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凑近看了看,对旧港、吕宋、安南等地十分好奇,更是指着填上颜色,却没有任何卫所、衙门的台湾说道:
“这小琉球怎么改名叫台湾了,而且上面也没卫所啊,为何不派卫所?”
他十分好奇,朱高煦闻言只能叹气道:“上面疟疾多,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返回前,我不准备插足上面。”
“除此之外,从福建横渡海峡前往当地也比较困难,适合朝廷的只有从长江口一路南下这条航道比较安全。”
“目前来说,朝廷只需要掌握澎湖就足够了。”
朱高煦说着,便见朱高燧看着地图上的旧港说道:“郑和他们还没有离开旧港吗?这都几个月了……”
“不把旧港经营好,他怎么下西洋?”看着只有小聪明的朱高燧,朱高煦叹气起身,用指挥杆指向旧港的同时,一路沿着海岸线滑向昆仑角(好望角)。
朱高煦给郑和的任务很重,他希望把所有官场在第二次下西洋期间修建好,例如苏门答腊、大古剌、榜噶喇(孟加拉)、锡兰(斯里兰卡)、古里、忽鲁谟斯、剌撒、阿丹、天方、木骨都束、慢八撒、层拔国等等。
这些有的是国家,有的是城邦,一直从马六甲沿海到后世南非东北部海岸地区。
抵达昆仑角后,郑和会在当地设置一个昆仑宣慰司,并开垦耕地,建设城镇返回。
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前,这个宣慰司会从层拔国购买可以长期储存的粮食等待郑和抵达,并作为郑和前往中美洲、南美洲的补给点。
只要能和印加帝国、阿兹特克人沟通,并建立一定的友谊,届时郑和就能留下一队兵马,在当地人的帮助下找到朝廷所需的各种作物和植物。
这次的友谊建立,也方便日后大明走大明洋(太平)前往美洲西部,省去补给上的麻烦。
只要把各种贸易商品价格谈好,那船队就不需要带沉重的粮食,完全可以带着商品从大明洋前往中美洲的西海岸,然后用船上的货品和当地人换粮食。
如果朱高煦没有记错的话,北美野牛的数量是数百乃至上千万头的庞大数量。
如果不是遭到白人滥捕滥杀,这群野牛足够当地土民正常吃数百上千年。
一想到欧洲那群家伙,朱高煦就气不打一处来。
大明眼下的情况是无法殖民美洲的,而且朱高煦也不打算殖民美洲。
相比较美洲,他更在意中南半岛和南洋。
至于美洲,大明完全可以用商品来换取黄金、白银等资源,并且可以放心扶持美洲上的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
美洲和大明的冲突注定不会很大,相比较之下,美洲和欧洲的冲突才让人好奇。
朱高煦很好奇,如果大明把马匹和甲胄、弩箭等东西带给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那欧洲人登上这座新大陆的时候,会遭遇到什么?
想到这里,他兴致勃勃的看着美洲的方向,而朱高燧见他看着地图上的美洲方向,也不由询问道:“这北洲和东洲上有人吗?”
“自然有的。”朱高煦闻言,当即走到了书架上,从书架上找出了一本书。
这本书看上去很古朴,朱高煦将其打开后,上面出现了一段话。
【北荒者,距中国三万六千里,需越大河,渡冰海……】
“这本书应该是先秦时期的书,其中的中国按照《诗经》的解释是天子所居住的京师,也就是从周天子居住的洛邑到北洲,需要走三万六千里才行。”
“先秦一里和我们现在的一里长度不同,折算下来差不多就是两万五六千里左右,但也足够很远离。”
“书上说的冰海,应该就是这里……”
朱高煦心知肚明的指着白令海峡:“这里就是冰海,据传天下大寒的时候就会结冰,可供人行走渡海。”
“另外一本书上就说了,北洲和南州的人是怎么到当地的。”
朱高煦说着,又放下这本书,找到了另一本看上去很古朴的书。
他翻开给朱高燧指出了那句话,上面的意思大概是在说,在燧人氏时期,由于天下大寒,华夏北部的一些部落渡过了冰海,抵达北洲后,因为依旧寒冷,所以不断向南迁徙,一直到他们来到一处暖和的地方才开始定居下来。
在书上,中原一共有三批部落先后进入北洲,并依次在南州、北洲与南州中部,北洲相继安家。
“这书也是先秦的吗?”
朱高燧看了看这古朴的书籍,朱高煦则是脸不红心不跳的点头:“应该是先秦的,我在古今典籍馆翻找的时候找出来的。”
“当时还找到了许多更早的版本,但那些书都因为保管不当被虫蛀了。”
“我准备等这次父亲北征回来,主持编撰一本百科全书,将这些书籍都拓印在新的百科全书中,在两京十四行省的省治分别设置一座藏书阁,让各地百姓可以阅览。”
“除此之外,我还准备收集从燧人氏到如今的一些史料,编为一本《华夏历史概略》。”
朱高煦说着自己的想法,朱高燧却不感兴趣,他关注点都在朱棣北征身上。
“大哥前些日子给我写信,说让二哥你有时候劝劝爹,别让爹北征,让他多陪陪娘的时候,也好好修养修养,毕竟他也四十八岁了。”
朱高燧说着老大让他代传的话,朱高煦听后却不是滋味。
什么叫“也四十八了”,你们怕是不知道这老头差点把我们三兄弟熬死……
一想到年纪最小的老三都才比朱棣多活七年,朱高煦真不觉得有什么好劝的。
这一世有自己分担,朱高煦都担心朱棣能把他们三兄弟给熬走。
“爹的身体,比老大和你的还强壮,你们担心他,不如担心担心你们……”
朱高煦瞥了一眼朱高燧,朱高燧还以为是他生气了,连忙闭嘴开始看地图。
倒是瞧他这模样,朱高煦就知道他大概是有事情要求自己,所以冷静开口道:
“你无事不登三宝殿,之前来,每次都让我赏你点东西,今日恐怕也不是单纯的叙旧吧?”
“嘿嘿……”朱高燧假装腼腆的笑了笑,然后才小声道:
“二哥,您看看您说的这话,我只是想您了才过来。”
“在您面前,我比在爹面前都老实,哪敢来要什么东西啊。”
“只不过是你看我可怜,随便补贴补贴弟弟罢了。”
如果说朱高炽继承了朱棣的体态,朱高煦继承了朱棣的能力,那朱高燧估计就是继承了朱棣的厚脸皮。
看着朱高燧这厚脸皮的模样,朱高煦直接坐回位置上:“给你三息时间,不说就滚。”
“说说说!”听到朱高煦要赶自己走,朱高燧连忙凑上跟前帮朱高煦捏了捏肩膀,一边捏一边说:
“我前些日子看见宫人带一匹马去散步,他们说那马是您的赤驩。”
“您的马我肯定不敢有想法,我就是想要两匹它和大食马生的马驹……”
朱高燧说出了自己的意图,要知道即便是汗血马和大食马所生马驹,那也是价值千金的存在,不得不说他还真敢要。
“这个问题不大,前些日子赤驩刚刚配种,反正你要在京城照顾娘,等你走的时候,我让人送你两匹它的马驹。”
朱高煦说罢,朱高燧立马作揖:“谢二哥!”
“滚吧……”
“诶!我这就滚……”
第359章 自由贸易
“唳——”五月的辽阔草原,一片苍茫浩渺,天空之上苍鹰盘旋,俯瞰陆地上那火红“长龙”,久久不敢落下。
地上,数千旌旗招展,一支由十数万人组成的队伍缓缓向北前行。
队伍的两侧和前后都由身穿火红鸳鸯战袄的明军兵卒所组成,他们一手牵着马缰,一手持着长枪,深一步浅一步的向前走着。
他们有的牵着两匹马,有的则是牵着三匹马。
不同的马匹数量,待遇却是差不多。
较为敦厚的马匹背上挂着沉重的甲胄,两斗应急军粮和防雨的蓑衣。
明晃晃的甲片上,透亮的几乎映照出蓝天白云的光芒。
这些士兵身材粗壮,即便没有披戴甲胄,也能让人感受到他们那强大的战力。
在队伍的中间,数万辆辎重车延绵十余里,近十万民夫们驱赶着挽马,拉着火炮和辎重物资,辛苦地跟随着士兵们的脚步。
土地因其马蹄声而颤抖着,车轮在草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上空飘着几缕飘忽的白云,太阳把草原映照得刺眼,风吹过来,带着淡淡的青草香气,萦绕在人们的鼻尖。
草原是无边无际的,经久不息的风似乎在狂妄地叫喊,在笑弯或掀翻着土地,仿佛预示着不远的未来还有更大的风暴在酝酿中。
一望无垠的苍穹下,人们在这不可抗拒的草原上,显得无比渺小和微不足道。
军队渐渐隐入了远方,草原回归了平静和宁静,只有那些深深的痕迹还残留在土地上,留下了勇冠三军而不畏艰险的前行足迹。
“吁……”
勒马声传出,队伍正中的徐增寿从前方赶来,在马背上对一旁的朱棣作揖:
“姐夫,都探查过了,阮里河千户所修建的驿道沿路都没有胡骑的踪迹,可以放心行军。”
徐增寿的话传来,朱棣却捋了捋胡子,他看了一眼己方的队伍后才开口道:
“不能不防,让丘福先率三千骑兵出驿道,然后传消息来,我们再横穿哈剌温山的这条驿道。”
“是!”徐增寿应下,紧接着往前方奔走而去。
在他离开的同时,朱棣身旁的将领们也开始先后开口。
率先开口的,毫无疑问是被朱棣倚重的朱能。
“张玉和我说过这个阿鲁台,当年就以小心谨慎著称,我军西征最大的阻碍就是哈剌温山脉,想把粮草输送到五百里外的哈剌温山西麓是最大障碍。”
“阮里河千户所那边现在已经囤积了三十万石粮食,不过想要尽数运往西边,起码还需要损耗一两成,耗费半个月。”
“我军是直接带着军粮去进攻阿鲁台,还是等三十万石抵达西麓再进攻?”
朱能询问朱棣意见,朱棣听后选择折中:“俺准备让王义、丘福先带两万骑兵和五万民夫一起前往西麓,然后选择河流上游的地方扎营开始制作军粮。”
“这么一来,等我们抵达那里,他们起码也制成一万六七千石军粮了。”
“这批军粮,足够我们麾下三万多骑兵食用半年。”
“之后只需要把运抵营地后续的二十多万石粮食也制成军粮,然后安排三千马步兵护送十万民夫南下,那我们就可以沿着斡难河一路向西,每人每匹马携带六斗干豆,二斗军粮,足够我们外出一个月。”
想到这里,朱棣看向了远方的哈剌温山脉。
这次他们走的,就是兀良哈被全歼的那条河谷山道。
不同的是,上次朱棣在这里留了一个千户所,加上鹤城卫的设立,犯人的发配充军,曾经那条脱鲁忽察儿他们无法梳理的山道,如今已经被明军拓宽为了驿道。
如果不是水泥不足,恐怕朱棣都想修建一条从阮里河千户所到漠北的驿道。
想到这里,朱棣也开始养精蓄锐,等待着接下来几個月的追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