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相顾一笑,只是一个拥抱便表达了自己的情绪。
“呜呜——”
伴随着号角声响起,朱高煦亲眼看着杨展他们登上宝船,瞧着宝船船队驶离江东码头。
待他们走远,朱高煦才返回了马车,而马车外已经有两名等候许久的官员了。
“上车说。”
朱高煦看了一眼压抑着的郁新与许久没有露面的胡纶,示意他们上车的同时,自己也走上了马车坐下。
等二人上车,负责护卫的队伍开始护送朱高煦返回东宫,朱高煦也看向了刚刚入座的二人:“说吧,什么情况。”
见朱高煦直奔主题,郁新也没有遮掩,直接作揖回答道:“西洋市舶司正月初一开办,如今已经有三十九家商帮登记造册。”
西洋市舶司,这便是给予走私商人正规身份的机构,凡是在西洋市舶司登记造册的商帮,都可以凭借朝廷发给的文书在龙江及金州、定辽等处船厂营造三千料的马船。
三千料马船载有洪武铁炮六门,成本价是一千二百贯,但出售给商帮们的价格是五千贯。
也就是说,仅凭造船这一行当,大明就能获得三千八百贯的利润。
所有在西洋贸易船只都得用朝廷的三千料马船,等同说想要加入西洋市舶贸易,起码要有不低于五千贯的资产才行。
当然,有了这种船,一般的海盗不是对手且不提,单说货运量也极大。
三千料马船可载货二千石,如果运回二千石的香料,那即便香料价格跌到二十文一斤,那一趟也能收获六千贯,除去成本外,能净赚四千多贯。
如此只需要两年时间,就能把马船成本给赚回来,并且还能结余三千多贯。
对于走私商帮来说,这样的成本他们完全可以接受,毕竟只要洗白了身份,那下南洋就可以在吕宋、旧港补给淡水和物资,而且可以直接从旧港购买朝廷商品前往西洋,在旧港当地贩卖给朝廷。
正因如此,西洋市舶司才会在短短十六天的时间里接到三十九家商帮注册。
“各地船厂接了多少订单?”
朱高煦询问郁新,郁新也不假思索道:“八十二艘,朝廷获利三十一万余贯。”
“看样子他们是资产雄厚啊。”听到这个数额,朱高煦只能说这群沿海商帮还真是趁着元末明初这段混乱时间赚了个盆满钵满。
就这八十二艘三千料马船,如果组合在一起,那也绝对是横行大洋的存在。
洪武铁炮虽然在大明已经被淘汰,但对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算是先进的产物,尤其是在西洋的诸国和海盗面前。
不提日后新增的商帮,单说眼下这数量,就足够推平好望角以东,马六甲以西的所有海盗。
不过对于朱高煦来说,商帮的武装商船越多,对于日后大明进一步拿下南洋就越有利。
反正朝廷掌握加农炮技术和宝船技术,只要技术不流传出去,那大明始终能压制沿海商帮,不必担心。
如果可以,朱高煦甚至希望沿海商帮能一举注册数百家,营造上千艘马船。
这么一来,即便不下西洋,朝廷也能赚的盆满钵满了。
当然,朝廷能让商帮愿意交那么高的造船费用是建立在下西洋庞大舰队能控制南洋航道的前提下,所以就算想要坐等收钱,也得维持舰队威慑力才行。
而且为了让商帮在西洋贸易中有利可图,朝廷无疑要做出一定的商品利益让步。
不过这么一来,虽然没办法像历史上一样做大额的一锤子买卖,但却能做小额的商税、造船等间接税的长久买卖,说不上亏本。
“其它各省商帮有动静吗?”
朱高煦将目光投向胡纶,他消失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是去调查这件事,以及忙另一件事去了。
“大部分还在观望,但少部分已经出发来南京了,西厂推算有三十家左右,不过他们的底子不足,兴许会合并来购置马船。”
胡纶给出了西厂调查所得的情报,郁新也早就见怪不怪的模样,毕竟他已经成为了东宫的核心官员之一,接触到西厂并不奇怪。
“这么说,还有一二百家商帮没有行动。”朱高煦颔首推断,郁新闻言也开口道:
“沿海商帮听上虽多,但许多只是三五个富户弄几艘几百料沙船的小商帮罢了。”
“之所以还在观望,应该是负担不起五千贯的造船价格。”
“臣估计他们要么合并为大商帮,要么就贩卖沙船,专心务农。”
“嗯……”朱高煦颔首,随后看向胡纶:“你觉得若是合并,最后能有多少大商帮?”
“臣估计应该不少于一百家。”胡纶给出自己的推断,朱高煦听后觉得也不少了。
如果不是担心商帮一家独大,他甚至都想扶持类似广州十三行一样的十个商帮。
“安南的事情办的如何。”
询问完了西洋市舶司的问题,朱高煦便开始向胡纶询问他这段时间去办的另一件事。
“不少弟兄已经进入安南,能找到的陈氏子孙大多被他们检举,胡氏对陈氏子孙毫不留情,宁抓错不放过。”
胡纶汇报了西厂在安南的行动,并诉说了现在安南的局势和情况:“胡季犛的新政触犯了大多数陈朝遗臣和贵族、富户的利益,因此新政遭到陈朝遗老以及儒者的一致抵制。”
“不仅如此,这些人还私底下招募兵马,试图推翻胡季犛的统治。”
“不过胡季犛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调动兵马平定叛乱,杀害了不少陈朝遗臣,故此才会有裴伯耆他们来到京城请援一事。”
胡纶说罢,郁新也开口道:“殿下,如果是这样,那这群陈朝遗臣兴许在日后也会反对朝廷。”
“嗯”朱高煦点头认可,毕竟黎利一开始就是投降大明的陈朝富户,后来眼见大明吞并安南,大明新政触犯当地贵族、富户的利益后,他便立马开始扯旗造反。”
如黎利这样的人不止一个,因此朱高煦才准备在拿下安南后搞大株连。
“我已经吩咐了沐春和傅让他们,他们知道怎么做。”
“陈朝遗臣的事情不用太担心,只需要保持一定的监视就足够。”
“此战过后,大部分胡、陈遗臣都会被一扫而空。”
朱高煦目光灼灼,郁新与胡纶见状也想到了早前朱高煦对安南的快慢政策之见。
“安南气候不适合北人,郁尚书回去后与夏尚书商量,调集两广和江南的官员,募集江淮胥吏,等待治理安南。”
“我算了算,起码需要六百官员,三千胥吏。”
“这些胥吏的俸禄按照每年二十石拨给,如果招募不到还能拔高,只要不超过山东及辽东胥吏便可。”
“是。”郁新应下,不过同时他也提醒起了朱高煦:
“殿下平定安南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壮举,不过对安南的政策上还是需要注意,避免庙堂那群人攻劾。”
郁新担心土兵屠戮安南会让朱高煦身为太子的风评下降,不过对此朱高煦却笑道:
“下旨平定安南的是我父亲,是永乐皇帝,关我东宫何事?”
“额……”听朱高煦这么说,郁新与胡纶面面相觑,一时间居然不知道怎么反驳他。
虽然话是这么说,可就是不知道朱棣知道后会怎么想了……
第312章 不安分的爹
“唱过北京唱南京,我把曲子唱你听诶……”
“正月梅花是新春,永乐皇帝坐南京啊……”
正月尾巴,当汉王府内响起哼曲唱歌的声音,比几个月前又胖不少的朱高炽站在一处庭院里,手里抱着橘猫,哼唱着不知从哪听来的歌曲,瞧得出心情不错。
在他哼唱时,张氏带着几名女官从外面走来,一看到哼唱曲子的朱高炽便来气。
“周王和肃王他们都就藩去了,就只有你们这群被封在西南的藩王还眼巴巴等着朝廷修王府,整天待在这南京城无所事事。”
“哟,这又是谁给王妃惹到了?”朱高炽见媳妇生气,抱着橘猫便笑呵呵走过来。
张氏坐在了一棵树下的石墩上,见朱高炽这么说,气不打一处来:“你还好意思问?”
张氏气愤道:“老三从大教场出来之后,整天往武英殿和乾清宫跑,不是和陛下讨赏,就是向皇后殿下讨赏,同样都是儿子,你还是老大,结果就知道在家逗你的猫。”
“嘿嘿……”朱高炽被埋怨也不生气,笑呵呵道:“这王府的钱粮够使唤嘛,再说户部被老二管着,爹能赏老三多少啊。”
朱高炽摸了摸自己怀里可爱的狸猫,张氏却道:“一个月,五千多贯,你自己想吧!”
“这么多?”朱高炽愣了下,反应过来后才笑道:“肯定是老爷子从内廷节省出来的。”
朱高炽虽然没有参与朝政,却也知道天下半数兵权和天下钱粮都掌握在自家老二手里,老爷子想要调拨五千贯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不过内廷开支大,每年多则二百余万,少则百六七十万,节省个几千几万还是比较容易的。
“陛下从哪里省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老三得了利,你这个当爹当儿子的就知道在府里蹲着。”
张氏埋怨朱高炽,朱高炽坐在一旁,笑呵呵道:“你说你,着什么急啊,给你看样东西。”
“不看!”张氏把头转到一边,朱高炽立马傻了:“真不看?这是东宫让人送来的。”
“东宫?”听到是朱高煦让人送来的,张氏立马回过头来,随后看到了一份红灿灿的帖子。
她接过一看,却发现这是一份礼单,其中有金银铜钱和绫罗绸缎等各类东西,价值不下万贯。
“这么贵的礼啊!”张氏诧异看向朱高炽,朱高炽则是撸了撸猫,得意道:
“和你说了,钱粮的事情不用着急,老二饿谁都可能,肯定不会饿我们这一家子。”
“你看看,老三跑了一个月,还不如老二给的这份礼单呢。”
“庸人自扰啊…庸人自扰……”
朱高炽起身抱着猫,摇头晃脑的走回了殿里,张氏则是拿着那份礼单喜笑颜开递给旁边女官:“去府库看看,是不是这个数。”
“奴婢领命。”女官行礼应下,张氏也起身整理了一下自己,摆好笑脸追上朱高炽。
“殿下,您倒是等等臣妾啊……”
张氏这娇媚一声,朱高炽立马觉得腿有些发软,不多时就被张氏给追了上去。
“诶诶,我今天身子不行。”
“哪有不行的道理……”
“诶!诶!等会…等会……”
不多时,殿外的奴婢散了个干净,朱高炽也被张氏连拖带拽的进了偏殿。
不过同样的烦恼不止在他这里,朱高煦那里也同样存在。
“这二百名女子都是皇后殿下为太子您精挑细选的,您看看有没有喜欢的,奴婢好记下,等她们入了京城,为您去好好看看。”
春和殿内,当乾清宫的女官突然出现,正在处理政务的朱高煦被迫接收了二百份画像。
“我稍许再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