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448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明太宗实录》:“二年正旦,上设南北中卷,进士三百五十位定额,自甲申科始,南卷占十之六,北卷十之三,中卷十之一。”
《明太宗实录》:“二年初,安南遗臣裴伯耆抵南京,控诉胡季犛父子弑主篡位,屠害忠臣,奏请朝廷擒灭此贼,荡除奸凶,复立陈氏子孙。”
  “上闻怒:“安南为天朝之臣属,胡氏逆贼弑主篡位,当兴兵讨之。”遂发兵五十万征讨胡氏。”


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
  “这次海军协助陆军作战,要注意的就是及时切断安南的南北交流,然后保障海上运粮通道。”
  “这次朝廷建造了那么多马船,并不是全都要下西洋的,而是要留出一部分来参与福建、广东人口迁徙安南的任务。”
  武英殿内,朱高煦指着福建、广东到安南的航道,对郑和他们交代起了这次协助作战的重点以及后续。
  不过面对他的话,朱棣却突然开口道:“主动让百姓迁徙,恐怕效果不佳。”
  “确实。”朱高煦认可道:“因此儿臣准备调税务司三千官员前往福建。”
  说到这里,朱高煦的目光再次放到了郑和与杨展身上:“福建民风彪悍,宗族盘根交错,因此一些乡绅仗着辈分压榨百姓,同时也从他们之中挖掘可以扶持的年轻人。”
  “税务司的官员清丈田亩、登记人口还行,但对付这些人他们就差了一些。”
  “我准备调在京的燕府、渤海骑兵南下与你们配合,帮助税务司的官员丈量田亩,登记人口。”
  “这次不同于对江东六府,福建官员在庙堂之上人寡言轻,因此要大办特办。”
  “凡是参与到隐匿田亩、人丁的富户与乡绅,一律株连族人迁往安南。”
  朱高煦要从福建迁徙人口去安南,虽说隔着大海,但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比历史上大了一倍不止,能一口气运送四万人前往广州,在广州、钦州补给后就能抵达安南。
  六个月时间,足够郑和他们从福建迁徙十余万人口进入安南。
  这些犯事人口将会编为军户,被傅让等人训练后,加强明军对安南的控制,直到安南彻底稳定下来才会将他们从军籍改为民籍,将军屯田均分给他们。
  “这次下西洋,以安南、旧港、吕宋为重,直到安南稳定才继续前往旧港、吕宋。”
  朱高煦交代了郑和他们,目光却放在了杨展身上。
  他知道,杨展能明白他的想法,而且能很好的实施,不会心存怜悯。
  郑和虽然也强硬,但始终比不了他。
  “殿下,那我留下是干什么?”
  忽的,王瑄尴尬开口,因为他从先前一开始到现在都和这次议事的内容搭不上边,因此他不得不询问自己来武英殿的意义是什么。
  朱高煦见状也笑了笑:“召你来,自然是有事情要说的。”
  “你走过永昌到陇川的路,应该知道有多难走。”
  “这次安南牵扯的人很多,我准备调十万给你,由你主持修建一条从永昌到南甸,南甸分别到陇川、蛮莫的道路。”
  “除此之外,还有二十万斤火药和云南水泥场的调配权。”
  “等安南战事结束,我会让云南布政使司每年调二十万石粮食给你,总之你要做的就是修通这条二丈宽的官道。”
  “若是有此等支持,你认为这条官道需要多久能修好?”
  朱高煦目光灼灼的看着王瑄,王瑄回忆了滇西的驿道情况,然后才犹豫道:
  “殿下,滇西的情况不是靠人多就能修建的,您给的再多人,也没办法铺开。”
  “臣只要五万人,就可以分段修建从永昌到镇康,从永昌到南甸,从南甸到陇川,与南甸到蛮莫的官道。”
  “若是以两丈为标准,那起码需要七八年的时间甚至更久。”
  “不过蛮莫土司恐怕不会欢迎朝廷修建官道过去,兴许会爆发战事。”
  王瑄迟疑,但朱高煦却笑道:“他若敢动兵,便是你封爵的时候了!”
  蛮莫(八莫)位于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上游与太平江汇合口附近的东岸,距离清缅战争的老官屯只有几十里。
  如果能拿下这里,并迁徙人口,修建船厂和码头,那大明就可以长驱而下,控制整个缅甸,并且还能拥有顺大金沙江进入孟加拉湾的航道。
  拿下这里就能让大明更好的控制三宣六慰和缅甸南部一些邦国,而且它还能作为产粮基地,为日后征讨南部的军队提供粮草,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要灭了蛮莫土司,加上修建官道的功劳,那朱高煦也可以为王瑄封伯了。
  “好好干!”他拍了拍王瑄的手臂,王瑄严肃作揖,一旁的杨展也毫不掩饰自己的笑容。
  “殿下,既然吩咐完,那我们就告退了。”
  杨展打岔开口,因为他知道朱高煦每日政务很多,不想过多耽搁他。
  “去春和殿吃个饭再走吧。”朱高煦挽留他们,但王瑄却摇头道:“过完元宵就得回去了,有不少事情要忙,况且这段时间也没少去春和殿与您吃饭,今日拖延太晚,等您回去处理政务恐怕要忙到入夜了。”
  “您早些回去处理政务,好好休息才是道理。”
  “好吧,那就不留你们了。”朱高煦叹了一口气,随后便见王瑄和杨展作揖离开了武英殿。
  他瞧着二人背影,想到了当年他们几人在元宵节游玩的时光。
  “你与他们俩倒是关系好,怪不得杨展假死都要北上帮你忙。”
  一直看着朱高煦与王瑄他们交谈的朱棣突然开口,似乎在感叹朱高煦对王瑄他们的照顾。
  朱高煦回头看去,居然在朱棣眼中看过一丝羡慕。
  “您羡慕了?”朱高煦笑着开口,朱棣摇摇头。
  原本朱高煦还以为他要否认,却不想他直接到道:“说不羡慕是假的,你带的这两人都表现不错,杨展不用俺说,那王瑄这几个月也没少被俺召见,对答有理,是个不错的将领。”
  “你与你爷爷一样,是会培养人的人。”朱棣说出了他羡慕的原因,朱高煦也只是讪笑来搪塞。
  单论培养人,那他还真的没有必要谦虚。
  朱棣在北平待了快二十年,手下也就张玉、朱能、孟善三个人能拿得出手,其它包括丘福都是带兵几千上万的水平,比不了杨展、王瑄、孟章、王义、傅让这种带兵数万的人。
  朱高煦才带他们几年,他们就能表现如此了,这难免让朱棣羡慕。
  要知道他可是手把手带着丘福他们打仗起来的,结果丘福他们这么多年也没有长进。
  如果不是手上还有朱能这个年轻且能打的将领,朱棣兴许都对自己培养将领的本事心灰意冷了。
  “时候不早了,父亲您先处理政务吧,儿臣告退。”
  见朱棣那表情,朱高煦便也没有继续逗留,而是作揖过后便准备离开。
  朱棣见他要走,便不忘提醒:“元宵过后舰队开拔,你代俺去送送吧。”
  “是……”朱高煦应下,而后转身离去。
  在花费两刻钟返回东宫后,早早在此等待的亦失哈也等到了朱高煦,上前扶他下车舆的同时,也不忘开口道:
  “腊月十五的渤海毕业考出来了,殿下您这次的出卷难度太高,学子们几乎全军覆没。”
  “情况如何?”朱高煦将目光放到亦失哈身上,并与他走进春和殿。
  这次期末考他出卷里多了些不存在教材里的题目,例如数学的代数、三角函数,数学逻辑,以及历史之中增加部分地理、古代科学、天文等题目。
  在原本的五年教材中,物理、地理、天文、化学等理科知识大多被朱高煦以各类历史、语文题目穿插,毕竟五年教育本就是蒙学所用,专门开设数理化不太现实,而且朱高煦个人的数理化程度也不算高。
  除了地理以外,其它诸如数学、物理、化学和天文的知识,他还能记得初中的内容就已经不错了。
  之所以出这种不存在于书本上的题目,就是为了筛选对这些东西有兴趣和敏感度的天赋学子。
  不过就亦失哈的话来看,这次的期末考似乎不太好。
  “丙等成绩最多,有一万三千多人,乙等三百一十六人,甲等只有四十七人,剩下的是刚过及格线的丁等。”
  亦失哈说出结果,这让朱高煦目光有片刻失落。
  这次出卷,书本内容占考卷四成,也就是说只有考出乙等成绩的,才能勉强算是对理科有兴趣的学子,甲等才是真正的天赋选手,因为他们需要根据过往的题目总结推算出答案。
  “把甲等和乙等学子接到京城,另外在雨花台东南边买一块占地二百亩的地,设太学,入学者为太学士,有功者为博士。”
  “太学?”听到朱高煦要设太学,亦失哈愣了愣,因为太学就是国子监的俗称,不过照自家殿下来看,这所太学的入学标准恐怕十分困难。
  “对,太学。”朱高煦走进了春和殿内,并继续说道:“入太学者按照正六品待遇拨给俸禄,攻克课题则有奖励。”
  “正六品?”亦失哈倒吸一口凉气,毕竟正六品年俸一百二十石,放在关外等同一百三四十亩地的产出了。
  什么叫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就叫书中自有黄金屋。
  但凡家中走出一个太学士,那立马就能养活二十个脱产者,比战场拼杀和科举来说容易太多了。
  “明年开始,只有甲等成绩的学子才能入太学士。”
  朱高煦又给出了新的想法和政策,亦失哈闻言只觉得去年那一批的乙等学子运气好。
  从殿下口中,他不难听出乙等学子不达标,因此他也很好奇,既然不达标,那自家殿下为什么要选入他们。
  “对了,太学给我准备一处休息的地方。”
  朱高煦一开口,亦失哈便愕然道:“您这是准备等太学建好后住进去?”“嗯,到时候王妃也临盆养好身体了,我刚好可以去那边一边授课,一边处理政务。”
  朱高煦没有遮掩,而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他准备亲自培养这三百多人,然后留下甲等的太学士,把乙等太学士放回地方做未来中学的教学教习。
  如果说现在的关外关外还处于一半古代内容,一半后世内容的程度,那日后的中学就是以朱高煦所记得的后世文理科知识为主了。
  中学的三年只要他们能学好,那大明的科学基础也就能夯实了。
  相较于后世的初高中生来说,兴许他们所学的内容是落后的,可放在这个时代就是领先了数百年的知识。
  不过在此之前,朱高煦得把教材解决才行。
  好在他一直抽空编撰教材,因此不管是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的教材都编撰了七七八八。
  剩下的几个月时间里,刚好就是他补全这些知识的时候。
  想到这里,朱高煦坐到了自己的椅子上,开始将那些堆积的奏疏一一批复。
  虽说是新年,可他与朱棣并没有时间去乾清宫共食家宴,二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面对那一本本奏疏而头疼。
  如此枯燥乏味的日子持续了大半个月,朱高煦前往了江东码头欢送沐春、瞿能、顾成、王瑄、郑和等人离去。
  不同于第一次下东洋,这次下西洋围观的百姓很多,其中不少是各地商帮的探子。
  “黔国公一路顺风。”
  “劳烦殿下了……”
  甲板上,朱高煦扫视了那一眼看不到边的围观人群,随后便与沐春他们告别。
  下了甲板的时候,刚好碰上了迎面走来了杨展、王瑄、崔均等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44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48/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