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在他走的时候,朱允炆虽然人跟上了,但目光却一直留意朱高煦离去的地方。
“能文能武,不过好在他只是嫡次子……”
第71章 燕府势大
“国公,我来了!”未时三刻,朱高煦还未走进练武场,冯胜便已经听到了他的声音。
只等他转过头去,便看到了一身华贵盘领袍的朱高煦朝他走来。
冯胜将手中练功所用的长剑归鞘,上下打量了一眼朱高煦:“你倒是很高兴。”
“算是吧。”朱高煦挑了挑眉,然后从兵器架上取下一根五尺铁棍练习,同时与冯胜聊起了宫里的事情。
只是他这边才开口,冯胜便打断了他:“你家的事情,我不想掺和了。”
显然,冯胜被朱橚坑出来阴影,对于朱家子弟的事情,他已经掺和够了。
“我不聊那些。”朱高煦笑着回应,同时说起了沐春和越巂蛮叛乱的事情。
“国公您当年带兵去了云南,那您觉得若是国朝屯兵云南,出兵安南或缅甸等地可行吗?”
朱高煦询问冯胜,冯胜也在练剑的同时气定神闲的回应他:“我当年仅出征云南曲靖一府,滇西和滇南的事情你还是问颖国公比较好,不过……”
冯胜顿了顿,瞥了一眼朱高煦:“以国朝的情况,即便打下这两块地方,也很难守住。”
他一边练剑,一边告诉朱高煦他所了解的西南情况:
“云南之地复杂,移民三十万而逃遁数万,若是想要出征安南、缅甸,无三十万民夫供给,很难能深入。”
“当地之汉民不过二十余万,少民百余万,想要征得三十万男丁作为民夫极为困难,也很难给养。”
“强行从此地出兵攻打安南、缅甸,恐怕云南男丁要死伤十之五六,数万户人家披麻戴孝。”
“现在你还想对西南用兵吗?”
冯胜反问朱高煦,朱高煦则是坦然反问:“若是骡马充足,民夫可否酌情减少?”
“国朝的土地已经够多了,不用再劳民伤财了。”冯胜虽然是武将,但他并不支持朱高煦,甚至还教导道:
“善战者不言战,你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嗯”朱高煦没有反驳,但他很快又笑道:“小子所谋的不是眼下,而是二三十年后。”
“国朝军户子弟往往只需要二十年便长成一代,而如今已经开始第二代,二十余年后便是第三代。”
“以国初军屯田数量来看,九千余万亩军屯田,届时只能勉强维持卫所生计,而军户的余田恐怕已经分的七七八八。”
“小子在想,如果想要军户不逃籍,那便只有一直维持着他们的军饷及余田,其中余田最为重要。”
冯胜已经听过了朱高煦关于“卫所制崩溃”的论调,但这次的朱高煦加上了保证军户余田的这一条。
之所以这样,是他发现了如今的军户已经开始依仗余田来养活全家了,一旦余田不够,那军户逃籍便会成为常态。
只有保障军户的余田,才能让军户安心在边疆扎根。
“二三十年后的事情太远了,你要谋划的不是那个时候,而是眼下。”
冯胜瞥了一眼朱高煦,似乎有意提醒他:“我且问你,你自考校得了封赏后,可曾去过东宫?”
“未曾……”朱高煦皱皱眉头,他并不想去迎合朱允炆,因为他知道那是无用功。
从朱允炆让朱高炽劝他重新写一篇《削藩论》开始,朱高煦就不再幻想能改变朱允炆的削藩方法了。既然是这样,两人迟早要在战场上刀兵相见,那又何必刻意讨好他?
他脸上的表情藏不住,冯胜看出了个七七八八,但只觉得是少年人的好强心,因此对他劝解道:
“你亲近于他,并不是为了讨好他,而是为了让陛下安心。”
冯胜解释,朱高煦也疑惑抬头。
瞧着他不解的模样,冯胜也很是不解。
有的时候他觉得朱高煦的眼光看得十分长远,但有的时候他又显现得目光短浅。
“此子长于国事,短于人情……”
冯胜在心底给出了朱高煦一个评价,随后才反问道:“你觉得你燕府势力如何?”
“这……”朱高煦迟疑,片刻后又犹豫道:“表面上看,晋府尚能压我父亲一头,但实际上是我父亲不愿意理他。”
朱高煦道出朱棣与朱棡的真正关系,并继续剖解北方局势:
“我父亲自孤军北上迫降乃儿不花开始,晋府就难以在军功上盖过他,只得依附于东宫,成为东宫制衡北地的棋子。”
“先太子薨逝后,虽然晋府屡次对陛下说我父亲坏话,但陛下看得清楚。”
“眼下与其说是以我燕府制衡晋府,倒不如说是以晋府、宁府、代府、辽府来制衡我燕府。”
他如实分析局势,但却遭到了冯胜的反问:“你既清楚,为何还不知道你应当如何面对太孙?”
“……”冯胜一句话让朱高煦停住了手上的动作,他略皱眉头,而冯胜也停下手中动作,转身看着他教导道:
“眼下东宫惧塞王而劝陛下剪除塞王羽翼,诸如蓝玉等人便是因此而获罪。”
“你燕府虽因中山王薨而没了外援,但依旧与魏国公府交密。”
“本来这还没有什么,毕竟魏国公亲近东宫,当不得你之外援。”
“可如今你异军突起,若是日后陛下让你镇守一方,那是否要削燕府三护卫给予你一护卫?”
“若是削了,你燕府兵权分散,诸藩皆以为是陛下想要削藩。”
“若是不削,给了你一护卫兵马,那你燕府便有四护卫,兵马二万有余。”
“加之燕王深扎北平、辽东、大宁多年,北平及大宁辽东二十余万兵马皆归他节制,一旦朝廷拿你燕府不下,燕王顺势便可号召二十余万北地兵马南下,东宫何能不惧?”
冯胜说罢,转身继续练剑:“短于人情者,难以在庙堂立足。”
冯胜似乎在说朱高煦,又像是说他自己。
朱高煦听后也明白了冯胜的意思,眼下的自己最应该做的就是向朱允炆靠拢,哪怕朱允炆给了自己一张老虎椅,自己也得硬着头皮坐下。
自己坐下不是为了让朱允炆高兴,而是为了让朱元璋高兴。
想到这里,朱高煦对着冯胜抬手作揖,而后继续练武。
不过在练武的同时,他也在想到底怎么样才能让朱元璋和朱允炆同时高兴,以此不会针对自己。
第72章 小鬼难缠
“铛…铛…铛……”初二清晨,伴随着晨钟作响,朱高煦如昨日般身着盘领袍,骑着赤驩便向西华门赶去。
灰蒙蒙的街道上,来往的都是赶着上朝的臣工。
他们瞧着骑马前往西华门的朱高煦,脸上不免露出几分诧异。
朱高煦入武英殿协助理政的事情早已传遍了朝野,但武英殿理政的时间是在早朝结束后,也就是辰时。
如今不过卯时,朱高煦起这么早前往皇宫,很难不让人浮想。
不过,他本人并未在意这些人的目光,因为他清楚自己不会与这些人有什么瓜葛,最少在未来的几年内是这样。
他乘骑赤驩来到西华门,交出自己的令牌和赤驩后,便步行向着武英殿赶去。
由于没有象辂可坐,这二三里路只能由他走着去。
他之所以来这么早,为的是确定一件事,那就是朱允炆是不是在嫉妒自己。
如果朱允炆嫉妒自己,那他肯定会一改往日作息,提前去武英殿表现自己。
“殿下……”
这么想着,朱高煦也花费一刻钟走到了武英殿前,并得到了殿前班值兵卒的行礼。
“果然……”
入殿后,朱高煦第一眼便看到了已经点燃的香炉,而偏殿内也充斥着忙碌的身影。
他深吸一口气走进偏殿,此时朱允炆正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面前的二百多份奏疏堆积如山。
“燕府二子煦,见过太孙……”
朱高煦开口作揖,隔着七八步和朱允炆打了一声招呼。
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招呼声,朱允炆也愣了愣,随后抬头看向了门口。
在那里,朱高煦躬身作揖,举止得体。
望着他,朱允炆并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反而是露出笑容:“煦弟今日来的有些早啊,皇爷爷还在早朝。”
“臣弟来与太孙学习理政,以便日后去了北边为大明守土,为朝廷节省钱粮。”
朱高煦没有一句话提到朱允炆,但却字字都是朱允炆。
家天下的时代,不管是大明朝还是朝廷,这些都是老朱家的东西,也是朱允炆的东西。
“呵呵……煦弟过来坐下吧,一直站着像什么话。”
朱允炆笑着抬手示意朱高煦过去,脸上的笑容看上去很满意,但实际上怎么想,除了他没别人知道。
“遵命……”朱高煦应了一声过后便走了过去,左右的东宫太监也搬来了椅子让他坐下。
朱高煦就这样坐在朱允炆的侧边,距离他手中处理的奏疏也不过二三尺距离,能看个清楚。
“煦弟在旁边看就是,若有不懂的便问我。”
朱允炆笑了笑便低头处理政务,朱高煦则是在旁边观摩,试图从中看出朱允炆偏向的处理方式。
他简单看朱允炆处理了一些政务,总的来说,朱允炆对于政务的处理方式还是比较听从建议的,并不会胡乱指挥。
不过,在这其中朱高煦也会看到一些地方官员做错后,朱允炆毫不留情的斥责对方。
“能听意见,但接受不了对方无用功。”
朱高煦给出了自己对朱允炆的评价,而被观察了一刻钟的朱允炆似乎有些疲惫,放下笔后喝了一口茶。
这会儿他才从政务中走出,想到了自己身边还坐着一个朱高煦。
他转过头去,脸上笑容和睦:“如何?煦弟可有什么不懂的东西?”“自然……”朱高煦也是连忙摆上笑脸,然后投其所好的说道:
“我观奏疏中,地方官员对朝廷政策多有阳奉阴违的现状,就是不知道为何太孙只是斥责他们,而不是严厉的惩处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