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家请我当皇帝_分节阅读_第518节
小说作者:四代重奸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4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8:30
  那姜氏在诸将门之中发迹最早,始于弘治年间的名将姜汉,其后五代八总兵,更甚于榆林王氏。
  直到姜氏最后一任总兵姜弼在浑河血战的时候身负重伤,姜氏无人,只好将那“榆林第一将门”的名头让给了王氏。
  “我姜氏就派姜耀祖吧!”叹息了半晌,姜氏族长不由叹息道。
  姜耀祖、姜耀祖,可见姜氏对光宗耀祖,恢复门楣之心何其急切!
  “好吧,就这么定了!”张顺不由拍板道。
  “既然诸位有心,本王定然投桃报李。原参将王定加总兵衔,其余萧偲、张虎、杜文域一干人等各加参将衔,新建一营,谓之榆林营,不知如何?”
  那诸将门本就如此打算,哪里有什么话说?
  虽然他们对榆林王氏又一次拿到了“大头”,获得了榆林营的指挥权有几分不满。
  奈何如今人家名声最盛,又和舜王联姻,哪个能比得上他?
  那王世国、王世钦二人老奸巨猾,又颇有声望,自然知道怎么做才能获得最大的好处。
  “花花轿子人人抬,今日谢过各位给老夫一个面子!”王世国当场表态道,“日后大家同心协力,共同辅助舜王,日后少不了咱们的好处!”
  其实这话表面上听起来是客套话,实际上许诺分润给其他将门一些好处。
  毕竟单凭榆林王氏,即便家大业大,又如何在张顺面前说上话?
  但是王氏若是成为榆林将门话事人,这身份地位就截然不同。
  当然,要做这话事人王氏固然有一定优势,若是诸将门不认,也并非王氏不开。
  所以王氏需要一方面紧紧抱住张顺的大腿,显示王氏与其他将门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也要替榆林将门说话,私下里分润些好处与他们,这样众人才心服口服。
  其他人见王世国都如此说话了,自然也明白他的意思,顿时心里也舒坦了许多。
  有些事大家心知肚明、心照不宣罢了。
  诸将门如今固然有巨大的影响力,榆林镇新冒尖的将领也未必逊于他们。
  比如宁夏副总兵官抚民父亲是官秉忠,父子两代总兵,若是家族再出一两员大将,岂不是又是一个冉冉升起的将门?
  更不要说左光先这样的狠人,要不是儿子左勷实在不争气,已经算得上一户名副其实的将门。
  所以趁着榆林七门尚未衰落之际,利用自己巨大的影响力,团结在一起抱上张顺的大腿,以期再延续数代富贵,才是最符合他们榆林将门利益的选择。
  那张顺如何不知道他们的心思?不过他也乐见其成。
  诸将门富贵以后,早失了他们当初起家时的锐气,哪里比得上曹文诏、左光先、赵光远、俞冲霄这类从底层起家将领的血性?
  但是诸将门的名声和影响力着实不错,有了他们的拥护,就能如同定海神针一般稳定了三边四镇将士之心。
  而三边四镇稳固了,自己才能抽出手来整顿陕西军政,以便借之争夺天下。


第65章 “掺沙子”
  “回禀舜王,榆林除了三十六堡守军以外,全部机动兵力,也就只有这榆林城内延绥三营、张将军白杆兵和臣的两千骑兵。”榆林将门诸人早已退去,卢象升不由如实向张顺汇报道。
  “除去咱们的人和守城营,也就剩一万多机动兵力!”张顺闻言不由点了点头道。
  “这样吧,九台,你再从中挑选千余骑,先补足你的‘奇兵营’。我再分别补足俞冲霄、左光先、王定三营人马,故计要抽调六千人。”
  “我准备把赵光远三千人留下来,再调罗尚文过来,不知如何?”
  “那……那张将军的川兵舜王如何打算?”卢象升闻言不由反问道。
  本来延绥镇兵力就少,你这又抽调六千精兵,虽然补充了赵光远三千人,可是罗尚文只有千余败兵,一进一出岂不是亏了两千?
  “我是这么打算!”张顺有几分询问地看了昭德将军张凤仪一眼道,“我准备分川兵两千人与那罗尚文,让其代替凤仪驻守榆林。”
  “而凤仪则带领剩下的八千人,退守绥德。”
  “现在咱们手头的粮食还比较紧,不能把兵马都堆在前线,尽量减少运输中的损耗!”
  “成,我是没有什么意见!”张凤仪也听闻过罗尚文之名,只是尚且不知他如何到了义军营中。
  “那罗尚文本是汉中守备,先前受关南兵备道樊一蘅指使进攻西安,被杨承祖所破,如今麾下只有千余川兵。”不待张凤仪问询,张顺自顾解释道。
  “当初王朴和关南兵备道樊一蘅勾结的时候,他颇知其中关窍,是以和王氏不睦。”
  “刚巧他也是川人,想必定然不会和榆林将门勾搭在一起!”
  说白了张顺这一手就是“掺沙子”,他把和榆林镇关系较近的俞冲霄、左光先两员悍将调走,又把王定、萧偲、张虎、杜弘域、姜耀祖一干人等收拢在麾下,再把卢象升、张凤仪、赵光远和罗尚文填充进来。
  榆林城守军本不足两万人,而义军卢象升、赵光远和罗尚文三人就直接掌控了九千人马,完足以彻底掌控榆林镇了。
  张凤仪还是夫唱妇随的心思,并没有太过强烈的功利心,对此不以为意。
  当然若是仔细论起来,川兵出身的罗尚文属于天然的“川系”。
  张凤仪这一进一出,到底是赚是赔,还真不好说。
  “那个……舜王殿下,有件事儿我不知当讲不当讲。”卢象升见事情已毕,不由吞吞吐吐道。
  “有什么当讲不当讲?”张顺直言道,“实话实说就是,咱们私下里没那么多弯弯道道。”
  “是这样,在臣核实榆林镇兵马的时候,发现这榆林所属的马场、屯田一应被卫所军官、太监、士绅占去了!”卢象升不由有几分愤愤不平道。
  “安边、靖边、镇羌三处屯田九成以上被侵占,榆林卫被侵占者亦有八成,其余马场早已荡然无存,上面各自寄养着诸将战马数千匹不等。”
  “若将此类收归国用,恐舜王可省粮饷十万石!”
  “算啦!”张顺听卢象升说的气愤填膺,自己心里也窝火。
  只是如今还要用得着这些人,总不能“既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吧?
  卢象升所言这一卫三千户所实际上是榆林镇直辖的边地,若是仔细清理一番,怕不是有万顷屯田。
  只是明末正处于“小冰河”期间,气候骤然变干,就连绥德、延安等靠南的地方都灾荒连连。
  而榆林城北面即是著名的毛乌素沙漠,风沙严重的时候,榆林城及三十六堡将士还不得不出城出堡清理沙土,以免城墙为风沙所没。
  但从这两条来看,那万顷屯田究竟还剩多少,还有多少产出,实在是值得张顺怀疑。
  与其如此,还不如“赏给”榆林军官拉倒,等将来再作计较。
  当务之急,还是先把庆阳、延安和绥德三地三万余顷屯田拿到手。
  想到这里,张顺不由特意叮嘱道:“九台,此时须从长计议。”
  “我们眼光不能局限于榆林一地,还要考虑庆阳、延安;考虑宁夏、甘肃;考虑整个陕西,乃正整个天下!”
  “一手握枪杆子,一手抓钱袋子,天下可定!”
  那卢象升本就是郧阳巡抚出身,对“钱袋子”不足之症深有体会,闻言不由点了点头道:“舜王所言甚是,若是庆阳、延安能清理出来三万顷屯田,那么明年只需补贴十万余石便能满足榆林的要求,此事未尝不可。”
  “你能明白就好!”
  制定政策必须要上通下达,心、力都往一处使。
  张顺见卢象升明白了自己的意思,这才放下心来。
  “还有一事,虽非臣之职责,然而涉及边务,臣不得不言!”卢象升见张顺志不在小,忍不住又道。
  “陕西大小盐池及花马池、漳县、西和等处皆产食盐,明廷遂于灵州千户所设立灵州课盐司,专职榷盐。”
  “每年计课盐六万二千五百引,每引课银三钱五分,准照盐六石,计获银两万一千八百七十五两,作为各边军官贴助买马专项支用。”
  “如今延绥诸镇缺饷乏马,臣请舜王复开纳银中盐之法,以复往日之盛。”
  张顺闻言一愣,顿时反应了过来,这特么不就是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卖”吗,这个我熟。
  他不由问道:“以往这几处食都是盐销往何处?”
  “大致在庆阳、平凉、延安、西安、凤翔及汉中一带。”卢象升沉吟了一下汇报道。
  哦?这里都是陕西主要人口集聚区啊!
  张顺不由沉吟道:“也不知每人食盐多少?放盐六万两千五百引是多是少?”
  “大口岁食盐十二斤,小口半之!”卢象升不由接口道。
  “人均食盐九斤?”张顺闻言一愣,不由计算道,“年放盐六万二千五百引,每引二百斤……”
  “舜王,陕西之盐每引准六石,七百二十斤!”卢象升连忙解释道,“此乃昔年名臣杨一清治陕旧制。”
  “杨一清离职,陕西遂改为每引准三百斤,商人无利可图,盐法遂坏。”
  “好,那暂且按每引七百二十斤计算,合计四千五百万斤。”张顺不由念叨道,“每人每年食盐九斤,那么足够五百万人之用。”
  “不对啊,整个陕西才三十九万户,丁口四百万,这盐还能卖得出去?”


第66章 盐法
  莫非哪里算错了?
  张顺一愣,心里不由有几分奇怪。
  “没错,每人日食盐四钱,乃是定数,岂能有假?”卢象升闻言不由接口道。
  原来这时代重体力劳动较多,故而摄入食盐量也较高,基本上能达到每日十六克左右,超过后世十到十二克水准,更是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每日不高于五克的标准。
  “只是那黄册素来逐年传抄,早已经名不副实。故而以此计之,陕西三边四镇实当有六百万口之数。”卢象升不由斩钉截铁道。
  原来除了西安、平凉、庆阳、延安和汉中当地,陕西还有甘肃、宁夏、榆林、临洮、巩昌等处,若是合计一处,共有六百万丁口也不足为奇。
  实际上明末人口一直是个迷,据后世专家研究实际数量当在一亿六千万左右,差不多是明朝户籍人数的三倍。
  如今陕西在册人口四千五百万,那么整个陕西三边四镇至少也有上千万人口。
  只是限于这个时代的手段,无法彻查罢了。
  不过哪怕有六百万人口,张顺也不由心满意足了。
  整整比在册人口多出来二分之一,岂不是白捡的便宜?
  且不提人口如何,依照张顺雁过拔毛的性子,听闻自己课盐的时候,六石才收了三钱五分银子。
  等到他们发买时候,每斤却卖到一分银子,六石就能卖出七两二钱,是自己的二十倍,哪里还坐的住?
  张顺不由张口道:“每引盐才课三钱五分,实售七两二钱,无奈太贱乎?”
  卢象升顿时哭笑不得,连忙解释道:“课盐者税也,盐商纳银以后,尚需去灶户支盐。”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71页  当前第51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18/97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家请我当皇帝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