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贫僧才准备殿下与二殿下、宁王三位出兵后,才派人去吉林城。”
姚广孝解释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按照他所说的去做,那便是朱元璋也不会觉得这是朱棣和朱高煦在密谋什么,毕竟父子二人都在前线,没有必要特意派一个去吉林城搞事情。
有什么事情,完全可以在北巡的营帐中说清楚。
姚广孝此举,更像是为朱棣去刺探吉林城。
但这样做,反而让朱棣更不舒服了。
他和朱高煦的关系很好,若是因为姚广孝此举而被挑拨,那就有些麻烦了。
只是他也知道,自家老二确实藏着许多秘密,自己作为父亲,必须弄清楚才行,于是他深吸了一口气:“老二那边,你不用派人去,这次北巡你随俺去,俺当面问问老二。”
“如此,甚好……”姚广孝回了一礼,这让朱棣意识到自己上了这个老和尚的当。
“你这老和尚!”朱棣吹胡子瞪眼,可姚广孝却缓缓起身回了一礼,低声开口道:
“殿下,有的时候,您也得未雨绸缪才行。”
“我?”朱棣愣了愣,下意识就想要反问姚广孝,可姚广孝却不给他机会,起身便离开了承运殿。
瞧着他的背影,朱棣不明所以,不知道姚广孝的那句话是个什么意思。
他还在揣摩,只是他想了一个上午都没有想出什么。
倒是在他揣摩的时候,千里之外的京城之中,朱元璋也忙碌结束了朱棡的丧事。
朱济熺被派往了太原承袭王爵,武英殿内只剩下了朱允炆与朱高炽这两个孙子辈的人。
坐在椅子上,身穿素衣的朱允炆与朱高炽二人小心翼翼的看向自家爷爷。
在龙椅上,朱元璋的身体比前几日消瘦了些,让人担心。
只是即便身体如此,他依旧在结束丧事后前来操办政务,好似要将悲痛化为力量。
在接下来的十数日中,朱元璋不厌其烦的每日前来武英殿,即便回了乾清宫,也常常处理奏疏至凌晨。
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朱棡突然薨逝的消息也开始渐渐趋于平静。
时间迈入四月,朱元璋在四月初三日召见了从广西平叛结束归来的杨文。
杨文这人虽然才四十有九,但曾经与冯胜征讨西北,而后一直在南方执行军务,并不出名。
直到洪武十七年,他才在随傅友德征讨云南之后,擢升为建昌卫世袭指挥佥事。
洪武二十五年,建昌卫指挥使月鲁帖木儿叛乱,杨文随蓝玉前往征讨,战后升为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诰封骠骑将军,并世袭指挥使。
洪武二十七年,因为朱高煦举荐他平倭,因此他得到了更多登台的机会。
他在广西平叛期间,直接执掌的兵马就达到了六万之数,也因此他算是挤进了大明武将的权力中心。
兴许是看着杨文在广西搞改土归流弄得不错,因此他今日特地召来了杨文。
杨文长相平平,但朱元璋却能看出他十分沉稳,因此在杨文五拜三叩起身后,他对杨文开口:“朕子燕王在北平,而北平又为中国之门户。”
“如今召你来,是希望你能以总兵官的身份前往北平参赞燕王,同时从北平都司、北平行都司并燕谷宁三府护卫中选拣精锐马步军士,随燕王前往开平北边。”
“你以为如何?”朱元璋询问杨文,或许是因为朱棡身死,因此他加快了原定七月北巡的脚步。
“陛下指派,臣定当尽心尽力!”杨文没有什么多余的话,只是低头作揖,应下了这个差事。
见他没有什么要求,朱元璋也很是满意,询问道:“你旧部人马,可随意调遣,只需给朕拟个名册便足够。”
“末将领命!”杨文没有拒绝朱元璋的好意,毕竟他从未在河北一带领兵打过仗,没有自己熟悉的人手,确实很难节制大军。
只是他才作揖,朱允炆便皱了皱眉,因为他如果记得不错,杨文手下似乎有几个与朱高煦亲近的人。
他仔细想了想,很快便想到了那两人,因此笑着开口道:
“杨都督北上与四叔巡边,北方大势便可安定了。”
“不过,近来又有倭寇从南边寻来,在广东雷州一带作乱,若不加以遏制,恐怕又会复早年倭乱。”
“听闻杨都督麾下杨俅父子二人是水战悍将,不如将二人委派两广,率水师平倭如何?”
朱允炆一边说,目光却时不时偷窥着自家爷爷。
见自家爷爷无动静,他便更自信的看向杨文了。
倒是杨文听后沉吟片刻,随后才道:“杨俅父子确实是水战悍将,只是平倭的话,杨俅或杨展任意一人便可。”显然,杨文对于这两个与自己同姓,并且还随着自己从浙江打到广西的部下还是很喜欢的。
“杨俅老成些,便派他任两广水师指挥使平倭吧。”
关键时刻,朱元璋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朱允炆闻言也没有再说什么,杨文也松了一口气。
“你去了北边之后,一切号令皆由燕王定夺,你只管奉行便可,切不要有疑心,好好与燕王学学如何对付北虏。”
“臣领命!”杨文作揖回礼,朱元璋也摆摆手:“你准备准备,本月就出发吧。”
见皇帝这么说,杨文也在一句“臣告退”后离开了武英殿。
只是,他才走不久,武定侯郭英却出现在了武英殿门口,这让朱允炆与朱高炽脸上流露诧异。
“臣郭英,参见陛下、太孙、世子……”
朱元璋体谅郭英,因此他不必五拜三叩,只需要作揖便可。
在他起身后,朱元璋没有与老兄弟寒暄,而是交代了召来他的原因:
“朝廷虽然太平,而胡虏也远遁久矣,但说到底胡虏还有兵力骚扰边塞,因此不可不防。”
“今日召你前来,是任命你为总兵官,率都督刘真与吴高二人领辽东都司除守备外军马步兵,与辽王共同前往全宁卫,择险要屯驻堤备,一切号令悉听燕王节制……”
朱元璋的话,让朱允炆心里一沉。
如果说前者派杨文协助朱棣节制兵马他还可以接受的话,那派郭英带辽王参加北巡,同时听从朱棣节制,他就有些不淡定了。
郭英这人的三女嫁给了辽王朱植,长孙女则是嫁给了渤海王朱高煦。
如今他要是去了北边,与朱棣这个亲家结好,那自己日后削藩……
朱允炆心情渐渐不好了起来,至于郭英倒是没想那么多,面对朱元璋的旨意,他只是询问一句:“臣请问何时前往辽东,又何时率兵出塞屯驻?”
“尽早动身,最好在五月出兵,那个时候高煦那边应该已经积雪融化,可以出兵了。”
“臣领旨……”见朱元璋交代,郭英接旨退下,朱元璋也在他走后,将目光放到了桌上的奏疏上。
想了想,他让太监取来纸张,自己提笔在纸张上写下了一份家书。
【朕观成周之时天下治矣,周公犹告成王曰:尔戎兵安,不忘危之道也。】
【今虽海内无事,然天象示戒,夷狄之患岂可不防?】
【朕之诸子,汝独才智克堪其任,秦晋已薨,汝实为长,攘外安内非汝而谁?】
【已命杨文总北平都司行都司等军,郭英总辽东都司并辽府护卫,悉听尔节制。】
【尔其总率诸王,相机度势,用防边患乂安黎民,以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托之意,其敬慎之勿怠……】
洋洋洒洒百余字,尽是对朱棣的交代。
待朱元璋写完,他看向了朱高炽:“此信算是家书,你派王府护卫送与你父亲吧。”
“孙儿领命……”朱高炽毕恭毕敬起身,来到龙案前接过了家书。
望着那份家书,朱允炆十分不舒服,但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朱高炽拿着家书走出武英殿。
他以为自家爷爷会对自己说什么,可出乎他的预料,朱元璋在写完家书后,便全身心继续投入到了政务的处理上。
至于那封家书,则是在经过几日的奔波后,被燕府护卫送回了北平的燕府之中。
得到家书的朱棣,很快就开始开始准备北巡事宜。
同一时间,人在黑水城的朱高煦还不知道关内发生的各种事情。
“四月了,算起来我那三伯应该走了吧……”
黑水城箭楼上,当朱高煦感叹着朱棡恐怕已经薨逝的消息,摆在他眼前的,是远处的渐渐转绿的青山,以及那已经化冻大半的黑龙江水。
“一二一!”
“一二一!”
“一!二!”
在他感叹之余,城外响起了激昂的口号声。
他低头看去,只见在黑水城外,数千身穿鸳鸯战袄的兵卒正在黑水城面前的道路上跑步前进。
他们的队伍拉的很长,从城东拉到城西,每排一小旗十人,队伍拉长近一里都还没能看到尾巴。
过了一两分钟,朱高煦才看到了队伍的尾巴,而这时他身后的楼梯口也走上来了一道身影。
“刚才来的那批女真人都安排好了吗?”
朱高煦头也不回的询问,而走出楼梯口的孟章也脸上挂着笑意:“都安排好了,一百二十七户,四百一十六口人,可参军的男丁有一百一十六人。”
他走上前来,站在朱高煦半个身位后,眺望着城外那井然有序的队伍:“算上这一百一十六人,黑水城的预备役就达到七千九百二十七人了。”
“快八千了。”朱高煦颔首,对这个募兵速度已经很满意了。
只是相较于他的满意,孟章却觉得压力很大,他犹豫着开口:“虽说快八千人了,但他们的家眷也未免有些多了,末将算了算,足有三万二千余人。”
“确实很多,但也没有办法。”
朱高煦眺望着远处,这一刻他很不舍,因为他想到了老朱。
“如果爷爷还能再活几年,我的时间或许还有很多,但现在已经不够了……”
他在心中感叹,同时也对黑水城的情况感到担忧。
“黑水城的粮食还够吃多久?”
“不足两个月。”
二人对话间,将朱高煦的压力展露无遗。
人口对于他来说是负担,可不募兵他就没有办法实现自己想要做的那些事情。
如今黑水城每个月要支出两万石的军粮和口粮,算下来一年就是二十四万石。
吉林城那边的情况,整个冬季里都有能熟练在江面走雪橇的使犬女真人来回传信,因此吉林城和其它两座城池的情况,他十分清楚。
肇州城还是军堡负担就是军粮和军饷,安东城经过一个冬季,城内招抚的女真人口达到了一万二千余人,每个月要消耗近五千石口粮。
吉林城那边则是更为困难,整个冬季里,不断有小部落从东南方向逃来。
自从朱高煦断了粮食互市,许多部落都难以为继,便是吉林城的邻居,东边的善出堡都举堡接受了吉林城的招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