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家请我当皇帝_分节阅读_第517节
小说作者:四代重奸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4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8:30
  “我们让步归让步,但是万万不能坐享其成!”
  “有道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自古帝王无情,岂会顾念旧情?”
  “我们诸家多少也有些底蕴,何不挑选一些上进的子弟,跟着舜王打天下,多少也能分润点功劳,混个开国功臣。”
  “若是此事果然能成,也算是为子孙积德了,不知大家以为如何?”


第63章 交易
  “如今兵额之事清理的如何了?”张顺高坐在上座,当着众人之面向卢象升问道。
  “延绥镇三营,含城守营,西至保宁堡,南至归德堡之间,额定三万三千零七十七员名,马一万一千马二百三十二匹。实有一万九千三百一十五员名,马三千五百零二匹。”征北将军卢象升闻言不由应道。
  “中路榆林道除以上人员马匹以外,共有堡垒十座,额定四千五百八十一员名,马匹二千九百五十五匹。实有士卒三千六百一十三人,马匹七百零三匹。”
  “东路神木道,下辖堡垒一十二座,额定九千三百一十五员名,马匹五千四百一十一匹。实有士卒六千四百二十一人,马匹一千零七匹。”
  “西路靖边道下辖堡垒一十四座,额定九千四百八十二员名,马五千六百三十二匹。实有士卒六千三百零七人,马一千一百零三匹。”
  “计榆林全镇有兵三万五千六百五十六员名,马六千三百一十五匹。”
  “按每人每月饷米一石,骑卒倍之,实当发放四万八千二百八十六石。”
  卢象升婉婉道来,顿时听得榆林将门一干人等脸都黑了。
  当初幕僚长洪承畴说什么来着?
  延绥镇原额八万有奇,现额五万三千人左右。原额马四万五千有余,现额三万二千匹。
  好家伙,你们在原额、现额后面又给老子来个实额!
  难怪袄儿都司那些弱鸡,都能动不动打到延安、鄜州城下,感情你们除了守堡以外,剩下的机动兵力几乎全被你们吃空饷了啊!
  榆林镇防御体系是以榆林城为核心,以三道三十六堡为支撑。
  结果三十六堡守军只剩一万六千余人,相当于每堡守军只有四百五十人。
  而驻守榆林城主力不足两万,若是再去掉守城官兵,恐怕能够拿出来的机动兵力未必足一万之数。
  难怪当初自己围困榆林城以后,这些人见事不可为,很快就投靠了自己。
  感情他们心里有数,知道自己一则没那么多兵力,二则根本不可能有援军。
  因为当时哪怕包括左光先五千败兵在内,榆林城满打满算都未必有三万之数。
  至于榆林、神木和靖边三个兵备道,早因为人员缺额,再也无法依照旧例从各堡抽调机动兵力,所以只能坐视榆林城陷落。
  “大家都没有异议吧?”张顺不由笑问道。
  “没有,没有,决对没有!”众人闻言连忙应道。
  兵额固然关键,更关键是那马匹。
  从四万五千匹降到三万二千匹,如今又从三万二千匹,降到了六千三百匹,这中间的差额哪里去了,不问自明。
  明末马价在十余两左右,上马一十二两一匹,中马十两一匹,这其中缺额价值三四十万两白银,在座将门如何心中没数?
  “马……我就不说了,大家心知肚明即可!”张顺不由冷笑道,“这榆林卫的耕地我也不打算深究了!”
  “只是咱们这三万多士卒,一年消耗近六十万石粮食,这事儿如何解决,咱们还是要说道说道!”
  “陕西一年赋税不过二百万石粮食,若是榆林要六十万石,宁夏要五十万石,固原再要五十万石,临洮再要十余万石,那么我这个秦王恐怕当着也没啥意思!”
  众人闻言顿时冷汗就下来了。
  张顺算的对不对?太对了,甚至还往少了计算,尚且入不敷出。
  若是再算上官吏俸禄、嫡系义军,恐怕没有三百万石根本下不来。
  以前他们欺负大明朝廷惯了,还想把张顺当作冤大头来坑。
  只是如此一算,即便是双方易地而处,少不得也要和榆林将门拼命。
  “舜王不是外人,您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办,我们信得过舜王殿下!”发话之人不是别个,正是榆林张氏张道昌。
  那张道昌弟弟张应昌被他说降以后,如今正担任义军临洮总兵,故而颇有几分底气,顿时就把诸将商议好的底线扔了出来。
  马麦皮!榆林六姓七门不由暗骂了一句,顿时想起来昨晚王世国之言。
  不成,我们也得派些子弟跟随舜王,不然以后就要被别人压过一头了。
  “好,既然大家这么说我就不客气了!”张顺还以为老丈人王世钦早已经安排好此事,不由笑道。
  “我意清理庆阳、延安两处屯田,丈量绥德屯田,不知道诸位意下如何?”
  诸人一听张顺这打算刚好压着众人的底线,也算得上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众人不由对视了一眼,最终还是王世国站起来道:“舜王准备处理这三处屯田,本就是理所当然。”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大秦没有承认大明爵位的道理。”
  “这些人占据此地,与国无益,与我榆林镇亦是无益,我等皆无异议。”
  “只是有一桩事,我等想求一下舜王。”
  “哦?请讲!”张顺听闻榆林将门答应了自己的条件不由有几分欣喜。
  若是清理、丈量了庆阳、延安和绥德三卫,至少能征收三四十万粮食,那么榆林镇粮饷的压力就小了很多。
  甚至如果灾荒过去,再征收民籍赋税,怕是完全可以养得起榆林整镇。
  “我们榆林将门世世代代都是些舞刀弄枪、建功立业之辈,治不得产业。”
  “我建议我们每家出三五百人,派遣家中子弟跟随舜王,也好历练一番,不知舜王意下如何?”
  “好,我们萧家就派遣萧偲!”不等张顺张口,萧氏率先应道。
  “那我们张家就派遣张虎!”张氏亦应道。
  “哎,你们家不是有张应昌了吗,怎生又派遣张虎?”有人不由惊问道。
  “应昌老矣,不足为长久之计!”
  张顺一听众人踊跃参与,不由大感欣慰。
  虽然说这榆林六姓七门失了锐气,但是老派将门的底蕴犹在。
  如果他们抽调一些家丁精锐作为骨干,新编一营,实际战斗力犹在义军之上。
  “我杜氏派遣杜弘伟追随舜王!”
  ……
  正当六姓七门先后派遣了家中颇为优秀的子弟以后,张顺的老丈人王世钦这才站起来笑道:“我王氏派遣王朴追随舜王!”
  张顺等人闻言一愣,心中不由大骂道:你这是坑爹呢!


第64章 榆林营
  张顺便宜老丈人王世钦这一手简直像往粪坑里扔炮仗,整个恶心一圈人。
  张顺自是不提,他这一次特意把“长跑将军”王朴捎带回来,就是想把他交付给老丈人王世钦。
  这厮长腿善跑,张顺也怕他坑自己。
  结果自己前脚把他捎带回来,后脚王世钦又顺手塞给了自己,别提张顺心里多难受了。
  而其他六家榆林将门也好不到哪里去!
  原来这六家榆林将门派遣出来的都是小字辈,从来没有在大明担任过将领。
  这样就免得被大明朝廷发现了,祸及在家族在大明任职的其他将领。
  结果这王世钦倒好,反手就把诈死的王朴推了出来。
  那王朴虽然长腿善跑,并不是不能打仗,只是喜欢见风使舵罢了。
  他本是王威之子,王世国、王世钦之弟,又位至总兵官。
  那么其他几家的小字辈无论资历还是辈分,又有哪个能压过他王朴一头?
  如此以来,榆林诸将门拼凑的一营人马,只能让位于王朴担任将领,那岂不是为他人做嫁衣?
  “不成,不成,老王你要是这么干,我们杜家就只好请杜文焕出山了!”杜氏族长闻言不由气呼呼的威胁道。
  杜文焕,字日章,又字弢武,乃是,明末名将都督杜桐之子,总兵杜松之侄。
  其父杜桐本是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后迁徙至延安卫,家族名将辈出,遂成榆林将门之一。
  这杜文焕早在万历年间就先后任宁夏、延绥两镇总兵,屡破套寇,名震一方。
  只是在崇祯四年,义军神一元围困庆阳,杜文焕率众解围。
  时任陕西巡按吴甡、给事中张承诏弹劾他杀延川难民冒功,因此被下狱褫职。
  如今杜文焕已经被杜氏疏通关系,赎了出来。
  只是担心影响仍然在大明担任总兵的儿子杜弘域,这才没有出仕义军。
  张顺便宜老丈人王世钦闻言不由冷笑道:“杜文焕一大把年纪,又暮气沉沉如何比得上我弟弟王朴年轻力壮?杜氏无人矣,为何独推老将出马耶?”
  他这一番话,顿时气的杜氏族长火冒三丈,差点要和他当场打起来。
  你道为何?
  原来在崇祯三年义军神一元攻破宁塞堡,报复性屠杀了杜氏家族。
  以至于杜氏人丁不旺,唯有杜文焕、杜弘域、杜弘坊、杜弘伟寥寥几人幸存。
  结果那王世钦哪壶不开提哪壶,如何不触怒了杜氏族长?
  “好了,好了,都别闹了!”王世国见状不由老气横秋道,“王朴暂且回家闭门思过,这一次我们王氏派遣王定追随舜王殿下!”
  这妮玛,其他将门闻言差点又想骂娘。
  原来这王定也颇为勇武,乃是王威幼子,年龄不过与王奇瑛堪堪相当,算得上一位少年英雄。
  这就是“塞上名门榆林第一将门”王氏的底气,除了在朝廷任职的一干人等以外,依旧能够挑选出良才,力压其他将门。
  “罢了,罢了,谁让咱们子孙不如人呢?”发出如此感慨的乃是姜氏族长。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71页  当前第51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17/97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家请我当皇帝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