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李述孔身为一寨之主,其实并不在乎这点输赢小节,反倒另有一番计较。
自古交城多寇,自他起兵以来,旋起旋灭者不知凡几。
远的姑且不提,近的就有岢岚高加计、交城王刚、贺草地、刘浩然、豹五一干人等。
结果不等他们风光许久,早被官兵砍了,充作军功。
交山境内的贼寇被人砍了一茬又一茬,如今也只剩他和任亮,以及王堇英、郭彦、王全、巴山虎几个人罢了。
然而就这几伙人,还“卷”的不行。
交山境内,地贫民乏,本就养活不了多少人,更不用说他们这些脱产的“贼寇”了。
他能养起来两千骑,已经是本地供养的极限了。
像任亮、王堇英、郭彦、王全及巴山虎一干人等,更是半民半寇的存在。
那任亮被称作“葫芦王”,其实就是因为占据了“东西两葫芦”的缘故。
其中东葫芦川地势险要,任亮便在川中三座崖设立营寨。
而条件较好的西葫芦川,则是任亮麾下一个喽啰耕作所在。
他们忙时为民,闲时为贼,有根脚在此,最难以剿灭。
所以,最终就形成了周洪山和三座崖两股谁也吃不掉谁的势力。
然而相对于“小富即安”,甘愿一辈子做贼的任亮而言,颇读了几本书的李述孔,总想有一番作为。
先前陕西义军东渡黄河而来,一度让他看到了某种希望。然而,没想到这种希望很快就破灭了。
如今的舜王,虽然又让他看到了这种希望。
然而,他再也不想让自己再度失望,所以才要故意刁难一番。
胜负无所谓,只要能证明这厮是一条好汉,那就是赔了自个身家性命,这辈子也是值了。
想到这里,李述孔挑选了一支长鸟铳,熟练的往铳膛内倒入了火药。
然后,他又从身上撕下了一片布片包裹了铅弹,用通条送了下去。
再慢慢的倒入些许引药,接过刘让手中已经点燃的火绳,仔细的夹在了龙头上。
等到李述孔慢慢的完成了这些动作,好像过了一个世纪那么长。
李述孔这才端起了火铳,闭上一只眼,三点一线瞄准了黑暗中的火星。
“大和尚,我就要放铳了,你准备好了没有?”李述孔突然开口问道。
“只许放铳,不须放屁!”悟空不耐烦的声音遥遥传了过来。
“砰!”悟空话音刚落,李述孔果断的放了一铳。
“哎呀你这厮不讲武德!”宋献策听得铳声,不由心中一紧,只是他还未来得及问候一声,却听到悟空大呼小叫的声音。
不多时,只见这厮跑了过来,把手中柴火递给了李述孔,笑道:“这一次算你打准了,如今却是轮到俺老孙了!”
宋献策上前仔细一看,只见柴火烧红处却是少了一块,想必定是李述孔的手笔。
他不由赞叹道:“李寨主好铳术!”
“却不及美猴王好胆识远矣!”不曾想那李述孔却摇了摇头,笑道。
“如今我却是算服了,情愿追随……”
“寨主!”不意李述孔刚一开口,那刘让不由急了起来。
“且听我说完!”李述孔制止了刘让的质疑声,继续扭头向宋献策道。
“只是让我李述孔一人服气易,让我麾下两千弟兄服气难。”
“李某麾下人马虽少,若舜王不能得士卒之心,恐怕无人能为之死战,还请国师转告殿下!”
“好说,好说!”“大国师”宋献策闻言哈哈一笑,遂从怀着掏出两份文书,抽出其中一份递给李述孔道。
“老道士来交山之前,曾向舜王讨得两份空白告身。”
“一封为总兵之职,一份为副总兵之职。”
“如今李寨主既然在任寨主之先,自然当得这份总兵的告身。”
“至于舜王那边,李寨主……不,现在应该称李总兵了,一见便知。”
“天下英雄何其多耶,然乐为之效死者,唯舜王一人而已。”
“有功赏,有过罚,允厥执中,不曾有所偏废,此乃天生帝王耳!”
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
自从宋献策、悟空离去以后,张顺继续命令士卒轮番攻打太原县城,连续三五日,皆无功而返。
这一日,张顺正在考虑是否把进攻重心由太原县城改到旧县圪塔的明军营寨处。
孙传庭突然推门而入,欣喜的汇报道:“舜王,‘擎天大将军’到了!”
“哦?”张顺闻言不由大喜,连忙问道,“此次是何人领兵至此?”
义军“擎天大将军炮”重达万斤,威力无穷,乃是军国重器。
故而在运输过程中,自然有大队人马护卫。
如今义军虽然已经抵达太原附近,但由于张顺身边兵马不足两万之数,实际上并不具备和明军决战的条件。
故而他在攻打太原县城的时候,实际上有意控制着战争烈度和进度。
“领兵者乃是徐全,其麾下又有卢象晋、申靖邦两营人马,一共一万一千兵马,正护卫‘擎天大将军炮’四十门。”孙传庭连忙应道。
“如今正在外面安营扎寨,稍后前来拜见舜王。”
“四十门?四十门也堪用了!”张顺点了点头,然后下令道。
“将士们已经歇息的太久,也该活动活动筋骨了。一会儿你让他们过来见见我,明天一早准备大举攻城!”
且不说义军如何打算,且说姜襄这几日为义军所困坐守太原县城。
初时惊疑不定,生怕为义军所擒。待到时间一长,眼见义军无法攻破城池,倒不甚在意。
甚至他还得意洋洋道:“那后金是人,那顺贼也须是人。大家都是爹生娘养的,须没有三头六臂。”
“如今我坚城火器在手,即便是声明大噪”
这一日天色刚亮,早有士卒汇报道:“姜参将,顺贼又在城外架炮了!”
“走,出去看看!”姜襄年富力强,倒是好精神,早睡早起,闻言不由连忙披了铠甲道。
等到姜襄走向城头一看,只见不远处密密麻麻十余处正在热火朝天的架炮。
姜襄不由心里一突,连忙问道:“外面顺贼是不是来了援军了,怎生这许多炮?”
原来这时代的明军将领相对于探查敌情,而更热衷于带领小股精锐、家丁搞突袭。
结果昨晚义军大队援军到来,居然没有被龟缩在太原城里的明军发现。
“大……大概是吧,那里好像多了一片营地,约莫有万余人。”姜襄身边的将领伸着脖子看了半晌,以玩“大家来找茬”的精神,终于发现了今天和昨天的些许不同。
“又来了万余人?”姜襄闻言吓了一跳,“这顺贼是属兔子的,怎生有如此多兵马?”
“不成,不成,赶快遣人前往太原府城,请左督师早点派人支援。”
开什么玩笑,我这样一座小城,那顶得住这许多兵马?
“那城外?”士卒眼见姜襄要走,不由担心地问道。
“不妨事,让他们继续轰,等他炮打红了,让骑兵出城冲杀一阵就是。”姜襄不以为意道。
太原城坚,难道他们还能轰塌了不成?
“轰!”姜襄话音刚落,突然一声巨响,只震的众人两耳嗡嗡直响,随即一声巨大的碰撞响声响起。
姜襄只觉得立足不稳,脚下一震,如同地龙翻身了一般。
他不由猛地扭过头来,一脸惊骇地望着不远处硝烟弥漫的一处炮兵阵地。
“这……这……这炮声不对!”姜襄不由不安道。
由于火炮的口径、长短和装药不同,发炮时的声音也不尽相同。
那姜襄作为积年老将,只一听这浑厚的炮声,就知道这一次来了个大玩意儿。
“红夷大炮,是红夷大炮!”早有人惊叫道。
姜襄暗自摇了摇头,红夷大炮算什么。
大同城中红夷大炮也不少,哪个有这般声响?
不过姜襄站在城楼上,一时间也无法查看城墙情况。
不过,很快姜襄就不用担心这个事儿了。
因为义军的第二炮、第三炮随即而来。
凡炮兵,必先校射然后才进行齐射。
姜襄眼看着义军一炮又一炮响起,炮炮都对准了太原县城西南角,顿时反应了过来。
“贼人欲轰开城池,然后进攻。”姜襄不由大声喝道。
“来人呐,给我准备一千步卒,等顺贼炮声结束,给我上去守住西南角!”
“再给我准备五百骑兵,随本将出城,前去毁掉那些红夷大炮!”
守久必失,若是让“顺贼”这么远远的轰击下去,就是铁打的城墙,照样也挺不住呀。
“将军,万万不可!”不意姜襄话音刚落,早有人规劝道。
“贼人火炮众多,怕不是有百余门。若是将军以身犯险,岂不是羊落虎口!”
“怕什么!”姜襄闻言不由笑了,“贼人虽然火炮众多,打不中又为之奈何?”
原来姜襄等边军又不是没遇到过有火炮的对手,也早已经摸清了其中门道。
凡对阵火炮,只需在其射程外诱敌开炮,然后趁其装填间隙猛冲便是。
被骑兵近了身的火炮,基本上只能任人宰割罢了。