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家请我当皇帝_分节阅读_第234节
小说作者:四代重奸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4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8:30
  虽然说法有异,大体不出两点:一则,福王跌倒,舜王吃饱,得了千万两金银;二则,河南千年一遇的大旱,颗粒无收,易子而食。舜王为了活命,只好千金购粮,维持生活。
  说实话,这套说辞,但凡有些脑子就不会相信。奈何利令智昏,人们总是喜欢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简单来说,就是喜欢一厢情愿。
  一传十,十传百,顿时洛阳方圆千余里皆装了大车小车的粮食,一路向洛阳城进发。
  若是从太空望去,千千万万的粮队,犹如众星捧月,亦如飞蛾扑火!
  他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外,怀着对金银财宝的渴望,怀着救济洛阳百姓的仁心,历尽艰辛万苦,排出万难,直奔洛阳。
  有船运的,有车运的,有人背的,有马驼的,甚至还有老者,幼子,尚且提了一个小兜,亦跟着出行。
  洛阳方圆千里之内大动干戈不提,张顺在洛阳城附近也不能安生。
  他早命令韩霖为主,神甫高一志辅之,在洛阳城外又另立一小城。
  守城之法,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有故意建立鸳鸯城者,亦有大小相依者。
  最典型的鸳鸯城,便是襄阳和樊城,两城隔汗水而立,中间以浮桥相连。想当初关二爷威震华夏,都拿坚守樊城的曹仁没有一点办法。更不要说,强盛一时的蒙古帝国,围攻襄樊亦历经六年之久,方才艰难拿下此城。
  洛阳城大,急切之间,张顺也无法重新构筑一城,与洛阳城相守望。
  不过,张顺虽然建不了大城,不妨建一座小城。其实这洛阳城西北角原本便有一座小城,唤作金镛城。此城小而固,常在洛阳城丢了之后,再凭借金镛城防御夺回。
  如今这城已经早废,洛阳城亦非昔日洛阳城。张顺无法借助原来的根基筑城,干脆另起炉灶,让韩霖、高一志在洛阳附近另寻一地,建成军事棱堡一座。


第222章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棱堡的位置选择在洛阳城的东北角,既和福王府、洛阳县衙相近,又有一定的距离。
  原本张都督、韩霖和高一志三人经过周密考察以后,提出了三种方案。
  一种是建在洛阳西北角。洛阳城正好坐落在洛河北岸,涧河在其西,瀍河在其东,唯有西北方向毫无阻隔。若是建棱堡于此,正好阻挡敌人对洛阳的进攻路线。
  一种是建在洛阳的南面。此地被洛阳城及涧河、洛河和瀍河三河护卫,可以在洛阳陷落之后,退守此地,继续抵抗。
  还有一种便是建在洛阳城的东北角。既可以在洛阳城北面、西北部位遭到进攻的时候,和洛阳城呈犄角之势,又方便引瀍河水护卫棱堡。
  张顺仔细对比了三种方案的优劣之后,最终拍板决定选择第三种方案。
  原来张顺也自有他一番道理。
  第一种方案看似完美无缺,把棱堡建筑的军事属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但是一旦官兵无法从洛阳西北侧取得任何突破,那么就会想方设法渡河来攻。
  义军虽然具有黄守才的水师优势,奈何无论洛河、涧河还是瀍河皆非大江大河,只要官兵运来重型红夷大炮便能封锁河道,强行渡河。
  这等于故意提醒围城官兵,先截断洛阳城的河流通道,再行攻城。到时候无论洛阳城和棱堡如何坚固,失了物资输送的通道,早晚也只能是弹尽粮绝的下场。
  第二种方案在危急时刻弃了不便防御和人口众多的洛阳城,退守小而坚固的棱堡。看似既节省了兵力,又节省了粮草。但是却靠河太近,一旦官兵采用水攻,恐怕棱堡中的义军皆为鱼鳖矣。
  唯有第三种方案,看似中庸,留给出陕西进攻洛阳的官兵一些希望。其实洛阳城和棱堡呈掎角之势,在义军大炮防守之下,同样固若金汤。
  而在洛阳城和棱堡的遮掩之下,那洛阳城东面,刚好有一处码头,唤作“南关码头”。
  这南关码头始建于隋唐时期,方便全国物资粮食通过通济渠运到洛阳城。
  隋唐以后,洛阳旧城毁去,通济渠亦不复能用,不过这座码头却因为洛河的运输功能保留了下来。如今虽不复昔日之盛,也便于物资往来运输。
  更何况这时代的黄河尚未改道北归,犹自过开封,走归德,经徐州、邳州至淮安府而入东海,大致和原来通济渠方向一致。虽然没有以前通济渠平稳可靠,好歹也能勉强能用。
  张顺选择将棱堡建在这里,既有打着利用洛阳城和棱堡拱卫南关码头的打算,也有便于掌握水师优势的黄守才可以借机骚扰敌军,或者关键时候给义军补给物资的想法。
  鉴于棱堡一般都比中国传统夯土城墙低矮,为了防止敌人攻占了洛阳城,居高临下轰击棱堡。
  张顺便命令张都督、韩霖和高一志在洛阳城东北角三里左右建堡。
  这个时代红夷大炮的有效射程一般在一里左右,大概相当于后世的五百多米。
  这个时代仅有个别重型红夷大炮和长倍径的火炮,才有一定可能射击三里之内的建筑。所以这个距离已经算是足够安全的距离,又可以相互火力掩护,炮击洛阳城与棱堡之间的敌人。
  选址已定,张顺便发放粮食,征发义军麾下士卒进行掘土建堡。
  此举顿时遭到了红娘子和张慎言的强硬反对。这两人一个掌管辎重粮草,一个主管内政,自然知晓义军原本存粮不多。
  一旦义军大兴土木,剧烈的重体力劳动之下,粮食消耗速度要两倍于平时吃用。
  原本义军存粮就不多,若是再这样继续消耗下去,恐怕不等官兵来攻,义军自己不得不弃城而走。
  于是,张顺便笑道:“那老山长左冷禅倒是一位奇人,为我出了一计,哄骗天下粮草来售,义军岂有缺粮之虞?”
  遂后,张顺便把左山长的计谋细细向这两位说了。这两人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之前张顺“千金购粮”,是何道理。
  得到自己麾下两员干将的支持之后,张顺亲自和张都督、韩霖、高一志一起设计了这座棱堡。
  张顺原本对棱堡设计并不了解,只是通过张都督、韩霖和高一志粗略讲解之后,他才发现这棱堡是针对火炮弹道特性而专门特化的堡垒。
  对防守一方来说,棱堡尽量采用交叉火力,发挥火炮、火铳的最大威力。而对进攻一方来说,棱堡则尽量采取低矮厚实的城墙,降低火炮对城墙的威胁。
  经过双方严谨的计算和精心的选择,最终选取了五角星状的棱堡作为新建棱堡的方案。
  由于需求的不同,常见棱堡有多角星状、六角星状、五角星状和方形四种。
  其中多角星状适合占地面积庞大的棱堡,而方形适合对原有方形城池进行改造,或许建设小型棱堡用。
  张顺准备建设的棱堡虽然号称小型堡垒,不过也需要容纳足够的人员和物资以方便长期坚守。
  综合考虑,张顺最终选中最实用的五角星状棱堡。五角星状棱堡上的每只角都具有延伸出的坚固的棱堡,可以满足最少施工量的前提下保障最基本的火力覆盖需求。
  张顺前世本来就具备一定的工程施工经验,而那张都督、韩霖和高一志又都是建筑大师,建设如此一座小小棱堡,自然是不在话下。
  众人先定下五个点作为基准,然后打桩、拉绳,画出需要挖掘的壕沟位置。
  再让义军士卒先按照绳索示意,把五星状外围的壕沟挖掘出来。而挖掘出来的土壤,则由张顺模仿塔吊设计的杠杆小吊,吊到壕沟里面进行夯筑城墙。
  夯土不足部分,又分别取自于棱堡内部空间和更外围壕沟。历时月余,方才勉强建成。
  宋献策站在洛阳城上看到,不由感叹道:“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如今紫微星落河洛,当兆主公天子气也!以吾之见,不若名之‘紫微星堡’,不知可否?”
  中国者,旧指河洛之地。天启年间,1624年曾出现五星汇聚之事,一时间论者纷纷,宋献策当然也要落井下石,趁机宣扬一番天命。


第223章 见微知著
  当张顺听到宋献策的话以后,第一反应就是“我朝,你也是穿越者?”
  这“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谶纬之言在后世大名鼎鼎。
  因为在1995年新疆地区出土了一件写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汉代蜀地织锦护,虽然当世已经不语“乱神怪力”,却依旧成为一件大名鼎鼎的国宝。
  张顺前世网络灌水少不得接触类似事情,所以第一反应便是这个。
  其实这是一条古代天象警示常用语。《史记》等史书便有“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者利”的记载。
  宋献策本就喜欢星相卜筮之学,知道此类言辞,倒也无甚出奇之处。
  至于“紫微”之语,张顺和这帮神神叨叨的人接触多了,倒也知晓便是指帝王之意。
  如今张顺多番击破朝廷大军,斩杀朝廷大员,又占据了洛阳城,要和朝廷论一论“嫡庶之争”。他早已经成了朝廷眼中钉,肉中刺。
  这时候,即便他想韬光养晦,“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亦不可能。
  为今之计,张顺也只有大肆鼓吹,争取早日把自己的名声变现,隐然为天下望,方是正理。
  想到此处,张顺便哈哈笑道:“宋先生果然高才,既然如此,这棱堡便唤作‘紫微星堡’吧!”
  正当张顺闷头在洛阳城外建筑棱堡的时候,却不知道外面早已经因为“炒粮”之事闹翻了天。
  率先发现不对头的是郧阳巡抚卢象升。原本那郧阳之地正是阻断豫西陕南至湖广之路,如今陕南、湖广的流寇皆跳出包围圈,东出河南去了,卢象升再死守郧阳也没甚意义。
  于是,当他接到圣旨以后,便收拾人马向西行至南阳府,以遏制义军南下之路。
  结果,等到卢象升行至半道,多见车辆行于道路,阻碍官兵行军。
  刚开始,卢象升只道是押运的官兵军粮。他初到郧阳之时,郧阳城小,“此地不如大名府一县,却是堂堂抚治”。
  治下六县更是荒山、瘠土、流民,除了麾下标兵五百以外,更是无钱无饷无兵。
  卢象升多次向朝廷讨要未果,尚要支付客兵粮饷。全靠湖广巡抚唐晖接济,才勉强又招募了毛兵六百,新兵五百,麾下标营合计人马一千六百余人。
  所以,过了一会儿郧阳巡抚卢象升便回过味来了。那湖广巡抚唐晖如何大方,也没有必要给自己麾下一千六百余人这许多粮草。即便是支援客兵之用,此又非湖广之责,焉能如此?
  卢象升心中不安,连忙带领十余人拦住一队车队,高声问询道:“我乃郧阳巡抚卢象升,不知所押粮食去往何处?可是我官兵粮草?”
  那主事之人闻言一惊,他再傻也不能告诉朝廷命官自己要卖给贼寇粮草啊。当然更不能说是押运军粮了,不然直接被人征收了,岂不冤枉哀哉?
  他连忙应道:“官爷有礼了,小人这粮食是并非军粮,乃是拿来发卖的。我听闻北方遭了灾,粮价倍于平日,也想挣个零花钱花花!”
  卢象升闻言不由皱了皱眉头,知道他言辞多有不实之处。只是此人一来脾气好,二来也是爱民之官,倒也没有为难与他。
  他只是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请求,问道:“不知可否让本官看一看这粮食的成色如何?若是好了,说不得回头本官也可能购买一些。”
  那主事之人内心十分抗拒,生怕他起了歹意,伺机夺了他粮草不提,甚至身家性命也丢在了此处。
  好在他身边也有明事儿之人,连忙低声向他说道:“这郧阳巡抚卢象升倒不是那凶残之人,只要主人应对得当,当可无虞。”
  那主事之人闻言倒是心中一松,连忙笑道:“值得什么,若是卢大人想看,小人岂有推脱之理?”
  他连忙引着卢象升数十人走近车辆,命人打开了一包粮食,抓了一把递给卢象升观看。
  卢象升拿到手里一瞅,竟然是没脱壳的一把稻米。他不由奇怪地问道:“缘何如此?连壳都没脱,哪个肯买?”
  “卢大人有所不知!”那主事之人闻言笑道,“如今刚是秋收之时,距离明年二月秋粮纳银的期限,仅有三四个月。这许多稻米哪里来得及全数脱壳?”
  “虽然如此,但是这稻米脱壳有脱壳的好,不脱壳有不脱壳的好。这未脱壳的稻米反倒更易储存,十年不坏不蛀。”
  卢象升闻言不由悚然而惊,又喃喃自语,重复了一遍道:“十年不坏不蛀?”
  那主事之人见卢象升脸色不好看,不由心中忐忑,连忙问道:“卢大人,小人这是哪里说错话了吗?”
  “没有,没有,你们继续走吧!”卢象升闻言回过神来,笑道,“听君一席话,点醒梦中人呐!”
  等人那粮队忙不迭离去,卢象升不由脸色一沉,对部下喝道:“速速与我赶到南阳府,严查从湖广至河洛之地的粮食。”
  “普通人家购粮,不过是为了解燃眉之急罢了,焉有特意购买带壳稻米的道理?想必这是贼人黔驴技穷,军中乏食,想趁机多购买一些粮草,以备军中不足之用。”
  郧阳巡抚卢象升发现形势不对,那驻守潼关的五省总督洪承畴自然也不是无能之辈。
  在他收拢关中士卒,筹集粮草的时候,就莫名其妙的发觉关中粮价大涨。当时,他还以为这群奸商坐地起价,还被他训斥了一番。
  结果等到他发现关中粮食多从潼关出发,直奔洛阳的时候,这才后知后觉的发觉事情不对。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71页  当前第23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34/97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家请我当皇帝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