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百姓过得不好,那他铸造再多的钱也没有用。
想到这里,朱高煦询问道:“两京铁路还有多久才能完工?”
“大约三年。”郭资毕恭毕敬回答,朱高煦闻言颔首道:
“国库既然充裕,那我准备先修西北铁路的北京至万全、大同段。”
“这段铁路六百里,工部的报价是三年二百四十万贯,造价并不算高。”
“如果这段铁路能修通,那山西北部的煤炭就能在两京铁路贯通的同时,将源源不断的煤炭运往江南,提早实现煤场自给自足,并解决江南百姓的柴火问题,你以为如何?”
“自然可以!”郭资不假思索的回答。
在他看来,皇帝既然说的那么详细,显然这件事情是肯定要办的。
虽说房山的煤炭已经通过铁路运往了北直隶南部和山东西部地区,但总体来说房山的煤矿产量并不足以满足当地的需求。
当然,这其中也涉及房山没有铁路,还需要用马车运煤导致效率低下。
故此在同意山西北部铁路的时候,郭资也建议道:
“陛下,臣建议修建一条房山通往北京东站的铁路,再修建一条从永平府滦洲铁矿连接永平站的铁路。”
“如此一来,滦州铁矿和房山煤矿就可以直接通过火车运往京城,再中转前往南方。”
郭资的提议让朱高煦拍了拍脑袋:“倒是忘记这件事了……”
朱高煦有些懊恼,自己应该早早想到这些事情才对,只可惜这段时间太忙了,居然连这些事情都忘记了。
想到这里,朱高煦对身旁的亦失哈交代道:“与工部说清楚,主干线修通后,主干线两侧的矿区都要修建铁路来运输资源。”
“批不批是朕与户部的事情,但工部必须勘察上奏。”
“奴婢领旨”亦失哈应下,朱高煦见状也将目光继续放在郭资身上:
“朝廷眼下,每年要消耗多少国库的库存钱粮?”
“这……”郭资顿了顿:“去年是六百万贯,今年至如今已经消耗四百三十余万贯,到岁末估计会达到七百万贯。”
“如果明年西北铁路的山西段,加上房山、滦州等地铁路开建,估计会高达八百万贯。”
“以国库的情况,大抵能撑三年左右。”
“不过三年后两京铁路和山西北部段竣工,届时会降低至五百余万贯。”
“若是房山、滦州等地铁路也能竣工,应该会下降到四百万贯。”
“以国库每年的财政增长来看,届时只要没有大的战事,每年的缺口估计也就在一百万贯左右,持续三四年就能渐渐平行。”
“当然,这是建立在西北铁路不开建的情况下,若是西北铁路也开建,那缺口兴许会扩大到三百乃至四百万贯左右。”
郭资在隐晦的提醒朱高煦,朝廷的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
这三年还可以用海外战争缴获的金银,以及解缙案和纪纲案抄家所得来度过,但三年后就得勒紧裤腰带了。
“东北铁路,如今到什么地方了?”
朱高煦没有立马回应郭资,反而是询问起东北铁路的情况。
“已经修抵辽西府宁远县,预计明年这个时候就能修抵辽河西侧。”
“剩下的一千二百里,差不多需要五年时间才能修通。”
郭资回答了东北铁路建造情况,朱高煦听后颔首。
历史上日本人和俄国人修建南满铁路用了五年零四个月,当然南满铁路的里程要比大明的松原—海城铁路要长出许多,但大明修铁路比俄国人和日本人给出的待遇好,而且朱高煦在东北的威望高,募工容易。
加上是多点开工,故此五年修通也没有什么问题。
“辽东、渤海等地百姓得知朝廷要修铁路,并且陛下会在铁路修通后前往吉林,因此报名之人络绎不绝,工人数量十余万。”
“若不是用不了那么多人,那工部兴许能招募数十万百姓来修建这条铁路。”
郭资脸上忍不住流露笑意,朱高煦脸上更是出现骄傲之色。
来到这方世界,若是说朱高煦对自己哪方面的功绩最为满意,那一定是开发渤海和辽东。
得益于他,大明的辽东和渤海每年能向内地输送数十万石粮食,尽管这并不多,但放在历史上是万万不可能的。
能输送粮食代表自给自足还有存粮,而历史上的辽东每年需要从山东、北直隶调上百万石常平粮价才能存续。
对辽东,朱高煦以一己之力改变许多,这也让朱高煦对朱瞻基在位十年感到不屑。
朱棣留给朱瞻基的内帑金银数量几近千万,但凡朱瞻基舍得投入,辽东局势也不会两百多年都得不到改变。
“对于东北之民,主要以农业和工业并行来进行。”
“手工业不适合,那就发展铁矿、煤炭等资源,同时发展好农业。”
“东北沃土千里,只是由于得不到治理,许多土地积淤而无法耕种。”
“如今有了抽水机,那只要有足够的人力,东北之地足够开垦数万万亩耕地。”
朱高煦对东北的评价很高,如果东北的耕地能开垦出来,哪怕只有十分之一,那小冰河期的东北也不会太难过。
小冰河期的东北洪涝灾害严重,那是因为无人治理才导致的洪涝。
如今大明在东北广修水利,到了二百年后兴许会因为小冰河期的降温而导致粮食减产,不过一旦用上化肥,再加上完善的水利,东北即便遭遇灾害,也能自给自足,不会因为灾害而诞生努尔哈赤这个卷王。
况且……
朱高煦突然想起了努尔哈赤的老祖宗猛哥帖木儿,故此不免询问亦失哈道:“我记得之前陈昶抓来了那个猛哥帖木儿,他人呢?”
“猛哥帖木儿?”亦失哈表情有些迷糊,他一时半会还真想不起这种小人物。
走到书架前翻找了许久,他才回首与朱高煦作揖:
“陛下,他被送入南京,妻女被充入十六楼,他自己则是被送去孝陵守陵去了。”
“送?”朱高煦皱眉:“我没说把他送去孝陵。”
“好像是太上皇当时下的令,已经去势了……”
亦失哈声音小了几分,朱高煦闻言哑然,最后笑了笑:
“罢了,既然已经处理了,那就懒得处理他了。”
摇头苦笑,朱高煦便将目光投向郭资,继续与他讨论起了朝廷需要用钱的地方……
第473章 自取灭亡
“王重六……上称”“一千七百二十五斤,收粮一百七十二斤半。”
“吴寸二……上称”
九月尾巴,当北征大军在漠北收服太平、把秃孛罗等瓦剌大领主的时候,山东兖州府青川村内也在进行着秋收后的赋税缴纳环节。
青川村作为驿道旁的一个存在,这里有多条小河经过,因此当地农业发达。
这样的地方,收税和办事都需要老实本分的人,而青川村粮长程汇元便是这样的人。
在基层吏员常年从中克扣的环境下,程汇元毫无疑问是一个木讷且实事求是的人。
在他到来的三年时间里,青川村百姓没有遭受过粮长的苛责,产量该多少税就是多少税。
正如当下,在其它村子交税都略有怨言的时候,这里的村民却积极的排队交税。
一个长宽四尺的板称前排着队伍,两名村民自发来抬粮食,分粮食,作为粮长的程汇元则是坐在一旁,用毛笔记录着各家各户的田亩数量、产量、上缴税粮等等。
百姓们各自帮忙将装满麻袋的粮食上称,得出结果后,按照十税一的税额进行分粮交税。
青川村八十六户,全村五百二十七口人,田地三千八百六十亩。
在人均三亩就是贫困户的时代下,青川村的耕地不可谓不多,只不过……
“好了,都统计差不多了,就只差孔笙的田赋了。”
擦了擦额头的汗水,从早上一直弄到黄昏的程汇元终于露出笑脸。
此时,原本排成长队的百余名百姓都已经带着自家人离开了晒场,留下的只有负责帮忙的两个青壮年。
此刻他们正在把税粮抬入仓库之中,听到程汇元的话,他们擦了擦汗道:
“程粮长,那孔秀才的粮食,凭我们两個恐怕人数不够,不如明日多叫几个人吧?”
“嗯,劳烦你们明日多叫十几个人,到时候我带着村公所的马车过去拉粮。”
程汇元点了点头,随后对二人笑道:“你们也干了一天,我现在去给你们做饭吃。”
“使不得使不得,我们稍许回家吃就行……”
见程汇元那么说,两人连忙摆手,程汇元也笑道:“使得,你们先搬着粮食,很快就能弄好。”
话音落下,程汇元就走进了村公所内开始捣鼓了起来。
不多时,他将桌子搬到了院子里,摆上了油炸花生米、西红柿炒鸡蛋、炒青菜这三道菜和一小盆米饭,同时拿出了一壶米酒,三个酒碗和三副碗筷。
他亲自搭把手,帮着那两人一起将粮食都存入仓库中,随后才张罗他们来吃饭。
农村肉食存放不便,加上杀鸡需要太多时间,而且一只鸡好歹也三十几文,一顿饭吃三十几文,即便对于程汇元来说,也不免有些奢侈。
喝着米酒,吃着鸡蛋与花生米,三人很快便谈天说地了起来。
尽管程汇元年纪只有二十三四,可他毕竟有学识。
山东推行新政十六年时间,年纪三十以下的多少都有过五年的受教育经历,反倒是三十以上的人文盲率较高。
不过他们从不抱怨,因为现在的日子比起之前,可以说好过太多了。
洪武年间固然过得比至正年间舒服,但与洪熙年间相比,那简直差太多了。
在这山东之地,新作物不能说遍地都是,但许多人家都会留出土地来种植新作物,尤其是花生。
作为一亩地能产出一百二十斤,并且能榨出近五十斤油的作物,花生一经传入,便引起了沿海百姓的广泛种植。
在一斤油价三十文的市场下,一亩花生产油价值在一贯五钱,许多人甚至专门种植花生来卖油。
不过种的多,油价自然就下来了。
山东全省种植花生的田亩多达上百万亩,故此山东的植物油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瞬间从每斤三十文下降到了每斤十文。
现在一亩花生的价值也就四五百文罢了,与粮食差不多。
正因油价便宜,所以他们才能吃西红柿炒鸡蛋、炸花生这种比较费油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