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49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煦弟也这样觉得吗?”朱允炆眼前一亮,对朱高煦的讨厌削弱一分的同时,他给出自己的回答:
  “我此前也觉得要严厉惩处他们,但皇爷爷说惩处无用,换个人来亦是如此。”
  “地方官员们没有按照朝廷的旨意做,并不是他们不想做,而是地方上的乡绅胥吏不想做。”
  朱允炆拿着一份奏疏对朱高煦解释道:“就拿四川移民不得成效,朝廷号召江南各县移民来说……”
  “官员们若是能移民自然移民,毕竟这也是能录入考功的成绩。”
  “然而移民一事只能惠及官员和朝廷,却不能惠及江南各县的乡绅胥吏。”
  朱允炆放下奏疏,有几分惆怅道:“这些乡绅胥吏手中握有大量田地,但他们又不可能自己耕种。”
  “因此,他们只能吸纳百姓为佃户,以此来耕种手中土地,从而收取田租来养活家族。”
  “这江南的百姓是有限的,朝廷移民多了,江南的百姓数量便会减少,这百姓数量一少,雇佣他们种地的价格就贵了,地方上的乡绅胥吏只能减少田租来雇佣他们。”
  “这么做,一年下来,原本能拿到四成的田租便只剩下三成,长此以往下去,亏损自然就大了。”
  “正因如此,江南乡绅胥吏并不同意县官移民,而且还会对从西南逃回的移民进行包庇。”
  “没有乡绅胥吏的支持,仅凭地方的几个流官,自然难以管理地方。”
  朱允炆道出了封建王朝的本质,那就是不管如何,王朝与地方始终是合作关系。
  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想要在每一个县都驻扎一队兵卒,常驻大量属于朝廷的官员书吏是不可能的事情。
  先秦依赖地方贵族,两汉依赖世家与豪强。
  只有从隋唐开始,才从依赖门阀转向挖掘民间人才,宋代继而发扬光大。
  只是不管怎么变化,想要管理地方,依旧需要地方上的那群地头蛇。
  没了贵族还会有世家豪强,没了世家豪强还有门阀,没了门阀又崛起士大夫,可谓杀之不绝,斩之不尽。
  越是依赖土地税收,就越要和地方打好关系,除非你能拉出一支和地方好奇毫无瓜葛的政务人才。
  想到这里,朱高煦不禁想到了朱元璋培养的国子监门生。
  “为何不派国子监门生前往地方治理地方?”朱高煦询问。
  “你说的,我也曾说过。”朱允炆眼前一亮,对于朱高煦的厌恶又少一分:
  “我当初说了之后,皇爷爷只说国子监门生太少,两三万人若是丢在一地还好,若是丢到全国便不够看了。”
  “把他们零散的派出去,只会让士绅豪强有机会拉拢他们。”
  “相比较地方上的这些个士绅豪强,朝廷能给国子监门生的东西是少之又少的,一旦被拉拢便没有回头的机会。”
  面对朱允炆的回答,朱高煦点了点头。
  他不得不承认朱元璋说的很对,相比较乡绅能拿出来的东西,朝廷给国子监门生的俸禄简直不值一提。
  他们可以拿全年一半的收入来收买官员,但朝廷却不可能把全年一半的岁入都拿来给官员发银子。
  朱高煦听出了这一点便已经足够,对于这些乡绅胥吏,想要抗衡他们,除非有一个诸如后世小初高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行。
  贪污不碍事,主要培养人才的速度够快,培养出来的人才够多就足够。
  在明初,只要识字,懂算术便是人才。
  朱高煦眼中闪烁:“看样子得在我的《练兵实录》里填上几笔了……”


第73章 平倭论
  “辽东都司上奏调拨粮食,煦弟如何看?”武英殿门口,伴随着朱元璋走入殿中,朱允炆询问朱高煦的声音同时传来。
  这样的声音让朱元璋的脚步停顿,但呼吸间他便走入殿内,目光平淡的扫视殿里。
  “孙儿拜见爷爷……”
  朱允炆目光一直在门口,因此当朱元璋走入殿中的时候,他第一时间便起身作揖。
  “爷爷”见朱允炆举动,朱高煦也起身朝着门口作揖。
  二人的情况被朱元璋看在眼里,不由有几分满意的点头:“刚才你们在讨论辽东都司的奏疏?”
  “是”二人回应,朱元璋微微颌首,并未询问二人何时到的武英殿,而是走上前来,将书桌上的奏疏拿起,简单看了一下。
  这本奏疏的内容和朱允炆询问朱高煦的内容差不多,因此朱元璋看后便放下,走到龙椅的位置坐下后瞥了一眼自己案头的五十余份待处理奏疏,随后才抬头询问二人:
  “说说你二人看法。”
  “孙儿以为……”朱允炆似乎早有准备,第一时间抬手作揖回应:
  “辽东都司乃是防备朝鲜,女真、兀良哈诸部的前线,应当尽早起海运,将粮食运往辽东。”
  “嗯……”朱元璋波澜不惊的回应,随之看向朱高煦。
  面对他的目光,朱高煦一如既往的摆上辽东情况来分析:“回爷爷,我知辽东有二十一卫,军丁十一万七千六百,口二十四万有余。”
  “这样的数额,若是一味启用海运来满足,每年江南需要运粮百万,方能满足辽东都司需求。”
  “因此,孙儿以为,不如让辽东都司更为细化,将辽南、辽西除金州外的卫所调为二战八屯,其余还是按照三战七屯。”
  “如果是这样的话,孙儿仔细算过,大约能节省六万石粮食。”
  “嗯……”朱元璋应了一声,脸上露出满意,但又问道:“为何独留金州?”
  “因金州易登陆,日后若是倭寇入侵辽东,定从此地入侵。”朱高煦不卑不亢的回答。
  他的这番回答是朱允炆没想到的,便是连朱元璋都觉得十分新颖,不由问道:“你何故以为倭寇会去劫掠辽东。”
  “全因今岁南直隶、浙江、福建等地备兵严格,倭寇若是一两次入侵不讨好,自然会转进北上入侵辽东、山东。”
  朱高煦说出了原因,并深入说出了日后倭寇可能会入侵的地点:
  “诸如辽东之金州,山东之登、莱,浙江之舟山,皆有可能被倭寇入侵。”
  “倒是说的不错。”朱元璋点点头,转而对朱允炆道:“按照这小子说的,告诉辽东都司如何做,另外再通知这几个卫所的指挥使、千户勤练兵马。”
  “是!”朱允炆作揖应下,朱元璋也转头询问朱高煦:“今日朝会上也提了沿海倭寇的事情,朝中大臣没说出个所以然,你认为呢?”
  朱元璋一席话道出了他为什么重视朱高煦的提议,合着是朱高煦歪打正着和朝会的问题撞到了一起。
  见他提出的东西有章法,朱元璋才特意深入询问他。
  对此,朱高煦没有半点慌乱,而是胸有成竹的作揖:“孙儿早早便了解过倭寇,虽有一番见解,但恐怕过于稚嫩,请爷爷莫要见怪。”“别卖关子了,在你爷爷这里,你放心大胆的说。”
  朱元璋一挥衣摆,让朱高煦收起那些客套话。
  朱高煦见状也在应了一声“是”后开始作答。
  “孙儿翻阅古籍,发现这倭患并非我大明才开始的出现的,而是自前朝便开始,并且一开始倭寇就袭扰了杭州这样的重镇。”
  “彼时沿海各地,从福建到江浙,再到山东、辽东沿海,均遭受过倭寇荼毒。”
  “这些倭寇侵扰沿海,多与来往两国的商人相关,尤其是庆元地区的倭患更是如此。”
  “前朝时,虽然两国生意往来频繁,但前朝地方吏卒对日本商人欺虐凌侮,致其肆暴,蓄毒火攻,残民骨肉”,从而引发了至大二年日本商人火烧庆元的暴行。”
  “暴乱初发时,当地人马不能抵御,致使倭寇在庆元大肆焚掠,是以倭人作乱,火烧城市,杀其吏民。”
  “这些商贾见前朝在南方势弱,便依仗武力燔焫城郭,抄掠居民。”
  “即便此后方国珍崛起于浙东,却依旧难以压制倭寇,是以此时倭寇早已成了匪患。”
  “若有商品贸易,他们便乔装为商人,但凡将贩卖货物,他们便化身倭寇袭击沿海村落。”
  “国朝驱逐鞑虏后,海上局势更为复杂,诸如张士诚、方国珍等部残余势力也成为一方倭寇,不断骚扰国朝沿海地区,在沿海地区焚屋掠财,滨海之区,无岁不被其害。”
  “对于这些倭寇,国朝不能驭,日本更不能驭,这也是国初日本轻薄国朝的原因。”
  “好了”听着朱高煦说了半天,朱元璋总感觉这小子是来数落自己的,不由催促:“说办法便可。”
  “是”朱高煦点点头,继续说道:
  “当下国朝抵御倭寇主要是以修建卫所、增设兵马、建造海船巡视近海和派兵搜岛,禁民间番货,遣使日本,确立朝贡,要求日本控制倭寇,与国朝一同清剿倭寇。”
  “这其中前面几条并无问题,但后面遣使日本,确立朝贡,妄图让日本控制倭寇是不可能的。”
  “如今日本国的北朝虽统一日本,但南朝的残余势力逃窜海上,因此他们也无力清剿海上倭寇,国朝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平倭。”
  朱高煦有些口干,休息片刻后继续说道:
  “海贸利润丰厚,非独日本、朝鲜、琉球等国知道,国朝的商人更是清楚。”
  “如今民间走私贸易严重,即便海禁番货入朝,但民间商人走私依旧活跃。”
  “那些沿海的富商大贾、浙闽大姓不顾海禁政策,造船载货,大肆进行走私贸易,牟取暴利,形成亦商亦盗的匪商。”
  “据小子所知,他们主要活动于浙江双屿、福建漳州、广东琼州等港湾,海外则集中于满剌加(马六甲)、吕宋(菲律宾)、日本九州等地。”
  “因此,孙儿以为,当大修船只,配给火炮,派水师出海前往这些地方围剿,才能彻底结束倭寇之乱!”


第74章 二子善谋
  倭患,这个从宋末开始崛起的群体,起先是因为日本施行海禁政策,而日本商人锐意搜求中原货物,违禁前往元朝的浙江、福建一带经商而形成的团体。当时日本的手工业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得以独立发展,但尚不发达。
  日本的许多生活必需品如丝、布、锅、针及药材等都靠中原市场供给。
  当日本市场上的中原货物缺乏时,价格便迅速大涨。
  如生丝在中原江浙一带不过每百斤值银五、六两,而在日本其价格是在江浙的十倍。
  这种现象,极大刺激了日本封建领主、贵族、武士、商人,他们平日里伪装成商人,同时兼职海盗,船只挂着八幡大菩萨的旗帜来中原沿海进行掠夺。
  有货时为商,无货时为寇。
  面对元朝围剿,他们便藏匿于海中野岛,待元军撤退便劫掠航线之上的各国商船。
  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勾引沿海的汉人海商,雇佣当地汉人为其带路,以此劫掠闽浙。
  终元一世,始终无法彻底解决他们,只能忍受倭寇不断在沿海劫掠。
  大明建国后,他们也屡次不改,不断入寇,以至于朱元璋颁布了“禁海令”,要求除沿海渔民日常生活捕捞外的所有海商不得私自出海,陆地之上的商贾不得私自与大明朝贡体系外的各国商人进行贸易。
  这样的“禁海令”,本质上是为了断绝倭寇的经济来源,同时逼迫朝鲜、日本等国联合围剿倭寇。
  从制度上来说,明代禁海是一种经济战。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4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9/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