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钺看出了二人难过是因为自家大爷爷的去世,他记忆中记得自家大爷爷是一個一直笑呵呵的胖子,但更深的记忆便没有了,故此并不是特别难受。
“老大的丧葬,你准备怎么做?”
朱棣擦了擦自己的眼泪,强装正常的询问朱高煦,朱高煦也沉声道:
“老大前年就预估到自己恐怕日子不久了,故此让瞻基修葺王陵于昆明西山脚下。”
“瞻基没料到这天来的那么快,王陵地下虽然已经修建完毕,但地上建筑还未修建好。”
“儿臣准备先让大哥入葬,而后拨内帑十万贯将汉王陵地上的建筑修葺好。”
“大哥性情仁厚,就藩昆明后鲜有叨扰百姓之举,还常出资与百姓修葺桥梁,当得一个“成、康”谥号。”
“选成吧”朱棣主动开口为大儿子挑选了谥号,朱高煦闻言颔首。
“你若无事便退下吧,国政繁重,不要将时间耽搁太多。”
朱棣挥手示意朱高煦退下,朱高煦闻言点了点头,心情难受的起身离开了长春宫。
在他走出长春宫不久,便听到了殿内传来嚎啕大哭的声音,潸然泪下。
朱高煦加快脚步离开了大明宫,并在返回紫禁城后,将朱高炽的一切给做好了安排。
内帑拨钱十万贯修葺汉王陵墓,为其上谥号“成”,全称汉成王。
汉世子朱瞻基即汉王爵位,其余诸子分别定为郡王爵,但并非世袭罔替。
此外,蠲免昆明府百姓赋税一年,以此来为朱高炽积攒阴德送行。
翌日,汉王朱高炽薨逝的消息便传开,不过半个月时间,各地藩王纷纷上疏给了朱棣、朱高煦父子二人安慰他们。
这其中,朱高燧得知消息悲怆,书写《祭皇兄汉成王文》送往汉王府,由朱瞻基拓印后焚毁原文。
在朱高炽去世后不久,杨展的父亲杨俅也以七十三岁高龄病卒。
由于杨展已经有公爵,故此杨俅的爵位不再承袭,朱高煦将其追封为崇明王,谥号忠贞。
杨俅病逝不到一个月时间,魏国公徐增寿六十五岁寿终而薨,追封其为鹤城王,谥号忠穆。
不到两个月时间,老人纷纷落幕,这让朱高煦心中难受之余,也让庙堂上许多老臣纷纷以老迈而乞请致仕。
夏原吉与黄福、郭资三人乞请致仕,但被朱高煦挽留。
此外,诸如徐晟、李失等人也纷纷退居幕后。
昔日的老兄弟正在一个个的退出庙堂,剩下的只是那些熟悉却不亲近的面孔。
朱高炽的去世对朱高煦打击很大,而老臣们的退场更是让他心里空荡荡的。他很想回吉林城看看,但肩头的政务压得他不能动弹。
五月,昆仑宣慰司传来消息,弗朗机国再次派遣船队前往了昆仑角。
不过挨过一次揍后,他们也知道了大明朝的强大,故此这次并非来作战,而是来谈和的。
尽管恩里克王子死在了昆仑角的海战中,但在利益驱使下,弗朗机国王的若昂一世还是派遣了船队前来谈和。
他们以二百斤黄金作为谈和条件,希望获得与大明直接贸易的资格。
消息传回国内时,弗朗机的使臣已经在昆仑角待了半年时间。
面对这一条件,朱高煦没有轻易回答,而是思考许久后答应了谈和,条件是弗朗机向大明朝称臣,并且贸易并非弗朗机单方面与大明贸易,而是大明的商人同样可以前往弗朗机进行贸易。
此外,为了更方便插手西洲局势,朱高煦还答应在弗朗机遭遇危机时为其进行外交斡旋,并且包括军事庇护。
当然,军事庇护并非是指大明要帮弗朗机打仗,而是在弗朗机遭遇灭国战争时,大明出手庇护其不被亡国。
条件具体就是这些,但至于弗朗机是否会答应,那就是另外一说了。
起码对于朱高煦来说,现在的大明连印度厮当和东洲、北洲市场都未消化彻底,西洲市场反正就在那里,即便若昂一世不答应,大明朝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
反正到了最后,他们还是会来求着和大明贸易。
不同的是,历史上的他们还能从北洲和东洲获得黄金白银来和大明贸易,而今他们似乎只能在西洲不停的内斗来获取资源了。
当然,他们也可以在昆仑洲和桑海帝国等国家争夺资源,但那与大明朝无关,毕竟桑海帝国并不是大明的属国。
七月,海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蒋贵率领舰队在前往南洲途中,分别在南洋地区的几个岛屿设立百户所及千户所。
苏拉威西、巴占群岛、新巴布几内亚岛、阿鲁群岛等等后世知名的南洋岛屿被一一占据。
八月初五,蒋贵南下抵达南洲,并沿着南洲东海岸一路南下。
最终,南洲宣慰司在后世的布里班斯设立,但并非常驻,而是临时。
之所以是临时,是因为原定的南洲宣慰司驻地是后世的悉尼一带,但由于过于遥远,补给困难而选择在了距离悉尼一千多里外的布里班斯。
大明的舰队,成功将南洲收入囊中,而朱高煦也开始对南洲开始了取名。
首先南洲暂时设置两个府,分别是东边的平东府和西边的平西府,下辖十一个县。
至于北边的新巴布几内亚等群岛也因为有着丰富的精铜矿资源而被设为中山千户所、三山千户所及东山千户所。
当然,行政单位先设立,具体的迁徙百姓再实控则是要具体详谈。
“东山岛(新巴布几内亚)上有丰富的精铜矿资源,当地有十几万到几十万土人居住在上面,可以帮助我们开发。”
“驻扎一个千户所,备足足够的抗疟粉,然后对上面进行开发就是朝廷对当地的政策。”
武英殿内,朱高煦坐在金台之上,下面站着朱瞻壑、殿阁七位大学士和六军六位都督,以及六部尚书们。
他们看着朱高煦开口,亦失哈则是站在高悬的南洋及南洲地图旁边,用指挥杆指指点点。
“东山岛以密林为主,防备蛇虫鼠蚁的药必不可少。”
“相较于东山岛,南洲的开发则是要简单许多。”
“西边的平西府暂时不用管,而是要首先开发平东府,并从北向南不断建设聚集地。”
“由北向南,首先是与东山府隔海相望的靖海县、而后是郁林县、合浦县。”
“合浦县也就是现在蒋贵他们设立南洲宣慰司的地方,不过这里并不是南洲宣慰司的理想驻地,应该是更往南的九真县、苍梧县一带。”
朱高煦一边说,亦失哈一边指指点点。
“南洲的地形可以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不同的地形分布区,西部是低高原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中部是戈壁平原,东部是古老山脉所形成的高地。”
“适合宜居的地方,主要是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及西南部沿海地区。”
“南洲虽然广袤,但是有七成土地都十分干旱,而且容易爆发山火。”
“所以都督府和六部只需要在我所说的宜居地开辟县城就足够,至于南洲的资源则是以金矿、铁矿和煤矿、银矿、铅矿为主。”
“这些都是朝廷所需要的资源,而岛上的土人数量在七十万到一百五十万不等。”
三言两语间,朱高煦将南洲的情况简短的告诉了众人,并且继续道:
“地图已经发往都督府和六部,今年的罪犯不必发往燕然都司西然城,俱发往三山、中山和东山千户所就足够。”
朱高煦将目光看向了担任刑部尚书的徐硕,徐硕依旧与在内阁时一样,以皇帝马首是瞻,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今岁刑部羁押刑期超过一年的囚犯为四万五千余人,可尽数发配南洋。”
随着大明人口增加,犯罪的人数也开始逐渐增加。
放在十年前,一年顶多两万多罪犯能达到发配的标准,而今却达到了四万余人。
当然,这和《新大明律》较为严苛有着一定关系,但不绝对。
“启奏陛下,漠北铁路进展神速,顶多岁末就能通车了。”
黄福突然开口作揖,朱高煦闻言颔首道:“漠北铁路通车后,朝廷便可以御敌为金山(阿尔泰山),内地不复兵灾。”
“如今漠北人口也有罪民及牧民四十余万,当地的经济情况如何?”
他询问漠北的经济情况,并非他不清楚,而是他要让群臣知道漠北的情况如何。
对此,户部尚书郭资站出来作揖道:“回禀陛下,漠北人口增加后,每岁可从煤炭、铁矿等商业上收得四十余万贯利润。”
“过去几年,朝廷向漠北的投入则是一千五百余万贯,若是按照当下的漠北财政整张情况,大约三十年左右就能收回成本。”
时间是一个政策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即便朱棣对交趾和东北地区十分上心,但他所能调配的资源却不足以在短短二十几年将这些地方开发出来。
相比较下,朱高煦则是不同。
他推动了大明的工业革命,让生产力得到了提高,医疗得到了保障,故此人口才得以爆发式增长。
六十余年时间,人口几乎翻了一倍,其中人口主要增长还是在永乐和洪熙年间。
在世界各国都在保持每年1%到2%的人口增长时,大明却在以4%到5%的增长速度增长着人口。
最重要的是,大明人口的基数本身就足够大。
在朱高煦的估算中,当下世界人口应该不到四亿,而大明人口占比最少达到了30%的程度。
以当下的人口增长情况来预判,大概在七十年后,大明人口最低将达到两亿五千万,而世界人口最多不会超过六亿。
届时汉人将会在世界占比将会达到最低40%,最高50%的程度。
当然,具体能达到多少,这与大明的科技水平和医疗水平有着一定关系。
另外,还得看看各国效仿大明变法能效仿达到什么程度。
“西北铁路已经修抵沙州,明年岁末就将修抵哈密。”
“届时,铁路还将向西修建而去,而据朕所了解,西边亦力把里的歪思汗似乎已经对朝廷有了戒备之心。”
“礼部派遣使臣去西域与歪思汗交涉,告诉他,朕并非图谋西域,只是缺少河中地区战马,而修建铁路可以更方便走河中运送战马来大明。”
“大明的铁路不会深入吐鲁番,且让他放心就行。”
朱高煦虽然这般说着,但庙堂上谁又不知道皇帝剑锋明明白白指着亦力把里。
这种时候,但凡亦力把里有异动,那自家陛下恐怕不会吝啬出兵西域。
“哈密府当下情况如何了?”
朱高煦询问郭资,郭资作揖道:“自运送抽水机以来,当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如今当地有驻军三千,百姓四万,耕地三十余万亩。”
“待火车修抵后,搭配足够的化肥,每年能积攒五万石存粮。”
郭资这么说,其实话就很明显了,不过一旦有了铁路,哈密这每年五万石存粮也就不算什么了。
朝廷如果真的要对亦力把里用兵,完全可以依靠铁路从湖广、江南运送粮食前往西域,耗费虽然大了些,但军队不至于断了粮草。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辅兵的问题,而这也是朱高煦还不准备对亦力把里动手的理由。
即便大明的铁路修抵吐鲁番境内,可从吐鲁番前往亦力把里足有一千五百余里,前往喀什更是距离两千余里,北边的也速里(阿勒泰)就更不用多说。
这些距离,可都是需要大批挽马队和辅兵运输才能逾越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