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529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是的,他从不认为这是一场难打的战役,而是觉得阿鲁台将会在首次交锋受挫后西逃。
  他已经给瓦剌的马哈木派去了使者,希望马哈木帮助自己拦截阿鲁台。
  如果马哈木能做到,那大明可以册封他为王。
  当然,朱棣也知道如果阿鲁台覆灭,马哈木会一家独大,因此他还给瓦剌的太平、把秃孛罗等人分别送去了信件,也承诺会在击破阿鲁台部后为他们封王。
  如此一来,瓦剌内部就有三王,马哈木自然会被太平和把秃孛罗牵制。
  这三部谁做大,自己就对付谁,反正不能让鞑靼部起来。
  他要把黄金家族的声望打压到最低,这么一来黄金家族只能远走河中,无法参与到漠北的事情。
  想到这里,朱棣只觉得时间过得有些慢了。
  在这种煎熬下,行军一日的朱棣总算进入了哈剌温山脉的范围,并成功进入当初的那个河谷。
  不同的是,曾经的这个河谷未经开发,只被兀良哈作为躲避明军的藏身所。
  而如今,河谷两侧用水泥修建了防洪堤,沿河修建的城墙外是大片大片的耕地,一眼望去恐怕不少于十万亩耕地。
  在田间劳作的戴罪军户,几乎每家每户都驱赶着两到三头牛,所用的犁也是加长版的。
  “臣孟章(王义),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岁万岁……”
  阮里河土路与水泥路交接的地方,孟章、王义早早带着诸将在此等待。
  眼见朱棣到来,二人率领诸将行礼,朱棣见状也翻身下马,扶起二人的同时回头对徐增寿、朱能爽朗笑道:“你们就在这边扎营吧,俺去着阮里河看看,瞧瞧他们经营如何。”
  阮里河千户所的河谷平原很大,尽管已经开垦不少耕地,但许多土地依旧是空地,足够数万明军和近十万民夫扎营。
  在朱棣的交代下朱能与徐增寿开始安排大军扎营,而他则是带着王彦等随从重新上马,在王义、孟章的带路下走上混凝土的水泥路,向着阮里河城进发。
  “给俺说说这阮里河的情况。”
  朱棣抚须笑着开口,王义作为大宁都司指挥使自然责无旁贷。
  他对朱棣作揖道:“此城由臣与宁王殿下共同修建,城外水泥道路宽三丈,南长六里,北长五里。”
  “城池修建于河西,城池周长十二里,可容纳五万人居住其中。”
  “眼下,阮里河千户所有戴罪军户及亲眷六千余人,驻守将士一千人,亲眷四千余人,合计近一万二千人。”
  “城外开垦耕地九万六千余亩,城中挽马耕牛皆不欠缺,今岁产粮恐不下五万石,产豆两万石。”
  阮里河千户所的情况比朱棣预估的好上太多太多,光当地岁产粮食七万石就让他高兴异常,更别提其中有两万还是战马所需的豆子了。
  这五万石粮食和两万石豆子,如果要从渤海运来,起码要起运八万石粮,三万石豆。
  如果要是从关内的山东起运,恐怕得起运十二万石粮,五万石豆。
  正因如此,朱棣才会觉得可以产粮的阮里河千户所可贵。
  “这地方得大力开发才行,将它拔擢为镇虏卫,当地千户官拔擢为卫指挥使!”
  “谢陛下恩典!”
  朱棣一开口,一名武官便主动作揖,显然他就是当地的千户官。
  “你给俺好好干,要是日后朝廷不需要额外从其它地方调粮,那你就大功一件!”
  “臣领谕!”千户官应下,朱棣也笑着捋了捋胡子,想到了自己的十七弟。
  “对了,十七弟呢?”
  朱棣看了看四周,这次他特意调朱权担任前锋,就是为了弥补上次朱权专职后勤,怎么现在反而瞧不见人了。
  “宁王殿下率五百护卫骑兵,跟着淇国公当先锋穿越驿道了。”
  王义解释着,朱棣听后倒也没说什么,毕竟朱权的五百护卫骑兵是他自己的。
  “这地方如果全部都开垦,能有多少耕地,你们算过没有?”
  朱棣看着富饶的河谷地区,不由询问王义等人,王义闻言则是回答道:“这镇虏卫一路沿着阮里河北上有不少河谷,我与宁王殿下商量过,日后如果军户多了,可以沿着阮里河一路向西北设置百户所和千户所,能开垦的耕地恐怕不少于百万亩。”
  “有这么多?”朱棣倒是没有深入过阮里河,不过在他知道阮里河的河谷平原可开垦耕地这么多后,他立马就高兴了起来。
  阮里河能开垦的耕地越多,产出的粮食也就越多。
  只要配备足够的耕牛和挽马,迁移足够多的人,那当地的产出足够北征所用。
  “这河流还真是好东西啊……”
  朱棣搓了搓手,只觉得老二开发关外还真的开发对了。
  如果渤海没得到开发,那朝廷自然没办法开发漠东,更无法常驻阮里河。
  这才十四年左右的时间,自家老二和他麾下这群人就把关外经营成了这样,如果给他二三十年……
  朱棣突然有一种欣慰的感觉,欣慰自己有一个“类己”的好儿子,这是多少君王求之不得的事情。
  “好了,给俺找个休息的地方吧。”
  听完了王义他们所说的情况,朱棣高兴的准备找地方休息,王义闻言连忙带路。朱棣还没北上,他和朱权就已经开始准备行宫了。
  朱棣在镇虏卫的行宫占地四亩,不算太大,也不算寒酸。
  住进其中后不久,朱棣就传出了鼾声。
  不出意外的话,他需要在这里等待朱权和丘福的探路,并在得到确切消息后才开始动身。
  这几日,算是他接下来几个月里,为数不多能安稳休息的日子了。
  倒是在他昏昏沉沉睡下的时候,南边的郑和也迎来了自己的出征。
  “铛…铛…铛……”
  清晨,当巨港城的晨钟开始铛铛作响时,早早准备好的郑和他们也在经过三个月的休整后决定启航。
  郑和与陈瑄、崔均三人走出了旧港宣慰使司衙门,站在马车前,崔均对二人作揖:“我就不送你们了,反正天天在一起也腻歪了。”
  “好!”陈瑄爽朗笑道:“你好好看着南洋,等我们回来,倒是要好好看看,这巨港的变化有多大。”
  “哪还有变化的空间……”崔均哭笑不得,而在他的哭笑不得背后,却是焕然一新的旧港城。
  由于苏门答腊岛上石灰石众多,因此在郑和上次返程前,这里就已经兴建起了水泥工场。
  这次郑和南下带来的工匠,更是让水泥工场的技术更加精细,产量更高。
  三个月的时间里,巨港的城墙被清理干净了绿植,覆盖上了混凝土。
  旧港城内的道路都被扩宽,屋舍也重新建设得焕然一新,城池扩大了一倍不止,足以容纳十余万人在其中生活。
  除此之外,城外还兴建起了三个军营和四个集市,码头那边也被修建得焕然一新,可以停泊五千料的上百艘大船。
  巨港内的官学也兴起,十所官学足够满足当地孩童的就学。
  巨港是一个风向标,眼见朝廷在巨港投入这么多资源,其它华侨聚集和马来百姓聚集的城池也开始尽心尽力的干活。
  从大明设立旧港宣慰司到现在,不断有马来人口和南洋各国华侨到旧港聚集,因为他们都看出了大明要立足南洋的决心。
  南洋诸国很难过,可还得陪笑,毕竟郑和的舰队不是摆设,只能硬着头皮接受了这个“天降爹”。
  “好了,上车走吧。”
  郑和调侃着,并和崔均打了个招呼后便上了车。
  陈瑄见状也跟着坐了上去,不多时马车就驶离了旧港宣慰司衙门。
  与三个半月前不同的是,原本拥挤狭窄的道路变得宽敞,两旁各种文化的建筑则是被推平,取而代之的是石木结构的混凝中式小院。
  “真没想到,三个月的时间能变化这么大,不知道我们回来的时候,这里会不会变得更为繁华。”
  马车上的陈瑄感叹着巨港的变化,心里也忍不住升起自豪感。
  一旁的郑和手里拿着一本厚厚文册,腿上还有两本脸上也是止不住的笑意:
  “比起这个,我更在意这个。”
  “嗯?”陈瑄回头,一看郑和手上的东西,立马笑道:“这个确实应该更在意。”
  “我还以为这旧港是蛮荒之地,却不想蛮荒之地也有四十余万口,百余万亩耕地。”
  “这地方土地肥沃,水果成群,两亩地的产出就足够养活一个人,真是好地方……”
  陈瑄说出了旧港宣慰司的情况,郑和也高兴拿起其中代表赋税的文册道:
  “人口和耕地固然值得高兴,但当地的赋税情况才是让我叹为观止的原因。”
  “满剌加千户所和巨港两个地方,过去一年居然收到了五百多两黄金,六千多两白银和十二万贯钱。”
  “这放在中原,恐怕也是了不得的赋税大府了,更别提二十二万石税粮了。”
  “别说支付南洋卫和旧港卫这两个卫所的俸禄了,就连吕宋的俸禄都能一并支付了。”
  此刻的马六甲并不算繁忙,至少比起大航海后的情况来说不算繁忙,可即便如此,每年的税收也十分可观。
  要知道这还是只有南洋卫这一个海军卫巡视让行商缴纳赋税的情况,只有一卫的情况下,不少商船都逃了税。
  如果旧港卫也形成战斗力,从而让南洋卫彻底从陆地上解放出来,那估计这里能获取的税银还会更多。
  “等这次下西洋回去后,我得向陛下和殿下上疏,让朝廷增设两个海军卫才行。”
  郑和感叹之余,他们的马车也抵达了焕然一新的巨港码头。
  二人先后下车,郑和命人将旧港的《黄册》、《鱼鳞图册》、《赋税粮册》送回南京,随后开始组织大军上船。
  海内外诸国的商帮在旧港跟随下西洋舰队停留了三个月,没有谁敢于率先走出满剌加海峡,因为小西洋上的海盗数量并不少,他们势单力孤,去到小西洋恐怕会遭到劫掠。
  他们也不敢催促郑和,生怕郑和翻脸不认人。
  好在等待迎来了回报,停靠三个月后,他们总算踏上了前往西洋的航道。
  “呜呜呜——”
  忙碌一个上午,当正午的号角声吹响,数以百计的船只驶出巨港港口,向着西方的满剌加海峡进发。
  三天时间里,他们经过了满剌加群岛和满剌加海峡。
  在这里,他们见到了许许多多岛礁上的炮台和烽火台,也见到了许多来自阿拉伯的商船。
  这群阿拉伯人的商船大多都在五百料左右,相比大明的商船,简直可以用‘迷你’来形容。
  面对下西洋舰队,他们只能争先恐后的避让,同时老老实实接受南洋卫海军战船的检查并交税。
  海军会给他们发出一块铁牌,这块铁牌是他们进入满剌加海峡交税的证明。
  在贸易结束离开满剌加海峡时,他们需要上交这块铁牌,才能得到放行。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52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29/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