到朱高煦的话,徐辉祖摇了摇头:
  “天下很大,如北平那样每军户五十亩的地方并不多,江南之地大多是每户二十亩,若是按照你的方法缴纳赋税来养兵,一个卫所只能养二百骑兵,四百步卒。”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4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3/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