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483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朱高煦说罢,金瞻只能开口道:“此地女真不过是为了获得庇护才来当地居住,这并不代表此地为天朝所有。”
  “那又如何代表此地为朝鲜所有?”朱高煦反问金瞻,金瞻见状也罗列了一堆史料,不过都是在说辽金在当地没有统治根基。
  面对金瞻的胡搅蛮缠,朱高煦直接道:“辽金没有,那汉晋总算有了吧?”
  金瞻知道朱高煦要说汉四郡,故此他连忙道:“汉四郡过于遥远,现今提及恐怕……”
  “汉四郡过于遥远,那新罗与高句丽就不遥远吗?”朱高煦质问金瞻,金瞻额头慢慢渗出冷汗。
  由于史料的缺失,金瞻也拿不出朝鲜统治东北部地区的实质性证据,反倒是大明还能以大元的名头来接管合兰府和双城总管府。
  他原本的想法是,东北部地区反正不是什么富庶之地,大明太子应该看不上那块地方才对。
  现在看来,他低估大明太子的决断,也高估了朝鲜在他心中的地位。
  “殿下此举,是视两国邦交为不顾啊。”
  金瞻扯上了朝贡藩属的邦交话题,只是一听到这个话题,朱高煦便轻嗤道:“我听闻朝鲜庙堂之中一直有出征辽东的口号,不知道这算不算视两国邦交为不顾?”
  “这…臣……”金瞻冷汗直冒,他想不到朱高煦居然连这种事情都知道,就仿佛住在了国王所居住的景福宫一样。
  “此土地,离下国更近……”
  金瞻病急乱投医提,可朱高煦闻言却没有再出现轻笑声,这让金瞻小心翼翼的抬起目光,并看到了冷着脸的朱高煦。
  他连忙跪下作揖,朱高煦则是不予理会,直接开口道:“若说近,朝鲜距离天朝更近,可我天朝会宣称朝鲜是天朝国土吗?”
  朱高煦说完,他干脆起身走到了金瞻面前,将他缓缓扶起的同时说道:
  “我知道权知朝鲜国事(李芳远)无法节制庙堂上的不法佞臣,要不你看这样吧……”
  朱高煦佯装思考,片刻后才说道:“你让权知朝鲜国事派那群佞臣领兵去攻打辽东,天朝在辽东那边还有一万人,虽然不多,但天朝体大,人数虽少,却与朝鲜相差不多。”
  “届时让这一万人和朝鲜佞臣所率兵马交战,哪一方赢了,这东北部分就归谁。”
  “啊……这……下国不敢!”
  金瞻被朱高煦的话给吓住了,毕竟朝鲜消息并不闭塞,他们也知道安南实际上已经被大明给攻灭,并且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郑和所率的下西洋水师。
  如果朝鲜调集兵马去进攻辽东,届时郑和直接从海边登陆,那朝鲜恐怕就不是在争论一两块地的问题了,而是会不会灭国的问题。
  郑和的下东洋舰队是何种规模的,消息早已在朝鲜传开,朝鲜国主的李芳远便十分忌惮大明的水师力量。
  现在朱高煦这手,倒是好像利用朝鲜军队登陆辽东做借口,随后一举将其灭国的打算。
  毕竟朱棣亲率三万大军北上,谁知道这支军队是北上打兀良哈还是打朝鲜。
  如果是朱棣亲征朝鲜,留太子监国抓朝鲜把柄,那自己一旦答应,便是亡国之举。
  “臣考虑不周,希望可以返回朝鲜,与我国主商议后再出使大明,求见殿下天容。”
  金瞻想要逃离春和殿,朱高煦见状也笑呵呵的颔首道:“你回去慢慢商议,我等着你。”
  朱高煦虽然笑着在说,但金瞻却觉得这话是在威胁。
  “臣告退……”
  相较于来时的平稳,此时退场的金瞻显得十分慌乱,似乎真的担心朱棣亲征朝鲜。
  待他着急忙慌的退出春和殿,亦失哈上前递来了茶水,朱高煦也抿了一口,对金瞻消失的方向不屑:
  “边夷贱类,也配与我谈条件!”
《明太宗实录》:“五月庚寅,上至兀良哈秃城驻兵,搜寻兀良哈诸卫胡兵踪迹。”
《渤海纪事本末》:“五月乙酉,朝鲜遣使欲谋合兰、双城等地,使曰:“此地距朝鲜甚近也”,上回曰:“朝鲜距天朝更近也”,使臣怯而奔还,上与渤海太监曰:“朝鲜者,边夷贱种,不识王化,不足待以仁义。””


第332章 穷途末路
  “上天之德,好生为大,人君法天,爱人为本。四海之广,非一人所能独治,必任贤择能,相与共治……”
  永乐三年五月二十二日,在朱棣出塞之前,他还不忘写了一份圣旨,准备将自己的治国理念宣告群臣,以此表示他虽然远离庙堂,可依旧关注庙堂的一举一动。
  奉天殿前的华盖伞下,朱高煦听着鸿胪寺卿说完一切,这才站在金台前开口道:
  “陛下远在漠东亲征,仍不忘朝政,尔等身处京城,理当进行理政,切勿行小人龌龊之举。”
  “近来不少官员都被检举贪污受贿,孤希望尔等之中都是清白之人,清白之身。”
  “即便不是清白之身,也可以早早更正,以免牢狱之灾。”
  “臣谨遵教诲……”
  朱高煦说罢,群臣纷纷作揖行礼,而他也继续道:
  “六部准备草拟,即日起迁徙南直隶、江西、浙江、福建等无土地之民前往河南、安南等地开荒。”
  “户部批条子,免流民一年赋税,并可凭朝廷下发的条子,在当地县衙兑开荒口粮,或领取熟地。”
  “若是开荒,便每人每月可凭着条子兑四斗开荒口粮。”
  “此外,调税务司一千税务郎入河南核实维护此政,凡是有包庇贪污行为之人,三族皆流放肇州。”
  由于安南迁徙人口工作一直进展不是很顺利,朱高煦也不得已开始强行移民百姓。
  这政策下发下去,提到名字的各地衙门即便再怎么不情愿,可为了避免税务司派人调查,还是不得不强征些百姓南下安南,北上河南。
  这样的政策对那群安居乐业的无土地流民不公平,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他们的牺牲只能靠朝廷的开荒口粮来弥补一小部分了。
  维护好开荒口粮的事情,成为恢复河南民生的重中之重。
  至于安南,虽然那边还没送来具体的《黄册》和《鱼鳞图册》,但当地无主的耕地数量恐怕已经多得种不过来了。
  迁徙去安南的百姓,大部分都是生活在已经被开发的城镇,不会有染上疟疾和疫病的风险,完全可以直接从交趾都司手上领取无主耕地,直接生产。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会说免一年赋税,因为移民过去就有熟地可以耕种,并且由于安南的气候问题,移民也不用熬什么寒冬,一年可以种三季,这是北方比不了的。
  交趾、河南、辽东这三个粮仓如果都能开发出来,那迁都北京对南方来说负担就不算大,陕西和云南的负担也会减轻。
  历史上明朝只开发出一个河南粮仓,结果还因为中后期的丈量问题而无法获知河南的真实土地实力。
  同样面对旱情,西北的陕西挺了不到一年就民变了,河南还在过着随礼都要随数十文的舒坦日子。
  要不是崇祯三年的大旱灾波及太大,紧接着又来了蝗灾和流民,河南说不定咬咬牙就挺过去了。
  现在朱高煦大力修建水坝、堰坝、束水闸,为的就是让黄河安安稳稳的不要决口。
  只要黄河不决口,河南的开荒工作一定会非常顺利,毕竟现在河南的问题是人不够,而不是地不够。
  况且这些土地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精耕细作,抛荒不过就是这一二百年的事情罢了。
  论开荒,它们可比渤海和辽东容易多了。
  没有树根、石头这些碍事的东西,一个熟手一个月就能开垦出一亩熟田,入冬前翻翻土,来年就能耕种。
  只要有足够的人,河南的大部分土地都能复耕,少部分只需要重新修建水利设施就能恢复两宋时期的状况。
  人不管在哪一个时代都代表了一种资源,而河南缺的就是这种资源。
  与它一样的还有北平,至于陕西则是得考虑土地承载能力。
  自唐代世界范围内降温开始,降水线就开始不断向东后退。
  明代陕西的土地承载能力已经远不如两宋,更不如汉唐。
  唐代陕西在天宝年间人口达到四百六十余万,但这只是在册的纸面人口,并且当时关内道还有长安城这个人口百万的负担。
  没了长安后,即便没有了河套,北宋巅峰时期的永兴军路、秦凤路则是达到了七百余万。
  明代陕西面积比北宋大,但气温略降,可即便如此,按照晚明文人所说的各地真实人口是《黄册》所记载三倍来算,明代陕西也养活了不低于七百万人。
  在天启年间的旱情爆发前,陕西就已经有了民不聊生的情况发生,粮价只有临近河南与四川的地方还算低,其余地方粮价都比关东要高出太多。
  大明在陕西及甘肃有二百三十余万口,但这个数据是洪武二十六年所记载的,距离如今已经有十一年了。
  十一年时间,谁也不知道陕西和甘肃有多少人口。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陕西和甘肃的人口民族比例是极不合理的。
  就朱高煦与朱棣治理大明以来的三年时间里,陕西和甘肃先后爆发了二十六次鞑官和色目官员的叛乱。
  这还是能呈奏到他们面前的次数,在五军都督府那里恐怕更多。
  色目与蒙古人在西北占据半数都算保守了,真实情况恐怕要更多。
  迁徙西北色目、蒙古百姓入关东,甚至江南,然后迁徙汉人前往当地,这才能慢慢解决当地的问题。
  “此外,迁徙色目、蒙古等百姓前往山西、湖广、山东等地。”
  朱高煦补充结束后,便不等群臣开口,直接示意鸿胪寺卿退朝。
  “退朝——”
  “殿下千岁……”
  群臣似乎早就习惯了朱高煦专断独行的朝会方式,也没有人会来说他的不是,因为说他的人,已经被朱高煦利用陈瑛、纪纲二人给处理了。
  洪武年间四大案的老味道,似乎又在南京空气中飘散了起来。
  乘坐金辂,朱高煦返回了春和殿,朝臣们则是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
  他们有的走出宫去衙门办事,也有的去文华殿班值,总之就是不想在奉天殿广场上站着。
  庙堂的气氛让他们浑身不自在,甚至不由得怀念起了朱棣执掌朝会的时期。
  此时此刻,希望朱棣早些结束北征,返回江南的官员是越来越多。
  不提他们的想法,返回春和殿的朱高煦便投入了处理政务之中。
  一百六十余本奏疏批阅起来耗费精力,各地发生的战事、赈灾、蠲免等事情都需要他过目。
  “贵州的苗瑶叛乱是愈发频繁了,看样子是抢上瘾了,不知道天朝火器之威了。”
  朱批了一本贵州瑶苗叛乱的奏疏后,朱高煦便调侃一句,并对亦失哈开口道:
  “让顾成率兵奔赴贵州镇压叛乱,另在渤海、辽东训练十个火炮营。”
  “殿下,十个是否太多了?”亦失哈询问朱高煦,毕竟一营三千人,十营就是三万人。
  如今关外虽有二百余万百姓,但男丁也不过就九十几万,一下子募走三万人,确实有些太多了。
  “不多,十个刚好足够。”朱高煦摇摇头,并让亦失哈调拨钱粮给关外。
  “户部那边,今年秋税征收汇总后,再调山东、北平二地八百万石税粮给辽东。”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48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83/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